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计算教学如行云流水——“混合运算”教学反思
2015-04-11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谢桥小学225232王秀凤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吴桥镇谢桥小学(225232) 王秀凤
曾在一位教师的博客中读到这样一段话:课堂教学有三种境界──静如止水,死水微澜,行云流水。前两种境界都是说课堂缺乏活力;而第三种境界则描述了课堂和谐运转的状态“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而行云流水的根本在于,把握学生的需要和思维脉搏,随学生的学习现实之势。下面就结合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混合运算”粗浅地谈谈计算课堂的教学。
一、尊重生成,张扬学生个性
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时刻关注并及时捕捉课堂上师生、生生互动中产生的有探究价值的新信息、新问题,并能加以引领,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如教师要求学生先列出分步计算,再列综合算式4×5+48或48+4×5,引导学生根据题意和对分步计算的理解,尝试用递等式计算。学生出现了以下几种书写形式:
前两种,大家都一致赞同。对于第三种写法,“20”与“48”谁应该写在前面引发了大家的争论。这里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探究,尝试书写。对于不符合常规书写形式的,教师不是批判式地给予否定,而是耐心引导学生讨论这看似很平常的书写形式是否合理。
二、机智引领,激活课堂活力
教师没有立即告诉这些“固执的学生”这样写是不妥的,而是指出:“我们先保留这些同学的想法和写法,一起先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出示:每盒水彩笔28元,买3盒这样的水彩笔,100元够吗?如果够,应找回多少元?(图略)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分析三种算法,并指出错误所在。
本节课在“生成”偏离预设轨道之时,教师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我否定”,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
三、有效练习,促进内化提升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组织有效练习很重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新颖的、趣味的、具有挑战性的练习,避免了机械重复的练习,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变“要我练”为“我要练”。
1.突出计算要点。学生弄清算理和算法后,要及时针对新知要点进行练习。如,先说一说,再练一练:3×5+23,56-12×3,20×4-40,27÷9×3。
2.加强比较辨析。对比辨析练习,让学生分清相混相异的知识,进一步把握算法的本质。如设计两组对比题:(1)24×2+30 与 24+2×30;(2)60-3×12 与 60-3+12。
3.培养计算智慧。学生的计算智慧主要体现在算法的自觉迁移与类化和算法灵活简便两个方面。教学时在学生把握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变式性、灵活性、拓展性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通过横向、纵向等方面的比较,沟通各种算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如学习了乘加、乘减混合运算后可设计习题:40+40+40+30,300+5+5+…+5(10 个 5)。
4.发掘内在潜力。课堂练习要适当增加开放性,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如出示文具店几种学习用品的价格,并提出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买一块橡皮和一支铅笔一共需要多少钱?(2)买1个书包和3支钢笔一共需要多少钱?(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既巩固了本节课知识,又让学生复习了一年级的人民币的知识,加深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深化了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了思维的训练。
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联系现实生活,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的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特别是在“生成”偏离预设轨道之时,教师要巧妙、机智、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使课堂因“意外”而灵动,因“生成”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