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县玉米耕葵粉蚧的发生为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2015-04-11王子文
王子文
玉米耕葵粉蚧(PseudaulacaspispentagonaTar—gioni—Toxxetti),属同翅目,粉蚧科,是近年来河北省发生的一种新害虫。该虫虫体小,能分泌伪装和保护自己的粉状物,在表土层下隐蔽为害,玉米遭受为害后,还不易发现。玉米耕葵粉蚧主要为害玉米、小麦,其次是高粱、谷子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尤以为害夏玉米最为严重。据调查,在邯郸县该虫对玉米的为害面积已达15—20%左右,严重地块减产率达35%以上,有逐年加重之趋势,对玉米生产构成了严重威胁。为了弄清该虫在邯郸的生物学特性、发生为害特点,找出其防治对策,我们于2010—2014年在河北邯郸县开展了对玉米耕葵粉蚧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的研究。
一、玉米耕葵粉蚧的形态特征
玉米耕葵粉蚧雌成虫体长1—3毫升,宽1.4—2.1毫升,长椭圆形,全体扁平,二龄后体表出现白色蜡粉,眼椭圆形,发达而突出,触角8节,足发达。雄成虫较小,深黄褐色,3对眼紫褐色,触角10节,口器退化,胸足3对发达,前翅长0.83毫升,白色透明,后翅退化为平衡棒。卵长0.49毫升,长椭圆形,初产时橘黄色,孵化前浅褐色,卵囊白色,棉絮状。若虫共2龄,一龄若虫体长0.61毫升,无蜡粉,二龄若虫体长0.89毫升,宽0.53毫升,体表出现白蜡粉,触角7节。蛹体长1.15毫升,长形略扁,黄褐色,触角、足、翅明显。茧长形,白色柔密,两侧近平行。
二、发生情况调查
邯郸县玉米播种面积约20万亩,2010—2014年对邯郸县8乡镇玉米田调查时发现,玉米耕葵粉蚧在该县的代召、南吕固、河沙镇、南堡等乡镇均有发生。该虫主要为害玉米,全县发生面积占玉米播种面积的18.5%,发生时间为6月中下旬到8月上旬,虫口密度一般为5—12头/株,最高53头/株,平均为14—31头/株。
三、玉米耕葵粉蚧发生规律
1、玉米耕葵粉蚧的生活习性
玉米耕葵粉蚧在邯郸每年发生3代。以卵在田间残留的玉米根茬上或秸秆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气温17℃左右时开始孵化,孵化期15天左右,初孵若虫先在卵囊内活动1—2天,再向四周分散,寻找寄主后固定下来为害。一龄若虫没有分泌蜡粉保护层,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二龄后开始分泌蜡粉,在地下或进入植株下部的叶鞘中为害。雌若虫老熟后羽化为雌成虫。雌成虫把卵产在玉米茎基部土中或叶鞘里。邯郸第1代发生在4月到6月上旬,以若虫和雌成虫为害小麦,在小麦茎基部吸食汁液。第2代发生在6月中旬到8月上旬,主要为害夏玉米幼苗,6月中旬末,孵化为若虫,迁移到玉米上为害,这时玉米抵抗力差,易遭受为害。第3代于8月上旬至9月中旬为害玉米或高粱,对产量影响不大。
2、玉米耕葵粉蚧的发生及为害特点
根据几年来的观察,玉米耕葵粉蚧在邯郸地区主要以雌成虫和若虫聚焦在玉米根部及近地面的叶鞘内刺吸汁液,致使受害植株轻者下部叶片发黄,重者全株矮小细弱,严重影响植株的生长发育。其突出为害特点是,从下部叶片开始由叶缘向里变黄、干枯,并逐步向上蔓延。由于邯郸地区耕作制度90%为小麦、玉米两熟制,从而为玉米耕葵粉蚧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和适生环境。当小麦收获后,经过1个世代的繁殖,该虫种群数量迅速增加,第2代孵化时正值玉米二至三叶期,对玉米耕葵粉蚧的增殖十分有利。近年来,玉米贴茬播种和秸秆还田技术的推广,不仅给耕葵粉蚧的安全越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而且还给该虫的防治带来了困难。
3、防治技术
(1)选用抗病品种。据调查,受害较重的品种有郑单958、浚单20等。而苗期发育较快,抗逆性较强的品种登海605等受害较轻。
(2)翻耕灭茬。该虫以卵在卵囊中附着在玉米根茬上越冬。因此,在玉米收获后,小麦播种前进行翻耕,并将玉米根茬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可消灭大量虫源。
(3)合理轮作。邯郸在作物种植上一直采用小麦一玉米两熟制,这就为玉米耕葵粉蚧的发生为害提供了有利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因该虫主要为害禾本科植物,所以可采用轮作倒茬,将易受为害的玉米改种花生、大豆、棉花等双子叶植物,以切断食物来源,降低虫源基数。
(4)加强田间管理。加强田间管理精耕细作,中耕除草,玉米耕葵粉蚧除寄生于禾本科作物外,还寄生于禾本科杂草,因此,清除田内及田边杂草,不但可以减少寄主,机械消灭虫体,而且使土壤疏松,提高玉米本身的抵抗力。合理追肥、浇水,特别是追施有机肥促进玉米生长健壮,提高其抗逆力,创造不利于玉米耕葵粉蚧生存的环境。
表1 玉米耕葵粉蚧发生为害情况
(5)药剂防治。药剂防治。可采用有机磷农药4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500倍液喷灌玉米根部。或48%毒死蜱0.5公斤加10—15公斤土撒施然后浇水。
(6)抓住防治适期。玉米耕葵粉蚧的最佳防治时期为卵孵化后开始分散时的一龄若虫高峰期,此时正值玉米苗期的6月下旬至7月上旬,玉米耕葵粉蚧幼虫体表的粉状蜡质保护层尚未形成,药剂容易渗入体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