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激励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5-04-10董来英
董来英
激励教育是以激发、鼓励、勉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如激发兴趣、提示愿望、给予奖励或荣誉,设置情景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其特点就是教师通过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下面就激励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谈谈我的看法。
一、“激励教育”不等于“表扬教育”
应试教育中,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教师主要采取的方法就是“压”,压着学生背诵,压着学生写作业,压的学生喘不过气来。当教育中的“压”成为伤害学生的利器,已经失去意义时,我们欣喜地接受了激励教育,从中看到了提高学生成绩,提高教学效果的新方向。于是,表扬代替了批评,微笑代替了严厉,学生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了“高压政策”下从未有过的温暖。但,“物极必反”,有些教师甚至把“激励教育”简化为“表扬教育”,对学生只有表扬而没有批评,只讲鼓励而不讲鞭策。似乎表扬是激励学生的唯一“正确选择”。结合教学实践,我觉得这种做法有些偏颇,激励不仅仅是表扬,在表扬的后面还有更深的指向。因为对学生的激励代表着教师的期待,是一种激发,是一种鼓励,更是一种动力,是学生发展源源不绝的源泉。
激励不等于不批评,“批评”和“挫折”也应是激励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活中不可能凡事都是正确的,人生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一帆风顺,如果教育中只对学生表扬,不对其批评,那他们又如何能认识到对与错,是与非,那我们教育出的学生岂不是是非对错不分,黑白不清吗?这样的人又能为社会做什么?我们的教育又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们在教育中只引导学生欣赏“成就”,只告诉他们前途是光明的,那他们又怎能面对道路的坎坷?因此,激励教育也需要批评,需要挫折,但批评要讲求方法,必须以尊重学生人格、不伤害学生自尊为前提,必须在民主、平等、和谐的环境中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错误,并及时修正自己的错误,激发他们向正确的目标努力,且能做好吃苦的准备。
二、个别角色激励和集体荣誉激励相结合
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置特定情景和特定角色,激发学生潜在的上进心和求知欲。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曾说:“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部分学生产生“失落感”与“自卑感”就是因为其学习成绩差,得不到老师的关注、赏识,但他们内心有强烈的自尊感,渴求被肯定、被赞扬。他们的心理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就会信心倍增,形成自励能力,推动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薛同学,高一某班学生,思想政治课上,从不发言,从不提问,经常是人在心不在,考试也总不及格,但一次课堂的巧妙提问,改变了他这一状况。高一思想政治课第三课是有关企业的内容,涉及到“如何办企业”的问题时,我让学生自己总结回答,从薛同学的表情和状态,我知道他根本没有看书,为了能让他既学到知识,又增强信心和学习兴趣,我微笑着对大家说:“我看电视上的总经理全都长薛同学模样,那咱们就欢迎我们的薛总谈谈他是如何成立公司的。”他笑着站起来,显的有点意外,我接着说:“不需要看书,就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成立公司需要什么条件。”虽然他的回答不如书上全面,但这是他完全转换角色,根据实际,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出的,我给了充分的肯定。值得一提的是从此以后,薛同学上课专心了,自习时间开始提问了,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了,尤其是有关企业的知识,学得的非常到位。用他的话说:“老师说我是‘总经理’,既是对我的期待,也是对我的挑战,我从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后来,薛同学的妈妈还专门打电话跟我谈他的变化。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激励的作用。只要教师能肯定学生的价值,充分信任、尊重学生,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我们的学生就能在激励中健康、快乐、主动地发展。
更为重的要的是,集体激励是激励教育的重要手段。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个体离不开集体,个性的全面发展,归根结底要靠集体的发展;集体是个体组成的集体,集体的利益和荣誉是由个人活动创造出来的。可见个体和集体辨证统一,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教学实践中我把这一理论与激励教育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学生刚刚报到时,我就与学生一起分析“我”和“我们”的区别。“我”是一个个体,能力有限,可能“我”学习好,可能“我”会唱歌,也可能“我”会画画,但全会的可能性却非常小。换个角度思考,把所有的“我”相加,就形成了一个集体——“我们”,如果说一个人的能力在一定范围内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在这一范围则是无限的,“我们”什么都会。但“我们”的智慧和能力需要每个“我”无私的支持和奉献,而“我”则因个体的参与、奉献,获得集体的荣誉,荣誉会激励“我”更加努力的为“我们”奋斗。这也就达到了用集体的荣誉激发个体发展的目的。这一激励法可以使特长、优势、风格各异的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实现思维和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创造性地完成各种任务。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社交能力及对集体、他人的责任感。这一激励法最终实现了“个体在集体中提高,集体在个体中发展”的目标,实现了个体和集体的双赢。
“激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而应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也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斗志。学校的校园科技文化艺术节、运动会就为那些有特长的同学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我校的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走近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同时在活动中锻炼了能力,增强了自信。所有这些活动都为学生创造了发展的空间,促使他们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四自”新人,有助于他们实现“成人、成功、成才”的愿望。
总之,激励教育就是要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激励他们感悟人生、感悟社会,培养他们不断向自我挑战、挖掘自身的潜能,以求得最大的发展。事实证明,当激励不再停留在表面,而是致力于学生发展时,它将成为学生发展的催化剂和动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