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样天地”中的传统与现代“革命”
——评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2015-04-10车凯旋

绥化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李杨林海雪原白毛女

车凯旋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别样天地”中的传统与现代“革命”
——评李杨《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车凯旋

(重庆师范大学 重庆 401331)

传统与现代的文学探索一直是学界所关注的一个话题,对其的解读每一历史阶段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而在50—70年代这一特殊历史语境中,传统与现代“革命”的关系与其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发展态势都呈现别样景观。这一特殊性使我在阅读了李杨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之后愈加明显。

传统与现代;“革命”;50-70年代

一、精神荒漠中的绿洲:回归传统

在李杨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一书中,他选取了《林海雪原》《红旗谱》《第二次握手》等八个典型的文本去解读,他认为这些文本多以传统小说的手法来表现“革命”“农民”“知识分子”“国家”等现代性话题。并做了大量的阐释。在《林海雪原》中,李杨对“英雄”“儿女”“鬼神”这三类中国传统小说母题加以借用,他了解到曲波创作的灵感来自于他阅读的类似于《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中国传统的英雄传奇,以及《儿女英雄传》《好逑传》《西游记》等中国传统狭情、神魔小说。《红旗谱》也是借用了传统的子报父仇的通俗小说故事。《白毛女》最初是从流传在晋察冀西部山区的这一民间传说创作的短篇小说《白毛女人》改编而来的。

在《第二次握手》中,张扬认为,作者运用传统的手法来表现一个现代的神话,这当然唤起了民族的集体记忆,犹如在一片广袤的文化沙漠中出现了一片绿洲,正好迎合了读者对复归传统的期待。“地下文学”的流行使在一个禁锢人性和情感的年代,面对久违了的爱情题材,读者不由得表现出惊异和新奇。当时对于置身于文学情感的真空中的读者,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不啻于一顿丰盛的情感大餐,通篇的爱情描写完全可以把这部“手抄本”小说定位为一部言情小说。而且作者在《第二次握手》扉页上宣称:“这部作品写的就是爱情的痛苦和痛苦的爱情。”而这种言情的写法正好和古代才子佳人的故事情节相吻合,无非就是“一见钟情”“拨乱离散”“及第团圆”三部曲。与才子佳人小说的主人公总是出身于官宦和富贵之家一样,丁洁琼和苏冠兰均出身名门,他们不仅门当户对,更难得的是女子才貌双全——不仅血统高贵,美丽绝伦,更兼才华横溢,成为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但是父亲苏凤麟由于对信义的恪守使他坚决要让儿子娶叶玉菡为妻,并以自己的势力破坏两人的感情,军代表鲁宁更是恩威并施地开始苏冠兰的思想工作,两面阻挠使苏冠兰最终“投降”,最后回国后的丁洁琼终于在周恩来总理的父爱式地温暖下选择了留在京城,形成了“大团圆”的结局,这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伦理秩序,在封建社会解决男女爱情的最终手段不可能是私奔,只能用一种“状元模式”。才子金榜题名,名扬京城,惊动皇帝,于是便有皇帝赐婚,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实现了“多情公子中状元,奉旨完婚大团圆”的喜剧结局。

50—70年代国家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特殊时代,高度的政治一体化的时代,“工农兵”“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样板戏”成为耳熟能详的新词。作家为了向政策靠拢,他们在作品中只能描写这些新的词汇新的内容,续写革命的激情,而充分挖掘传统资源就成为他们转变写作方向的依靠和支架,

二、现代性“革命”的多样形态

尽管20世纪50—70年代迫于特殊的时代要求大部分作家都向传统回归,但是回归传统并不是现代政治目标。在某种意义上,回归传统只是为了建构现代性生长的起点,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所选的八部经典作品有的体现了传统向现代过度中的异质与偏离,有的借用了传统的资源是为了更好地为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言说方式。

李扬在著作的第一章中首先谈到《林海雪原》,他认为,曲波在写这篇小说时,只是在中国传统的“革命通俗小说”中寻找资源,却没有很好地结合现代革命的母题,小说中少剑波被描写成一个个人英雄式的人物,过分地渲染了他的指挥才能,惊人的智慧和神机妙算,甚至是把这个人物神话了,因此忽略了“党的领导”“集体智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可见曲波已经完全落后于这个时代,也说明传统小说的英雄人物已经难以承担现代性的革命主题。

谈到《红旗谱》,李扬认为,这部小说虽然继承了“革命通俗小说”的写法,但是在某种意义上呈现出了“人”与“历史”的全新关系。第二代农民朱老忠已不像他的上一辈那样是一位传统地执着于报恩复仇的英雄人物,而是一个处于动态的时间关系中的不断“成长”的新的形象。朱老忠是从“家族复仇”转向“阶级斗争”的过渡性人物,他的历程更好地书写了中国农民经历的艰难的现代性转型。

有些人认为,呈现在歌剧《白毛女》中的民间传统其实只是对“民间”和“传统”的借用,不是在“一个按照非政治的逻辑发展开来的故事最后被加上一个政治的结局”,而是政治的道德化,或者说这是现代政治创造的“民间”——是打着“民间”和“传统”旗号的现代政治。事实上,“对民间”或“传统”的借用,正是现代知识传播的典型方式。《白毛女》演遍了整个解放区,极大地推动了土改运动的开展。不少地方的土地改革,首先用演《白毛女》来发动群众,“为喜儿报仇”成为解放战争中战士们的普遍口号。许多战士还把口号刻在枪托上,表示时刻不忘对“黄世仁们”的仇恨。在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战士还很少见到哪一部戏剧像《白毛女》这样,起到如此直接宣传教育的作用。

三、传统与现代的思考

李杨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可以说是对传统与现代“革命”这一问题的重新解读,对于这一个问题的探讨是将所选取的八个经典文本相互关联起来进行诠释,而且这几个文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编排起来的,从第一章的《林海雪原》——“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到《红旗谱》——“成长小说”之一:“时间”、“空间”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到最后的《第二次握手》——“地下文学”的三种叙述方式:言情小说、政治叙事与民族寓言,都是深入到文本细处来透视“政治”与“革命”以及文学史意义,他认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传统与现代“革命”之间存在着隐秘的互动和缠绕,而且传统资源大部分都是借助古代“通俗小说”“公案小说”“言情小说”“英雄传奇小说”等,后来他有提到:理想的文学不可能是“传统文学”,而是一种继承了“五四”现代文学成就的全新意义上的现代文学,这种说法似乎有些矛盾,还有在对《第二次握手》进行阐释时认为,“地上文学”与“地下文学”的关系,显非“文学”—“政治”二分法能够解释清楚。这个表面上看来头头是道的言情小说,其实深具政治意义。之所以不为当局所容,纯粹是因为生错了政治年代。那么,如果《第二次握手》像《林海雪原》经过截取智取威虎山那段并加以改编使其适应文革要求那样来修改文本,是不是也会能为主流文学而搬上时代的银幕。

跳出文本,站在中国文学史发展的制高点上去俯瞰,50—70年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崎岖道路以及现代“革命”与传统的结合显得有些生硬,这些都是一种很正常的表现而且不可避免,在20世纪80年代经历的“方法年”“观念年”向西方借鉴完全抛弃传统形式以及“文化寻根”热之后,作家的写作心态归于平和,写作不再求新求异,追求绚丽,这是在文本形式实验之后的像传统的靠拢,但是这不是再度回归传统,而是对传统的再造与自然而然地融合,少了些许生硬。我相信,21世纪中国文学文本一定会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传统与现代的问题也会渐渐淡出学者的视野。

[责任编辑 王占峰]

I206.7

A

2095-0438(2015)09-0159-02

2015-05-05

车凯旋(1989-),女,山西吕梁人,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李杨林海雪原白毛女
Current oscillation in GaN-HEMTs with p-GaN islands buried layer for terahertz applications
“白毛女”姐姐
林海雪原(五)
林海雪原(三)
林海雪原(二)
Effect of sintering temperature on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borosilicate matrix blue–green emitting color conversion glass ceramics∗
林海雪原 玉舍雪山滑雪场
谁的爱情没有瘀青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