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边界思想
2015-04-11杨秀萍薛阳
杨秀萍,薛阳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理论中的金融边界思想
杨秀萍1,2,薛阳1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110034)
金融边界理论,是关于金融运行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偏离实体经济的边界约束理论。这一理论应该是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这一理论是崭新的课题,目前鲜见有直接以金融边界作为研究主题的成果,其理论渊源更需挖掘。戈德史密斯在他的金融发展理论中提出了著名的“金融相关率”理论,成为研究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的理论渊源。
实体经济;金融发展;金融危机;约束边界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前10年,金融危机频发,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巨大。金融危机正是金融过度发展的恶果,表现在金融的开放程度不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的自由化程度超过了实体经济的可承受度,金融创新成了脱缰的野马使金融监管力不从心,金融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助推金融资产价格远远偏离其基础价值,金融泡沫过度膨胀,金融资产价值总量和金融运行日益偏离实体经济,现代金融“脱实向虚”难以遏制。所有这些,都集中指向一个问题: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运行有无约束边界?如果有,边界在哪里?我们如何驾驭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金融创新?如何调控金融运行不偏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轨道?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解决金融与实体经济究竟是什么关系的问题;就要搞清楚金融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就要解决为什么现有的金融理论不能很好地预测金融危机的到来,从而有力地防范金融危机。金融发展理论中,应包含金融发展边界的内涵。没有金融边界理论的金融发展理论是不完整的。实践中的金融危机实际上是金融理论的危机,金融理论需要推进与创新。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理论课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然而,由于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在现有的文献中,目前还没有找到直接以金融发展约束边界作为研究主题的成果,只有极少的、零星的研究成果偶尔散见在学术文献中,这些零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研究金融的其他方面的问题而触及到了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的相关问题。但这并不等于这一领域没有研究的理论渊源。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理论,是关于金融可以偏离实体经济有多远的金融发展约束条件理论,是金融与经济的关系的理论,是金融产生于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在多大程度上偏离经济、反作用于经济、最优服务于经济的理论。因此,关于经济金融发展理论中有关接近金融边界理论思想的研究成果,都可以作为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理论研究的源泉。本文挖掘了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理论中蕴含的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理论思想,并作为典型的理论渊源之一阐述之。
二、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理论中蕴含的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理论思想探寻
金融发展理论主要是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化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探索发展中国家为促进经济发展所应采取的金融政策。这和本文的研究宗旨是一样的。金融发展理论的代表性理论有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论”;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抑制论”和“金融深化论”;斯蒂格利茨等新凯恩斯主义者的“金融约束论”。本文在这里仅阐述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论”中蕴含的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理论思想。
1969年,美国经济学家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RaymondW.Goldsmith)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一书,对长达近200年的金融发展史及当代35个国家的金融结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独创性的比较研究,创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的各种数量指标,考察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归纳出了各国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
戈德史密斯认为,所有的金融现象都可归纳为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金融结构三个方面。其中,“各种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形式、性质及其相对规模共同构成一国金融结构的特征。”[1]22他认为,“金融发展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1]32为了反映各国金融发展的差异,应从比较它们的金融结构入手。因此,戈德史密斯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结构的8类指标,其中最著名的即“金融相关比率”(Financial interrelation ratio,FIR)指标。他指出,金融相关比率可以定义为:“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全部实物资产(即国民财富)价值之比。”[1]44比例中,国民财富用国民产值代替。他指出,这是衡量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最为广义的指标,也是“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主要单一特征”[1]372。正像他指出的:“金融相关比率的变动反映的是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它大概可以被视为金融发展的一个基本特点。因为在一定的国民财富或国民产值的基础上,金融体系越发达,金融相关系数也越高,所以人们会推断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金融相关比率必然会逐步提高,而且可以根据金融相关比率来衡量金融发展达到何种水平。”[1]33-34而决定一国金融上层结构相对规模的主要因素是不同经济单位和不同经济集团之中储蓄和投资功能的分离程度,即金融相关率的水平和变动反映了实体经济部门对资金获得的形式,即在多大程度上外部融资(借款或发行有价证券)或内部融资。而归根结底,金融相关率是由一国经济结构与基本特征决定的[1]39。
戈德史密斯认为,不同的金融相关率总是与不同类型的金融结构相关联。因此,根据金融相关率的高低和其他指标,戈德史密斯将金融结构大致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金融相关率较低,约在0.2~0.5之间。其特征是债权凭证远远超过股权凭证而居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占据突出地位。这种处于金融发展初级阶段的金融结构类型,大约存在于18~19世纪中叶的欧洲和北美洲。第二种类型是金融相关率仍然较低,其特征仍然是债权凭证大大超过股权凭证。只不过这种金融结构中,政府和国有金融机构发挥更大作用。在20世纪上半叶,大多数非工业化国家的金融结构属于这种类型。第三种类型是金融相关率较高,约为1(有时有可能上升到2的水平)。其特征是金融机构日趋多样化,银行体系地位下降,储蓄机构和私人及公共保险组织地位上升。这种金融机构在20世纪初期以来的工业化国家比较常见[1]28-30。
总之,在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戈德史密斯得出结论,认为就基本发展趋势而言,各国金融发展道路的差别并不是很大,不仅发达国家的金融发展过程非常相似,而且发展中国家也会迟早走向同样的发展道路。就各国金融相关率、金融结构的变化上,也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只是在战争和通货膨胀时期才会出现偏离现象[2]。戈德史密斯总结出了12条金融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中规律之一:“在一国的经济发展进程中,金融上层建筑的增长比国民产值及国民财富所表示的经济基础结构的增长更为迅速。因而,金融相关比率有提高的趋势”。规律之二:“一国金融相关比率的提高并不是无止境的,实际观察与理论研究都表明,一旦到达一定的发展阶段,特别是当金融相关比率达到1~1.5之间时,该比率就将趋于稳定。”规律之三:“在多数国家中,金融机构在金融资产的发行额与持有额中所占份额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大大提高了。即使一国的金融相关比率已停止增长,该份额却依然呈上升势头。”规律之四:“在大多数国家,如果对数十年间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1]38-41
三、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理论,特别是对反映金融上层结构与经济基础之间在规模上的变化关系的金融相关率的分析,对我们研究金融发展的边界理论,意义重大。我们可以获得的启示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戈德史密斯认为,作为上层建筑的金融部门其资产总量的增长比作为经济基础的实体经济部门的国民产值总量的增长更为迅速,因而,金融相关比率有提高的趋势。这意味着金融发展可以超前于经济发展,问题是:金融可以超前到什么程度?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2.戈德史密斯认为,正是因为第一个方面的原因,金融相关率(FIR)具有上升趋势,但这种上升的趋势不是无限的,而是有其上限的,根据实际经验考察,这个上限是1~1.5区间。其中经济发达国家的金融相关率(FIR)一般高于经济欠发达国家[3]。根据戈德史密斯给出的上限,可以看出,现在所有发达国家均已告破,甚至有的突过2倍及以上。一些发展中国家也早己超出了此上限。因此,我们是否有理由认为,现代金融危机的爆发正是与金融的过度发展有关?金融发展确实存在着约束边界。那么,进一步的问题是:这个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究竟在哪里?如何表述?
3.如果说在戈德史密斯时代,他将金融理论研究的职责表述为:“金融理论的职责就在于找出决定一国金融结构、金融工具存量和金融交易流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并阐明这些因素怎样通过相互作用而促成金融发展。”[1]44那么,在21世纪的今天,这样的表述就远远不够了。今天,金融理论研究的职责还包括能够引导人们正确预期未来金融发展的方向,研究发展的约束边界,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有效地预防或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戈德史密斯指出:“一国的金融上层结构与其国民财富和收入的相对比例是否对经济的增长速度和特征产生一个可以测量的影响;金融上层结构在名义上和实际上究竟以怎样的速度和怎样的规则进行扩展。”[1]389理论上的考虑和经验观察都雄辩地印证了金融上层结构有助于资金的转移,因而加速了经济增长[1]397。但是,“经济学家面前更加严肃的问题是,我们至今没有成功地找到可靠的方法来测量金融的这种便利功能的范围和结果,以确定相对于经济中实际基础结构的金融上层结构的最优规模,并且有效地分辨出各种形式的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1]397-398这其实是接近了本文要讨论的边界问题。只不过,在《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中,戈德史密斯关注的是各国金融发展以金融结构变化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差异,而不是边界。这是由当时金融发展的程度决定的。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关注的还仅仅是金融发展不足问题。
5.戈德史密斯强调指出,对于经济分析来说“最重要的也许是金融工具的规模以及金融机构的资金与相应的经济变量(例如国民财富、国民产值、资本形式和储蓄等等)之间的关系”[1]3。这些经济变量如国民财富、国民产值、资本形式和储蓄等,并进一步指出:比较研究各个国家金融结构或在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差异,探索和说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需要一套关于金融上层结构与基础经济结构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作为指导。但是,迄今为止,在现代经济理论体系中,还没有一种关于金融结构与发展的理论,而且,尚无法找到有关众多国家的系统有序的统计资料,对各国金融结构与发展的数量研究几乎是一个空白,而这些都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1]3。并指出,由于这方面的局限,他自己关于这两个方面的研究也仅仅是一个开头。确实,直到今天,金融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经济增长,或金融发展程度对经济增长影响如何,这一问题,理论仍然未形成,实践上就更谈不上解决,所以,仍然需要我们付出努力去完成。
6.戈德史密斯指出:“在大多数国家,如果对数十年间进行考察,就会发现经济与金融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随着总量的和人均的实际收入及财富的增加,金融上层结构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亦增大。”[1]42这意味着戈德史密斯看到了金融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随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金融的发展。当然,他也有矛盾的方面,比如,他指出:“在统计资料较充分的几个国家中我们甚至还发现,经济飞速增长的时期也是金融发展速度较高的时期,当然,历史上也有过例外的情形。但是,我们无法弄清楚这种联系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是金融因素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呢,抑或金融发展是由其他因素引起的经济增长的一种反映?”[1]42。这意味着戈德史密斯在矛盾中试图找到金融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真正的关系。而在这一点上,我们是立足于经济发展决定金融发展,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具有反作用,金融的适度超前发展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但一定是适度,而不是过度[4]。
综上所述,通过对戈德史密斯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我们从中挖掘出了能够反映或者说接近金融边界思想的6个方面的内涵,对我们研究和构建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理论,正确处理以金融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使金融运行不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因而成为研究金融发展约束边界的理论渊源。
[1]雷蒙德·W·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周朔,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34-350.
[3]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87-299.
[4]朱新蓉.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595-598.
【责任编辑李菁】
F832
A
1674-5450(2015)02-0059-03
2014-11-15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L14BJL026)
杨秀萍,女,辽宁盘锦人,辽宁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政策性金融和比较金融体制研究;薛阳,男,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金融学博士研究生,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