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险与自然

2015-04-10朱家慧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39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谢灵运山水诗山水

朱家慧(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

论谢灵运山水诗歌的险与自然

朱家慧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合肥 230039)

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歌一派,在中国诗歌史上与陶渊明的田园诗派并列,被称为“陶谢”。其山水诗从玄言诗中挣脱出来,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谢灵运;山水诗;险;自然

一、谢灵运山水诗的险

周履靖在《明诗话》中说道:“谢灵运以险为主,以自然为工,李杜取深处,多取此。”[1](P4985)谢灵运的山水诗以其特有的风格与艺术特色影响着后世,连李白、杜甫都效仿他诗歌技巧,难怪清人黄子云这样评论:“康乐于汉魏之外,另开蹊径,抒情缀景,畅达理旨。三者兼长,洵堪睥睨一世。”[2](P862)

(一)景险。据《宋书》本传中记载:“灵运因父祖之资,生业甚厚。奴童既众,义故门生数百人,凿山浚湖,工役无已。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登蹑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尝自始宁南山伐木开迳,直至临海,从者数百人。”[3](P351)由此可见,灵运观赏的不是平常之景,也许依性而发,兴致处可开山凿湖,随从数百,定要寻见奇异之景。他的代表作之一《从斤竹涧越岭溪行》中记叙了他游览斤竹涧的过程。诗歌开始告诉我们出行的时间,在清晨猿鸣声中出发,途经幽暗一片的山谷,跨过高大的岩石,白云始合,花朵含珠,一切显得那样祥和宁静。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叙述途中惊险的旅程,要沿着蜿蜒的山路前行,翻过极其险要的山岭,迈过湍急的河流,踩着高耸的栈道,豁然间眼前一亮,细看才发现自己处在高峰,俯瞰岩下,美不胜收,深不可测的溪流,模糊不清的沙洲,诗人沉浸其中,不可自拔,继而抒发感慨看到眼前的美景,所有的忧愁都抛之脑后,无所不遗。正是因为诗人热爱山水,偏好异景,所以才历经千险,觅到此绝景,让他开怀不已。

其另一首代表《登永嘉绿嶂山诗》言及诗人裹着干粮,竹仗轻行,他观照的山林昏沉幽暗,不知是时辰的原因还是树木过于高大,遮挡了日光。目光所及之处,水涧绕树,林深枝斜,显得那样压抑不安,可是诗人却安然信步,放肆自己沉浸在冥思中,感受这从未有人踏入过的自然所独有的宁静与幽深,逐渐地放开心怀,徜徉其中。

灵运山水诗中的景色多是诗人探幽寻异所见,夹杂诗人奇特的想象,结合庄老的感悟生命,形成了具有谢灵运特色的山水诗歌。当时社会都崇尚着游览自然,可是只有他穷搜幽险,可见他对山水自然的喜爱与游览之投入。

(二)情险。在南朝,谢家是豪门大族,名声显赫。谢灵运15岁时从浙江会稽来到京师建康,住在乌衣巷内,那时候的他聪颖善学,性格旷达,谈玄论道,都是上上者,又受到谢混的指导,可谓是风光一时,之后继承康乐爵号,更是锦上添花。随着政权的更替,门阀士族的力量逐渐衰退,谢灵运的雄心壮志一点一点被销蚀,直到被贬为永嘉太守时,他的感情才触然爆发,一发不可收拾。在《等池上楼》中主要表达了自己抑郁不得志,得不到朝廷的青睐的苦闷,他想到了隐逸,可是自己力量不足,无法耕耘,更没有智慧去做一番大事业。如今还被贬官,卧病在床,看着窗外空荡的树林,耳边响起流水潺潺,池塘里春天已经蔓延,鸟儿在上面欢呼,此情此景让诗人无比思念家乡,更加确定退隐的决心。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对贬官的怨恨在“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中体现出来,丝毫不顾忌。

再如《七里濑》中,诗人的心情并没有因天气的明媚、风景的优美而晴朗,心里始终抑郁着被贬之事,看到安静垂钓的严子濑,联想到任公,好像明白了即使古今不同,但仍可以有相同的步调。即使现在是刘宋王朝掌权,只要自己始终持有一颗上古三皇的心脏,能奈我何?这首诗透露出灵运对朝廷的不满,甚至是对立的状态。在谢灵运思想中,隐逸只为了明天更好地出山。当政治失意之时,隐逸就可以换来君主的召唤,得到器重。显然他没有意识到这种以退为进的做法已经不符合当时的环境,一直在隐逸与出仕之间徘徊不定,同时这也导致了他与当局、俗世的矛盾一触即发。

(三)语险。山水诗与玄言诗分离不久,其发展势必会带上玄言的尾巴,而这也成为谢灵运山水诗的一大诟病。近人黄节说道:“康乐之诗,合《诗》、《易》、聃、周、《骚》、《辨》、仙、释以成之。”[4](P342)谢灵运学问渊博,儒释道三家合集,了解最深同时运用自如的是道家思想。在他的诗歌中,通行的模式为诗前部分铺陈写景,在诗末会加以老庄思想,以显示自己所会所感。有时在创作过程中,会通境界,一时难以用言语来表达,只能选取典故与较为生涩的言辞来表达,这就难免犯下情景割裂的过错。如《登江中孤屿》,这里运用了一则传说,据说安期生是一位神人,因得长生不老之术而活了一千岁,诗人借此是为了说明自己在这次旅程中所得到的收获。诗篇前部分是说江中的小岛多么迷人,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突然他由岛屿的灵秀联想到昆仑的仙人,自觉已经领悟出了长生不老之道。“缅邈”“区中”“得尽养生年”的运用增加了理解的难度,但却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如实表达出来,并产生了“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这样的名句。

二、谢灵运山水诗的自然

(一)诗歌景物自然。作为第一个将山水作为写作对象的人,谢灵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之前的玄言诗也囊含山水因素,但是它们仅作为陪衬或为了说明某种道理而存在,直到谢灵运确立山水诗派,它们首次得到大力的描写。谢灵运的山水诗中自然之景应有尽有,其中出现景物有云,如《过始宁墅》:“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入彭蠡湖口诗》:“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登石门最高顶》:“惜无同怀客,共登青云梯。”《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数不胜数。当然还有千百年来一直被歌咏的月,《游赤石进帆海诗》:“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初去郡诗》:“野旷沙岸近,天高秋月明。”《入彭蠡湖口诗》:“乘月听哀狖,浥露馥芳荪。”有山水、石头、树木、虫鱼鸟兽等,《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游南亭诗》:“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石门岩上宿》:“朝搴苑中兰,畏彼霜下歇。”在他的诗歌中,山水不再是配角,它们有自己的形象,或如女子般柔情,或如男子般温润。无论是描写什么景物,谢灵运都能够把握它们的特点,无不生态毕肖,栩栩如生。

谢灵运的山水诗里不仅有具体的自然之物,还偏爱以季节入诗,尤其是春秋两季。自宋玉开创悲秋主题后,秋天一直是萧瑟的代名词,可是在谢灵运的山水诗中秋天焕然一新,《邻里相送至方山》中,作者表面上流露出对亲朋好友的不舍,怕一去难以再相见,实际上却是对京都的留恋,对权利的难弃。时值秋天,青葱树木很快便要衰竭,眼见处明月皎皎,月光一泻千里。诗人逐渐明白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皇命已下,唯有服从,与其自悼不如疗养生息,归隐山林。这里的秋季让诗人感到生机与豁达,见秋景便已透彻自己的矛盾,“资此用幽栖”更是表露了诗人的愤懑与不平。而春天在诗人眼里一如既往的充满生机,万物复苏,因此诗人采春季入诗时,节奏多是欢快明朗,语言则更为清新,读之仿佛身处自然之中,心旷神怡。再如《过白岸亭诗》诗的前半部分仍是写景,涧涓密石,远山疏木,鸟鸣声起,静动结合,让春天生机勃勃,同时也令人发省,后半部分视角转化,写到诗人从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诗经》,进而领悟到“荣悴迭去来,穷通成休戚”,诗人眼中的春季让自己放松心情,解决内心苦藏许久的难题,不由得越发喜爱春天。整首诗的结构仍是“写景——抒情——悟道”,其中有鸟鸣的音乐,有远山疏木的画面,有“未若长疏散,万事恒抱朴”的哲理,三者有机结合,使诗意层层推进,丝毫没有违和割裂之感。

(二)艺术特色清新。谢灵运以山水自然入诗,诗歌艺术自然清新写真。在刻画山水面貌之时,他较多采用对偶的句式,气势恢宏,同时也对后世的律诗产生了深远影响,“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石壁精舍还湖中作诗》),“晨策寻绝壁,夕息在山栖。”(《登石门最高顶诗》),“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于南山往北山经湖中瞻眺诗》),“出谷”与“入舟”“日尚早”与“阳已微”“晨策”与“夕息”“朝旦”与“景落”“发”与“憩”“阳崖”与“阴峰”等对偶手法的运用,既表明了出行的时间与地点,又使诗歌节奏协调,清新自然,形成了谢灵运山水诗独有的艺术特色。而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卷十四义云:“其才大心细,襟阔情深,而老于游,故其游览诸作,直摄山水之魂魄于五言之中,后世鲜出其范围者。”[5]他的山水诗景物繁多,情感抒发自然,且千变万化,创作中不仅得到景物神韵,而且语言的风格之美超越了一般形式美,诗歌常呈现出秀丽明媚,生新写真的风格,后世很少有人胜过。

在其诗中经常出现表示颜色的词语,“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中的绿色与红色,“山桃发红萼,野蕨渐紫苞。”(《酬从弟惠连》)里的紫色与红色,“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金膏灭明光,水碧缀流温。”(《入彭蠡湖口》)中的绿色、白色与金色,“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过始宁墅》)的白色与绿色,“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的绿色与红色,谢灵运山水诗中的颜色几乎都是以暖色为主,极少见到冷色的词语,代表暖色调的词语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他对山水是发自内心的喜爱,游览山水的投入无人能及,不管他是被现实逼迫,不得已才移情山水,还是将山水作为反抗世俗的武器,无可否认的是他让山水为之着色,增添山水美的丰富性与色彩性,成功体现出它们的神韵,更加趋于自然美。

虽然由于当时政局的动荡,谢灵运的山水诗并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可,但是随着文学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谢灵运的价值,他的诗歌也重新得到审视。谢灵运诗歌中所表现出来的儒释道精神和多种审美趣味代表了魏晋诗歌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山水诗的模式“写景—抒情—悟道”也对近体诗格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且这影响长达千年。

[1]吴文治.明诗话[M].南京:凤凰出版社,1997.

[2]郭绍虞.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3]钱志熙.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钱志熙.中国诗歌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5]赵厚均.谢灵运、谢眺诗风比较论[J].重庆社会科学,2007(5).

[责任编辑 王占峰]

A BriefCommentOn Steepnessand Nature in Xie Lingyun’s LandscapePoem s

Zhu Jiahui
(School of Literature,Anhui University,HeFei,Anhui 230039)

Xie Lingyun created landscape poem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oetry.Tao Yuanming’s pastoral poetry and he is known as the“Taoxie”.Landscape poetry is developed from Metaphysical poem, which is famous for steepness and nature,has a profound effecton later poems and shines in literature.

Xielingyun:landscape poems:stepeness;nature

I207.2

A

2095-0438(2015)08-0040-03

2015-04-21

朱家慧(1990-),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谢灵运山水诗山水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谢灵运堪称职场反面典型第一人
王维的七言山水诗论略
《山水》
UP THE MOUNTAINS
楠溪江:永远的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玄言尾巴
南山南,谁的诗里别有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