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5-04-10庄明扬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马克思

庄明扬(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马克思交往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庄明扬
(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交往的含义、类型与作用做了较为完整的阐述。而思想政治教育从其本质和目的两个角度分析,均与交往有着密切关系,可见马克思交往理论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优化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交往理论;意识形态;沟通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一)马克思交往理论概述。马克思交往理论最初形成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得到了较为系统、成熟的表达。对于交往的含义、类型与作用,可以作如下概括:

首先,从《形态》中的相关论述可以看出,交往可以被总结为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两重含义。交往可以代表包括商业关系、人际关系、物质关系等在内的多方面的相互关系。同时,交往也包含着交往活动的意思,用以代表人与人之间或国家、民族之间的一些活动,如“他们是以他们曾是的样子而互相交往的”[1](P515)]等。

其次,马克思还把人类的交往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种基本类型。物质交往就是与物质生产活动相伴随的人的物质交往活动及其关系,如农业生产交往、工业生产交往、商业交换交往等。精神交往则是与人们的精神生产活动相适应的精神交往活动及其关系,如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意识形态层面的沟通和交流。语言则是交往的媒介,是为了满足与他人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

最后,马克思用精辟的语言阐述了交往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在阐述交往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时,马克思主要阐述了其对生产力发展、共产主义社会形成等方面的作用。而在阐述交往对人的发展的作用时,马克思则把人的发展程度同人的交往空间的扩大联系起来,认为只有通过交往,在个人、民族之间形成多方面的普遍联系,合理地分工与合作,才能进行物质生产实践,人类才能得以生存和延续,进而才能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

(二)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从本质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种交往活动,可以归类为精神交往。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阐述为:交往双方在尊重对方主体地位的基础上,暴露自己的视界给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理解教育内容,并通过平等对话,沟通理解,求得共识,形成视界融合,最终促进交往双方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的一种交往活动。

从目的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2](P101)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则是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P105)而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一种动力,普遍交往更是实现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以得出,交往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形式和手段。

二、从交往视角透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一)交往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从国际环境来看,在全球化交往日益普遍和深化的今天,意识形态的斗争有了更多新的表现形式,从政治层面走向社会层面,手段不断翻新,并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大学生涉世未深、好奇心强、思想开放、情绪敏感,更易受西方敌对势力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渗透。且相比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味说教的模式,欧美、日韩五花八门的影视、文化宣传对他们的诱惑力更大。在意识形态领域从来没有空位,不为本国占领,就被外国侵占,这样的现状让人堪忧。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我国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的推进,国内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多种利益群体相互交集。在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矛盾的凸显。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难免滋生一些利益上的纠缠和分歧,思想上的困惑与混乱,甚至进而引发一些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而大学生正处于即将迈入社会的既兴奋又胆怯的时期,易迷茫,易伤感的特征使他们在看到一些社会矛盾后更容易感到不安,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可能会引发对个人发展的自暴自弃,以及对国家、社会制度的不信任。

(二)缺少交往的师生关系。一种普遍存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现象是,老师在讲台上高谈阔论、引经据典,大部分学生在座位上却充耳不闻、置之度外。究其原因应该是师生之间缺少课堂互动与情感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人就无法摆脱情感与情绪。如果老师只是一味高谈阔论高、大、全的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学生的思想自然就望而却步、游离其外,觉得与己无关;如果老师对自己所讲的知识和所面对的学生,抱着一种冷漠的心态,学生自然无法信任老师,也就无法接受老师传达的理念。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对个人发展的追求,甚至丧失对于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及对政治与社会的关注。事实上,当代大学生也已经开始呈现出政治冷漠、政治信仰迷失、价值取向错位、理想信念模糊、个人主义及功利主义等思想状况了。伴随着对这些现象的反思,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注重交往与沟通。全球化的主旋律是对话与交流,要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岿然不动的领导地位,要保持大学生思想观念、政治立场、道德品质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交往关系、交往形式与教育内容。

三、从交往视角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一)改善交往关系。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活跃、个性张扬的“90后”,这种主体性在他们身上更加突显。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必须改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即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达成一种平等、互动的主体间性关系,具体应该做到:

1.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这一点主要是要求老师在内心抱有坚定的信念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在外在则规范言行、以身作则。只有教育者愿意真诚、主动地与受教育者沟通,才能赢得受教育者的认同与信任。这一点,相信每个人在学生时期都有所体会:喜欢一位老师,就会尽力学好他任教的课程。并且,老师应该善用年龄辈分、知识储量上权威性,在课堂与日常的交往互动中以理服人、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坚定信仰的人,如何引导别人去坚定信念;也很难想象一个品行不端的人,如何教导别人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

2.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首先,应表现为尊重人格尊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冲破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从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作为个人尊严与独立思想。其次,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到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并以这种差异性作为教育过程的客观材料和突破口,选择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教育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而绝不是把教育模式化。

(二)扩展交往形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代,90后大学生无不浏览网页,或使用微博、微信等网络交往平台。来自各方的杂乱无章的信息贯穿于他们的生活,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紧跟信息化的步伐。

1.占领师生交往新阵地。可以说互联网是学生们获取外界信息和生活经验的主要场所之一,学生的品质和觉悟往往是与外界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同时,学生又容易受到网络上不良信息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教育者必须有强烈的阵地意识,率先占领互联网这处新兴的思想阵地。相比于课堂交往,在网络交往中,老师不仅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也能更及时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

2.扩展师生交往新形式。我们始终强调灌输,但灌输只是指学习、教育和宣传等方法的本质特征,而非具体形式。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在坚持理论灌输的同时,注意改进和扩展教学的具体形式。如今,甚至央视新闻联播都在播报结尾加上了一句“获取最新资讯,请关注央视新闻微博、微信、客户端”,可见这些大型网络交往平台已经如电视、广播一样深入人们的生活了。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改进传统班级授课的填鸭式灌输与被动式接受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网络交往新形式。如开通教育性微博,为学生提供最新的思想政治信息;或利用微博、微信的实时转发与通信等功能,与学生进行多渠道、多角度、更广泛及更具渗透性的亲切交流。

(三)丰富教育内容。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总是拘泥于道德上的说教,内容单一、乏味,这在全球化交往逐渐普遍和复杂的当代是不可取的。如果我们单一乏味,就会败给外国宣传的花样繁多。既然思想政治教育意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理应具有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教育内容。

丰富的教育内容必须同时具备理论性与实践性两种特性。理论性,可以说是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是指教育内容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实践性,则可以说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是指其必须具有指导学生现实生活的能力。内容越贴近于学生的生活,越贴近于学生的现实需求,就越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也能够越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的思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永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在未来更遥远的时期继续助学生正确成长,最终实现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张耀灿,郑永延,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刘金荣]

G641

A

2095-0438(2015)11-0117-02

2015-06-30

庄明扬(1990-),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马克思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