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消费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2015-04-11杨秀芝

关键词:消费民族文化

杨秀芝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文化消费视域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杨秀芝

(中南民族大学中南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4)

文化消费与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共同特点在于强调文化与主体的有机结合。文章通过分析文化消费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生活场域”的同时,还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冲击进行了剖析,并在理性顺应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基础上,从如何激活民族文化的生活元素、彰显审美价值、增强人们审美体验等方面,促进人们文化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化消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

文化消费是一种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消费,充分体现了文化与主体的融合。文化传承是“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1]其根本要求也是文化能够与主体形成有机结合。文化消费中的主体与文化融合具有主动性和宽广性,能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生活基础。但是,文化消费中的文化与主体融合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文化消费也会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冲击。因此,以文化消费为视角,如何理性顺应文化消费需求,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科学对策是一个重要课题。

一、文化消费能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搭建平台

文化消费与文化繁荣发展密切相关。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能以丰富多彩的样式和形态为人民提供鲜活的文化消费内容和方式,健康的文化消费行为及强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和消费能力,又能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展示平台和坚实保障。

1.文化消费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生产和消费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要素,生产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消费又是生产的动力和归宿。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在观念上提出生产的对象、作为内心的意象、作为需要、作为动力和目的。”[2]94文化消费与文化繁荣发展的关系也是如此。不断壮大的文化消费是促进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来讲,如果失去文化消费,其传承与发展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平台。这是因为,首先,文化消费能不断激发文化审美再生产,创造文化服务力。在文化消费中,当人们对某一文化产品和服务感到不满意或审美疲劳时,就希望有新的性能更好、功能更多、价值更高的文化产品或服务出现;愿意对能够满足当下需要的、包括民族文化产品在内的新型文化产品的功能、作用和审美价值等产生强烈的需求欲望和充分想象。正因为有了这些如此强烈的、创新的文化消费需求,才能够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多种愿望和要求,规定和引导着民族文化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其次,文化消费能拓宽文化市场、扩大文化生产力和文化生产规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数量和质量要求随之提升,不断刺激着流通和市场扩大。“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增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3]不断扩大的文化消费需求,不仅能促进文化产业产值和收入的增加,还能为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注入新的内容,创造新的形式,提升消费价值,能从整体上促进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增强民族文化的话语权。

2.文化消费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优化了文化环境

文化环境是在社会大环境中,那些存在于主体周围并影响主体思想和行为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总和,其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文化消费并非刚性需求,但是,文化消费的数量扩张和观念嬗变、文化消费内容与形式的多元化、文化消费的社会感知度和认同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目前我国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2004年我国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440亿元,占GDP的2.15%,而2012年仅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创造的增加值就突破了1.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3.48%。[4]文化产业正朝着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方向迈进。特别是民族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的繁荣,不仅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更能让广大民众从民族文化消费中获得文化身份的认同,更加感受到愉悦、快感和乡情亲情,感受到民族文化独特的魅力,感受到乡愁和生活的归属。也就是说,民族文化消费的增长,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赖以生长发育的土壤和环境,即“文化生境”。

3.文化消费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培育了传承主体

文化传承需要文化主体在传和承的相互衔接和推进中,对文化精神外化的文化形态予以继承和创新。民族文化传承也是一样,离不开文化主体的活动,文化主体活动既是文化的出发点,也是文化的归宿。对于每个个体而言,他们在传与承的交替推进线上互为角色,即传者同时是受者,受者同时也是传者,传受相互统一、共为一体。只有人们对民族文化有所消费,在民族文化产品的视觉、触觉和听觉中获得真实体验、感受到文化带来的愉悦和快感,或者对民族文化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中得到契合、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才能使消费者产生民族文化的自觉,形成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主体意识,并激励主体能依据环境的变化对民族文化作出具有时代特征的价值判断,创造出民族文化在传和承的发展链上的一环或几环的超越,最后使这些点滴超越整合成为新的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在传和承的发展过程中拥有吐故纳新的自我发展能力。

4.文化消费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健全了体制机制

文化消费既包括精神、理论和其他文化产品的消费,也包括文化消费工具、手段和服务的消费,具有十分丰富而广泛的内涵。它不只是一般意义的、对某一样被标示为文化的东西的消费,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在一定社会脉络与社会关系的影响下,对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过程中并能创新发展文化的一种创制性活动。

文化消费意义下的民族文化创制,既需要以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为基础,又需要加强民族文化消费引导,促使民族文化消费与民众日常文化消费有机融合,夯实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生命基础。比如,如何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大文化消费及文化产业同第一、二、三产业的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如何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和改善文化消费环境,使民族文化发展文化成果为人民大众所共享;如何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积极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力作,提升民族文化话语权;如何加强文化消费行为引导,将民族文化不断延伸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之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促进民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等,都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体制机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二、文化消费可能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冲击

一般来讲,文化消费水平不仅是社会物质文明的直接反映,而且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和强大动力。目前,由于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层次还不高,受消费主义和多元文化的影响,不规范的文化消费习惯和行为时有存在,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也会带来一定冲击。

1.泛滥的文化消费内容会淡化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文化消费是按照主观意愿,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对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选择性的消费活动,是人们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存在方式,一种获取认同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的认同部分建构来自我们的消费:我们所听的、我们所看的、所读的、所穿的,我们消费的内容与方式,说明了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怎样的人”。[5]其实质就是通过种种迎合消费者胃口的“审美形象”,把蕴涵其中的社会文化价值,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推销给消费者,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使消费者的主体意识能够与文化产品蕴含价值认同高度统一,进而能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认同。伴随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西方强势经济和文化冲击下,一些腐朽、低俗的西方文化迎合了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占据了大量的文化消费内容,不仅冲击了民族文化消费的地位,也冲击着人们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认同。

2.低俗的文化消费意识会导致民族文化的审美扭曲

文化消费之所以能成为消费时代的基本内容,关键在于它能将文化所蕴含的价值与日常生活融合为一体,将文化的美感和轻松感走进平民生活。在工业化社会以前,文化消费作为一种奢侈的行为方式,艺术和审美生活成为贵族阶层和有闲阶级的专利,从事文化事业也是富人或依附富人阶层人能够享受的生活。而现在,审美和艺术已经普遍走进我们的衣食住行之中,成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人人可以享受、甚至创造审美和艺术。

由于人们对审美的需要往往是与自我实现的需要相联系的,因此,人们对文化消费审美的追求,不仅需要满足自身生存、安全等基本需要,更要转向对深陷焦虑和困扰的关注,对怀疑人生又不知所措的人们进行自我消解。在物欲横流和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今天,文化消费的娱乐消遣也逐渐成为强势,不断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为缓解压力、获取精神快慰和幻想逃避的现实需求。甚至一些过度娱乐化、消遣化的文化消费方式迎合了人们的需求,不断占据上风,使人们在浮泛、难以确定的文化情景中,弱化了文化价值的判断与选择能力,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那种追求内在超越、注重“修、齐、治、平”的文化精神也进行了否定。

3.膨胀的文化消费行为会带给民族文化的过度开发

文化消费需求总与一定的经济社会关系和生产力水平相联系,文化消费行为又与人们的消费价值密切相关。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人类社会步入后工业经济社会后,将进入一个物质财富极为丰富的社会,并开始进入更高的精神层次追求发展阶段。[6]今天,文化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发展已成态势,知识成为“文化资本”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逐步形成了文化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同时,受文化消费需求形式与价值选择多样性的影响,在最大化地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求,或者实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战略过程中,往往会更加重视文化消费的商业价值,或片面追求所谓的“文化吸引力”,片面开发民族文化,而忽视或扭曲了民族文化本真的审美价值。

三、文化消费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对策

日益增长文化消费需求已成为不可回避的现实。文化消费视野下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需要理性顺应不断增强的文化消费需求,在加强人们文化消费行为引导基础上,不断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提升民族文化审美价值,壮大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自身魅力与生产力。

1.挖掘民族文化的生活元素,夯实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需要生活元素,关键在于能够以文化人,文化消费也是一样,需要强化“文化”之中的“化”。如果“文化停留在殿堂中、象牙塔里,是‘文’而不‘化’”。只有“通过一个‘化’字让普通老百姓把文化变成一个生活元素,进而拓展成一种生活方式”,[7]文化才能鲜活,更具魅力。

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主体依据价值判断选择文化,并能为社会所接受,使之成为世代相沿、促进社会发展的稳定要素,其表现形式可相应地分为语言传承、行为传承、器物传承等,其本质是民族文化核心要素的传递,是人们心理的传承。对于一个民族群体来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体现民族特点的不可或缺因素,贴近人们的生活,反映着民族的深层心理,连系着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民族存在的基本条件。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只有不断挖掘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活元素,融入现代生活之中,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才能够使文化消费主体从内心深处加以接纳,形成民族文化消费的自觉。并且,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文化与科技不断融合,还需要不断创新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与内容,能将其生活元素与现代科技有效嫁接,延伸到非文化产品和现代科技产品中,渗透到社会生活之中,使民族文化消费真正成为一种习惯。比如,挖掘民族文化的生活元素,将其渗透到家用电器、电子商品中,使非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民族文化消费融合在一起,既能激发人们对民族文化的消费兴趣,又能更好地奠定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基础。

2.彰显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增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原动力

文化传承是以价值选择与判断为特征的文化动态运行模式,其基本要求是根据主体价值判断和选择作出适时调整,保持相对稳定、模式化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的文化特征。由于民族文化的审美价值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内核和文化消费主体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志,也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中,首先需要不断彰显民族文化的审美特性,使其融入到文化消费之中。民族文化的审美特性,是在充分挖掘民族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民族文化自身特点,对自身审美真情的充分展现,它能通过生动形象给人以审美感染,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从中获得愉悦和幸福。在消费时代的今天,由于大规模的商品消费正在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方式,也在不断改变着社会关系整体性的文化传统,人们不由自主地陷入到名利的追逐与攀比中,许多优秀的、固有的传统价值取向也被盲目而理直气壮地摒弃与践踏。民族文化只有真正展示自身的审美特性,体现出时代的文化信仰,为广大民众文化消费提供丰富的营养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才能促使消费主体的接纳和认同,为民族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的生存基础。

其次,要不断增强其审美再生产能力,为民族文化创新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当今社会,物欲纵横、消费内容和形式不断翻新,对于民族文化原有的审美价值来讲,无论是主导性的还是从属性的,都会产生一些审美疲劳,严重者还会遭到嘲讽和抛弃。民族文化只有不断增强其审美再生产能力,才能吸引文化消费者,才能永葆民族文化生活元素的永恒魅力。正所谓“消费生产着生产”,“生产生产着消费”。[2]91-97消费是潜在产品向现实产品转化的前提条件,只有消费的存在,才会为生产观念创造出更多的内在动机;生产是满足消费需求的必要条件,又能促进消费规模和品质的升级。民族文化消费能促进民族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繁荣的民族文化成果和不断提升的民族文化审美价值,也能更好地满足民众多元的审美需求和审美偏好。比如,就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而言,伴随着各种消费的到来,它不再是单纯的“可视”“可游”的文化符号,而是由前消费时代逐步迈进消费时代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并呈现出独特的市场参与性。可见,民族文化审美再生产,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更是依据独特的市场参与性,对民族文化审美价值实施展开和创造的一种社会行为,或者是称之为具有文化审美再生产属性的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

3.强化民族文化消费的审美体验,增进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文化自觉

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通过一定的形式,构成一种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内在状态。“审美体验不仅是一种与其他体验相并列的体验,而且代表了一般体验的本质类型。”它是一种“对于我们的理性化倾向和思维定势的涌现和崩溃的体会”。[8]审美体验源起于人们感性的生命活动,并能提升生活元素的审美想象。比如民俗,它就是源自先民的感性活动,承载着先民的心理企盼和生活样式,物化为民众的礼仪程式和行为惯制,始终能与美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契合,表现为一种蕴涵审美因子的“有意味的形式”。通过鲜活的民俗活动体验,可以将现代价值与意义的审美想象融入其中,唤回人们对优秀民俗文化价值的体认与认同,使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同时,审美体验又能进一步促进文化自觉。“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9]文化自觉既是对自我文化的熟悉与理解,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自觉人格。对自我文化熟悉与了解是前提,形成自觉人格是实现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对自我文化的熟悉与了解,还是形成需要形成自觉人格,都来自于文化消费的审美体验。只有通过文化消费,接触多种文化,经过比较鉴别、价值选择与判断,在多元文化世界里,对自我文化加以认识和自主适应,才能真正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增强文化自觉的承担力,自觉自主地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努力。

[1]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1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4.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0.

[4]文化产业加速奔向“支柱产业”目标[N].经济日报,2013-8-27(6).

[5]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156-159.

[6]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90-99,159.

[7]激活文化消费北京应带什么头?[N].光明日报,2013-9-17(16).

[8]林赛·沃斯特.美学权威主义批判[M].昂智慧,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22-234.

[9]费孝通.论人类学与文化自觉[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88.

【责任编辑詹丽】

G03

A

1674-5450(2015)02-0024-04

2014-12-12

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YJA710060);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CSZ14005)

杨秀芝,女,湖北宜昌人,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语言学博士。

猜你喜欢

消费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40年消费流变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