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成大笔下的成都风俗——以《成都文类》所录诗歌为例
2015-04-10胡钰
胡钰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610068)
范成大笔下的成都风俗——以《成都文类》所录诗歌为例
胡钰
(四川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成都610068)
摘要:南宋淳熙元年十月,范成大任四川制置使,知成都府。在蜀二年期间,他创作了大量诗文,其中清晰地反映蜀地山川风俗。而《成都文类》作为蜀中第一部文类,其中收录范成大关于成都地区的诗文共计49首,真实地记录了其在成都的生活状况,展现了这一时期蜀地的民风民俗。
关键词:《成都文类》;范成大;成都风俗
庆元三年(1197年)三月,袁说友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期间他组织编撰了《成都文类》。该书共五十卷,其中赋一卷、诗十四卷、文三十五卷,是一部自汉至南宋有关成都地区诗文分类的总集,收录了汉至南宋蜀中文人及入蜀文人的众多诗文,极具地方特色。《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东塘集提要》评价《成都文类》云:“深有表彰文献之功。”[1]
淳熙元年十月,范成大“除敷文阁待制,四川制置使”[2],知成都府。范成大于淳熙二年,“正月二十八日,自广易蜀”[3],“自桂林抵成都(六月七日)”[4]。此过程,范成大《与五一兄书》有载:“成大拜覆五一兄座前。暑候,伏惟尊候万福。成都自正月起离广西,六月七日,方入成都府。”[5]又检其《吴船录》:“石湖居士以淳熙丁酉岁五月二十九日戊辰离成都。”[6]1知成大在蜀约二年,诗文创作丰富,《成都文类》收录署名范成大诗文50首,其中误收陆游诗一首,故计49首,诗48首,文1首。这些诗作真实地反映了成大在成都的生活轨迹:淳熙二年六月七日至成都→淳熙二年九月十九日,与同僚清心堂观晚菊→冬至日,与同僚铜壶阁宴饮→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赏山茶→腊月,东郭赏梅→立春日,鞭春→十二月二十四日,西楼观雪→淳熙三年元日,安福寺礼塔→初三日,出东郊祭东君,碑楼院宴饮→初四日,东郊观麦苗→三月二日,北门视察新筑石笋街→上巳前一日,学射山、万岁池游→上巳日,与程咏之于万岁池酬唱→观宝相寺花→三月二十三日,观海云寺“摸石”盛况→游西楼、三井观、静胜堂、筹边楼→立秋观月→与晁子西酬唱→晚步宣华旧苑、西楼→分弓亭按阅→重九游药市→会庆节大慈寺饮茶酒→冬至日天庆观朝拜→十一月十日海云山赏茶→赏瑶林庄梅→淳熙四年,病中念海棠→病中上书盼归→清明日试新火→题爱山亭、锦亭→淳熙四年五月二十九日离成都。
研读《成都文类》所录成大的48首诗歌,其中详细地展示了成都地区的风俗和市民的游赏活动。
一、节日风俗
范成大治蜀二年,成都风俗如元日饮酴酥酒、清明试新火、重九登高、重九药市、立春日鞭春、海云摸石等尽收其笔下。
(一)元日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费著《岁华纪丽谱》云:“正月元日,郡人晓持小彩幡游安福寺塔,粘之盈柱,若鳞次然,以为厌禳,惩咸平之乱也。塔上然灯,梵呗交作,僧徒骈集。太守诣塔前张宴,晚登塔眺望焉。”[7]1709对元日习俗有清晰的记载。这在范成大诗歌中同样有所提及。如《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8]193,诗云:
岭梅蜀柳笑人忙,岁岁椒盘各异方。
耳畔逢人无鲁语,鬓边随我是吴霜。
新年后饮酴酥酒,故事先燃窣堵香。
石笋新街好行乐,与民同处且逢场。
不仅写出了自己辗转四方的无奈之感,同时记载了蜀地元日“饮酴酥酒”、“故事先燃窣堵香”礼塔焚香的习俗。关于礼塔焚香,《范石湖集》卷十七《丙申元日安福寺礼塔》题下自注:“成都一岁故事始于此,士女大集拜塔下,然香挂旛,以禳兵火之灾。”[9]232可见成大当年治蜀,对元日礼塔焚香之习俗的深刻体会。而宋人田况《元日登安福寺塔》诗云:“诘旦会朋宷,群游候驺导……遨赏空闾巷,朅来喧稚耄。人物事都闲,车马拥行道。”[8]177用“群游”“空闾巷”“车马拥行道”形容元日礼塔的空前盛况。为何蜀人如此重视元日礼塔?《方舆胜览》有较为清晰的记载:“安福寺塔,《成都志》:大中间建塔,十有三级;李顺之乱,塔毁于火,祥符间重建,仍十有三级。”关于“李顺之乱”,据载淳化年间,因蜀地统治集团的残暴,而爆发的李顺农民起义。加之,当时南宋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使得亲历过战乱的蜀人对安定的生活更为向往。故蜀人在新年的第一天,礼塔焚香,意在祈求安定,同时祈盼统治集团施行仁政,保境安民,使其免受战火之乱。成大作为地方最高长官,对元日礼塔的记载,可见当时蜀地及蜀民对这一习俗的重视。
(二)上巳日
上巳日即三月三日,费著《岁华纪丽谱》载:“三月三日,出北门,宴学射山,既罢后射弓。盖张伯子以是日即此地上升,巫觋卖符于道,游者佩之,以宜蚕辟灾。轻裾小盖,照烂山阜。晚宴于万岁池亭,泛舟池中。”[7]1710-1711可见值上巳日,蜀人常宴于学射山、万岁池。这在范成大《上巳前一日学射山、万岁池故事》《上巳日万岁池上呈程咏之提刑》二诗中有载。如描绘众人策马出游的场面:“北邻征路记前回,三尺惊尘马踏开”,“游骑不知都几许?长堤十里转轻雷”[8]195。描写宴饮情况:“新涨忽明多病眼,好风如把及时杯”,“降春酒暖绛烟霏,涨水天平雪浪迟”[8]195。此外,田况《三月三日登学射山》:“门外盛车徒,山半列鄽市,彩堋飞铺远,醉席歌声起。”[10]433对上巳日策马出游、宴饮情况都有所提及。可见蜀人于上巳日策马出游,宴于学射山、万岁池已成惯例且规模浩大。
(三)清明日
关于清明的风俗,范成大《清明日试新火,作牡丹会》[8]193一诗便记载了南宋人清明前两日禁火,清明日才重新起火的风俗,其诗云:
再钻巴火尚浮家,去国年多客路赊。那得青烟穿御柳,且将银烛照京花。香鬟半醉斜枝重,病眼全昏瘴雾遮。锦地绣天春不散,任教檐雨卷泥沙。
据载清明前两日禁火,至清明日才重新起火,故谓之“新火”。如诗中云“再钻巴火”即清明日重新起火。其中“青烟”“银烛”真实地展现了蜀人清明日祭奠逝者的场景。关于清明前禁火,诸多文献有载,如《荆楚岁时记》云:“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11]由此,我们可知南宋蜀人仍然有着清明前禁火,至清明日起新火的习俗。
(四)重九日
重九日登高,已是相沿已久的习俗,而蜀人同样沿袭着。这在成大《丁酉重九药市呈坐客》[8]191一诗中有载。其诗云:
莫向登临怨落晖,自缘羁宦阻归期。年来厌把三边酒,此去休哦万里诗。乌帽不辞欹短发,黄花终是欠东篱。若无合坐挥毫健,谁嗣西风楚客悲?
首先需要辨正一下诗题,《丁酉重九药市呈坐客》,检文献,成大在蜀时间为乙未年六月七日至丁酉年五月二十九日,加之诗云“阻归期”,可知成大不可能刚至蜀便道“阻归期”,且丁酉重九成大已出蜀,故“丁酉”应改为“丙申”,《成都文类》《范石湖集》均误。其次,重九日成大登高,用“羁宦”“阻归期”“厌把三边酒”加之一个“怨”字,表达自己的思乡、盼归之情。正是因为蜀地沿袭着重九登高的习俗,故范成大随俗登高寄情。此外,重九日药市在诗题中有所提及,关于重九日药市,李焘云:“川峡每春州县聚游人货药,谓之药市。”[12]另田况《重阳日州南门药市》、宋祁《九日药市作》均对蜀地药市情况有所记载。田诗记蜀地“草木环富百药具”[10]435,宋诗则写出了成都重阳药市的盛况:“五药会广廛,游肩闹相驾。灵品罗贾区,仙芬冒?舍。”[10]438由此观之,重九药市乃蜀地较为盛行之风俗。
二、游赏风俗
蜀人尚游乐,诸多诗人皆有称颂。如费著《岁华纪丽谱》云:“成都游赏之胜,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7]1708再如苏轼《和子由蚕市》云:“蜀人衣食常艰苦,蜀人游乐不知还。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13]兹就成大诗中涉及蜀人赏山茶、梅、海棠活动简论之。
赏山茶。成大《十二月十八日海云赏山茶》《十一月十日海云赏山茶》[8]192有载。现兹举一例,诗云:
门户欢呼十里村,腊前风物已知春。
两年池上经行处,万里天边未去人。
客鬓花身俱岁晚,粧光酒色且时新。
海云桥下溪如镜,休把冠巾照路尘。
“门户欢呼十里村,腊前风物已知春”描绘出当时蜀人出户赏山茶的盛况及蜀人的喜悦之情。“两年池上经行处”写自己至蜀的两年,年年皆往视之。用“鬓花”形容自己年迈,而山茶却一年比一年盛,这是对自己年迈的叹息。可见,成大治蜀的两年,早已被蜀地赏山茶之风所感染。
赏梅。范成大《吴船录》载:合江亭“亭之上曰芳华楼,前后植梅甚多。故事:腊月赏梅于此。管界巡检营在亭傍。每花开及三分,巡检司具申一两日开燕,监司预焉”[6]1。可见当时的蜀地设有专门管理梅花的机构及官职,反映出梅花之盛。如范成大《雨后东郭排岸司申梅开方及三分,戏书小绝,令一面开燕》[14]242,“排岸司申梅开方及三分”即当时蜀地设有专门管理梅花的职官。此外,《合江亭隔江望瑶林庄梅盛开,过江访之,马上哦呲》《新作官梅庄,移植大梅数十本绕之》诗对赏梅、观梅诸事均有所谈及。如“何处春能早,踈篱浪激湍”写梅花开放的时节。“唤渡聊相觅,巡檐得细看”写成大对梅花的喜爱。“极知含雨意,未许日烘残”[14]243写梅花遭受微雨后的残状,以此寄托自己晚年遭奸人谄媚的愤懑之情。从设官职管理梅花,到亲自寻梅观花,可见当时蜀地观梅之俗。
赏海棠。居蜀的成大对海棠可谓情有独钟,检阅其在成都的48首诗,其中 《西楼秋晚》《垂丝海棠》《题锦亭》《病中闻西园新花已茂,及竹迳皆成,而海棠亦未过》《春晚卧病,故事都废,闻西门种柳已成,而燕官海棠亦烂漫矣》5首诗均涉及海棠,可见当时蜀地海棠之盛及成大对它的钟爱。如“残暑已随凉燕去,小春应为海棠来”[15],写残暑已过时,便急切的盼望春天的到来,以解自己赏海棠之思。又“来岁游人应解笑,甘棠终少海棠多”[16],写海棠之多。“颇闻蜀锦犹相待,去岁今朝已雪如”[17],将海棠比作蜀锦,表达出对海棠花尚未开过的喜悦。再如《垂丝海棠》[14]244,诗云:
春工叶叶与丝丝,怕日嫌风不自持。
晓镜为谁妆未办,沁痕犹自宿燕脂。
据载,垂丝海棠乃海棠一品种,堪称极品。此诗用拟人的写法,“晓镜为谁妆未办”,将海棠比作刚睡醒的女子,把海棠那种娇嫩的形态表现得神完意足。成大对海棠的钟爱,正如其云“碧鸡坊里花如屋,燕王宫下花成谷。不须悔唱关山曲。只为海棠,也合来西蜀”。关于蜀地赏海棠,陆游诗云:“成都二月海棠开,锦绣裹成迷巷陌。”[18]蜀人赏海棠风俗由此可见一般。
三、其他风俗
除上述所论节日风俗外,成大诗作中涉及如祭东君、鞭春、海云寺摸石等皆为当时蜀地颇为流行的风俗。
正月初三祭东君。成大有《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8]194,诗云:
远柳新晴暝紫烟,小江吹冻舞清涟。
红尘一哄人归後,跕跕饥鸢蹙纸钱。
《范石湖集》卷十七《初三日出东郊碑楼院》题下石湖自注:“故事:祭东君,因宴此院。蜀人皆以是日摆扫。”[9]232即用“故事”二字,故祭东君乃蜀人固定的风俗。上述所举最后两句便再现了蜀人焚香烧纸祭东君后的景况。
鞭春。亦称“打春”,州县在立春日鞭打春牛,以祈丰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19]成大有《鞭春微雨》[8]193,诗云:
旛胜丝丝雨,笙歌步步尘。
一年新乐事,万里未归人。
云薄竟悭雪,酒浓先受春。
送寒东作近,渐愧耦耕身。
成大将“鞭春”视为“一年新乐事”,同时描绘出蜀人雨中鞭春的愉快场景:“旛胜丝丝雨,笙歌步步尘。”正因宋时蜀地仍旧保留着立春鞭打春牛的习俗,故而成大诗中有如此清晰地描述。
海云寺摸石。成大有 《三月二十三日海云摸石》[8]195,诗云:
劝耕亭上往来频,四海萍浮老病身。
乱插山茶犹昨梦,重寻池石已残春。
惊心岁月东流水,过眼人情一哄尘。
赖有贻牟堪饱饭,道逢田畯且眉伸。
“重寻池石已残春”提及海云摸石之事,只是此时的自己早已年迈。关于海云摸石,《蜀中名胜记》卷二载:“海云山,在锦江下流十里,有海云寺,鸿庆院诸胜。吴中复《游海云唱和诗》,王霁序云:‘成都风俗,岁以三月二十一日游城东海云寺,摸石于池中,以为求子之祥。”[20]摸石求子,在当时的蜀地极为盛行。韩绛《游鸿庆寺》同样有载:“方塘探子石,旧俗:池中探石以卖,呼之云‘子’,高阁会宾簪。”[8]185吴中复亦云:“彩石池边成故事,茂林坡上忆前游。”[10]441海云摸石一事如此频繁地被当时的入蜀文人所抒写,可见蜀地蜀人们于海云寺摸石以求子的习俗。
总之,成大治蜀两年,留下众多诗篇,如上所论,从《成都文类》所录其48首诗作来看,这些诗作清晰地展示了成大于成都的生活状况,同时真实地记载了蜀地蜀民的民风民俗,独具文献价值。
参考文献:
[1]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65:1374.
[2]脱脱.宋史:卷三百八十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869.
[3]黄震.黄氏日抄[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02.
[4]于北山.范成大年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98.
[5]孔凡礼.范成大佚著辑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8.
[6]范成大.吴船录:卷上: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7]杨慎.全蜀艺文志:卷五十八[M].刘琳,王晓波,点校.北京:线装书局,2003.
[8]袁说友.成都文类:卷九[M].赵晓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1.
[9]范成大.范石湖集:卷十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0]杨慎.全蜀艺文志:卷十七[M].刘琳,王晓波,点校.北京:线装书局,2003.
[11]宗懔.荆楚岁时记[M].宋金龙,校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33.
[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十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643.
[13]苏轼.苏轼诗集:卷四[M].王文浩,注;孔凡礼,校.北京:中华书局,1982:162-163.
[14]袁说友.成都文类:卷十一[M].赵晓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1.
[15]袁说友.成都文类:卷二[M].赵晓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1:42.
[16]袁说友.成都文类:卷八[M].赵晓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1:164.
[17]袁说友.成都文类:卷十四[M].赵晓兰,整理.北京:中华书局.2011:324.
[18]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303.
[19]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34.
[20]曹雪佺.蜀中名胜记:卷二[M].刘知渐,点校.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29.
(责任编辑:薄言)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7-0033-04
[收稿日期]2015-05-20
[作者简介]胡钰(1989-),女,四川自贡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Chengdu Custom s Portrayed in Fan Chengda’sworks A Case Study of Chengdu Genre Recorded Poetry
HU Y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Chengdu 610068,Sichuan,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October the Southern Song Chun hee(1174),Fan Chengda served to Sichuan know mansion,governed Chengdu two years,and then left.During his stay in Sichuan,he created a large number of poems,which clearly reflect the Sichuan mountains and customs.And“the Chengdu Shu”was treated as the first genre,which included Fan Chengda on the Chengdu area with a total of 49 song poems.The true record of the Chengdu life,showed this period Sichuan folk customs.They are of unique value in literature studies.
Key words:Chengdu genre;Fanchengda;Chengdu Custo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