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浅探
2015-04-11张艳
张 艳
(杭州市团校 浙江杭州310013)
德育审美渗透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的规律、精神、境界贯穿到德育的各个环节、过程的一种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青少年德育的重要内容。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的心中生根发芽,必然得创新形式,紧贴当代青少年的特点,寻找共振点。对美的追求是当代青少年最突出的特征,因此,坚持审美渗透的视角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然能在当代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产生实效。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审美渗透的依据
1.美善同一是根本依据
美善同一是20世纪哲学运动的一种趋势。这种美善相通的趋势使得现代哲学获得了发展的另一种境界,它从纯理性的人生追求转向审美追求,把人的生命价值落脚在审美化、艺术化、生活化的人生体验上。从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要给生命留地盘’到海德格尔的‘诗意的思’。从尼采的诗化哲学到马尔库塞的‘审美之维’,再到后现代哲学反从‘物我二分’走向物我不分的直观的想象的情感世界的趋向,这些都表明了一个明确的事实:美和善已不再分离,而是越走越近,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美善同一是一种符合美善本质的趋势与潮流,只有二者同一,才能实现真、善、美的统一,进而促进人的德性提高与全面发展。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角度来讲,只有做到美善同一,才能真正让当代青少年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一步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美与善之所以能够统一到实践中,是因为美与善相互依存。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孟子认为,只有把感性形式的“美”与伦理道德的“善”统一起来,做到“尽善”、“尽美”,才算达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境界。美与善的“合力”,共同促进人的德性的提高,促进人的境界的提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情感是美与善的共振点。美与善作为人的主体性存在的两种方式,都离不开情感这一桥梁。梁启超说:“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的生命存在形式,也是人最柔软却最丰富的部分。美与善在情感上的共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据。卢梭感叹道“德行啊,你就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难道非要花那么多的苦心与功夫才能认识你吗?你的原则不就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要认识你的法则,不是只消反求诸己,并在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就够了吗?”从卢梭发出的呐喊,我们看到了美善与情感相交带来的力量。
从美善同一的命题里,我们应该可以看出,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得以在青少年心中发芽,必须遵循美的规律,掌握美的方法,运用美的手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提出,也是遵循了美的规律。简单、凝炼的二十个字本身体现了一种汉语言的美,而每个词本身的含义也充满美感。因此,审美渗透必然能够让青少年更快的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当代青少年对美的大胆追求是现实依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爱美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的追求。随着社会的民主、自由程度化越来越高,青少年追求美的意识更为大胆,他们不断的革新,追求个性,追求多元,追求符合自身审美取向的一切事物。相反,对于与他们的审美取向不一致的事物,坚决不予理睬。当代青少年在审美方面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求新。对于一些新的事物,他们能以很快的速度去接受并在第一时间去努力获得。二是求异。个性鲜明是他们的追求,有自己独特的要求。但这种要求并不一定是自己完整对比和深入思考后的结论,可能只停留在表层。三是求变。对于一层不变的东西他们很难接受,无论形式还是内容,有所变化他们更能接受。比如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更多的是从他们自己的审美需要满足来进行抉择。
随着网络化社会的加速发展,当代青少年接触新事物的机会越来越多,他们所面临的选择是多种多样,主动与被动进入他们视野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兴趣爱好更是纷繁复杂。如何更好地抓住当代青少年的兴趣点,审美不失为一种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和时代特点的有效手段。相比其他的德育方式,它能生动、灵活,寓教于乐。充分利用青少年对美的追求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而帮助当代青少年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构建当代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方法
1.带领当代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
体验是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审美活动中的一项经常性活动。在审美活动中,体验是从“此在”(具体的个人存在)到“彼在”(生命的本真)的过程,是一种时空的跨越、场景的转换、精神的超越。审美渗透在体验的内容选择上,要从实际生活入手,选择身边的事件、事物、事实,避免出现假、大、空的体验材料。这是保证审美体验能够有效的基础。同时,体验要培养体验的感觉,也就是同样的材料不同主体的体验带来的感觉不一样,这是受体验主体的主观因素影响的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二十个字都是有具体内容的。我们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让青少年参与体验,进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如公正和法治,可以组织青少年去当地的法院、检察院等执法机关切身体会公正法治是如何实现的,这些价值观的重要性通过个案的真实、生动来体现。这种体验最关键的是要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场所,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并在整个体验的过程中,要有青少年的亲身参与与真实感悟。一次好的体验是对文字内涵最丰富的理解。从施教者的角度来讲,体验的材料、过程、环节的设计尤为重要。一次体验是否成功,就看要实现的目标与青少年的内心之间是否架起了桥梁。
2.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青少年中开展对话
对话作为一种充分体现人的主体意识的形式,既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也体现了人类发展的时代精神。作为一种民主和时代精神,对话在今天已经渗透到了教育、政治、市场等领域,是今天社会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育领域,对话既作为一种理论在展开研究,也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广泛运用。德育对话也是人文关怀的一种实践方式,由于它体现了民主和自主的精神,体现出德育方法美的魅力。从操作的层面看,对话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好对话的主题。主题以问题为切入点,这种切入点要能够激活学生的对话意识,也就是能够产生对话的动机,并且能够实现学生预期与目标的一致。然后是围绕主题创设有利于主题开展的环境。如诚信,当代青少年的生活中,肯定会有很多接触的活生生的案例,如何引导他们对这些有关诚信的现象、事例进行对话,就能让青少年直观的体会诚信的价值观在生活中的指导意义。诚信的案例小到同学抄作业,大到银行信用积累等都可以讨论。这种对话一方面给予了青少年表达自我理解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也让诚信这颗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3.引导当代青少年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一直强调知行合一,也就是强调实践与认知的统一性。“盖阳明之所谓知,专以德性之智言之,与寻常所谓知识不同;而其所谓行,则就动机言之,如大学之所谓意。然则即知即行,良非虚言也。”蔡元培先生的这个论述,就是强调了,只有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才能实现道德教育求善的目标。在审美的过程中,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比如美术要求写生,音乐要求现场感,电影艺术要来自于生活,其实就是强调审美的参与性。参与能够让人更切身的感受和体会所学内容的真实性,也能更好地强化认知,加深记忆,获得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内化于心,必然要在这实践中去践行。而践行要变成一种自觉,就应当培养青少年参与的习惯。参与先从个人层面入手,也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内容。这几个方面在青少年的实际生活中,都是可做可为的。比如友善,是青少年最直接可践行的内容,那么就先从友善开始,让他们学会与家人、与同学、与亲友、与陌生人友善相处,这种相处就是一种参与。通过这样的日常参与,把价值观的抽象内容具象化。并依次逐步向其他内容延伸。
4.运用美的载体对当代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宣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首先要能记住这些内容。而抽象的二十四个字又需要用形象生动的具体案例来激活青少年的内心种子,这就需要具有美的感受性的载体来完成。比如爱国,空谈和空论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还让青少年心生反感。2014年,筷子兄弟的一首《小苹果》火遍大江南北。四川成都的地理老师罗春万根据这首曲改编一首《大中国》,不仅把地理常识写进歌词,更把爱国、爱家乡的价值理念表达到位。通过改编,枯燥的内容变得朗朗上口,爱国的语言不再难以出口。这个视频得到了网民的热捧。仅仅两天时间,点击量22.1万次。这个事例说明,在今天这样的网络化的全媒体时代,运用青少年喜欢的艺术形式和审美方式进行价值观的宣传,效果非常好。同理,本人在社区的晚会中,见到了同样的效果。文化进村入社活动开展以来,社区一两个月就有一次晚会。这个晚会其实也是一种价值观宣传的很好阵地。浙江实施“五水共治”,但这个策略的意义和内容对于青少年来讲,多且不易理解,浙江新青少年歌舞团通过说唱、互动把内容简单、明了的与在场的社区青少年进行了很好的沟通与互动。之所以能够互动成功,是因为演员们本身充满了青春活力,艺术的表现形式又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因此,在当代青少年中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去寻找这些能感染青少年的艺术形式,以美的方式去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到社区、学校这些青少年真正存在的地方进行宣传。唯有此,我们的价值观才能在当代青少年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1]罗超.美与善的融合——通往德性之路[J].道德与文明,2013(3).
[2]陈望衡.审美与伦理的互补性[J].中州学刊,1989(3).
[3]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