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人文精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2015-04-10周山华田凤秋
周山华,田凤秋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
道德与思想政治工作
基于地域人文精神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周山华,田凤秋
(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4 )
文章着力探究传统吴文化中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点和支撑点,客观公正地面对传统的吴文化,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吴地人文精神体现出的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是地域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整合和凝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一、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
《光明日报》总结的“2011年度中国十大学术热点”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位列首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至今已近10年。当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学术界多层面多维度的探讨。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首次以文件的形式肯定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应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为基础。坚持中国传统文化立场的学者认为,国人自古富有族群意识、国家情怀和“与时俱进”精神。因此,对于传统文化,“剔除其消极因素,传承其积极成分,并发展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核心价值观只可能在历史沉淀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发展,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之根。没有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二、吴地传统文化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吴地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是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源泉与根基,这是由文化的传承性所决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表现,其方方面面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要立足于地方传统文化,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挖掘吴文化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精髓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有机结合是互生互动的双向促进和提升。弘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有益于该地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益于推动吴文化的道德精神的传播和发扬,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升华与超越。挖掘苏州吴文化的传统精髓,对于苏州现代文明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为本的价值观
苏州作为“吴文化”的发祥地,顾炎武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国为本的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献身的精神,强调了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苏州历朝官民具有质朴刚健的时代责任感,北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等有志之士为国家的领土完整和繁荣富强,为拯救人民的疾苦而奋斗的慷慨之义,激励了无数的人为国捐躯。南宋范成大出使金国表达了“提携汉节同生死”的崇高气节。再如明代反对阉党、“士可杀,不可辱”的五义士,明末清初昆山等地的反清复明运动,以及南社的柳亚子、陈去病为正义愤然而起等,不可胜数。
(二)“国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范仲淹对民本思想的践履,对北宋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主持的“庆历新政”,整顿吏治,以厚禄养廉;改革贡举制度,兴办学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减轻徭役,以省民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重视富国之本。这些都体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同时也为此后历次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尽管该民本思想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折射出了民主和自由的人文光照。另外,民本主义还体现在苏州“经世致用”的治世思想上,顾炎武与黄宗羲、王夫之等共同开创了实学先河,一变宋明以来的学风、文风,注重实际致用。他们著书立说敢于议论,力求表现自己经世之识见,创作出大量的史论之文。
(三)开放创新的包容精神
吴地具有对外开放的历史积淀。在殷商时期,吴地的巫咸到商朝任官,加强了中原与吴地文化交流。吴国季札遍访中原诸贤,学习礼乐,对华夏文化与典章制度有着深刻理解。言偃师从孔子,引进儒家学说。源于齐、产生于吴的《孙子兵法》充满辩证思想,富有逻辑力量。秦汉以来苏州地方长官好贤纳士。明、清西方的数理、历法、天文、医学在苏州流传。近代洋务运动,苏州成为机器制造的起源地之一。苏州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气度,折射出文明、进步的核心价值倾向。由此可见,外来文化是激发吴地文化发展的催化剂。
(四)和谐的人文精神
1.尚武与崇文相生。吴地传统文化气息既有儒雅尚文的一面,又有英迈尚武的一面。苏州自古以来就有好武尚武的传统,但随着“南方夫子”的子游的儒学南渐,特别是六朝江左的风流濡染,又开始形成了儒雅尚文的传统。既有阴柔之美,也有阳刚之美,柔美为主,阳刚之美积淀其中。
2.刚强与柔美相济。苏州民性、民俗和文学等呈现清丽阴柔风格,还蕴含着小巧精致。但吴地文武刚柔两个传统的相互交织,在苏州文学史上也有鲜明的反映,这就是当旧王朝颓亡,外族入侵、生灵涂炭之际,或当政局失稳、内忧外患之时,或当汉族新王朝、新秩序建立之初,总有代表性苏州作家应时而生,他们或继承吴文化固有的尚武精神,或弘扬范成大那种“奔逸俊伟”的刚健之气而慷慨高歌。
3.融合与创新相益。吴文化诞生于商末,成形于周。吴文化在商、周时期,形成了诸多不同于其他区域文化的特点。其中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的是它的包容性特点。而对春秋时期的吴文化影响最大的是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这两种文化形式的冲突与融会。因其地处中国南、北方交汇的要冲之处,兼容了海洋文明、长江文明、黄河文明,从而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吴文化”现象。
(五)崇文、尚教的文明先锋
吴地文化精神“尚文重教”的传统,培养了地域人群较高的文化素质,更涵养了地域人群的温和及易于相处的个性,即宽厚待人,宽仁待物。所有这些,对后世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里的典型例子就是近代上海的崛起。上海学者论述长江流域文明发展进程的著作《长江文明史》,对这一问题展开了充分的阐述。上海地处吴地,操持吴语,与苏州水陆相连,风俗相同。在明代和清代前期,上海行政上隶属苏州管辖。因此,它所处的吴地人文环境已为后来的发展准备了某种“软件”,即人文条件。尽管后世上海在崛起和发展中颇得力于国内区域文化(越、粤、闽等)、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会,但上海文化毕竟是从吴地文化发展而来,吴文化构成了它的文化底色。吴地文化奠定了东南地区区域人群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培育了区域人群机敏、温和的性格。
(六)法治启蒙与契约精神的策源地
中山大学李宗桂教授将文化现代化归结为“文化学”的建设。他认为:“文化现代化有其特定的价值指向和精神追求,这是包蕴并体现着现代科学民主精神、公平正义精神、效率意识、契约精神、公民意识、法制精神,等等。”吴地成为改良思想的重要策源地绝不是偶然的。这里工商业发达,自明朝中叶以后已形成资本主义萌芽,一同诞生的还有市民社会、民众的契约精神以及法治思想,因为社会亟需用来保护商品经济有序、和谐发展。市民的觉悟和民众的现代意识相比内陆地区有所提升和发展。然而晚清律法对商品经济的调控存在诸多不适,人们不得不以契约精神去约束、补充法律的不足,法治代替人治的思想也随着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渐诞生。
三、弘扬吴地人文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苏州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苏州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为指导,开启苏州精神文明建设的新纪元。要整理和挖掘吴文化历史基因,继承重文崇教、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志存高远的吴文化传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进一步弘扬“崇文、融合、创新、致远”的苏州城市精神,振奋全市人民创业、创新、创优的精神风貌,培养和造就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的综合素养,倡导“公平、正义、和谐”理念,深化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营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
(二)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乡土教育结合。
在美国,通过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课程学习,学生可以依次了解自己、家庭、学校、近邻、社区以及州史、美国历史、美国政治、世界文化、世界地理或世界历史等。其内容由浅入深,旨在培养学生的美国精神以及自律、守信、诚实、勇敢、意志等品德。同样,我们在基础教育、地方高等教育过程中,开展符合适龄学生认知水平的乡土教育,将乡土教育课程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如吴中越溪、甪直实验小学开展“传承吴越文化精华,丰富校园文化内涵”为行动纲领的特色教育,通过主题教育、网络教育传扬“吴祖越根”的人文历史、风景名胜、风俗人情等。其实,苏州自古以来,从城市、地区和街道的命名到节日的设立,再到各种各样的园林、纪念馆等,无不向公众传达着吴地文化的精神内核。
(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地方新媒体建设结合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吴地文化精神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各种新的模式和方法。吴地文化由于其属性的特殊性,分布在城市和乡村的各个角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日趋分散,给集中呈现造成很大的困难。现在通过开发3D虚拟仿真和漫游系统,可以帮助公众通过计算机虚拟漫游和浏览吴地历史文化遗产。可以通过3D建模和交互设计的方法,还原文化遗产的历史风貌,方便生活在现代的大众了解文化遗产几百年前的样式,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还原文化遗产的建造过程。同时,可以以微信、微博、手机报等多种形式为公众提供体现吴地文化的精神产品,发挥不同媒体联合发力的协同优势。
(四)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地方公共文化教育相结合
可以提炼“吴文化”的视觉元素,广泛运用到各类公共设施宣传领域,在五百贤人祠、碑刻、街坊、书院、寺庙等古代遗存的基础上,呈现现代形式的人文教育范式。吴地人文精神可以用苏州的城市精神概括为四句话: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苏州城市精神凝结了苏州人对自己的城市理想、城市态度和城市价值的世代追求,是苏州市民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苏州的传统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新时期苏州精神的整合和凝练,苏州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和折射着城市精神。通过弘扬苏州城市精神,激发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热忱。这就亟需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重视环境育人,尤其重视公共环境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五)吴地文化精神的区内传扬与海外传播相结合。
自古吴越文化凭借着地缘海隅的地理位置、先进发达的航海技术、繁荣兴盛的港口贸易、开拓进取的地域心理等优势,将自身文化传播到东亚其他的国家,对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全球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便捷地获取国际资讯。我们在国内进行核心价值观建设时,也要加强吴地人文精神的海外传播,以便帮助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认识吴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要进一步创新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通过新闻媒体以及影视、音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和服务传播其核心价值观。
[1]吴恩培.吴文化概念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161-162.
[2]周国荣.泱泱老苏州[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4:8-9.
[3]王小根.吴地文化遗产数字化及其教育传承[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36-37.
[4]范培松,金学智.苏州文学通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244-1245.
[5]朱永新.吴文化读本[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24-25.
[6]徐刚毅.再读苏州[M].扬州:广陵书社,2014:279-281.
[7]周文华.美国核心价值观建设及启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126-127.
[8]李松.中国一定能用核心价值观托起未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3-5.
[9]裴德海.从一般价值到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的双重逻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22-24.
[10]方世南,田芝健.城市精神:城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以苏州城市精神为例[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4(2).
(责任编辑:付元红)
The Research about Carrying forward Wu Humanistic Spirit and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ZHOU Shanhua,TIAN Fengqiu
(Suzhou Arts & Design Technology Institute,Suzhou,Jiangsu 215104,China )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fit point and support point of the deep humanistic spirit and moral essence in the traditional Wu Culture in Suzhou and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Comprehensive macroscopic study the reincarnation of Suzhou region "Wu Culture", objective and fair face tradition of Wu culture, adhere to take the last as a lesson, develop the useful and discard the useless of inheritance, strive to achiev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novate development .
core socialist values;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e
2015-11-02
2015年度苏州市社科规划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Y2015LX077)
周山华(1980-),男,江苏兴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G641
A
1671-4385(2015)06-005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