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高等教育本质的再追问
2015-04-11赵士谦
赵士谦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改造:高等教育本质的再追问
赵士谦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在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领域中,关于高等教育的本质探讨,可谓见仁见智。高等教育的本质主要回答的是高等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从高等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以探究高等教育的本质是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的人的实践活动。其具体涵义有五:1.人、社会、高等教育自身等都是高等教育的改造对象;2.高等教育是社会的实践活动,高等教育更是人的实践活动;3.高等教育改造的过程是内化与外化的过程;4.高等教育通过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的过程来服务和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从而促进人、社会及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5.高等教育改造的过程是同化与异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本质;改造;内化;外化;同化;异化
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高等教育一直是朵璀璨的奇葩。东方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教育史上特别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代,后世公认的大的教育思想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高等教育,并积极地参与到整个的社会活动中去,诞生了令后世始终翘首而望的“稷下学宫”,从那时起到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和北京大学直到今天的“985工程”及“211工程”等,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在不断地引领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西方的古希腊时代造就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们分别创办了“阿加德米”和“吕克昂”,再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精神在大学的扎根以至于今天的美国常青藤高校等,都在不断地实践着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的伟大使命。可以说,高等教育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休戚相关。
高等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可谓见仁见智,让我们从事实出发来透视一下高等教育吧!
众所周知,天文学是高等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领域,2006年最炙手可热的事件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放弃将冥王星视为太阳系“经典行星”的说法,确认太阳系只有8颗行星,冥王星不再视为行星,同时改造了原来的行星概念,通过了行星新定义,这对人类今后对太阳系的探索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21世纪人类认识太阳系的新的里程碑。从此之后,这一论断会深深地改变我们今天所生活的社会,改变天文学的原有状态,这一改变将是革命性的,我们会逐渐地发现在这样的变动中,会渐次地创造出更加生机勃勃的天文学、更加聪明睿智的人、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类社会。就一般人看来,冥王星从1930年加入太阳系到今天被逐出太阳系,开了高等教育的重要领域——天文学一个大大的玩笑,也让更多的人要重新改正原本认为正确的知识。殊不知,这恰恰是高等教育的应有之意,所有的高等教育领域都处于不断的改造之中。
从高等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可以给高等教育下一个定义,即高等教育是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的人的实践活动。
改造一词有两个涵义:一是就原有的事物加以修改或变更,使之适合需要;二是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之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1]。在上面的高等教育概念中,“改造”包含着上述的双层意思,它包含“改”——改变旧的、落后的或者是错误的,修改原先的非错误的知识使之更完善;“造”——创造、创新。两个语素,充分体现了在学术问题上破旧立新的精神。
具体言之:
《学记》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集大成之作品,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系统的教育理论著作。其开篇写道:“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4]3(0译文:考虑问题合于法度,诏求好的人才,可以博取小的名声,但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拜访贤人,体察远方人民的利弊,可以使群众感动,但不足以感化人民。君子如果要感化人民,使之形成良好的风俗,就必须从教育开始。)这里谈到“化民成俗”中的“化”是感化之意,很显然,感化就是使人民感动而发生君子想要的变化,无疑这就有“改造”的意味。再来看下一段:“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力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4]4(2译文:一年后考查学生的经书句读能力,并辨明其心志的方向;三年后考查学生是否专心致志于学业,并同师友愉快相处;五年后考查学生是否博览群书,亲敬师长;七年后考查学生是否讨论学问和选择什么样的朋友,这时就叫做小成。九年后考查学生是否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
一、人、社会、高等教育自身等都是高等教育的改造对象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最主要机构和场所。我们先来看中国大学。有史可查的资料中,“大学”一词最早出现在河南安阳小屯出土的甲骨上,《小屯南地甲骨》一书中第六十片卜辞记载:“勿?王惟癸勿?于甲勿?于祖丁旦勿?于厅旦勿?于大学勿?[2]这句卜辞据考释其意思大抵是这样:卜辞首先占问祭祖盛典要不要举行,然后占问(如果举行)何时何地举行即祭祖的时间和场所。是癸时还是甲时?是在祖丁神坛还是在宗庙中庭神坛抑或大学。很显然,这里的大学已经是能和祖丁神坛、宗庙中庭神坛相提并论的极为神圣的场所①本人认为,“勿”通“笏”,笏是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是身份高贵的象征,于是它也就成了祭祖盛典的吉物,这里就代表祭祖盛典。“旦”通“坛”,也就是神坛。。毋庸置疑的是,无论这时的大学是多么简陋,且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相距多远,但它确实是当时一个崇高而神圣的机构,确是承担着改造人的使命,只不过这种改造更多地渗透着统治者的意志和内容。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3](译文:大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彰显天赋给人的美德,在于使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道德境界!)②本人认为在引用古文的时候最好加注相应的白话文翻译,因为,这样可以让读者对引文有一个更好的理解,知道作者是如何理解引用的话,有许多的古文翻译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明确地写出译文,只引用原文,在一定程度上只有让读者自己去理解,有很多时候读者未必和作者的理解是一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很大的异议,以下所有古文皆有译文。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不正是一个不断改造的过程吗?三,在处理事务上有自己的见解,而不违反师训,这时就叫做大成。然后才能够感化人民,改变风俗,使身边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都来归附,这就是大学教学的宗旨。)这里讲的小成和大成就是改变前一个状态而造就后一个结果的过程。最后结束语:“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4]134(译文:具有伟大德行的人不拘于一种官职,伟大的道理不局限于一种事物,伟大的信用无需山盟海誓,四时的气候不是天天一样!)用四个“不”来阐释高等教育的学问应该是处在不断地“改造”之中的。
我们再来看下面的文字: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5]381(译文:告子说:“人性就好比是急流的水,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人性没有善与不善之分,就好比水流本来没有东西之分一样。”孟子说:“水确实本来没有东流西流之分,但是没有上流下流之分吗?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就好比水总是向下流一般。人的本性没有不善良的,水的本性没有不向下流的。假如水被拍打而溅起,可以使它高过额头;堵塞水道让它倒行,可以让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不过是外在的形势导致它这样。人之所以可以令他干不善的事,是因为他的本性是受到外部情势而变更了!”)
分析上文我们会发现,孟子通过对话来改造告子,通过生动的比较来修改告子头脑中错误的、模糊的观念,从而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我们再来看一看西方世界,苏格拉底创办了阿加德米学园,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滥觞。在学园中苏格拉底是这样教育他的学生的,他不断地运用助产之术,“改造”学生头脑中对正义的认识,无论是错误的或是不完善的,最后引导他的学生来认清什么是真正的正义,这一过程就是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造”的过程。
马克思《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十一条这样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6]。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命脉和灵魂,在马克思思想体系的整体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就理解为改变世界,我们应该从马克思的整个人生历程上来看,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并不是单单地去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而是想通过这一历程来创造一个新世界。那么,我们有理由推断出其改变世界的真实目的就是改造世界。
二、一方面高等教育是社会的实践活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更是人的实践活动
高等教育是一种独立的人的实践活动。表面上看,人的活动应该包含在社会的活动中,但人的活动比社会的活动内涵更丰富。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中,我们完全能够考察到高等教育可以在人的活动内部得以完成。高等教育的发展和进步是不是自然而然地发生呢?决不可能!那么促使其发生的根本的或最终的动力源是什么呢?人的活动!高等教育是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本体使命就是要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反应并改造社会的主体,而且这样做有可能会进一步带来种种新的更完整、更丰富的集体和个人生活。在高等教育中,那些获得了新的自我意识并开始批判性地看待自己的社会处境的人,常常会主动采取行动,去改造那个剥夺了他们参与机会的社会。高等教育是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的人的实践活动。在这里我们无意否定社会活动,但我们更应当重视人的活动,因为只有从根本上重视了人的活动,那么,高等教育才可能真正地回归永远正确的观点——以人为本。而只有切实地做到“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地迎来高等教育发展的灿烂明媚的春天。
三、高等教育改造的过程是内化与外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这一过程表现为高等教育将现存的系统知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意识形态等不断地加以改造,不断地吐故纳新,内化于教育对象,使之不断地发展和进步,同时,其教育对象也要不断地对其所获得的知识加以改造,进而外化出来,并且不断完善,这一过程永无止境。
我们知道,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5]217。(译文:尊敬自己的老人,然后把这种尊敬推及到别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也把这种爱护推及到别人的孩子!)这是可贵的博爱思想;到了杜甫,他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译文:什么时候千万间舒适的大房子突然出现在穷苦人面前,并且所有的穷苦人都能住进去,他们欢呼雀跃,这时候,我一个人在破草屋里冻死也心甘情愿呀!)在这里,杜甫没有多大的能力来爱护和保护自己,但他却想到了别人,超越了先贤,这绝不是伪装出来的,这是在黑暗的雨夜里,一个充满仁者情怀的大诗人对人世间的温情关怀,实现了儒家思想的一个飞跃。到了现代,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这又实现了思想上的巨大的飞跃。我们能够发现:这是一个内化孔子儒家思想并将其逐渐外化出来的过程,这就是一种改造。
四、高等教育通过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的过程来服务和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从而促进人、社会及其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高等教育一方面传授知识,另一方面还要造就新人;同时,我们也能看到其知识也有明显的不确定性,需要学者们进一步的探索、发现;还有,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也会明显地感到,以前可能有相当的一部分知识是不完善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进行修改、完善并进行创造、创新,以最终促进人、社会及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很明显,这一过程是一个不断改造的过程。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改造,高等教育不能称之为新高等教育;没有改造,人也不能称之为新人;没有改造,社会也不能称之为新社会。我们不但要善于改变一个人、一个高等教育、一个社会,更要善于创造一个新人、一个新高等教育、一个新社会,这应该是高等教育的全部意义所在。
今天的社会很少有人真正地相信高等教育有能力适当处理当今的严肃问题,但事实上,高等教育在努力地有所作为。
高等教育的改造既面向过去,又面向现在,更面向未来。它将接受的真理批判地视为需要用新的实践去检验的知识,而不是教条地教授、顺从地接受的知识。旧的知识的主要价值在于在不断的改造中帮助发现新的知识,而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新的知识逐渐变成旧的知识,更新的知识会在改造原有的逐渐变旧的知识基础上不断出现,如此前行、上升,以至无穷。高等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用改造的方式不断地进入未知的领域,而不是用普遍的逻辑形式重复已知的事物。不断地坚持改造,这就是高等教育的真正精神。高等教育的改造是保证已知的知识不至于堕落为来自权威的教条学说,或不知不觉地衰退成迷信或老妇长叹的唯一途径,高等教育的改造是保证人、社会及其自身兴旺发达、永葆生机的唯一源泉。
五、高等教育改造的过程是同化与异化的过程
高等教育的这一过程表现为:高等教育一方面能够使教育对象接受高等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即将其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对象在接受高等教育知识的同时很大可能性是没有完全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而是选取对自身发展有用的或者是受教育者认为其传授的知识是值得商榷的,这样,他就会逐渐地去完善其间的一些知识,有时,也会极端地反对一些知识,这样就出现了异化,从学理上讲,异化并无好坏之分。通过同化和异化达到了高等教育的改造之目的。
我们还是从历史上来寻找答案。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人,“仁者爱人”“君子”成为中国历史上的长青藤,《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被后世子孙奉为经典,塑造出无数立德、立言、立功的志士仁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基本思想,不断地同化它,变成自己的行动指南,但其又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不断地发扬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外铄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5]383(译文: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来自仁,羞耻之心来自义,恭敬之心来自礼,是非之心来自智。仁义礼智的美德,不是由外面虚饰而成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没有领悟到而已!)这就是孟子著名的四大善端的思想。同时孟子又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5]298(译文:富贵不会使我意乱情迷,贫贱不会使我改变操守,外界的强大压力不会让我屈服。这才叫大丈夫!)至此,孔子的仁学思想日臻完善,同时,孟子将君子发展到大丈夫,成为千古绝学,后世不断继承,绵延不断,这就是同化,通过不断地修缮原有的思想而造就出新思想。
另一方面,我们再来看孔子思想的另一个流派——荀子。荀子的思想前继孔孟之余绪,后开儒家之新风,在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孟子的性善论,荀子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性恶论。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7](译文:人的本性是凶恶的,他的善良需要人为呀!)荀子提出了著名的“化性起伪”的论断,从根本上改造了孔孟之思想,把孟子的性善论的思想翻了个个儿而成为特立独行的性恶论,可谓振聋发聩!继荀子之后,其学生韩非和李斯又进一步改造了其思想而成为学术上的新的流派——法家,这就是异化儒家思想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通过不断地改造儒家思想而最终实现的!
再来看近现代,陶行知是学贯中西的著名教育家,其生活教育理论已深入人心。陶行知在《生活即教育》一文中说到:“中国从前有一个很流行的名词,我们也用得很多而且很熟悉的,就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活这句话,是从杜威先生那里来的,我们过去是常常用它,但是,从来没有问过这里边有什么用意。现在,我把它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8]这是陶行知根据国家的实际创造性地改造了杜威的思想,不断对其进行同化和异化,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造而成为乡村教育学派思想当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再来看看国外是不是这样。巴西教育家保罗·费莱雷(Paulo Freire)被认为是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的“第三次”的开创者和实施者[9]。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他在十多年的教育扫盲实践中发现,精英教育模式与被压迫者的现实生活相脱节,必须把教育改造为“自由实践”,改“作为统治实践的教育”为“作为自由实践的教育”,把这种实践升华为教育理论,于是就产生了经典教育学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这一学说从实践和理论上双双完成了由传统上的柏拉图的识字教育的记忆文本过渡到识字教育与“识世教育”的一体化的费莱雷文本,这既没有完全抛弃传统,又没有拘泥传统,而是对传统的教育学说进行改造。教育学本身的自我发展就证明高等教育是不断地处于改造中之的。
在今天的高等教育中,人们对自己所处的并与之共存的世界中的生存方式正在形成一种带有改造性的认识能力,他们已不再把高等教育看作是一个静态的、被动的现实,而看作是处在不断地改造人、社会及其自身的主动发展的过程。在这充满希望的过程中,作为必须在多种文化之间寻求平衡的高等教育一定会焕发出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51.
[2]毛礼锐,沈冠群.中国教育通史:第一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67.
[3]陈生玺.张居正讲评《大学.中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3.
[4]殷海华,刘经华.《学记》教育智慧品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5]乌恩溥.四书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7]张国风.荀子箴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25.
[8]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陶行知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54.
[9]董标.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应有《被压迫者教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2(8):1-6.
【责任编辑赵颖】
G640
A
1674-5450(2015)02-0145-04
2014-10-25
赵士谦,男,辽宁黑山人,沈阳师范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