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性生产理念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运用探析
2015-04-10郑国强
范 慧, 郑国强, 李 锦
(1. 山东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1; 2. 山东建筑大学 土木学院GIS实验室, 山东 济南 250101)
协作性生产理念在高校实验室管理中的运用探析
范 慧, 郑国强2, 李 锦2
(1. 山东建筑大学 法政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1; 2. 山东建筑大学 土木学院GIS实验室, 山东 济南 250101)
实验室资源是公共性资源,实验室提供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符合公共产品的性质,因而可以将实验室管理纳入公共服务的领域,用协作性生产的理念来分析。当前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既有管理的问题,又有协作性问题。以协作性生产理念提高高校实验室管理的运行效率,应在制度建设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化的便利,发挥管理者、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的协同作用,体现实验室资源的公共性。
实验室管理; 协作性生产; 资源共享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教授说:“实验室是高校教育的心脏,它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与存亡[1]。”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公共性,使实验室资源能够合理地配置并提高使用效率,是大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引进公共经济学中协作性生产的理念,以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分析实验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优化管理的措施。
1 高校实验室资源的公共性
1.1 高校实验室资源的构成
实验室资源的构成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2个部分。就硬件来说,大体上有2类:一类是固定资产,一类是附属材料。实验室软件包括实验室专用的付费软件,还应包括教师和学生开发的软件,以及以实验室名义申报和进行的各项实验室项目。
1.2 高校实验室资源的资金来源
高校实验室资金主要来源有3个方面:一是财政直接拨款;二是所依托的高校的投入;三是社会捐赠、资助等。
在高校里有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些实验室每年可以获得国家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从2007年起,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2014年中央财政下拨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30.45亿元,财政投入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主要资金来源[2]。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资金,少部分来源于当地政府的财政投入,主要来源依托单位(即高校)的投入,也有部分社会的投入,如国际机构、企业、和个人等。如按照《浙江省省级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基地建设经费,原则上由依托单位自筹为主,财政补助资金一般不高于新增建设资金的20%。财政补助经费主要用于仪器设备、软件等的购置,其中用于人才引进和培养、实验材料等的支出不得高于20%。
学校实验室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学校经费。为保证资金的充足,地方高校也会采取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筹集社会资金,或者吸收社会机构或个人的捐赠等。
高校的各级实验室资金来源上虽有所区别,如省级实验室和高校各实验室资金来源主要源于地方高校而不是财政直接拨款,但是高校本身属于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学校资金主要源于财政拨款,其资金还是属于公共资金的性质。因此,无论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是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地方高校实验室,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源于财政投入,地方高校实验室资源应属公共资源。
1.3 实验室资源使用上的公共性
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判断是否为公共产品的两大特征。非竞争性指的是:“一旦公共产品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任何消费者的收益;也不会增加社会成本,其新增消费者使用该产品的边际成本为零。”非排他性是指:“产品一旦被提供出来,就不能排除任何人对它的不付代价的消费[3]。”因此,无论从实验室资源的来源上还是从实验室资源本身的特征上看,高校实验室资源应属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
2 协作性生产理念及其对高校实验室工作的适用性
2.1 协作性生产概念
协作性生产者是公共经济学前沿的一个概念,它区别于一般的常规生产者,又称为消费生产者,它强调消费者作为公共服务对象的协同生产性作用。协作性生产者的作用,在公共服务领域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意,包括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斯特罗姆夫妇等。在众多研究者中,加恩等认为:如果进行生产的话,服务对象(顾客或消费者)必然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服务对象所带来的资源、激励和技能与产出实现水平的关系密切相关,比与物品生产的关系还要密切。产出总是共同的产出[4]。
罗杰·B·帕克斯等区分了常规生产者和消费生产者的概念。为了交换而生产的社会中的个人和群体,就是他们所提供的那些物品和服务的常规生产者。当单个消费者和消费群体,可能有助于他们所消费的某些物品和服务的生产时,他们就是消费生产者。在大多数公共服务领域,如教育、保健等,消费生产者是常规生产者的重要补充;没有消费生产者的生产性活动,任何价值都实现不了[5]。在存在消费生产者的领域,生产不再只是常规性生产者的生产,而是常规生产者和消费生产者的协作性生产。协作性生产的生产函数为:Q=cRPdCPe,Q为产出总量,c是规模指数,RP是常规生产者投入,CP是消费生产者的投入,d、e为每个投入的产出弹性。在协作性生产中,总产出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常规生产者的投入大小及效率,还取决于消费者生产的投入大小及效率,也取决于二者的相互依赖性产生的作用。
2.2 高校实验室工作中的常规生产者和协作性生产者
高校实验室主要依托高校及所在的院系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和科研的服务。高校实验室资源具有公共性,因此其提供的服务也应是一种公共服务。
在这种服务的提供中,高校实验室的管理部门一般是设备处和教务处等行政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各种规章制定,监管实验室的有效运转,使实验室资源最大化地被使用;院系分管院长、实验室主任等负责具体实验室的各种管理工作;实验室专职教师及辅助人员负责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证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有序运行等具体的工作。因此高校的设备处、教务处等行政部门、院系分管院长和实验室主任、实验室专职教师及辅助人员共同作为常规生产者,他们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保证实验室的最大化利用,也即提供最大化的公共产出。教师和学生在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下,享受实验室提供的教学和科研的服务,也即消费者。但是在实验室所提供的服务中,教师和学生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服务,而是和实验室各层次的管理人员和辅助人员协同工作。两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影响着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效果,也影响着实验室资源本身的有效利用,构成了实验室工作中的协作性生产者。
2.3 协作性生产理念对实验室管理的启示
按照协作性生产的理念,在协作性生产中,总产出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常规生产者的投入,还取决于消费生产者的投入及两者的相互依赖性作用。在实验室工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作为常规生产者的各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作,也取决于作为消费生产者的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及两类人员之间的协调作用。
实验室管理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实验室工作产出最大化或者在产出一定的前提下,投入最小化的问题。因此,要提高实验室管理的运行效率既要从各级管理和工作人员入手,也要充分激励教师和学生的努力,实现管理者和使用者的相互依赖、相互协调。要提高实验室管理的运行效率就应建立起各种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及协调机制。
3 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制度不健全
实验室管理的关键是其制度是否健全,因为制度是约束实验室行为的一种标尺。健全且相互协调的制度是保证实验室工作高效运行的前提条件。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主要表现为:
第一,缺乏行之有效的一套刚性的管理制度。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实验室一直是依据专业的设置和资源配置来建立的,依附于教研室,隶属教务处、设备处或其他处,没有一个专门和稳定的部门对实验室日常工作和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协调管理,缺乏一套刚性的管理制度。
第二,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如“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等,建立起来的制度操作性较差。
第三,缺乏评估监督制度。一方面缺乏对实验室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合理考核机制,如有的学校实验课程考试主要还是考核学生对规定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缺乏对动手能力的严格要求。另一方面,教务处重点负责对实验室教学情况的监督,设备处重点是对于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监督,而对于实验室建设的整体规划及安全环保等问题则管理松散。
3.2 实验室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高校实验室资源使用效率较低,既体现在重复采购、重复建设方面,也体现在现有的实验室硬件和软件使用效率方面。
重复采购、重复建设现象严重,浪费公共资金。许多高校实验室主要是由各院系分散管理,再加上高校合并后的跨区办学,造成了资产的重复购置和浪费,甚至同一个校区建设了2个相同或相近的实验室,造成了仪器设备的重复采购和资金浪费。
实验室硬件和软件使用效率较低。有的仪器设备采购回来后由于没有及时培养使用人员或者担心学生损坏而长期闲置。有的仪器设备没有专人进行维护,造成仪器设备损坏快、淘汰快。一些专业实验室的专用软件使用效率很低。
3.3 实验室队伍有待加强
实验室人员是实验室发展最重要的因素[6]。
大多数高校实验室队伍较薄弱,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基本技术功底和基本操作与维护技能,对仪器设备的性质、规格、特点及使用方法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对仪器设备进行、保养、维护;
第二,缺少对实验技术人员的再培训体系,大部分实验技术人员没有机会接受技术上的再培训,使得实验技术人员知识体系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实验技术人员待遇较低,大部分高校实验技术人员属于教辅人员,在晋升、培训、待遇等方面都低于教师或行政人员,所以出现了实验人员工作积极性不够高、有的责任心不强,影响了实验室的发展;
第四,兼职实验室主任待遇不能得到保障,很多实验室主任由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兼任,但是没有补贴,有的只少量补贴,不足以体现其劳动贡献,因此他们工作积极性不高。
4 以协作性生产理念提高实验室管理运行效率
4.1 建立起整体、协调实验室管理体系
作为公共服务的实验室管理,要使其产出最大化,为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教学和科研服务。实验室管理应理顺关系,建立起运转协调的管理体系:
第一,建立起专属的行政机构和实验中心。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专属的行政机构(处、科),代表学校实行校级管理的职能,并起到协调作用。也应建立起专门的实验中心负责具体的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管理工作。“对相似或者联系紧密的学科,采用联合、共建等方式,建立功能相对集中的大规模的实验中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7]。”
第二,建立相关制度体系,如:制定“实验室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管理和技术人员的权利、义务、责任;建立考核制度,按照实验大纲的要求,对实验教学效果进行考核测评,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建立主管领导定期检查和指导制度,加强监督;健全“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制度”、“实验室安全制度”、“实验室卫生制度”等,并制定实施措施。
第三,加强对实验室资金的管理,体现其公共性,即:在购置仪器设备时应首先考虑服务于大多数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同时体现学科发展的前沿;对于仪器设备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的采购应实行严格的公开招标制度,避免公共资金的浪费;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加强及时维护[8]。
4.2 建立一支具有服务意识的专业化实验室队伍
实验室主任和实验技术人员是实验室公共服务的具体提供者,他们工作的效率直接影响到实验室教学和科研的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实验室队伍的整体工作是提高实验室管理的关键。“实验室管理就是对人、财、物、任务、信息诸要素的管理,其核心是对人的管理。”[9]专业化和服务意识是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关键。高校实验室作为实验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必然要求实验室的管理技术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前沿专业知识,同时要有提供服务的意识。要做到:
第一,建立起专业化、高水平的实验室管理队伍。聘任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等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实验室中心主任,可以提高实验室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学校聘请责任教授为实验室主任,负责制定整个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工作[10]。
第二,不断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专业化水平。结合实验室人员的能力,开展有效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尽可能为他们的进修学习创造条件。
第三,保障实验室主任和实验技术人员合理的报酬。合理的报酬可以调动各级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服务意识,更是对其工作和努力的认可,是一种公平和尊重的更高层次的激励。
第四,必须加强实验室队伍的公共服务意识,明确实验室资源的公共性,实验室工作的公共性,其工作提供的是一种公共服务,必须提高其服务的水平。
4.3 发挥教师、学生在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
教师和学生既是实验室和科研服务的消费者也是协作性生产者,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不仅可以使产出的数量增加,更能提高产生的质量,即提供高质量的实验室教学和科研服务。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奥斯特罗姆夫妇认为:“除非把学生当作重要的协作性生产者来提供教育服务,否则产品的质量可能毫无价值。”[11]“当我们在学生身上下工夫,把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的热情、主动性调动起来时,就形成对实验室开放的一种内在驱动力,驱使实验室进行管理变革,扩大开放。”[12]我们要努力做到:
第一,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实验室管理中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成为实验室管理的参与者。实验室相关的制度设计、实验室的具体管理、实验室课程的设置及形式,实验室开放项目等都要汲纳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意见。
第二,提高实验室开放的程度和规模。开放实验室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管理的主要方式。实验室开放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也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同学科间学生的交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放实验室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以对企业和其他学校开放,合理收取费用,或者吸引企业和个人对实验室的资助。
第三,设立更多的实验室研究项目,吸引管理者、实验室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使生产者和消费者成为合作者。“教授参与实验教学,能结合所承担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既能改变陈旧实验内容与实验方式,增强实验项目的创新性与前沿性,也使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成为可能[13]。”
4.4 建立起实验室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有效沟通机制
建立起实验室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有效沟通机制,这种机制既包括正式固定的机制,也包括相对松散的分散的机制。
第一,建立有管理机构负责的正式的沟通机制。可以由管理机构每年定期召开协调会,提供管理者和使用者直接沟通与交流的平台,集中处理各类人员意见或建议。
第二,建立非正式的网络沟通平台。就是通过建立网站、网页或者建立网络论坛等方式,建立起管理者和使用者的平台。非正式的网络交流平台具有及时、方便、信息量大等优点,另外也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非正式的网络沟通平台虽然松散但是有效。
5 结束语
高校实验室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协作性生产的理念下,实验室管理是实验室管理机构、实验室技术人员、教师和学生协同合作提高实验室服务水平的过程;通过协作,可以产生整体效益,使实验室资源最大化地被利用,体现实验室资源的公共性。
References)
[1] 王渝霞,黄晓凌.上海八所著名大学实验室的考察报告[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5(5):86-89.
[2] 教科文司:中央财政近日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30.45亿元[EB/OL].(2014.5).http://jkw.of.gov.cn/Zhengwuxinxi/tourudongtai/201405/t20140520_1081729.html.
[3] 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4] Garn H, Flax M, Springer M,et al. Models for indicator development: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J].D.C:The Urban Institute,Urban Institute Paper.1976,1206-1217.
[5] Roger B.Parks,Paula C.Baker,Larry Kiser et al.Consumers as co-producers of public services:some economic and institutional considerations.Indiana university and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1981,1001 - 1002.
[6] 翟鸣.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初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2(3):105-106.
[7] 张淑玲.浅析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1):94-95.
[8] 刘玲,张旋.欧洲高校研究型实验室管理方法对我国实验室管理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186-188.
[9] 孙纯学,白德成,高若宇.实验室管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激励原理的应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3):274-276.
[10] 王云平.国外大学实验室管理及其对国内开放实验室的启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3):149-151.
[11] 迈克尔·麦金尼斯.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毛寿龙,李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12] 郑兴福.实验室管理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95-96.
[13] 袁玉莲,王仁军,张巍峨,等.实验教学创新及实验室管理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246-248.
Exploration of application of coproduction concept in laboratory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n Hui1, Zheng Guoqiang2, Li Jin2
(1.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Jinan 250101, China;2. RS and GIS Laboratory,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Jinan 250101, China)
The laboratory resources are public resources,and its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rvice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nature of public product.So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ublic services field,and can be analyzed by the concept of coproduction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 not only in the laboratory management but also in coproduction.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coprod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laboratory resources,some effective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First, the construction systems should be established. Second, full use of the information facilities should be made. Third,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managers,technical staff,teachers and students should be exerted. At last,the laboratory resources should reflect the nature of public.
laboratory management; coproduction concepet; sharing resources
2014- 11- 05 修改日期:2015- 01- 08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2DJJJ14);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14RKB01187);山东建筑大学博士基金项目(XNBS1346)
范慧(1976—),女,山东齐河,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公共经济学研究、劳动经济学和高等教育等方面研究.
E-mail:fanhui@sdjzu.edu.cn
G482;F062.6
A
1002-4956(2015)6- 0247-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