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2015-04-11赵君王灿平李真军

关键词: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赵君,王灿平,李真军

(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110168)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赵君,王灿平,李真军

(沈阳建筑大学学生处,辽宁沈阳110168)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依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尤为重要。其具体途径包括:领导高度重视,树立发展性教育为主的理念;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注重课程改革,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健全心理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体系;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入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的联动机制。

心理健康;长效机制;构建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临着学习、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就业和经济等方面的压力。随之而来的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媒体上时有报道一些由心理问题导致的校园自杀、情杀等恶劣事件。为此,探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构建适应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和任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指以心理学理论和技术为基础,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律,通过课程教学、心理活动、心理辅导及优化教育环境等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1-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包括: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心理调适方法;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心理咨询服务,包括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3-4]。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历经三十多年的发展,己经成为高校学生了解心理知识、预防心理问题、防范心理危机事件的主要渠道,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渐规范化和专业化

近年来,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多次下达文件推动和规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部和各省教育厅积极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以评促改,以评促建,有效地推动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逐步拓宽

20世纪80年代初,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异常学生开展障碍性心理咨询。随着人们的深入探索,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领域逐渐拓宽,形成了教育预防在先,发展性咨询与障碍性咨询相结合的模式。在《精神卫生法》颁布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障碍性咨询受到了限制,遇到心理异常学生,学校要及时将其转介到专业心理医院。

3.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逐渐完善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从无到有,从选修到必修,现已形成了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为主体,多门选修课程为补充的课程体系。心理辅导服务方式逐渐从个体咨询为主向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相结合转变。

4.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逐渐壮大

随着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渐重视,高校开始引进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各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每年以年会或研讨会的方式培训师资,以此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逐渐壮大。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

1.部分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尽管各级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各高校在此项工作上的实际开展和落实情况却参差不齐。有的高校领导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有的领导不同意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或课时达不到教育部要求;还有的领导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心理工作紧迫性弱,实效性差,学校不出自杀事件就万事大吉,没有设立专门的心理教育机构。

2.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不能满足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具体体现在:一是师生比不达标。美国规定高校心理健康专职人员的师生配比为1:1000-1:1500[5],香港要求师生配比为1:2000[6],上海、北京等发达地区要求师生比配比为1:3000[7],辽宁省教育厅规定的师生配比为1:5000。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部分高校心理教师工作量考核细则不明确,缺乏必要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导致部分教师出现职业倦怠。三是心理教师处理突发事件能力不足,咨询经验较少,缺乏专业督导。四是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相关专业背景和工作经验。尽管有的辅导员获得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资格证书,但是辅导员的实践咨询能力和危机干预能力还有待提高。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有待提升

目前,高校心理课程的开设受到场地、师资的限制,大部分高校只能开设普及性质的必修课,没有形成专业系统的课程体系。而必修课多为大班授课,每班150-300人,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传授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深度不一,绝大多数同学停留在初步知晓的程度上,教育教学效果有待提升。

4.心理咨询服务与危机干预体系有待健全

心理咨询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展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建立和维护网上心理咨询平台,鉴别心理问题严重学生,并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等。目前,大部分高校心理咨询来访率不高,学生主动求助意识不强,这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不到位以及亚文化中对心理咨询的文化耻感直接相关,很多学生认为心理咨询会遭到他人的误解和歧视。此外,尽管部分学校建立了心理健康网站,但没开通网上咨询平台,没有信息维护,因此形同虚设。在危机干预方面,部分学校没有明确的心理危机干预细则,工作流程不清晰,各部门和人员之间分工不明确,导致遇到心理危机时,相关人员无从下手,互相推诿,不能及时处理危机问题。尤其是遇到学生家长对心理问题认识存在误区,不配合院校工作时,学校需要付出极大的时间和精力关注危机学生,导致相关人员身心俱疲。

5.新《精神卫生法》的颁布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新《精神卫生法》规定,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这虽然规范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范畴和内容,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当学校心理咨询师发现学生有精神障碍并行使了转介权,但是学生或家长不认可,或者即便学生意识到了自己问题的严重性,却拒绝到医院治疗,选择在学校接受心理服务,学校该如何操作。而当学校心理咨询师不能识别学生的精神障碍时,又将为学校管理埋下巨大的隐患。此外,我国精神科大夫数量有限,现阶段无法满足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而学校心理咨询师没有治疗精神障碍患者的资格,如果为这些学生提供服务,心理咨询师将被视为违法。这些问题都给高校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

三、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的途径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在逐步步入正轨,但是与国外相比,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基础不够扎实,实践研究经验相对不足。因此,探讨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起着基础性、根本性的作用,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通过体制与制度的建设来实现,具体途径包括:

(一)领导高度重视,树立发展性教育为主的理念,理顺隶属关系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领导高度重视是关键。首先,学校各级领导要从政策、人员、资金、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的支持,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保障,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8]。其次,各级领导要树立以发展性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以预防教育为主、心理咨询为辅的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以提升全体学生心理素质为出发点,优化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后,学校要理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隶属关系。目前,各高校心理中心隶属关系有多种:有相关学科的高校心理中心隶属于医学、心理、社会科学等院部,没有相关学科的高校心理中心隶属于学生工作部或成立独立的处级部门。笔者认为,心理中心挂靠在学生工作部有利于与各院系、科研单位合作,以整合各部门的优势资源。

(二)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

高校要建立“校—院—班”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构建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危机预防与干预为主线、以心理咨询和素质拓展为载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全员参与,全程渗透,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都要最大限度地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要以分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领导为首,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组织协调工作的开展。学校教职工要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将心理健康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中,为学生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氛围,切实为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帮助。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人才是关键和前提。首先,高校要建立心理教师的资格认证和管理制度,从入口保证心理教师资质,理顺心理教师职称晋升途径;其次,高校要建立健全师资队伍的培训和督导机制,通过案例分析、个人体验和案例督导等方式,提升心理咨询师的业务能力,避免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枯竭和职业倦怠;最后,高校要将辅导员的心理技能培训工作常态化,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意识,提高其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四)注重课程改革,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课程教育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9]。各高校要构建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辅导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首先,要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开设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次,要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方法,通过案例讨论、角色扮演等体验式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最后,要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五)健全心理咨询服务和危机干预体系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务之一是关注部分心理问题学生,解决学生个性化的问题,这就需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于目前学生缺乏求助动机的问题,高校应该完善对心理咨询信箱、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的建设,形成网上和网下一体的心理咨询服务模式。师资有限的高校可以创新工作方法,采用团体咨询的方式以缓解人员配置不足。学校通过团体咨询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团体的力量,通过观察学习促进学生行为和思维的积极正向变化。对于心理危机干预问题,学校应当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制定心理危机干预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危机干预处理流程。组织相关人员实施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的培训和演练,以便遇到突发的心理危机事件能够迅速处置。

(六)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入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的联动机制

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引入学校—家长—社会的联动联防机制。校内要拥有一支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校外,学校可以聘请其他高校、精神卫生机构的专家组成专家顾问团,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言献策。同时,高校可以引入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的联动联防机制,实行四者的分阶段管理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包括:建立学生心理委员制度,以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隐患。建立家长联系制度,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在家里的表现。一旦发现心理问题学生,及时联系家长,与家长共同帮助学生解除疾患。在社会方面,高校要就近与心理医院或精神卫生中心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共建心理疾病学生的帮扶教育机制。一旦发现心理危机学生,学校立刻通知家长,并与医院联系,将学生就近送医。在学生因心理问题休学复学时,加强与医院的联系,确保学生的身心安全稳定。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需要加强其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以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和可持续发展。

[1]张明.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7.

[2]叶一舵.现代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49.

[3]田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8.

[4]卢爱新.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李焰,马喜亭.中美高校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比较[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0-53.

[6]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7]叶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2008(17):76-79.

[8]翁海浩.项目管理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以ZJFF学院为例[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2.

[9]郑有珠.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139-140.

【责任编辑赵颖】

G641

A

1674-5450(2015)02-0170-03

2015-01-05

2012年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10号);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309001)

赵君,女,辽宁沈阳人,沈阳建筑大学讲师,心理学硕士;王灿平,男,河南安阳人,沈阳建筑大学副研究员,工商管理硕士;李真军,男,辽宁北票人,沈阳建筑大学副教授,机械工程硕士。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感受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