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啃老族”现象成因探究

2015-04-10张晶晶

关键词:群体专业生活

张晶晶

一、“啃老族”现象及特征

1.“啃老族”现象。在中国,这一群体又叫新失业群体,这个名称在国内在2004年由清华大学的孙立平教授提出的,吕鹏对这个概念做了更为具体的阐述,主要指“那些在调查期内,初中、高中甚至更低学历毕业或肄业后处于失业状态的、没有国有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的、拥有城镇户籍的年轻人。”新失业群体是相对于社会上的“老失业群体”这一概念而提出的,因此“新”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进行规定:一是从工作经历这方面来看,把有国有企业或集体企业工作经历的排除在外;二是从年龄方面上来说,有更加年轻的意思,以与原来的“老失业群体”相区别。

“啃老族”是产生于中国的,有中国特色的一个新的名称。“啃老族”这一群体并不是都是找不到工作,而是自己不愿意干,自己自主的放弃了工作机会闲在家里面,他们这群人不仅衣食住行这些全部都靠父母来提供,而且往往花的钱都很多。“啃老族”这一群体,他们一般在23岁到30岁这一年龄阶段,并且自己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却仍没有离开父母,需要靠父母养活,不愿意自食其力的一群年轻人,“啃老”这一词更能体现出对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

2.“啃老族”的特征。

第一,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心理冲突。比如他们虽然有远大的理想,却忽略了现实;渴望去竞争,却没有竞争的勇气;对自己抱有信心,但是在遇到挫折后又容易自卑。

第二,激情与理性的脱节。大学毕业生很关心国家的现在的状况和未来发展的怎么样,这是国家发展所不能缺少的力量源泉。但是,他们缺乏理性,缺乏对家庭和社会应当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三,物质与精神的失衡。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父母有能力继续供应子女的生活,这一群体可以依靠父母生活,在物质上没有顾虑;另一方面,由于家长忽略了对子女精神方面的教育,使其沦落到了“啃老族”的行列。

二、“啃老族”现象产生的原因

马克思说:“人天生就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展自己的真正的天性。”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不受环境影响的人是不存在的。“啃老族”现象的存在也是环境影响下的产物。

1.迫于就业和生活压力。从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在大中型城市,对年轻人来说,就业环境开始逐渐恶化,这些年轻的就业者受到外来务工人员和精英阶层的双重压力。市场供大于求,随着高校扩招大学毕业人数的急剧增多,就连研究生也很难找到工作,而刚毕业的大学毕业生由于没有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在求职上人处于劣势。另外,就业环境的不公平,不少人通过各种人脉关系获得就业岗位,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只能面临失业。除此之外,社会对于求职者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本来对于自己的专业还抱有很大期望的学生,因为在求职过程中四处碰壁,因此也就回到了父母的怀抱的中,变成了“啃老族”。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变到了市场经济,随之而来的生活和消费成本不断攀升。即使有工作的年轻人,除了支付基本生活之外,几乎就成了“月光族”,更不用说支付结婚、买房、哺育下一代的费用了。因此,为了避免这些生活压力,很多年轻人向父母伸出了援手,不愿吃苦,甘心在家当“啃老族”。

2.艰苦创业意识的缺乏。在我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啃老族”这一群体基本上是自己家里条件很好,从小就娇生惯养,一直以来都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甚至有的人上大学时生活上也无法自立。生存对我们来说就像我们学习的课程一样,需要我们去好好学习。“美国洛菲克家庭里的子孙成年时,给点路费让其自谋生路,等其具有足够能力生存,才召回继承家业。且不论国外富豪的大家族是如何培养自己子孙的,换了平常人,谁愿意有无能的后代苟且偷生呢?”

多数“啃老族”的家庭在子女教育问题上往往存在几个误区。首先,重物质轻精神的培养。这些家庭往往只关心孩子是否能吃饱穿暖,至于孩子的性格是否好、生活自理能力怎样、有没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这些都被忽视了。

其次,家长只是关心孩子学习成绩的好坏,但是对孩子的人格是否健全的关心还远远不够,缺乏独立意识、付出劳动才会有收获的社会意识以及成年子女长大后应该回报自己的父母和社会的责任意识。

最后,缺少抗挫折的教育,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生活条件的逐渐优越,孩子的生存能力却在下降。究其原因是缺少挫折教育,在生活中遇到一点挫折就无法克服,遇到一两次失败就偃旗息鼓,尤其在求职的时候,因此干脆回家“啃老”,也不愿再次“碰壁”。

3.就业教育的困境。通常来讲,学校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场所,孩子们接受最正统的教育还是从学校开始的,学校对于孩子的成长成才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的教育,不管是大学教育还是初级教育,都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而正是由于这些问题,致使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也必定是有缺陷的。这些教育上存在的问题对于“啃老族”的形成应当负极大的责任。

首先,教育内容的不全面。学校教育培养的人才本来应该是具有高能力的,智力和品德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并且把这种浮躁的情绪也带到了教育领域中来。因此,追求知识这一点也就变得极其重要,求知变成了不是为了纯粹的追求知识,教育的变成了只是为了一纸文凭。名义上是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质上只是追求智力上的发展,其它的几个方面似乎都被严重地忽视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学校教育的成果只是通过一些数据来显示成果,比如升学率及格率等。教育也变成了以灌输成绩忽略其他的应试教育。

其次,专业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高校的专业设置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高校的专业设置应当按照社会发展的需求变化。因为过去的大学毕业生主要是在各级学校,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科研机构工作,所以专业设置上也是以理论研究为主。但是现在的时代发生了变化,社会上增加了工厂,各种所有制企业,甚至外资企业等。就业的岗位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应当相应的发生变化,但是我们的专业设置似乎没有“与时俱进”。

4.“啃老族”自身的问题。2004年中国人才热线做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本年度的高校毕业生中,有68%的人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接受过职业分析和心理指导的仅占5%和8%,走出校门后的毕业生最大的困难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懂得如何销售自己。”

首先,“啃老族”缺乏独立性。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很快,带来的是人们的生活条件的不断优越和不断的提高。跟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生活条件相对来说比较优越,不是向我们的父辈一样出去打天下,而是我在家里往父母要生活费,对如今的娇生惯养的孩子来说,能在家里靠父母养活着,肯定就不工作,靠自己的能力生活。父母有求必应的金钱保障,使孩子从小就过着不愁吃穿的生活,并且对孩子生活的百般照顾,父母认为这是对孩子的最好方式,这些使“啃老族”无法从生活上、精神上、经济上独立。

其次,存在职业歧视。尽管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这样的说法,可是,有形无形的职业歧视,一直伴随着人的成长,不管是在家庭、学校里还是社会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使人们觉得接受了高等教育后就必须找到体面的工作,这些就业偏差的存在,使“啃老族”现象更加恶化。这一群体的对就业的认识存在着一些的偏差,对社会的认识保留在理想的状态。认为只要是大学生就应该能找到体面的工作。

三、应对“啃老族”现象的对策

1.强化政府职能,善用社会资源。面对“啃老族”现象日益恶化,政府应尽快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帮助青年人找到工作。尽快推出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侧重在资金、税收、培训等政策发面给予帮扶,让一些“啃老族”为了追逐自己的理想,但是因自己自身与外在的种种因素而无法如愿的实现自己的理想的这些毕业生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

改善就业环境,拓宽就业渠道。政府要采取措施,帮助“啃老族”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构建一个畅通的就业平台,拓展就业领域的新空间,促进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健全社会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保障未就业人的基本生活,鼓励青年人自谋职业,全面使就业环境更加适合失业群体。

2.实现自我转变和提高从业技能。转变观念,提高自身生存能力。首先,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在校期间应该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认清自己的实际能力,对未来自己工作和生活做好计划,想清楚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升就业竞争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尽早的接触社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学校一开始就应该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使得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究竟是创业还是找工作,要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问题在学生走上就业岗位前就应该思考清楚。

3.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啃老族”现象的出现除了家长的默许外,也是生活态度消极悲观、对社会和生活失去信心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迫于重重压力,对就业已经失去了信心,甚至对自己、对社会也失去了信心。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重拾信心,已经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站,家庭从小就应该让自己的孩子学会吃苦、学会自立,从小就应该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让他们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不至于灰心失望、一蹶不振。其次,还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赡养父母是子女应尽的义务,因此生活中,应该让孩子知道这样一件事,“啃老”是一种不应有的行为,应学会自立。父母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养身”与“养心”相结合,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认识到对孩子多分的爱与过度保护的危害。家长应把孩子当成一个成熟的个体来看待,尊重子女的自主选择权,从小就应当让他们学会独立,让他们早日独立,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接受人生的挑战。

4.改革高校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首先,我国各大学的专业应当办出特色,突显出自己高校专业的优势。就目前来讲,高校专业方面相近化现象很普遍,专业的设置也没有自己的特色,普遍化、综合化趋势明显,看不出这所学校到底是什么性质的学校。此外,专业设置也应有所改进,伴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的专业设置也应当进行改变,不断进行转变,注重专业的有用性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其次,高校在授予知识的同时,更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学校不止应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应培养学生独立、学会吃苦的精神,加强抗挫折的教育;最后,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等,应当让学生从空洞的“理想主义”、“爱国主义”到实际的爱国行动中转变。可见,“啃老族”现象就如同一锅没烧开的水,当“啃老族”自身不努力改变现状,那么“啃老族”这一壶水又怎么能烧开。因此,想要彻底解决“啃老族”这一现象,就必须动员政府、家庭、学校各方面的力量,尤其是“啃老族”自身能力和意识的转变和提高。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谭丹.“啃老族”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0.

[4]李虹.当代中国啃老族理论探析[J].当代青年研究,2006,(1).

[5]黄骏,乔增芳.值得关注的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8).

[6] 琰柽.自立的精神[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0,(8).

[7]小非.“啃老”透视:立法背后的民生焦虑[J].法治与社会,2011,(10).

[8] 王大奔.增长中的“傍老族”[J].社会观察,2006,(2).

猜你喜欢

群体专业生活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