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札记二则

2015-04-10刘祖国魏向昕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温病

刘祖国 魏向昕

(1.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艺术系, 山东 济南 250100 )

《〈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札记二则

刘祖国1魏向昕2

(1.山东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 艺术系, 山东 济南 250100 )

《周氏冥通记》是研究六朝道教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的日本麦谷邦夫和吉川忠夫编、刘雄峰译的《〈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对《周氏冥通记》作出了精确细致的点校与注解,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然因该书颇具六朝口语的特色,在某些点校翻译方面尚有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周氏冥通记》;译注;补缺

《周氏冥通记》为南朝梁道士周子良与茅山诸神冥通的记录,是研究六朝历史及中国道教史的重要资料,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周氏冥通记》的语言具有六朝南方口语的特色,多有疑难词和特殊用法,只有破除这些障碍,才能更好地释读此书,为研究中古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提供更为可靠的资料。《〈周氏冥通记〉研究(译注篇)》是日本京都大学著名道教学者吉川忠夫、麦谷邦夫合作的又一力作,校勘精良,注解翔实,是目前《周氏冥通记》最好的注本。作为“道教学译丛”之一种,2010年1月齐鲁书社出版了刘雄峰博士译的中文本,为中国学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笔者拜读数遍,发现其中在校注翻译方面尚有可商之处,兹不揣浅陋,略加考辨,敷衍成文以就正于方家。文中引例均据齐鲁书社版本的标注卷数及页码,其中属于陶弘景所作的疏记悉用括号标出。

(1)《周氏冥通记》卷四217-218页:六月十日,于道中眠,梦见范帅,云:“恶魅横行,不可卒禁,勿轻慢之。虽无如人何,交尔不好。”云云。[周暂出都,以此月九日晓出山,就埭宿。十日早发,尔夕应在胡熟方山间。此月中,远近多温病。](218页译文:“十日早起身,该日晚应该到了胡熟的方山一带。这月,其附近一带有瘟病流行。”)

按:译文以“瘟病”对译“温病”,近是而未确。温,中医学病名,感受风寒而引起的热病的总称。文献用例如《素问·评热病论》:“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唐欧阳询等编《艺文类聚》卷4引汉应劭《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清吴谦《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冬受寒邪不即病,复感春寒发名温。”

“温病”一词,历代文献多有所见,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汉张仲景《伤寒论·伤寒例》:“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汉应劭《风俗通·穷通·司徒中山祝恬》:“司徒中山祝恬,字伯林,公交车征,道得温病。”西晋王叔和《脉经》卷四《诊百病死生决第七》:“温病下利腹中痛甚者,死不治。温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厥逆汗出,脉坚强急者生,虚缓者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温病诸候》:“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凡温病人,二、三日身躯热。腹满头痛,食欲如故,脉直疾, 八日死。 四、五日,头痛,腹满而吐,脉来细强, 十二日死,此病不治。”明王肯堂辑《证治准绳》卷四十《伤寒》:“温病与痉病皆与太阳相似,有不同者,痉脉沈细,温病不恶风寒而渴。”清柯琴《伤寒附翼》卷下《厥阴方总论》:“按伤寒汗出而渴,是伤寒、温病分歧处,大宜着眼。要知不恶寒反恶热者,即是温病;有水气而心下悸,尚是伤寒。若无水气,则五苓燥热,即温病发火之药矣。”

“温病”亦可称为“温疾”,例如汉王充《论衡·寒温》:“人中于寒,饮药行解,所苦稍衰,转为温疾,吞发汗之丸而应愈。”宋李昉等编《太平御览》卷二三引汉应劭《风俗通》:“夏至著五彩,辟兵,题曰‘游光’,厉鬼,知其名者无温疾。”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七《治卒中溪毒方第六十一》:“今东间诸山县无不病溪毒,春月皆得,亦如伤寒,呼为溪温。未必是射工辈,亦尽患疮痢,但寒热烦疼不解,便致死耳。方家用药与伤寒温疾相似,今施其单方。”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三《木部下品(四十五味)》:“(楝实)味苦寒,有小毒,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三虫疥疡,利小便水道。”宋唐慎微《重修政和证类本草》卷十一《一十一种陈藏器余》:“盍合子,温。治一切风,补五劳七伤,其功不可备述。并治痃癖气块,天行温疾,消宿食,止烦闷,利小便。”

“瘟”,指瘟疫。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清俞正燮《癸巳类稿·持素证》:“伤寒即温病,亦曰黄病,往往传人,其干时令者曰疫,俗亦谓之瘟,言有恶神主之。”《荆楚岁时记》例与上文《艺文类聚》卷四引汉应劭《风俗通》例相对照,可发现“瘟”“温”互为异文。可见,最初“瘟”“温”在当时人的观念中是不分的。然而,语言是在发展变化的,现代汉语中“瘟”的程度变深,一般指大型且具有传染力的流行病,在广大区域或全球多处传染人或其他物种,如鼠疫、黑死病、疟疾、结核、天花等。

据现代医学研究,温病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临床主要表现,同时伴有心烦、口渴、尿黄赤、舌红等。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发热、头痛、呕吐为临床主要表现的“温病”,其病情要比“瘟病”轻很多,更不会引起强烈的恐慌。“瘟病”与“温病”如今是不等价的,二者差异非常明显。从事古文今译,一定要注意词语的时代性,注意词语含义的古今变化,切忌以今解古。此例中,“温病”当译为“热病”,这样更科学,更符合语言事实。

(2)卷一40页:腹左边有气结如杯大,从来医药所不能愈也。(42页译文:“其腹内左侧有一如杯大的肿瘤,至今无论是医生还是药物都不能治愈。”)

按:古医书中,“气结”并非肿瘤。“气结”为中医学名词,谓气留滞不行,脾气郁结。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此病最早见于《素问·举痛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历代医籍也多有记载,如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上《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括蒌汤主之;桂枝人参汤亦主之。”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心腹痛第六》:“心痛暴恶风,灸巨阙百壮。心痛坚烦气结,灸太仓百壮。”金李东垣《医学发明》卷一《中风同从高坠下》:“范天騋夫人,先因劳役饮食失节,加之忧思气结,病心腹胀满。”明楼英《医学纲目》卷二十一《脾胃门》:“又一女子,二十余,许婚后夫远出,二年不归。女子病重不食,困卧如痴,他无所苦,诸医不效。予往治之,见女向里床而睡,形体羸瘦。予思之,此气结病也,药不能治,得怒可解。”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卷二《诸气源流》:“有气结,痰在喉间吞吐不得,膈痞呕恶者,宜四七汤。”《汉语大词典》“气结”条该义项无书证,当补。

又有“结气”,义同。其例如《周氏冥通记》卷三:“其姨母本钱塘人,姓张,三岁失父,随母重适永嘉徐家,仍冒徐姓。十岁便出家,随师学道,在余姚立精舍。性至真正,唯摄妹兄子良一人。至年三十五,公制所逼,诸道义劝令其作方便,出适上虞朱家,而遂陷世法。以此耻慨,致结气病。”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十三《气病诸候》:“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心有所存,神有所止,气留而不行,故结受于内。”

《汉语大词典》失收“结气”。“结气病”亦可省称“结病”,例如《周氏冥通记》卷一:“卿姨病源乃重,虽不能致毙,亦难除。”子良因问:“不审若为治疗,腹中又有结病,何当得除?”元王好古《医垒元戎》卷六《病源小品萎蕤汤》:“疗冬温及春月中风,伤寒则发热头眩疼,咽喉干,舌强,胸内疼,心胸痞满,腰背强痞者,结病也。”

【责任编辑:李安胜】

2015-06-22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词汇通史研究”(编号:10AYY004)。

刘祖国(1981—),男,山东临清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史、道教文献语言研究; 魏向昕(1982—),女,山东郓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汉语史、道教文献语言研究。

B95;H365.9

A

1672-3600(2015)10-0027-02

猜你喜欢

温病
“胃系温病”理论探析*
基于温病古籍的寒疫辨治规律分析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伤寒温病统一思想在防治疫病中的应用
《经方实验录》葛根汤与太阳温病之关联
温病教学中应用“以纲带目”教学法的探讨
《温病条辨》脉诊探蕴
“融入式”温病学教学模式的探讨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