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君形象新谈
2015-04-11高小慧
高 小 慧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李香君形象新谈
高 小 慧
(郑州大学 文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李香君的形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但是被任何政治态度和目的左右来评价李香君都是错位和荒谬的。从文本出发来考察,作者孔尚任要塑造的是一位既对爱情忠贞不渝、更对家国挚爱于心的女子。
《桃花扇》;李香君;人物形象;历史文化
昆曲《桃花扇》是中国清代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戏曲之一。它虽然记述了一个艺妓和一代名士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和其他才子佳人戏文不同。作者孔尚任是孔子64代嫡孙,由于其身份和才学俱佳,在仕途上条件天生优越,在做官后仕途不顺时结识许多南明旧臣,掌握大量南明史实。扬州城中、秦淮河畔、金陵故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回京后他用严谨的态度将所见所闻改编成剧本,创作成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巨作《桃花扇》。他用哀婉悲叹的笔调将江南的爱恨与兴亡交织契合得天衣无缝,为后人描绘了一幅南明王朝的众生相。剧中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感动并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特别是剧中的女主人公李香君,一位地位卑贱的艺妓角色居然引起了堂堂大儒后人的青睐,被写入剧中并名垂青史!孔尚任笔下的李香君有多大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感染力?她的真实命运如何?这个文学形象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一、文本形象
南京有一座李香君故居,它是后人为纪念李香君而建的仿清建筑,其名为“媚香楼”。“媚香”二字取自《左传》中的“兰有国香,人服媚之”。那么李香君是怎样一个女子,竟配得上“媚香”二字?李香君的真实长相现在不得而知,因为存世的画像中她的形象差别较大,作者及画像可靠性也无从可考。但据明末清初文学家余怀《板桥杂记》卷中记载,“身小倾城是李香,怀中婀娜袖中藏”。从“袖中藏”三个字可以想见,李香君该是一位小巧玲珑的女子,桃花扇中“香扇坠”的别号也可印证这种猜想。李香君的出名不仅因为她的容貌,更在于她的才华。她的爱人侯方域曾经为她写过《李姬传》曰:“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士大夫贤否,张学士博、夏吏部允彝亟称之。少,风调皎爽不群。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短短数语没有一个字是写李香君的花容月貌,却让一个才华与操守具备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香君的才情在秦淮河上远近闻名,13岁时师从当时的昆曲名家周如崧先生,管弦琵琶、诗词音律无一不通。能将《琵琶记》、《牡丹亭》等南曲演绎得淋漓尽致。李香君是一名卖艺不卖身的歌舞艺妓,平日里主要的工作是跟客人谈谈琴棋书画、诗词歌赋,但其歌喉却很少向人展示。香君的自爱矜持更让她名动当时,她和董小宛及后来的柳如是、陈圆圆等时称“秦淮八艳”,是秦淮河畔数一数二的花魁。但在李香君16岁时,还没有人能获取她的芳心。南京城里的人纷纷猜测到底哪一位翩翩公子能成为幸运儿。在这个时候河南才子侯方域出现了。崇祯十二年,侯方域赴南京应考,到了秦淮河畔就已听闻李香君的大名,他托朋友介绍认识了李香君。初次见面就十分浪漫富有戏剧性。俩人在交换了信物后,就注定了一生的命运。这位擅长演唱昆曲的女子没想到,自己也将成为才子佳人故事的主角。于是一段悲欢离合情,盛衰荣辱事便戏剧般地上演了。作者用政治来解构爱情的端倪初现,将兴亡之感的抒发和香君等人物形象的描绘与历史故事的铺陈并行开来。明暗主线交织逐步完成《桃花扇》的创作。
传奇剧本《娇红记》的问世打破了《西厢记》以来“男才女貌”的婚姻标准,一种进步的爱情观形成并被市民认可,“追求有共同思想基础的真正爱情,并为此不惜牺牲一切”[1]86。这一点也影响了后来《红楼梦》中曹雪芹对宝黛之恋的深刻发掘。这种转变饱含了对人生命价值的进步认识。这种思想在《桃花扇》中也体现了出来。这种解构首先便解答了侯李二人两情相悦的根本原因:李香君与侯方域相互吸引对方的不仅仅是容貌才情,他们有着共同的理想和情趣。作者先交代了侯方域为什么是香君心目中的Mr Right。侯方域生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在其父亲东林党人侯恂影响教育下,既富于文才,在政治上也有远见卓识。年少的侯方域已被誉为“为天下持大义”的“复社四公子”。复社是东林党被取缔后由东林后裔组成的文人集团,又有“小东林”之称。李香君素来崇敬东林党人的气节,在进一步接触了侯方域之后,她深深感受到了这个身负家国之恨的年轻人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有着与自己相同的理想与情趣。两情相悦之后侯方域决定为香君梳拢,打算为她赎身并迎娶香君。而此时落魄公子侯方域又面对着囊中羞涩的尴尬局面,这时当日的朋友杨龙友向他伸出援救之手。有了经济来源梳拢顺利进行了下来,当夜侯方域赠给香君一柄扇子并题定情诗一首。俩人沉浸在爱情的甜蜜中,却没料到一段波折即将到来。
作者精心策划了第二次政治与爱情的结合,第二天香君问起资金来源后,敏锐地察觉到茜丽裙衫背后隐藏的政治阴谋。这段风波就是今天《桃花扇》的戏迷们津津乐道的唱段《却奁》,作者将原有的故事作了艺术加工,向观众展示了香君的人格魅力,使侯李的爱情趋于理性,又引出了与侯李二人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物——阮大铖。“那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一句句经典唱词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个有进步政治思想、爱憎分明的女志士形象。阮大铖想借侯方域这个复社领袖为自己洗脱污点,李香君看穿了阮大铖的阴谋,面对侯方域的软弱和犹豫,她干净利落地摆明了与阮大铖水火不容的态度,打破了阮大铖的阴谋。历史上阮大铖是个戏曲作家,也颇有才华,剧作虽平庸但情节曲折波澜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就是这个读书破万卷之人却投靠阉党,与当世名士交恶,臭名在外。而以后阮大铖对侯李两人的打击也纯属小气做派,唯图泄私愤之快。作者在格调上对其全面的贬低也强化了观众对此角色的深恶痛绝。在李香君的映衬下,趋附权奸祸国殃民的阉党余孽阮大铖是何等卑劣猥琐。此时,侯方域不仅认识到自己的疏忽与过错,也终于亲眼见识了香君的气节,欣喜之余又赞香君“十分容貌又添十分”,对香君的爱恋已不是简单的声色之娱,才情钦慕,而且是一种义气相投。两情相悦又上升了一个境界。据《李姬传》记载,阮大铖不是请杨龙友出面而是托其他人之力,香君也并没有上演却奁,而是用枕边风巧妙化解了危机。作者为了矛盾的预升级,情节线索的紧凑结合以及香君形象的凸显而作的艺术创造,可谓一举多得。这一桥段让侯李得罪了阮大铖,心胸狭隘的阮大铖必定会为受辱而伺机报复,李香君会如何应对,她又会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展现出来?
正当二人感情愈深时,侯方域却因阮大铖的陷害不得不离开南京,历史上也确实如此。侯方域在《癸未生金陵与阮光禄书》中说明了阮大铖对他“预置之族灭而后快”的仇恨,也记述了阮大铖利用左良玉部队南下对他陷害的经过,诬陷侯方域是萧墙内应。侯方域离开南京正值应试落第,李香君为其设宴唱曲饯行,并勉励侯方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保持名节。此后在战乱时代,侯方域辗转在河南与南京之间,而李香君则无时无刻不渴望与侯重逢。在李自成灭掉明朝,清又赶走李自成后,南京一下子在混乱中成为了政治中心。明遗臣欲拥立福王为帝。这一次政治变故让侯方域进一步陷入阮大铖的复仇陷阱中。侯方域家居河南,对同样分封河南的福王的家世、品行都非常清楚。他坚决反对拥立福王,并让史可法相助,史可法也深知道这一点。但马士英和阮大铖为了政治利益和前途,不顾一切地捷足先登,早早将福王接过长江,史可法等清流人士只好接受。就这样马阮二人阴谋得逞,也因册立有功,一个被封为宰相,一个摇身变成兵部尚书。史可法等忠臣被挤到边疆防御,复社也遭到严重损失,李贞慧、吴应箕等被捕入狱,侯方域又被迫逃离南京,到镇江投靠史可法。那阮大铖只好把复仇的目光投到了李香君身上,他要把李香君献给马士英亲戚田仰,以此羞辱侯方域来解恨。但让阮大铖意想不到的是,他处心积虑而来的奸计却成为让其尴尬的一幕闹剧。这场闹剧也正是作者精心设计的全剧的高潮。面对趾高气昂的前来强娶的花轿,李香君毅然决然地撞柱誓死不嫁,选择守候侯方域,坚持高贵的气节。鸨妈替嫁暂时解救了香君,但阮大铖并未就此罢手。为了迎合好色荒淫的弘光皇帝,他将李香君强行接进宫排戏,为福王唱戏。拍戏时,在所谓宰相权贵们的面前,外表柔弱的李香君却显得异常坚决。她痛骂了阮大铖等人的卑鄙无耻,丧权乱国。这一幕就是桃花扇的经典唱段《骂筵》,“东林伯仲俺青楼皆知敬重,干儿义子重新用,绝不了魏家种。”言外之意有你们这个政权和魏忠贤时期又有什么区别。这惹怒了马、阮等人,由于杨龙友从中劝说,李香君才免遭迫害。后来清军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荡平了南明。明朝最后一个象征政权也被剿灭。在孔尚任看来,国破家亡的时刻,国家、家庭都不复存在还谈何爱情。于是安排侯李二人在短暂的相逢后,看破红尘双双入道。
由以上可以看出,孔尚任把最主要的笔墨都极力用在了人物和历史、爱情和政治的纠结上。边铺叙故事边塑造人物,每一次情节的波动,都紧紧扣住了李香君精神内涵的沉积。从定情到却奁,从送别到血溅桃花,从骂筵到出家……李香君的内在形象不断丰富,如果把孔尚任比做一个灵魂的雕刻家,那么他刻出的香君是这样的文学形象:“虽是地位卑贱的妓女,但却富有鲜明的爱憎情感、进步的政治态度、勇敢的斗争精神和忠于爱情的坚贞节操。”[1]88这个概括准确地阐释了作者要在作品中塑造的李香君。桃花扇上的桃红代表了香君的双重人格:既对爱情忠贞不渝,更对家国挚爱于心。这是很单纯的主题和人物打造,对于心受亡国之痛,立志要编述往事,总结教训的作者来说,这种主题就是第一个思考到的,这一个人物又是千载难遇的。一个杰作和一位历史名人就这样诞生。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社会思想的变革,人们对李香君这个人物进行了深化的开掘和丰富的评价。下面就来历数一下近现代人理解的李香君。
二、历史评价
从《桃花扇》问世到现在,人们对《桃花扇》的主旨和对侯方域的评价见解不一,甚至相差很大。但我们还是应该持一种客观的态度,支持多数人的见解。抒发兴亡之感就是《桃花扇》的主旨,富有才学和远见卓识又性格软弱不定就是侯方域的形象。李香君形象的把握也应该如此,尽管她也变得多样和丰富起来。
首先从清代到20世纪50年代,李香君的形象似乎没有很大变化,始终是一个光辉的人物。在抗日战争期间欧阳予倩版的《桃花扇》结局改动很大,把矛头指向了卖国汉奸,塑造了投靠清朝的懦夫侯方域,而李香君依然是一个光辉的形象。李香君不顾往昔情意坚决与侯方域划清界限,甚至撕碎了桃花扇,最终含恨而去。“以警醒国内一般醉生梦死之徒,婀钅俞苟容之辈。”—个风尘女子尚且知道在国家大义前要恪守道德,何况当世的精英呢?可见,《桃花扇》取得哀感顽艳、激昂慷慨的轰动效应并非偶然。此时的李香君,已成为一名“爱国主义”英烈,但却与真实历史人物李香君和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艺术形象,距离越来越远了。
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已经有了对李香君的负面批判。大致上李香君不再是一个光辉的形象,有人牵强地认为“李香君的反抗精神是针对‘权奸’、‘ 阉党’而发,她的生活理想也只是摆脱妓女身份,取得人身自由,和复社文人结合”。还有观点认为,一个“口口声声咒骂农民军为流贼的李香君,怎么能说是一个‘光辉动人’的形象呢”?她虽骂马、阮,但在最高统治者福王面前,“却表现得软弱和恭顺”。至于最后入道,“更是这个艺术形象前后最大的矛盾,由于孔尚任消极避世的思想作怪,生生把一个完整的艺术形象割裂开了”。这大概是由于当时社会活动和混乱的政治风气,导致人们对一些古典文学形象作了狭隘的审定。
但是新时期以来,聂石樵的看法具有概括性和代表性。“李香君是一个具有高贵品质的妇女,她聪明伶俐,有勇气,有气节。”[2]448她和侯方域双双入道,“并不是由于对宗教的虔诚,而是由于现实生活的黑暗、苦闷,迫使他们寻找到精神上的避难所。这是对人间苦海的一种批判,对当时社会的否定,是他们故国之思的表现”[2]448。
到了现代,女性主义思想成熟的时代,开始以女性人生的解放为主题解读李香君。认为李香君这个人物已经开始倔强地追求自己的人生,对政治问题也爱憎分明反映了清人进步的妇女观。也有的从李香君的悲剧命运入手,认为孔尚任有些许偏颇——“以英雄豪杰定义女人,以权力意志规范女人,以牺牲自我教化女人”。[3]这两种看法都是以“女性人生价值重新思考和定位”为主题,这类思想题材许多明清大文豪已经有了深刻体会,并创作出了《牡丹亭》、《娇红记》、《浣纱记》、《长生殿》、《红楼梦》等经典作品。有些作品在思想上远超过《桃花扇》,让众生倾倒,所以今人对此种思想内涵的继承与开拓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值得提倡的。
从各个历史时期李香君在人们心目中形象的演变可以看出:在历史演变的长河中,一个文学形象总要随着不同时代之风的浸染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但不论你怎么解释一个作品,一个形象,都要注意回归对作品和人物的本真理解,尊重原作者的见识范围和思想意志。见解新颖,眼界开阔固然好,但一定要单纯,有其他目的的见解往往是狭隘的,经不起时间考验;以后代的思想高度去故意拔高内涵,或者对作者要求过于严格也是失于偏颇的。对《桃花扇》和李香君的理解一定要单纯。譬如20世纪60年代对李香君的批判就有许多明显的错误,比如,说李香君口口声声咒骂农民军,破口大骂马、阮,在福王面前软弱,不算是光辉形象,这显然是狭隘的阶级斗争观念,没有想到在那个时代稍微有文艺水平的人是在一个什么政治思想环境下熏陶出来的,在程朱理学思想主宰的明清时代,李香君的所作所为其实很好解释,她的忠君爱国正合二程思想体系中封建道德规范中的“忠”。宋代以前,讲究“君君臣臣”,君不君则臣不臣。“二程”认为,即使“君不君”,但臣也不能“不臣”。君主再昏庸也是因为臣民不够忠诚。被忠于此种思想的孔尚任刻画成这样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现代人以女性视角来解读李香君似乎也有失偏颇。有些人认为她的身上充满进步的妇女观,但忽略了孔尚任思想的局限性。的确,在思想上孔尚任是无法与当世大家相比。还有的只抓住了孔尚任的不足,忽略了李香君的形象在孔尚任心目中造成的巨大波澜,否则为什么把李香君的精神意象“桃花扇”定为剧名,为什么在剧中单单把李香君塑造成相对而言较完美的形象?应该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出在作者身上:孔尚任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作为大儒之后,他的脑子里充斥着正统思想,但同时又对轻贱的青楼女子有这样的人格见识深深佩服和感动,在当时的文学环境下也有了这方面的萌动,以致极力讴歌。这也许就是关于《桃花扇》主题和李香君形象定位存在争议的原因吧!
三、正确解读
以上记叙和论述,主要概括了李香君的文本形象和历史形象,对历史形象的得失提出了看法,分析了争议现象的原因。以下来谈谈真实的李香君形象。我们应该用一种单纯的态度,仅仅从《桃花扇》文本和孔尚任的思想状况来对李香君这个角色作剖析。首先不能被任何政治态度和目的左右来评价李香君,这又涉及了《桃花扇》剧中历史和人物结合度的问题,她虽然表面上和南明王朝政治息息相关,但实际上却不是如此。李香君是一位爱国女志士,但不算一个女政客,她虽然破口大骂祸国乱权的权贵们,但她的生活离复杂的政治斗争是很远的。如果不是一个有人品问题的阮大铖老是和李香君过不去,估计李香君也没机会做出那么多壮怀激烈的事情。就算是她的爱人侯方域和政治息息相关,但她和侯方域也不是有实力的政客。她的无力,侯方域的软弱,明王朝腐败风气的积重难返,都注定了明王朝的覆灭。明王朝的灭亡在那一刻只有必然性,谁也改变不了,这是他们都必须面对的现实。和与之齐名的另一部戏剧《长生殿》相比,《桃花扇》在这一点上就相形见绌了,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唐王朝的动荡偶然性和必然性并存,剧中主题歌颂了天长地久的爱情,也理性地指出君王过分沉溺于痴爱会对政治局面造成负面影响,甚至是政治动荡。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足以能做到这一点。而侯李的爱情则能够远离政治,如果《桃花扇》不叫《桃花扇》,刨去李香君和侯方域的爱情故事,成了另一部抒发兴亡之感的戏剧,离开侯李总结明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也一样能够做到,成功不成功,有没有巨大的影响,又是另外一回事。剧中人物和历史结合的不自然一直都是这部戏剧在选材上的硬伤,形式上被作者努力地交织在一起,但实质上仍不自然。所以对李香君要作客观评价,切勿掺杂政治情绪。否则,一般都不会得到什么中肯的结论。其次就《桃花扇》的主题来看,不能故意拔高李香君的思想价值,也不要认为李香君有旧思想体系中的理想女子的品行性格。孔尚任在改造李香君真实形象时既没有超时代的思想意识,也不能离开他那个时代将李香君塑造得符合现代人口味。他对作品的预期是希望能抒发自己的兴亡之感,激发人民爱国情感。我们认为他笔下的李香君就是一个稀奇女子,一个地位平凡气节不平凡、有爱国情感的奇女子。而《桃花扇》这样一出作品由于李香君的加入,也成为明清传奇中的奇葩。
李香君和《桃花扇》的奇,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巧,明清时期才子佳人爱情故事戏和当时时事的巧遇,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巧遇。偏偏就有那么一个李香君占尽了这两种文学题材,两种风格。她既可以是《浣纱记》、《娇红记》中的美女,又可以是《清忠谱》、《鸣凤记》中的英雄;另一方面巧在一个矛盾的孔尚任发掘了一个矛盾的李香君,或许正是作者和剧中人的争议性,才让《桃花扇》这么让人纠结,这么富有魅力。二难得,明末清初关于国家命运和政治斗争的思考很多,诞生了许多现实主义剧作和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角色,可是没有哪个角色的出现像李香君这样难得。孔尚任善于发掘是有功的,李香君本身的人格魅力更重要。在南明王朝这个荒诞滑稽的时代,在南京这样一个肮脏龌龊的地方,有像史可法、左良玉这样的忠臣良将不稀奇。作者为什么不用忠臣良将为主角,为什么极力讴歌一位秦淮河畔的艺妓,这是因为与高居庙堂的卑鄙权奸马、阮对比,身为下贱青楼女子的李香君却是别样的风霜高洁,当人人为自己在乱世时代能寻得安定的时候,会有几个平凡女子能有如此的见地和气节,连许多身居高位的大人物都会羞愧不已。单这一点,李香君就是一个极其难得的佳人。三特别,《桃花扇》虽然也记述了一段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但与此类题材的大作相比,《桃》剧和它们并不在同一个思想范畴,里面并没有对人的个性自由解放的思考,也没有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位。李香君也绝对不是杜丽娘和林黛玉,后人可以根据李香君真实结局去思考相关问题,而且这种思考有价值有必要,但就定位《桃花扇》中的李香君来讲,还是就事论事的好。既然《桃花扇》并没有如此高的思想价值,但为什么一样会成为名垂青史的杰作?这是因为另一种特别,和其他著名的女性形象的真情不同,孔尚任在李身上注入了别样的真情——就是除了写爱情还加入了春秋大义大情。这一种永恒的话题虽然在其他现实主义作品中也有,但出现在李香君这个佳人身上就具有别样的味道。凭借这一种感心动容的真情,作者不经意间就对明清经典女性形象的精神内涵进行了开拓,更何况是一种超脱世俗境界的情感。明末清初既是个人价值萌动的时代,又是个政治动乱的时代,李香君既是佳人又有气节,时代和人物被发掘和结合,既是巧合也是必然。所以对李香君最客观的概括:她就是一个有情有义,地位平凡气节不凡的奇女子。她和追求天长地久爱情的杨玉环,以及渴望突破礼法束缚和人生价值自我实现的形象系列,共同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从他们身上探讨永恒的主题,这也是将他们放在任何时代都能打动人的原因了,只是思想范畴不同罢了。
四、结语
《桃花扇》的结局让侯李二人因国破家亡而看破红尘,双双入道。而现实生活中李香君则随侯方域来到了他的老家,但由于其特殊身份始终得不到侯家人认可。就是这样一个骨格清奇的女子却仍逃避不了世俗观念的遗弃,27岁便香消玉殒。戏里戏外都以悲剧命运结束。她的真实结局也许能引发深刻的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但是《桃花扇》结局的创作则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原因。
余秋雨先生曾说:“《桃花扇》里边的历史沧桑感和生命的灭寂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的,这就是最高的精神团队进入了昆曲,昆曲和当时的《红楼梦》组合在一起是当时的最高思维。”这句话是对昆曲经典剧目和《红楼梦》以及创造它们的大作家们高度的赞扬。初次看到这段话很不明白其中的深意,仔细对比思考了一些经典作品对女主人公命运结局的安排,才发现它们虽然主旨和思想不尽相同,但是都有相同的悲剧意识。那就是对于美的意象的破灭心存不忍并寄托希望。比如说《长生殿》中让尝尽人间悲欢的杨玉环最后和唐明皇“天宫重圆”,这当然是对天长地久爱情的赞颂和渴望;而《牡丹亭》中汤显祖更是让杜丽娘还魂和柳梦梅重聚,用一种超生活现实的生命价值体验让真挚的深情长存,以此来感动人和唤起人们心底的真情,以真情抗理。虽然在字面上悲剧好像不彻底,但是心怀苦衷的作者们自己无私的独自感受,只要能让看戏人感动并重新认知一切都是值得的。
《桃花扇》的结局也是这样的,侯李双双入道不能简单地看成寻求精神上的避难,更主要的是对故国盛世的怀念和丧灭情义的人间苦海的批判,作者宁愿让李香君入道也不愿意让她像现实生活中一样被无情的世道湮灭。作者笔下的主题虽然是“以离合之情写离合之感”,但在结尾显然再次被这一位佳人深深打动,再次为她不为人认可而痛惜。字面上“诌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观众的内心却是一出“哀江山更哀美人”的空灵在回响!
[1]陈晓光.中国的昆曲艺术[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
[2]季羡林,汪龙麟,段启明.清代文学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
[3]吴毓鸣.李香君形象的女性主义审视[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10).
【责任编辑:郭德民】
2014-10-02
高小慧( 1975-) ,女,河南平舆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论研究。
I207.3
A
1672-3600(2015)02-00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