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清照词中的多重情感

2015-04-10陈景春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文法系广东广州510091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赵明诚李清照词人

陈景春(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文法系,广东 广州510091)

论李清照词中的多重情感

陈景春
(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 文法系,广东 广州510091)

摘要:李清照的词情感非常丰富,既有伉俪情深之怀,也有悲苦悼亡之叹,更有山河故国之感,具备了独特的易安风格之内涵,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关键词:李清照;词;易安风格

词早期被视为“艳科”、“小道”,不登大雅之堂,从产生之初即以婉约见长,很适合女性抒写内心情感。作为“婉约宗主”[1]75的女词人李清照,从女性视角,真实再现女性内心情感世界,既有伉俪情深之怀,也有悲苦悼亡之叹,更有山河故国之感,这不但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了解封建时代女性的内心世界,更为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一、伉俪情深: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一直被后人称颂,明人赵世杰誉之“才子佳人,千古绝唱”,李赵爱情也成为后世无数痴情男女向往的境界。殊不知,后人只看到了李赵夫妇情投意合、如鱼得水的一面,而忽略了赵李幸福婚姻背后李清照所洒下的无穷泪水。不论在赵明诚生前还是死后,均给李清照留下无穷的“闲愁”和哀苦的泪水。词人的心事无处诉说、词人的苦闷无人知晓,她唯有把她内心的情感诉诸笔端,李清照之词,也因此成为记载李赵爱情历程的篇章。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连理。此时李清照的父亲做礼部员外郎,赵明诚之父为吏部侍郎,赵明诚虽为贵家子弟,但却品性良好,严守太学规则,平时住校。每月初一、十五回家与亲人团聚时,不忘去汴京最大的庙宇相国寺搜集字画、碑文等玩好,回家与妻子一起展玩咀嚼。此时清照夫妇情投意合,陶醉在爱的天地里,赏花看月、饮酒赋诗,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婚后的李清照写下了许多记载爱情的篇章。有甜美清新之作,比如《减字木兰花》;也有离别的相思闲愁之作,相比较而言,后一类作品情感更为丰富也更有深度。赵明诚先是太学读书不能常在家中,接着为搜集古文奇画不时外出,后又辗转于青、莱、淄、宁等地做官,离多聚少的日子让清照尝尽相思之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离情别绪终日缠绕着清照,挥之不去。孤独寂寞中,清照不是像别的女子那样把对丈夫的思念埋藏在心底,而是拿起手中的笔,赋词抒怀。如《醉花阴》:

薄雾浓雰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时节又重阳,宝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2]52

词人把独守闺房无法排遣的难耐寂寞之愁毫 不掩饰地表达出来。“每逢佳节倍思亲”,又一个重阳佳节之夜,别人家登高郊游,自己却虚度美景、独自就寝。夜阑人静,却辗转反侧、孤枕难眠,秋夜的凉气侵入室内,“凉初透”的不仅仅是词人的身躯,更是词人因无人相伴、共同赏花赋诗而产生的凄凉心境。“相思难表”、“闲愁”难排,独守空房,更觉时日漫长难熬。相思之苦终日蚕食着词人“花面娇好”的容颜,终不堪闲苦的折磨而“为伊憔悴”,闺中女子对爱情的深情执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显然,词中之情是词人的切身感受,虽没有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32的缠绵悱恻,也少了秦观爱情词“为谁流下潇湘去”[3]550之柔婉哀怨,但却是词人用血和泪记下的与丈夫离别相思的“甜美离愁”。

北宋词人李之仪有《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3]462相比较而言,李清照之词更能体现入骨的真实感情。不论是新婚之后神仙眷侣般的生活还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夫妻间甜美离愁,均给词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多少年后,当清照忆起年轻时的幸福时光,仍在感叹“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在现存易安词中,有好几首或空间相同、或用典相似、或用语相关且题旨相近的作品。如《多丽·咏白菊》、《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念奴娇·萧条庭院》、《蝶恋花·昌乐馆寄姐妹》、《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满庭芳·残梅》等作品。细细品读,我们会发现以下两重深意:

其一,词人在这些词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憔悴慵懒、整日以泪洗面而怠于梳洗打扮的女子形象:“雪清玉瘦……天教憔悴度芳姿”,“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干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等等词句。

其二,词人在这些词中用了一连串具有特殊含义的典故及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词汇,并且这些典故及词汇在意思上有很大的关联性。如“汉皋解佩”、“纨扇题诗”、“长门”三词,不论是比喻男子有外遇还是比喻女子被弃,均有女子被冷落之意;有指代丈夫之意的“武陵人”是“远”,离自己而去;象征夫妻恩爱的“秦楼”现在是“锁”着的,人去楼空。这不免让我们想到:丈夫远在“东莱”,词人孤身一人空守“秦楼”,被遭冷落……但清照不是别的女人,对自由幸福的强烈追求使她敢于藐视封建教条,大胆而真实地倾吐自己内心这种别的女子想言而不能言、想言而不敢言的刻骨情感。

李清照正是借王粲登楼,何逊在扬州《咏早梅》之类诗句,“表达自身的难言之隐……即使出自像何逊、杜甫那样著名的男性作者之手,也不外乎‘香草美人’之喻,而对于女词人李清照来说,则具有真实感人的身世之慨,她此时与失宠的陈阿娇和被弃的卓文君当有某种同病相怜之处,所以她特别声明自己的内心况味与登楼作赋的王粲不同,故云‘又何必临水登楼’。紧接下去的‘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诸句,似可直译为:丈夫不肯到身边来,使自己产生冷落、孤独的寂寞之感,简直就同何逊在扬州写的《咏早梅》诗中的被废居长门宫的陈皇后和被司马相如遗弃的卓文君的心情完全一样。”[4]正是李清照这种大胆、细致而又逼真的描写,不但对古代男性越俎代庖的思妇弃妇诗是一种超越,更为我国古代弃妇作品注入了新的血液。

二、悼亡哀曲:吹箫人去玉楼空,断肠与谁同倚

在赵明诚生前,李赵夫妇虽感情笃厚,堪称“夫妇擅朋友之胜”[1]56,但对李清照来说,为维护这一难得的爱情,其内心可谓喜忧参半。但那时明诚毕竟尚在人世,仍有相见或夫妻重归于好的希望,比起早期的相思言语及婕妤之叹来,晚年的悼亡哀曲则是痛彻骨髓的相思和哀鸣。

建炎元年,金人的铁蹄踏平了北宋都城汴京,宋室南渡,先是清照夫妇一路南逃,接着赵明诚辗转奔波就职,最终耗尽了赵明诚最后一丝气息,于建炎三年八月十八日卒于赴湖州任途中。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子没有独立的人身自由和经济地位,这一切决定了女性婚姻的被动性,但如有幸得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便是女子人生中最大的幸事,但如若发未白便与称心如意的伴侣天各一方,则又是人生中极大的悲哀。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两种情况均发生在李清照的身上。

在李清照现存七十九篇作品及一些断章残句中,含有“物是人非、人去楼空”的悼亡之意或者是特为追念丈夫所作的作品达数十篇之多。其《南歌子·天上星河转》,通过一件旧时“罗衣”所绣花色的褪变,写出与丈夫天上人间两处相隔的悲哀,同时又通过这件旧时之衣,寄托自己对亡夫的追悼、思念之情。睹物思人,“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想当年(不论是作为李格非的女儿还是嫁于赵家为宰相之媳妇),词人居住汴京,“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永遇乐·元宵》),哪里热闹,便要去哪里看看,所到之处也必定充满欢声笑语。而如今,丈夫赵明诚去世,又无子嗣,视丈夫为依靠、视丈夫为一切的女词人,此时再也没有往昔荡舟湖上、游山玩水的闲情,更没有“循城远览以寻诗,得句必邀其夫赓和”[1]11的雅致,此时的清照就像受伤的鸟儿一样,一个人躲在角落里,“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声声慢》)词人的悲伤无人能够体会,词人的情意也无法传递给丈夫,终日“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元宵》)。其后期的《孤雁儿》更是悼亡词中的一首千古绝唱: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一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2]150

我国最早的悼亡之作始于《诗经·邶风·绿衣》、《唐风·葛生》两篇,或写男子悼伤亡妻或写孀妇痛悼亡夫。文人悼亡诗的创作最早始于潘岳、孙楚,后不断发展,有了悼亡词的创作。最早写悼亡词的女性作家,当属清照。清照夫妇,有着共同的艺术追求,两人志趣相投,而今“吹箫”人离她而去,人去楼空,即便相思肠断,也不可能再有那个人可以让她依靠。想当年,“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而今梅花盛开,想折一枝寄赠给亡夫,只因泉路相隔,无法传递。词人凄惶哀苦的心境均在这笛声里,词人刻骨铭心的深沉思念都凝聚在这枝堪折不堪寄的梅花上。

赵明诚品性才学俱佳,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倾爱自不用说,九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读清照描写夫妻感情及追忆赵明诚的作品,仍然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赵李真挚、刻骨的感情。

三、家国山河: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但在她的性格中,也还有“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浩然之气。诗人沈曾植读易安作品便云:“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1]158。

封建女性生活空间极其有限,既不能步入仕途参与政治,更不能奔赴沙场建功扬名,李清照只能用诗传达自己的政治见解,特别是靖康之变后,她用诗歌痛哭山河破碎、表现爱国情怀。如晚期的《夜发岩滩》、《乌江》等均是这类作品。早期所做《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便颇有政治家风范、大丈夫气概: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宫柳咸阳草。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胡兵忽自天上来,逆胡亦是奸雄才。勤政楼前走胡马,珠翠踏尽香尘埃。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著碑铭德真陋哉,乃令神鬼磨山崖。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夏商有鉴当深戒,简册汗青今俱在。君不见当时张说最多机,虽生已被姚崇卖。(其一)

君不见惊人废兴传天宝,中兴碑上今生草。不知负国有奸雄,但说成功尊国老。谁令妃子天上来,虢秦韩国皆天才。花桑羯鼓玉才响,春风不敢生尘埃。姓名谁复知安史,健儿猛将安眠死。去天尺五抱瓮峰,峰头凿出开元字。时移势去真可哀,奸人心丑深如崖。西蜀万里尚能反,南内一闭何时开。可怜孝德如天大,反使将军称好在。呜呼,奴婢乃不能道辅国用事张后尊,乃能念春荠长安作斤卖。(其二)[2]197

以往的中兴颂诗,或是对唐玄宗父子二人歌功颂德、痛斥奸佞,或把安史之乱的平反归功于某一主帅大将,或借此寄寓身世之叹,或高唱女性亡国的论调。

在李清照诗中,她一改往昔中兴颂诗的老论调,指出:一、“五坊供奉斗鸡儿,酒肉堆中不知老”,“何为出战辄披靡,传置荔枝多马死。”唐朝兴废主要是由于天宝年间朝纲松弛、朝政腐败、奸雄祸国所至,同时杨家兄妹的导火线作用亦不容忽视。李清照这一见解,走出了女色亡国的论调,同时又避免走向为杨氏开脱的极端,精辟公正;二、“尧功舜德本如天,安用区区纪文字。”“子仪光弼不自猜,天心悔祸人心开。”李清照认为安史之乱是唐朝统治者咎由自取,平定叛乱是统治者分内之事,是不值得歌颂的。安史之乱平定成功是由于将帅之间彼此信任的结果,不把这一功劳归功于某一位或几位大臣将相身上。在第一首诗的最后李清照又指出“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这一历史教训,这些见解对当时北宋朝臣之间的相互倾轧猜忌、党争之乱无疑是一严厉的警策和讽喻;三是通过高力士一生身世的荣辱变迁,含蓄地写出了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起到借古讽今的作用。此诗所体现李清照“诗史”本领和高超的诗歌艺术自不用说,就其通过写大唐的兴废所体现的对北宋朝政时局的关注和民族前途的担忧便是值得赞叹的。

李清照是一位生于官宦之家而后又嫁入相门的上层女子,原本她可以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但国破家亡的历史剧变改变了一切:先是夫丧家散,后是南渡流浪、生平所收金石书刻轶事殆尽……面对国破家亡的巨大变故,原本多愁善感的她更难以舒展自己的眉头。李清照作为一名不可能参与封建政治、然而又有着极其独到的政治见解的古代女子,旁观着国家被异族侵占的历史巨变,暗自抒写着自己的身世之悲和家国之情。

“靖康之变”打破了北宋统治者自认为的太平盛世,腐朽的北宋王朝被金所灭,徽、钦二帝“北狩”,皇室子弟及贵族官僚三千多人一夜之间皆成为阶下囚。后虽有宗泽、岳飞等主战派战将及爱国人士们的戮力杀敌,但钦宗之弟赵构苟且偷安,且怀着“一国难容二主”之肮脏隐私,生怕迎取徽、钦二帝回国会动摇其皇权地位,因此继续奉行着北宋对金卑躬屈膝的求和政策,甘愿认贼作父、俯首称臣,置广大中原之地和人民于水火之中而不顾。深具爱国情怀的李清照,作为南渡流民队伍中之一员,深受金人烧杀抢掠之苦,旁观着南宋小朝廷苟延残喘政策及对抗金英雄的迫害,充满了对南宋统治集团的“愤”和对金人入侵中原的“恨”。清照这种“愤恨”之情在她后期词作中不时地流露出来。她后期的词作《永遇乐·元宵》便表达了这种愤恨交加的不满之情。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2]150

词一开始就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季晚景图:“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如此之美景却丝毫不能提起李清照游玩的兴致,而是担心“次第岂无风雨”,这种担心看似多余,但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理解词人是想借自然界之风雨来隐喻南宋政治风雨的。李清照本指望以赵构为首的南宋统治集团以社稷苍生为重,可谁料他们却偏安江南一偶,歌舞升平,制造盛世太平之像,置北伐大业于不顾。清照对南宋将要面临更大政治风雨的担忧,便是对偏安朝廷的警告和谴责。清照对前来邀其游玩的“酒朋诗侣”的谢绝,也是对南宋贵族统治集团“直把杭州作汴州”行径的否定。下片对中州盛日的回忆,表达词人对故土之怀念、对金兵入侵之憎恨。当别人都沉浸在“西湖歌舞”之中时,清照独倚帘儿之下,和着泪水,用她未曾泯灭的良知去咀嚼心中的愤恨。难怪一百多年后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感触至深:“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1]22。

金人入侵,强烈的民族意识使人民大众纷纷站起来,不论是在朝廷还是在民间及沦陷区,皆有爱国人士主动请缨,要与敌人决一死战,从战争的性质及当时宋室的情况看,宋室不是没有战胜的可能,可懦弱的高宗无心收复失地,虽让岳飞等出战,也仅仅是为了保护自己人身安全。与高宗及求和派贵族男性相比,李清照的爱国之情能使之汗颜。宋室南渡之后,也曾出现过暂时的“和平”,当驾着“香车宝马”的“酒朋诗侣”们沉醉在“落日熔金”、天下太平的美梦中时,清照已觉察到“次第岂无风雨”的事实。

目睹“江浙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卜所之”[2]340-341及南宋高宗面对敌人进攻只是带领其小朝廷由扬州逃往建康,又由建康逃亡临安……的情况,失去一切的李清照,却并不悲观消沉,表现极为积极:面对金石古籍的散失,她在《金石录后序》中写到“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2]313,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她在面对破离山河时仍充满着希望,对雪耻复国抱有极大的期望与追求,并把这种希冀之情不露声色地、含蓄曲折地蕴藏在她所擅长的言情词中。如其《青玉案》中,上片写了一个憔悴的人,下片则写憔悴人对故乡的思念:“买花载酒长安市,又争似家山见桃李,不枉东风吹客泪,相思难表,梦魂无据,唯有归来是。”对往昔汴京繁华的怀念、家乡桃李的追忆,只为了表达“唯有归来是”的思乡之情;清照魂里梦里不忘故国,在《蝶恋花》中仍念叨“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菩萨蛮》中,清照高唱“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在沉水烧尽、香味散完,词人长睡醒来之时,宿酒仍未消失,可见词人醉酒之浓烈,但浓烈的酒意始终强不过思乡的情意,想在酒醉中暂时麻痹思乡之情却也不能实现,醉也不能忘却!梦里梦外、酒醒酒中,词人均充满着思乡怀国之情。对回归故土充满着希冀与期望,对收复失地充满着期望与追求。

参考文献:

[1]褚斌杰,孙崇恩,荣宪宾.李清照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4.

[2]李清照.李清照集[M].徐培均,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夏承焘.宋词鉴赏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4]陈祖美.李清照新传[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80.

(责任编辑:薄言)

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7-0041-05

[收稿日期]2015-05-11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青年教师科研课题“唐代音乐形态与词体生成新探”(14YNUHSS044)

[作者简介]陈景春(1975-),男,江西南康人,广东开放大学/广东理工职业学院文法系讲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Analysis of M ultip le Emotions of LiQingzhao’s Poetry

CHEN Jing-chun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Law,Guangdong Open University/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91,Guangdong,China)

Abstract:There aremultiple emotions in Li qingzhao’poetry,ranging between the couple,have bitterness sigh lament,more was the feeling of hometown,become a unique style of its connotation.An easy style of the unique connotation,ancient literature and art in China has left a thick and heavy in colors.

Key words:LiQingzhao;poetry;Yi An style

猜你喜欢

赵明诚李清照词人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词人的职业
小两口的幸福生活
婚姻的真相
《浮世清欢,岁月安好》
Egan, Ronald. The Burden of Female Talent: The Poet Li Qingzhao and Her History in China
李清照,错付了情爱与旧时光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