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文化、先进文化与文化产业
2015-04-10宋银桂,喻蔚
略论文化、先进文化与文化产业
宋银桂,喻蔚
(湘潭大学 历史系,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文化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之间的互动所获得的成果。一般来说,先进文化是在人类理性需要的引领下,在尊重客体的基本属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文化。进步文化同样是在人类理性需要的引领下,在尊重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文化。先进文化更强调量的维度,进步文化更侧重质的判断。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服从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
[关键词]文化;先进文化;进步文化;文化产业;发展
DOI[]10.16396/j.cnki.sxgxskxb.2015.08.029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5-11
[作者简介]卢晓娜 (1991-),女,山西河津人,兰州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外文明交流史。
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既是大势所趋,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因为,在经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之后必然是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当小康社会的目标基本实现以后,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将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主要应该体现在质上,而不是量的盲目扩张。我们要繁荣和发展的是先进文化和进步文化。概念是思维的工具,思想是行动的指挥中枢。只有廓清文化、先进文化和进步文化等基本概念,才能明确文化繁荣发展的内涵和方向,才能实现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文化
在笔者看来,从最广泛的意义而言,文化是基于人类的需要,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的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之间的互动所获得的成果。之所以如此定义文化,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基于文化发生学的考虑。我们知道,在人类诞生之前,地球上是无文化可言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或者说,文化是与人类同时发生的。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一只猿手曾经制造过一把哪怕是最粗笨的石刀。”这就是说,人之区别于猿猴,就是因为人能制造工具。或者说,当猿猴举起石头砸成第一把石刀的时候,它就不再是猴子了。而这把石刀就是地球上最原始的文化。所以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是与人类相伴而生的。诚如此,那么人类怎样才能创造文化呢?很显然,只能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的精神需要与物质需要之间的互动。因为,自古至今,人类所处的地球,除了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只有自然界和人类本身。因此,作为地球上的“第三者”,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文化的生成只能通过人与自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第二,基于人类需要层次的考虑。根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需要有五个层次,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随着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智力的提高,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不断加深,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其需要层次也随之提升。例如,为了生存的需要,人类制造了工具和武器;为了安全的需要,人类要筑巢建房;为了社交的需要,人类发明了语言文字;为了自尊的需要,人类创造了不同的礼节和风俗;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类有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追求。因此,文化的创造,首先是基于人类的需要,也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
第三,基于“互动”的考虑。在过去关于“文化”的定义里,几乎都认为,文化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成果。殊不知,“改造”是带有强制性的,它意味着人对于“改造”对象的强制。然而,强制性的改造是不能给人类带来文化的。或者说,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必须有这样的前提:即必须尊重改造对象的基本属性;必须尊重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改造自然界必须遵循自然界(物)的基本属性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过去我们为了解决吃饭的问题,开荒造田、围湖造田,破坏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很多地方造成了植被和生态的灾难,根本谈不上文化的创造。又如,过去我们对“地、富、反、坏、右”的改造,很多时候是践踏了人性和人的尊严的,所以得到的也不是文化,甚至是野蛮。如此说来,要创造文化,必须以文化创造的主体即人类对客体的基本属性和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尊重为前提。只有尊重才会有“互动”。
二、什么是先进文化和进步文化
先进文化与进步文化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先进”是一种量的维度,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即它的“先进性”局限于一定的时间段,它的反面是“落后” 。“进步”是一种质的判断,它是超时空的,它的反面是“反动”或“倒退”。先进文化不一定是进步文化,进步文化也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例如,我国的万里长城、埃及的金字塔,号称世界奇迹,至今仍有不解之谜,它们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因为它们各自代表了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生产力,反映了“互动”对象的基本属性。但是,因为这种“文化”的背后是草菅人命,白骨盈野。所以,这种“文化”很难说是进步的文化。又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衣”,棉麻制品,穿着朴素,宽松舒适,有利生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绿色食品,时令菜蔬,营养天成,有利健康;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住”,乡间农舍,向阳戴月,空气清新,充溢地气;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以步带车,或以车(自行车)代步,寓运动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这些都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因而是进步的文化,但不一定是先进文化。一般来说,判断文化的先进、进步与否,有两个基本的标准。
第一,根据人的需要是否合乎理性来判断。文化是根据人类的需要而产生的,而人类的需要又分为理性的需要和非理性的需要。理性的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得以实现,其成果往往表现为进步的文化。例如,医治疾病,追求身体健康是人类理性的需要。传说中的神农氏,通过遍尝百草发现了中草药材,这些就是进步的文化,也是先进文化。非理性的需要试图以非理性的方式得到满足,其结果非但不能收获文化,而且还可能带来对自然和人类的伤害。例如“大跃进”期间大炼钢铁运动,其结果只能是得不偿失。此外,非理性的需要通过理性的方式得以满足,或者,理性的需要通过非理性的方式得以满足,其成果虽然表现为文化,但这种文化往往不具备先进性或进步性。例如,追求人的长生久视,是非理性的需要,中国历史上的一些皇帝,追求长生久视,纷纷炼丹食丹,求长生不老之药,最后得到的“金丹”虽属文化的范畴,但这种文化不具备先进性和进步性。再如,生存和安全的需要是理性的需要。为此人类俗成了各式各样的风俗和原始崇拜,这些风俗、信仰虽然也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文化同样也不具备先进性和进步性。
第二,根据是否“互动”来判断。如前所言,互动产生文化,这种互动是指作为主体的人是否尊重对象的基本属性,是否尊重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孟德斯鸠曾经说:“法是产生于事物的性质的必然联系。因此,一切存在物都有自己的法。”又说:“的确存在着一个根本理性。这个根本理性与种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及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的联系便是法。”在这里,孟德斯鸠将事物的性质叫做“法”(即中国哲学中的“德”),同时将“根本理性”(即中国哲学中的“道”)与种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存在物与存在物之间的关系,统统称为“法”。据此,所谓互动即是指创造文化的人要“合法”。当人类处理人与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时候是“合法”的,其得到的成果一般表现为先进文化或进步文化。否则,其成果就不是先进文化或进步文化,甚至适得其反。例如,历史上的所有发明和发现是基于人类对于对象基本属性的正确认识,所以其成果为先进文化。与此相反,一些被我们视为封建迷信的风俗、信仰,它们的产生是人类没有认识到对象的本质属性造成的,这种文化只能是落后的文化。 所以,一般来说,先进文化是在人类理性的需要的引领下,在尊重客体的基本属性(“德”)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文化。进步文化同样是在人类理性的需要的引领下,在尊重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法”)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文化。
三、文化产业及其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是: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概念言简意赅,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所谓文化产业,就是以文化为原料,进行文化的储存、分配以及生产和再生产的产业。文化产业的主业是使文化成为产品和产业,副业是使产业变得越来越有文化气息。文化产业源于文化,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服从于文化的本质和特征。那么,文化有哪些本质特征呢?
第一,就文化最初的含义而言,就是“化人”,它既是人类的创造,同时又是“化人”的工具。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以“化人”为己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利“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文化的产生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人类创造文化的行为可能是自发的。而且,因为人类的需要有理性的,也有非理性的,所以,文化便有了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倒退之分。文化产业则不然,它的出现是基于人类的自觉,它应体现价值的追求和理性的选择。
第二,文化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生产和再生产,使我们的文化产业接地气,以弘扬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和进步文化。同时,文化又具有世界性。梁漱溟先生说:“文化并非别的,乃是人类生活的样法。”各地区、各民族的自然环境不同,其对天、地、人的理解也会表现出差异,从而决定了他们各自生活的样法。其中或多或少都会有科学、合理的部分,是应该互相借鉴的。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且呈现出地域性特色,如湖湘文化、巴蜀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等,都是这些区域内“人类生活的样法”,都有其精华的部分。从总体而言,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不存在先进、落后之分。因此,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既要以弘扬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为己任,又要吸收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先进文化。“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
第三,文化是继承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文化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说,人是文化的动物。生活要继续,文化须传承。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注重文化传统,否则就会找不到自我,容易迷失方向。但是,人类的遗产并非全是进步的或先进的。而且,即使是先进文化,其中可能有消极、倒退的成分;即使是进步的文化,其中也可能有落后的成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注意“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同时,文化又具有时代性,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时代性集中体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融合。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第四,文化是阶级性和大众化的统一。文化是人创造的,人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自然的人,它们的需要是基本的需要,由此而产生的文化是大众的文化。作为社会的人,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存在着需要的差异性,由此而产生的文化便表现出它的阶级性。虽然我们今天不再“以阶级斗争为纲”,但不能否认阶级的存在,同样也不能否认文化的阶级性。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里,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文化是剥削阶级的文化,人民大众的文化处于从属的地位。两种文化既相抵触又相交融,形成一个具有不同面向的共生体。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他们的文化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同时,因为人民是我们社会中的绝大多数,所以,这种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文化的阶级性和大众化实现了高度的统一。因此,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顺应这一显著的特征。要“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的文化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评价作品的最高标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9.
[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8:1.
[3]苑洁.文化产业行业界定的比较研究.理论建设,2005(1):61-65.
[4]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日报,2011-10-18(1).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4:380.
[6]鲁迅.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
Briefly on Culture, Advanced Culture and Cultural Industry
Song Yingui,Yu Wei
(DepartmentofHistory,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411105,China)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项目(2014SSK11)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