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期青年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因素分析
2015-04-10栗婉瑛
栗婉瑛
一、中国转型期社会稳定的基本概述
1.中国转型期的基本概述。从“中国转型期”中不难看出,这一概念包括“中国”与“转型期”两个内容。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技术、文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仍处于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度的过程中,这一基本国情给“转型期”提供了话语语境,即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次,社会转型是一个有特定含意的社会学术语,是指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国社会转型是逐层深入的,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1840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第一阶段;1949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第二阶段;197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由此可见,发展至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三阶段的转型期,即深度转型期,此阶段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家大治,社会稳定,成为这一转型期重中之重的一大工程。
2.社会稳定的基本概述。国家大治,社会稳定,是一个亘古不变而又历久弥新的话题,事关千家万户、惠及千秋万代。它是经济繁荣昌盛、文化源远流长、人民安居乐业的基石。社会稳定指的是指社会各个系统之间以及系统的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动态平衡。我国改革开放已经步入了深水区,而部分地区利益纠纷解决机制的不健全而滋生的矛盾在短期却又得不到解决,社会稳定对转型期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3.中国转型期社会稳定的显著特点。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中国社会稳定的主流趋势是好的,发展成果也是极为巨大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今中国社会的转型覆盖面极广、速度极快,而推进深度、难度都是史无前例的。相对于常态社会来讲,转型社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斥着利益纠纷。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人口基数大,但社会分配不公;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且制度的滞后经常与快速发展的经济脱轨;通货膨胀严重以及社会发展无序化等加之中国转型期是在迟发展效应和不平等的国际经济规则之间艰难前行,致使中国转型期社会发展存在诸多的矛盾、风险。
二、中国社会转型期青年群体面临的困境以及焦虑
1.青年群体的年龄界定。当前中国的各种现象无不带有转型的特点,社会成员也无不这样那样、自觉不自觉地受到社会转型的影响和制约,而这种影响和制约对作为社会建设的推动者,作为实现中国梦中坚力量的青年群体尤为显著。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对青年群体的年龄段划分有不同的要求,它会根据社会对青年群体的作用和要求做出不同的调整。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要求有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与之相对应,这就要求经济关系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中,劳动力结构就需要变革来适应经济的发展,因此,青年群体的年龄段就需要做出相应的改变。本文研究的青年群体是指14岁~34岁的人群。
2.当代青年群体的特点。转型期特有的经济结构、文化取向、生活行为方式以及多元价值观等对当代青年群体的影响颇为深渊。转型期的中国青年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从青年群体的主观特征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科技、新技术、最新的社会发展动态不断地充斥着转型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而作为接受高等教育最多的青年群体,他们具有极强的接受、吸收、消化、再创造的能力,为此,青年群体多表现为思维活跃,参与性强,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与创新意识,多元的价值取向与感性的人生设计;但与此同时,完成本科教育平均需要16年时间,而硕士教育需要19年时间,博士教育则需要更长的时间,由此可见,漫长的理论知识学习与来自家庭“无微不至”的关怀,加之长期重复学校与家两点一线的生活模式,临摹简单的人际关系,又使青年群体脱离了社会实际,缺乏社会经验,对问题的发掘、认识、分析、处理能力尚未不足,即人们口中的“不接地气”,从而导致其抗压抗挫能力薄弱。
青年群体大多为80后、90后、00后这三个年龄段,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西方民主、自由等思想在青年群体中不断得到认同,致使青年人口的比例不断缩小,大部分城市家庭以及部分农村家庭出现了养老压力不断增加的现象;另外,传统的、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思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仍比较严重,甚至在新世纪的今天的部分地区仍有这种思想的残留,致使青年人口性别比列失调,进而出现婚姻挤压现象;青年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以竞争为主导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增大;而养老压力、就业压力、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地位的不稳定又导致青年人口结婚率降低,同比,单身家庭的比重却呈现了上升态势。
3.青年群体面临的困境以及焦虑。随着转型期的到来,对现代化的追求打破了原有社会的平衡,在各方面作出调整、变革来适应生产力发展速度的同时,也滋生了威胁社会稳定的潜在问题。青年群体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快速转型社会暗流涌动的生存土壤和外部环境,生存状态面临新的困境和焦虑:
第一,青年群体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当代青年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却是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大。首先,世界经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强烈撞击,欧、美部分国家的经济仍处于零增长或负增长中,也波及到了我国,降低了我国的出口总量,削减了从业劳动力,青年群体作为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成为了失业率最高也最为频繁的人群。其次,近年来,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对于单纯依靠体力劳动来完成就业生涯的第二产业,对完成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群体来讲,难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更倾心于收益较高的新兴科技行业、设计与开发行业、产品销售与服务行业,或者是具有稳定经济地位与较高社会地位的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但这些单位需求有限,并且对劳动力的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工作经验都有较高的要求,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给对自身期望值极高的青年群体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另外,不公平的就业竞争以及行业运行制度致使青年人的社会价值难以最大化利用与实现。因此,便出现了某些岗位根本满足不了青年人对自我价值现实的需求而致使频繁失业的现象。
第二,青年群体面临巨大的住房压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消费结构也出现了变化,开始由温饱型向富裕型消费转变,而对于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都不稳定或者刚刚进入稳定期的青年群体来说,住房压力又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谋取自身的长足发展,或是求学,或者打工,或者创业,大部分青年群体选择进驻大中城市。而我国大中城市的房价水平远远超出了国际警戒线标准,大部分青年人的工资涨幅追不上房价的涨幅,沦为“房奴”,并出现“蜗居”、“蚁族”现象。由于大量青年人进城以及大批大学毕业生对住房都有需求,过高的需求量推动了租金的不断上涨,房租又成了一大负担。另外,青年人已经进入适婚年龄,来自家庭、周边舆论的压力,婚姻问题的接踵而至无疑又为住房问题增添了不少紧迫感。
第三,青年人群面临巨大的婚恋压力。首先,客观的青年人群性别比例失调现象造就了婚姻拥挤。我国人口出生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就一直处于持续失调状态。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高达118.06,由此可见,现阶段青年人口年龄段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即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口都有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婚姻积压现象。这也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与家庭内部有计划的生育之间的矛盾。自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严格控制人口数量,限制人口增长速度,将人口综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但我国传统守旧的“重男轻女”思想仍然存在于部分地区、部分家庭家庭中,家庭内部对于胎儿性别的偏好,就造成了认为的选择人口性别。从而在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出现了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状态,尤其在1985年之后出生的人群身上体现明显。其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多元的价值观、人生观涌入中国社会,青年人群的婚恋观有了明显的改变。物质的、趋利性的婚恋观,与就业压力、经济压力、住房压力以及养老压力的显示相比,理想婚恋与现实条件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第四,青年群体面临巨大的养老压力。敬老养老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情,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养老问题成为现实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家庭养老模式的饱和,尽管有机构养老、以房养老等模式的逐步推行,以及老年人监护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家庭仍然是社会养老的主体。对于当代青年人来讲,平均两个青年人供养四个老人。而随着老年人年龄的增长,身体健康状况、心理变化以及精神需求等方面在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波动,对子女时间、精神安慰以及资金支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对于有固定住房、稳定经济收入的青年人群来讲,养老压力相对于没有固定工作、固定住房的青年人群较轻,但前者在实际生活中占青年人的比例相对较小。那么,面对经济上的青黄不接,住房上的穷追不舍,以及婚姻家庭方面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养老对青年群体来讲,成为了“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一件事情。
第五,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失衡。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对青年和社会的良性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面对来自就业、住房、婚恋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而又得不到及时的发泄,青年人的社会心态逐渐呈现了消极趋向。表现出浮躁不安,没耐心、没毅力,急功近利,盲目跟从,投机取巧,对诱惑的抵制力不足。讲求“速成”而不求“精益求精”,承受能力差,面对来自生存、生活、心理上的压力,显出焦虑心态。因个人社会价值得不到实现,而又找不到合适的发泄出口,加之缺乏正面地、积极地引导,部分青年群体会出现对国家政策、制度的不满,甚至于出现仇视社会、报复社会等不正常的心态。
三、青年群体对转型期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青年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谁赢得青年,谁就赢得了未来。青年群体不仅是中国的“未来”,也是中国的“现在”。而面对快速转型社会暗流涌动的生存土壤和外部环境,初生牛犊的青年群体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威胁。注重中国转型期青年群体在社会稳定中影响,对中国安全渡过快速转型期,以及保障青年群体在一定范围内、有弹性的良性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青年群体的良性发展有助于青年与社会的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青年群体积极好动,生命力旺盛,可塑性强。实现青年人的良性发展有助于其保持良好、健康的心态,及时有效的避免或者减少消极、负面情绪所带来的对社会的附带伤害。青年人充满活力、积极乐观的代言人,极强的吸收能力又使其囊括了丰富文化,引领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
青年群体的良性发展有助于中国梦的实现。青年群体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青年人作为社会的弄潮儿,是社会发展的主动力,是社会前进的风向标,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变革、创新的作用。青年群体有序、稳定、积极健康的发展,才能使处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顺利航行。由于青年人初出茅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重视青年人的成长成才,实现这一社会子群体的中国梦,才能准确把握社会转型的整体方向,进而带动整个中国社会实现中国梦,再现历史的合力。
四、正确引导与解决青年群体走出困境的对策
1.以科学的理论引导青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快速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新环境与当代青年人独有的特点,决定了成功将青年人培养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无疑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程。这就需要国家、社会以科学理论正确引导青年人的生存发展。青年群体作为社会新起之秀,在人生观、价值观、事业观等方面都需要社会给予正确的引导、鼓励与支持。首先,而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聚和集中表达,是为中华名族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其次,中国梦恰恰为青年群体提供了人生动力,指引青年群体成长成才。因此,国家应该以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中国梦为原动力,指引青年人健康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社会风险。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而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青年群体面临极就业压力,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不确定性,社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社会防御保障的缺失,给青年群体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现有的社会保障机制大多针对退休人群以及在岗工作人员,而对于青年就业、青年创业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而建立公平开放的社会流动机制和制度,使能力本位成为各行各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就显得十分必要。国家、社会都应该为青年人提供并维持公平、公开、开放的市场竞争机制,扭转就业过程中不合理的用人制度仍在沿用的这一局面,缓解就业压力。另外,各级政府、社会应该为青年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鼓励青年创业,增加就业,提高就业率,从而舒缓青年群体的就业压力。其次,可以以城市、社区等为单位,定期为青年人提供有关就业、创业、住房以及婚恋等方面的信息,并可以开设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等相关方面的课程,以及为青年人住房、婚恋创造更多的机会,以此来为青年提供及时、有效的社会信息,帮助青年人走出困境。
3.关注青年人的心理健康,使青年人的负面情绪得到合理有效的释放。适当的压力会促使青年人成长成才,而过度的压力可能会击垮他们毅力与耐心。随着青年人群生存状态的或上或下,他们社会心态常常会出现正负情绪的此消彼长,而面对长期压抑、郁闷的生存环境,负面情绪会逐步的占据上峰。这就需要社会关注青年人心理健康,使其在面对现实生活时保持正能量。首先,可以以社区、街道、集镇等为单位,设立心理咨询处,定期开设心理讲堂,为青年人提供心里释放的途径,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并且可以对青年人在一定时期内的心理变化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分析做出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策。从而可以及时关注青年人心理健康,使其保持良好的社会心态。
4.青年群体要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增强心理承受能力。青年人生存发展最原始、最根本的动力来自于青年自身,外部环境的改善只是为青年人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青年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行动指南,把握社会转型的价值取向,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锻炼,尽快适应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发展才能真正的确保青年人走出生存困境。这就要求青年人提高自身抗压、抗挫能力,准确定位自己在社会中的低位,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在遵守社会现有规则、制度的前提下,多参加社会实践,进行积极创新,勇于探索但不盲目跟从,不盲目冒险,自信但不自负,根据自身能力的高低实现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另外,适当释放压力,使自己的心态处于积极、健康,充满正能量的状态,积极去应对生存、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尽快适应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
青年群体是“富有”的一代,同时又是“贫穷”的一代。现在社会为青年人创造了比前期更为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提供了更为广阔、开放、多元的人生舞台。但与此同时,快速转型的中国社会也给青年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就业、住房、养老压力,青年人开始遭遇经济贫乏、住房紧张、婚姻拥挤。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关键,关注青年人生存状态,了解青年人困境指数,并及时作出有针对性的措施予以支持、帮助,才能实现社会稳定与青年群体弹性发展的“双赢”。
[1]郑杭生.改革开放30年: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从社会学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几个显著特点[J].社会科学研究,2008,(4).
[2]化涛.转型期我国社会稳定风险的防范与治理[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南山.1992—2012:青年发展轨迹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2,(1).
[4]廉思.青年蓝皮书·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13)No.1:城市新移民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5]刘忠良.论当代青年群体精神生活的内涵和时代特点[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3,(8).
[6]张扬波.蚁族:一个需要关注的青年群体[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
[7]梁宏志.青年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中外比较与启示[J].开放导报,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