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灵窍心,千古一泪人——论林黛玉的“眼泪”
2015-04-10盖芸杰
盖芸杰
众所周知,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能哭的人物,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宝玉眼中的黛玉是“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第五回中红楼梦曲第三支《枉凝眉》中“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作品描写黛玉哭泣的地方不胜枚举,几乎俯拾即是。可见,林黛玉活脱脱是一个“泪人”,虽然她也会笑,但眼泪与她还是有不解之缘。曹雪芹在第一回借僧人之口所说的“千古未闻的罕事”: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由此可见,林黛玉作为绛珠仙子的转世,她这一世主要的任务就是“还泪”,黛玉的眼泪还完,生命也就结束了。本文通过三个部分来分析林黛玉的眼泪,这三部分包括:黛玉为何事而哭、描写黛玉哭泣的表现途径、黛玉哭泣的作用和意义。
一、黛玉为何而哭
1.为情而哭。上文说到,林黛玉作为绛珠仙子的转世,她这一世主要任务就是“还泪”报答神瑛侍者“灌溉”之恩,因此,林黛玉的眼泪主要为了神瑛侍者的转世贾宝玉而流。
第一,猜心试探之泪。宝玉和黛玉虽然心系彼此,但碍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俩人的感情无法挑明也不能挑明,因此《红楼梦》中经常出现俩人因为试探彼此内心而导致误解、伤害的情景,这时的黛玉必然泪眼婆娑。
第二十回,湘云来到贾府,宝玉跟宝钗一同来至贾母这边看湘云,黛玉在旁问宝玉从哪里来的,宝玉答道从宝姐姐处来,二人因此言语有些冲撞,黛玉赌气回房。宝玉忙跟着来劝,黛玉不听,宝钗又将宝玉叫走:
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没两盏茶的工夫,宝玉仍来了。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
宝玉百般劝说,二人才和好如初:
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 。”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林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
由此可见,生性敏感的黛玉在宝钗来了后,更加缺乏安全感,需要不断的确认宝玉的态度,因此她会使些小性、闹些别扭来猜测、试探宝玉的真心。
第二,深情关爱之泪。“《礼记·檀弓》日:‘哭有二道:有爱而哭之,有畏而哭之。’畏而哭之极为常见,为智能低下之哭泣。爱而哭之则是艺术天才冶炼之洪炉,熔铸建构出无数精妙的文学巨著和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显然,林黛玉的哭泣是“有爱而哭之”,自从黛玉进入贾府之后,“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宝黛二人耳鬓厮磨、日久生情。林黛玉为宝玉“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最能让读者体会到黛玉对宝玉用情至深的“泪证”是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黛玉去看他时的一段:
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
在这一段中,黛玉的哭是无声之泣,她对宝玉挨打非常担心,因此哭得“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她没有嚎啕大哭只是抽抽噎噎,却显得如此情真意切。最后黛玉那一句更是深情至极的一句话,使读者明白她与宝玉是心灵相通、彼此理解的,与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意境相似。
2.为己而哭。
第一,感伤身世之泪。林黛玉是丧母之后才寄居贾家,之后又丧父。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再加上她自身的敏感,很容易因为自己的身世而伤怀、进而落泪。
第三回有:
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黛玉也哭个不住。
第五十七回,宝钗和薛姨妈同来探视黛玉,黛玉见他母女俩亲热:
黛玉听说,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
文中还有许多黛玉因感伤身世而落泪的例子,这里就不赘述。
第二,红颜薄命之泪。根据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时她说:“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由此可见,林黛玉自小便有不足之症。进入贾府之后,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第三十二回: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一回中,黛玉听了宝玉、湘云、袭人三人的对话,悲喜交加,欣慰的是宝玉果然是她的知己,悲伤的是她气弱血亏、红颜薄命。黛玉意识到自己的短命,为她和宝玉不能长久而感到更加的悲伤。
二、描写黛玉哭泣的表现途径
1.语言描写。《红楼梦》中其他人往往是哭出话来,而黛玉则能哭出诗来。林黛玉伤心哭泣时往往也是她诗心萌动的时候,这时她就会有很多好的诗歌作品诞生,最具代表性的是《葬花吟》。
第二十七回、二十八回的描写:
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到:“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至次日可又巧遇见饯花之期,正是一腔无明正未发泄,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
林黛玉“便随口念了几句”已然成诗,《诗大序》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永歌之”,黛玉的这次“哭吟”正是她情动于衷、有感而发的表现。读者在阅读《葬花吟》时会真切地体会到黛玉心中的苦涩,此时林黛玉的眼泪已经具有了诗意的美感。正如曹雪芹自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哭吟出诗的黛玉也是曹雪芹自身的写照。
2.环境描写。除了通过黛玉的语言描写来表现她的眼泪之外,环境描写也是比较重要的途径之一。
第二十六回,黛玉来至怡红院、偏遇晴雯赌气不开门,黛玉错疑在宝玉身上:
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原来这林黛玉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不期这一哭,那附近柳枝花朵上的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
这一部分的环境描写是极具诗意的,“苍苔露冷”、“花径风寒”、“墙角花阴”本身就似四言古诗,这些环境描写烘托出的意境让黛玉的感伤显得尤为凄凉。宿鸟栖鸦的远避虽然夸张,但也表现出黛玉是委屈恸哭,鸟、鸦都为之动容,何况人呢!
3.动作描写。动作描写不如语言描写、环境描写那么显著,相对来说用墨较少,但却能够将人物的哭态呈现出来,虽然细微也同样重要。
第二十三回,宝黛二人同读《会真记》,因宝玉“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这句话,黛玉又羞又恼:
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说道“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
黛玉“竖”眉、“瞪”眼、手“指”宝玉、把眼圈红了、转身就走,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将她生气发作的形象展现出来,同时也是细节描写,将黛玉敏感、爱哭的性格表现出来。
第三十二回:
两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
一个“滚”字形象传神,将黛玉眼泪之多、悲伤之深全都表现了出来。
4.心理描写。林黛玉是个心思极为细腻的人,书中关于她的心理描写很多,此处举一例与她哭泣有关的描写。第三十二回: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待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这一大段的心理描写,可谓是五味陈杂,黛玉心思之细腻可见一斑。作者将黛玉内心所想一一详尽的描写出来,也将她哭泣的原因描写了出来,这段心理描写可谓精彩至极。
三、描写黛玉哭泣的作用、意义
1.突出人物形象。描写黛玉哭泣的直接作用就是让黛玉的特点突出、形象更加鲜明。在第三回,宝黛初见时,宝玉眼中的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可见林黛玉身上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比较爱哭、多愁善感,眼睛“似泣非泣”、“泪光点点”,再加上“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敏感的心,她的这一特质显露无疑;二是她有不足之症、疾病缠身,从“娇喘微微”、“弱柳扶风”、“病如西子胜三分”可以看出。《红楼梦》中多次描写黛玉的眼泪,从而突出了她爱哭的性格特点,使读者一见眼泪便可联想到黛玉、一读黛玉便可联想至眼泪。
2.推动情节发展。黛玉的眼泪是她与宝玉爱情的催化剂,同时也是小说情节的催化剂,她的眼泪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第三回,宝黛二人初见,宝玉因黛玉无玉而“摔玉”,黛玉自责垂泪,两人初次见面黛玉就哭了,往后黛玉的眼泪更是贯穿了宝黛爱情的始终。第五回一开头就写宝黛言语不合、黛玉独自垂泪;而宝玉在太虚幻境听到《枉凝眉》这一曲时“竟能销魂醉魄”,可见两人的爱情注定充满许多眼泪、包涵大的悲剧意味。随着宝钗的到来,“金玉良缘”的说法也传到黛玉耳朵里,黛玉开始了试探宝玉的过程,误会和伤害在所难免,黛玉流泪、宝玉就心急要去安慰解释,两人之间的矛盾或深化或解除,都指引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3.深化主题。《红楼梦》的一个主题就是宝黛爱情,作者在第一回时设置了宝黛爱情的缘起,即神瑛侍者凡心偶炽、绛珠仙子为报恩也一起下凡的情节。曹雪芹“绛珠还泪”的设置暗示了宝黛注定悲剧的爱情,作为绛珠仙子转世的黛玉,她的每一次流泪都加深和印证了“绛珠还泪”的前缘。黛玉的眼泪是宝黛爱情的晴雨表,在两人感情最真挚时期也是黛玉最敏感易哭的时期,他们两人的爱情注定是可歌可泣。曹雪芹巧妙地将两人的爱情悲剧穿插到整个家族、社会的悲剧中,以黛玉的哭泣为代表体现了“万艳同杯(悲)”、“千红一窟(哭)”的主题。
4.暗示下文。《红楼梦》中有许多预言性质的描写,比如第五回宝玉在太虚幻境薄命司中所读的众女儿的判词,就预示了众女儿最后的结局;又如第十三回,秦可卿托梦王熙凤;黛玉的眼泪有时也具有暗示下文的作用。譬如,黛玉哭吟而出的《葬花吟》,就有“诗谶”的性质。“如果这首诗中仅仅一般地以落花象征红颜薄命,那也用不着非待后文不可;只有诗中所写非泛泛之音,而大都与后来黛玉之死情节密切相关时,才有必要强调指出,在看过后面文字之后,应回头来再重新加深对此诗的理解。由此可见,《葬花吟》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葬花吟》暗示了后来宝黛后来的结局,当然是于高鹗等人续书不同的结局。“大概春天里宝黛的婚事已基本说定了,即所谓‘香巢已垒成’,可是,到了秋天,发生了变故,就象梁间燕子无情地飞去那样,宝玉被拘走了。因而,她悲叹‘花魂鸟魂总难留’,幻想着自己能‘胁下生双翼’也随之而去。她日夜悲啼,终至于‘泪尽证前缘’了。”
本文立足于《红楼梦》文本,将黛玉的眼泪分为为情而哭、为己而哭两类,并且分析了曹雪芹描写黛玉眼泪的四种主要方式,同时阐释了黛玉眼泪(哭泣)在全书中的四大作用和意义。在分析林黛玉眼泪的同时,感受到林黛玉的人格魅力、体会到曹雪芹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时的良苦用心。
[1]曹雪芹.脂砚斋甲戌抄阅重评石头记[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5.
[2]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译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4]刘世德(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台湾香港选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5]崔小敬.“还泪”奇缘[J].北京:红楼梦学刊,2004,(2).
[6]曲沐.略论林黛玉之哭泣及其他[J].贵州:贵州社会科学,1987,(6).
[7]张文娟.《红楼梦》“哭”的描写艺术[D].延边大学硕士论文,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