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浅论

2015-04-10

关键词:现代化体系国家

巨 虹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一个过去没有用过的全新的概念和提法,也是此次《决定》的一大新亮点。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努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不仅为我国改革指明了前进方向,而且对进一步发展和完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动力,更彰显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一、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明确提出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我党对国家治理和发展的新认识。要全面学习、准确把握并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的总目标,首先要了解总目标中所涉及的三个重要概念: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一,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概念之后,众多学者就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南大学博士生导师江必新就较早对“国家治理体系”这一概念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决定》中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由此可以明确,国家治理体系首先是一个制度体系,它由国家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组成,是一个大的运行系统。卓有成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有三个要素构成,即治理主体、治理机制和治理效果。通俗的说就是:谁治理、如何治理和治理的怎么样。此次《决定》提出“国家治理体系”这一崭新的概念,其重要意义在于要求政府在执政行为方式由管理到治理的转变,由单一的行为主体到多元的行为主体转变,进而实现政社合作、官民合作的协同治理。

第二,什么是国家治理能力?对于“国家治理能力”这一概念江必新也进行了探究。他认为:国家治理能力就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党十分重视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对社会各个领域的法规制度和体制机制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完善。但是,在如何贯彻制度机制,发挥好制度效能方面没有足够重视,出现了在相对完善的制度体制机制下不能落到实处,很好发挥作用的状况。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间断的高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始料未及的新情况、新问题均尚未找到可行有效的办法解决。所以,我们更要把提升治理能力摆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加强治理能力建设,才能把社会各领域的制度和体制机制的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的实际效能。

第三,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实现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以及程序化,就是要求国家治理者具有法治思维和法律制度并运用这种思维和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从而把我国各领域的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

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国家治理体系是治理能力的基础与载体,治理能力则是国家治理体系所释放出的作用和效能。只有科学合理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孕育出高水平的治理能力,同样,不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也更有利于国家治理体系效能的充分发挥。

我党执政已有64年,在各项制度建设以及制度执行等方面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制度体系,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经济上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等,都充分体现了我党在制度建设和执行上的才智和能力。虽然我国在社会发展的诸多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相比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相比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我国仍有许多社会矛盾凸显,很多不足之处有待提高。要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实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既定目标,关键是靠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在新时代下,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已然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上的集中体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要求我们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更新治理基本理念、把握治理战略要点、创新治理方式方法,这也是我党不断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这35年的实践成就可以肯定我国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总体上是适应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当然,在充分肯定我国高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同时,还要认清并重视这快速发展给我们所带来的丞待我们解决的问题和困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决定》中所说,“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进一步提高我党的执政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党的执政能力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由此,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人民民主是我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要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注重建立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充分发挥了我国社会主民主政治制度的优越性。35年后的今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仍然突出强调了要坚持人民民主地位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说明现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虽然适应我国的基本国情,但依旧跟不上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没有达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标准。为面临新形势下的严峻挑战,《决定》指出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有学者表示:治理主体多元、方式法治化意味着中国的民主政治更加完善,在我党的领导下,每个公民都可以积极参与为社会贡献力量。由此,强有力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我国建立法治社会、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的必然要求。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要适应我国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经济基础,就要积极努力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的经济体制也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这类经济体制的改革调整激发各行业、领域的活力,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尽管如此,从目前经济体制与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仍然存在着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浪费现象严重;政府干预过多而市场监管又不到位等等问题。经济体制在改革中又出现分散化、碎片化的特征,现有治理体系的效能不但得不到充分发挥,反而越来越弱化,治理能力无法适应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出现了滞后等。因此,我们仍需要推进和发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有不断改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才能适应并促进经济的发展。

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不仅表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风貌,更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观点,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在反映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同时有给予其极大的反作用。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如果搞不好,对经济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改革等一系列党重大政策的决定和实施都用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近几年反映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贪污腐败、职业道德沦丧等现象可以看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宣扬正能量提高全民素质道德水平依然迫在眉睫。依据我国的显示基本国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4.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猛,民主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促使社会公平正义更加具体、现实的向前发展。人民的民主主权意识、参政议政觉悟、平等选择和平等参与的期待与要求日渐觉醒,对自身利益的诉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国家公共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现有的社会法规、制度体系不能全面的、妥善的处理现存问题。我们知道,要使社会有效的得到治理,公平正义得到切实的保障,就必须要正确的、妥帖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因此,要更加紧密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5.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于2012年11月提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我国正处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这样的严峻形势,党和国家必须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同时,提升治理能力,加大宣传力度贯彻落实。促使人民群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6.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治理与管理不同,它内在的包含着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原来的总体性社会结构,从国家完全覆盖社会、政治统治经济的一元结构,到国家与市场经济分离的二元结构,再到国家、市场经济与民间社会分化的三元结构,这基本构成了中国现代社会的基础。从1949年执政到改革开放以后的六十多年以来,党与国家的关系、国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党与社会的关系,从整体看经历了一个历史性演化的过程,即由“统治”转向“管制”、由“管制”转向“管理”、再由“管理”转向“治理”。在这转变过程中,中共可以打开未来新的政治空间。

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改革的难度、强度和复杂性同时加大。在这个重要的历史选择口,如何打好这场攻坚战,如何能更积极稳健的推动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就根据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提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那么,如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际上是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完善和发展国家治理主体,提升治国理政能力,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所包含的巨大能量释放出来,妥善解决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完备法制体系、提高法律意识,推动我国各个领域的法治化将进程。法治,已然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实现我国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就必须实现各个领域的法治化。经过35年改革开放的不懈努力,目前我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基本上做到了有法可依。但必须清楚看到:一方面,社会是向前发展、不断进步的,法律体系也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及时进行改革与更新。另一方面,一个国家有没有实现法治,不是看制定了多少法律法规,而是要看广大的人民有没有敬畏法律、崇尚法治的理念,还看这个国家的法治服务水平。建设“法治中国”有法可依只是我国依法治国,实现法治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把提高公民法律素养,强化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方法,实现遇事找法、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良好的法制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展。

2.治理主体高素质、多元化发展,促使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反映了我党在新形势下对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规律性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上重大发展和创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出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就要努力提升治理主体的素质、思想理念,实现治理主体的现代化。在国家治理体系下,治理主体不再只是党政公职人员,企业、非政府组织、现代公民和公民组织等都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利益相关者和参与者,共同担负起了治理国家的职责。可以看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不仅仅是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还要更加注重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的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学习型社会。因此,要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治理理论,加强对国家治理理论的研究,实施全民教育的国家战略,运用学校、社会组织、宣传媒介、政党机构等各类传播渠道,强化全体公民的国家认同感、道德素养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切实提高全民素质,培育具有现代治理理念的治理主体,努力使每一个公民都成为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推动改革有效力量。

3.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新治理方法提升我国综合实力。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情况纷繁复杂,社会管理面临着诸多新情况、新问题,仍未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我党在国家治理的方式方法中大胆探索。为此,我们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僵局,打破主观偏见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吸取国外“从统治到治理”的实践成果,总结经验,取长补短,勇于创新。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制度体系的不健全,政府执政的漏洞等原因使得有许多有效的治理改革方式因为没有上升为国家制度而被中止,或者仅在地方或小范围内实施。基于这种情况,还应加强调查研究,按照世界发展潮流,立足我国国情,大胆借用各级政府的治理改革经验,适时的,有针对性地调整创新治理的方式方法,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N].人民日报,2013-11-1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4]彭彭.中外执政能力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5]江必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J].红旗文稿,2013,(22).

猜你喜欢

现代化体系国家
边疆治理现代化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