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现状调查分析——以新疆泽普县维吾尔族人员赴东部沿海地区务工为例

2015-04-10王颖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西部地区维吾尔族

王颖(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劳务输出现状调查分析
——以新疆泽普县维吾尔族人员赴东部沿海地区务工为例

王颖
(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交往日益密切,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也纷纷流向东部沿海较为发达的地区务工。这种劳务输出方式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的“务工荒”,更为重要的是增加了当地少数民族农民的收入,从而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但是这些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在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与当地居民存在较大差异。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实地调查文登某食品加工企业外来务工的维吾尔族人员,发现他们基本能够适应务工企业环境,但在语言和技能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通过社会学分析和描述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西部地区;少数民族;维吾尔族;劳务输出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西部边疆地区与内地联系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处于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农民来到东部沿海地区务工。务工形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组织集体赴内地务工;另一类是自发流动的务工。这些在城市务工的少数民族人口中,有一支来自新疆南疆泽普县的维吾尔族农民队伍,他们经由政府组织,集体到东部沿海地区工厂务工。这些新疆维吾尔族务工人员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因其与流入地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本文以新疆泽普县政府组织维吾尔族农民集体赴山东省文登市某食品企业务工为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和实际采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其务工背景和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对政府相关部门的社会管理有所借鉴。

一、劳务输出地与移入地的背景条件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由1952年GDP的7. 91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 574. 54亿元,人均GDP由1952年的166元增加到2011年的30 140元,增长了205倍。各产业的规模都有所壮大。2010年第三产业占到32. 5%。2011年人口为458万人,占全疆的23. 3%,生产总值却占了53. 4%,南疆以及其他边远地区,经济发展的缓慢格局依旧没有改变,城镇建设发展缓慢,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较低,2010年新疆城镇就业387. 31万人,城镇失业人数近11万多人,结转上年未就业人员11. 86万人。在城镇就业压力增大的同时,来自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人员也急剧增长,到2010年底有150多万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再加上新疆企业发展缓慢,需要劳动力相对较少,这就为新疆劳动力的对外输出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劳务输出地泽普县位于新疆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叶尔羌河与提孜那甫河冲积扇中上部,全县辖10个乡、2个镇、4个场、147

个村,总面积989平方公里,总人口20. 15万,有维吾尔、汉、塔吉克、回等19个民族。泽普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人多地少,富余劳动力多。

移入地文登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处北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是胶东半岛的交通枢纽,青威高速公路、309国道、济威铁路穿境而过,到青岛、烟台的国际机场、港口仅1~2个小时的路程,交通十分便利。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3. 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 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8 180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 39亿元,同比增长1. 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8. 65亿元,同比增长11. 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2. 12亿元,同比增长18. 9%。三次产业比例为8. 4∶57. 4∶34. 2,经济综合实力跻身于全国百强县第14位。泽普县维吾尔族务工的企业——文登某食品公司,是一家从事海产品加工的民营企业,始建于2006年,主要从事冷冻水产品、调味盐渍干制水产品的加工出口,年生产能力8 000多吨。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用工量逐年递增,“用工难”问题突出。出现这种“用工难”问题的不仅仅是这一家企业,在东部沿海地区,从事海产品深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存在此类问题。而在甘肃、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却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于1954年、1955年先后发表了《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理论,其含义是:假若农业部门的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到其他部门,则所余劳动力仍能保持原有产量。显然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对两个部门都有益,一方面提供了就业机会,解决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同时也有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使工业部门得到了因为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对工业和农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必要的[1]。基于“二元经济理论”双方各取所需,输出地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移入地经济发达,企业属劳动密集型,需要大量劳动者。但泽普县新疆维吾尔族农民并非自发流动到文登,而是通过泽普县政府劳务转移办公室有组织的安排: ( 1)通过在泽普县挂职的内地政府干部联系需要劳动力的企业; ( 2)泽普县政府干部带队到企业进行实地考察,谈妥合同的具体条款; ( 3)泽普县政府的干部们在乡里进行宣传动员,组织农民子女自愿报名; ( 4)泽普县政府还选派干部带队(一般每50~80人配备一名驻厂干部,配备1~2名清真厨师),集体去文登等东部沿海地区企业长期驻守; ( 5)县、乡干部会定期到企业探望,并且还会为积极参加劳务输出的家庭提供例如减免义务工等各种优惠政策,如有劳动生活不能适应的维吾尔族人员,会由干部带回家乡[2]。

二、维吾尔族务工人员在文登的工作生活状况

(一)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120份。

1.年龄: 17~34岁之间,其中以17~18岁的外出务工者最多,占到样本总数的32%。样本中男性为86人,女性为34人。

2.婚姻状况:未婚96人,占80%,已婚24人,占20%。

3.文化程度:初中90人,占75%,小学30人25%,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务工者中绝大多数初中文化也仅仅是上过一段时间的初中,初中并没有毕业。

4.语言方面:由于原来在学习、生活中所用的语言都是维吾尔语,所以样本中99%的人在外出务工前是不会汉语的。来到务工单位,由于厂里采取的是汉族和维吾尔族员工一起工作,所以这些维吾尔族员工大概一个月左右才能用汉语“简单交流”,而一般工作1年以上的5人,“能看懂简单的汉字”。

(二)工作与收入

1.工作性质与工作时间。泽普县维吾尔族农民务工的企业是从事海产品的半成品加工,入厂后的一个月内主要是进行海产品切割加工的技能培训。由于企业是订单加工,而且订单的时限一般比较紧,有时会加班。采集的120份样本中,2人平均每天工作8~9小时; 5人平均每天工作9 ~10小时;110人平均每天工作11~12小时; 3人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1995年国务院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第三条进行修改,指出“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但是从样本中可以看出维吾尔族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与国务院的规定有一定差距,超时工作问题不仅仅针对维吾尔族员工,其他员工也同样。根据《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

300%的工资报酬。

2.收入情况与工资支付情况。据了解泽普县维吾尔族务工人员,在家乡基本是做些农活,家庭人均收入400~600元/月,来企业务工后收入明显提高。试用期是600元/月/人,试用期为一个月,试用期过后,工资由保底工资+计件工资+补贴组成。保底工资为800元/月,200元/月满勤奖补贴,工作满两年保底工资会上浮。样本中平均每月工资收入情况:月平均工资在1 800~2 600的人数居多,共62人,占总样本数的51. 6%,有些技术娴熟的维吾尔族工人一个月工资可以达到3 000以上,较在泽普县家乡的收入有显著的提高。企业对维吾尔族工人的工资发放形式是每月下旬统一向工人发放上月的工资,工资的支付方式是汇至工人所在家乡由家人保管的固定账号,只留很少一部分现金给工人用于日常生活开销。问卷调查显示,“工资是否按时发放”120个调查人都选择了“能及时发放”。同时,泽普县政府劳务输出办公室对工资发放情况也进行监督。

(三)基本生活状况和消费情况

1.食宿情况。饮食方面,企业设有专门的清真餐厅,从泽普县带来维吾尔族厨师,购置专用设备,建起全市首个打馕坑,使维吾尔族工人每天都能吃到馕、手抓饭等家乡饭。住宿方面,企业提供统一的集体宿舍,如果是夫妻,还有专门的夫妻房间。问卷中对“厂里安排的住宿条件的满意吗?”有106人都“满意”占总样本数的88. 3%,14人选择的是“基本满意”。没有“不满意”。企业还是很重视维吾尔族员工的饮食和住宿条件的,这样也为维吾尔族员工安心工作奠定了基础。

2.消费情况。问卷中每月消费情况分为5个档次,其中每月花费100元以下的0人,100~200元的5人,200~300元的78人,300~400元的32人,400元以上的5人。因为企业管吃、住,加班时间多,一个月3天的休息日,所以消费也仅仅限于在企业周围买些生活日用品。采访3位女性维吾尔族员工,她们说:“虽然我们挣的钱比在家乡时多很多,但不愿意乱花,因为家里生活条件很差,想攒下来接济家里。”还有2位男性维吾尔族员工他们说:“攒些钱留着娶媳妇,或者回家乡后干些小生意。”

样本中有手机的员工114人占95%,现在手机也成为外出打工的维吾尔族员工的必备之物。问卷中“经常给家里打电话吗?”不打电话的0人,偶尔打电话的75人,经常打电话的45人。企业还专门为维吾尔族员工办理了手机卡长途优惠业务,手机费用一般在30~80元/月。

3.业余时间安排。样本中98人选择“在宿舍睡觉”,占总数的81. 7%,12人选择“看电视、上网”占总数的10%,10人选择“参加体育活动”占总数的8. 3%,0人选择“参加培训班”。因为平常工作劳动强度相对大,所以大部分工人选择在宿舍睡觉休息,有一小部分工人,会偶尔去厂里为员工搭建的露天篮球场打篮球,或者去专门设置的乒乓球室、台球室运动休闲。看电视、上网的工人也是看维吾尔语频道和维吾尔语网站。

4.与非本民族工人的关系。样本中76人选择“会主动和汉族接触”占样本总数的63. 3%; 44人选择“希望汉族主动和自己接触”占样本总数的36. 7%;0人选择“不愿意与汉族交朋友”。采访中发现体育运动是很好的交往媒介,有4个维吾尔族员工喜欢打篮球,他们与5个汉族的员工经常一起打篮球,而且都成为了好朋友,平常一起切磋球技,还一起去看篮球比赛。维吾尔族员工肉孜·买提说:“企业和其他民族的员工都很尊重维族员工的宗教信仰和习俗,企业在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还给我们准备牛羊肉、水果等福利品,还组织我们一起庆祝。还有些汉族的员工也过来,跟我们一起跳舞庆祝。”另外在斋月期间,白天不能进食,企业会调整作息时间,凌晨4点起床做饭,工作时间也随之调整为5点半上班、下午提前收工,汉族员工跟着同样早起早干,使维吾尔族员工非常感动。

5.保险和权益保障。企业为每位务工的人员购买了人身意外保险,每人100元/年,保10 000 元/年。社保中的各项保险,如医疗保险都在员工所在家乡参保。企业只负担如出现工伤情况的医疗费用及相关其他费用。

(四)对未来的打算

1.外出打工的目的。样本中选择“赚钱”96人,占总数的80%;选择“赚钱不是唯一目的,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15人,占总数的12. 5%;选择“希望开阔眼界,回家乡自己创业”9人,占总数的7. 5%。可见绝大多数维吾尔族工人是因为经济的目的出来打工的,有些在厂里工作时间长的工人,他们接触的外界信息多,不单是为了挣钱而挣钱,而是在思考自己今后要拿攒下的钱干些什么。采访中有位在厂里工作2年6个月的维吾尔族工

人说:“我看见这里人人都有手机用,手机也不贵,想以后回家乡开个手机店。”还有一位在厂里学过一个月开叉车的维吾尔族工人,他说:“自己有了开叉车的经验,回家乡想跟哥哥一起承包几辆叉车去乡里的矿上采矿挣钱。”

2.会定居在东部沿海或者内地吗?样本中120人全部都选择回自己的家乡。维吾尔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相比,在语言、文化、习俗等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他们在深入内地务工的过程中会有来自语言交流、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困难。阿哈·买提是来这里务工5年的维吾尔族工人,他说:“来之前有些顾虑,怕自己不适应,来到这里发现,这里生活的条件比自己家里好很多,人也都很和气。我在家里都说维吾尔语,没有接受过双语教育,怕语言不通,但是慢慢地在和汉族员工接触中,我汉语水平真的进步很快。现在还当上了班长。虽然我现在干的很好,但是还是不可能以后在这里定居,因为我的所有家人都在泽普。”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大量的新疆维吾尔族青年来到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务工,对于南疆农民增加收入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劳务输出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从维吾尔族聚居区来到汉族聚居区,风俗习惯、语言交流上的差异导致的隔阂和心理压力;出来务工的都是青年人,没有离家独立生活的经历;尤其未婚女性,在家乡一般结婚早,外出打工有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婚姻等等[2]。

针对实际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政府各部门应充分认识到劳务输出工作的重要性。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采取“关门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而是要持欢迎的心态。做好新形势下的城市民族工作,关键是要抓住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两头对接,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推动建立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两地政府都应该发挥主导作用,从政策角度积极扶持和引导,为维吾尔族务工人员做好服务工作。首先应该做好带队干部的选拔培养工作,他们负责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他们适应输出地的工作生活,是协调维吾尔族工人和务工企业的媒介人。其次,应该建立两地政府的联动机制和奖惩合作机制,当地政府应为每一位外出务工的维吾尔族人员建立一份个人信息档案,与务工企业定期沟通,了解记录他们的务工情况,对于其中的优秀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并在今后回乡后为其提供更多扶持政策。

二是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强化语言培训,提高少数民族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维吾尔族语言文字是继承和发展维吾尔族文化的向导与工具,重视对母语的学习是不容忽视的。但维吾尔族族语言大多数只是在其民族内部使用,而当今新疆地区已不再是自我封闭的社会,尤其是在高科技发展的信息时代,有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走出本民族聚集区,来到内地或者东部沿海地区务工,如果使用单一母语会使交流遇到语言文字的障碍。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经济欠发达,就业机会较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丰富,加上少数民族特殊的生育政策使得当地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教育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意义格外重大。调查中发现“走出来”务工的都是青年,他们都选择最终回到家乡。但是他们的实际文化程度很低,基本上就是初中水平,而且没有进行双语学习(现在新疆10岁以下的孩子都已经在学校进行双语教育)。为了使缺乏汉语交流能力的维吾尔族年轻人能与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沟通,能与其他汉族为主体的当地人进行交流,一定时期的汉语培训必不可少。政府以及相关管理机构、企业都应该担负起对维吾尔族员工的汉语培训责任。

三是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加快富余劳动力转型升级。要抓住国家实施“阳光工程”“星火培训计划”“国家扶贫培训”“农村劳动力资源培训”的良好机遇,采取有效措施,整合培训资源,加大职业技术培训的力度,特别是在加工业和制造业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可选择农村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中文化程度高的,委托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职业技术类院校进行技能型人才培训,为少数民族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到产业工人行列做好准备。在少数民族集中的县乡,开设夜校学习班,加强文化课程的学习,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自我学习能力。加大力度宣传就业新观念,通过以外出务工中成功人士以身说法的形式,引导留守在家的少数民族富余劳动力更新就业观念,提高外出务工信心,增强务工队伍的稳定性。政府应完善就业管理机构,加强劳动监查以及社

会保障服务,消除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让已行动起来的少数民族外出务工人员带动更多的富余劳动力加入到转移行列,为改善家庭生活水平,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3]。对回乡的务工人员当地政府也应进行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

此次调查让我们深刻感觉到,劳务输出让维吾尔族务工人员接触到更多先进、科学、时尚的生活模式,少数民族地区不再是封闭、与世隔绝的地方,这对于推动新疆地区逐步接受现代化和对外交流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纯彬,张晨.天津市维吾尔族外来人口就业与生活状况调查报告[J].人口与经济,2008,( 6) :56-61.

[5]马戎.南疆维吾尔族农民工走向沿海城市: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劳务输出调查[J].中国人口科学,2007,( 5) :23-35.

[3]李光明,马雪鸿,潘明明.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动因及障碍实证研究:基于新疆的调研分析[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3) :118-124.

[责任编辑:陈宇涵]

doi:10.3969/j.issn.1672-5956.2015.04.008

[作者简介]王颖,1980年生,女,河北秦皇岛人,烟台大学硕士生,研究方向为东部沿海地区民族问题,(电子信箱) wang ying880@126.com。

[基金项目]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课题( 2013-GM-119)

[收稿日期]2015-04-29

[中图分类号]F812. 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 2015) 04-0044-05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西部地区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手艺人
劳务输出 职业农民 有序分流劳力 促进乡村振兴
山西临猗:开展订单式培训 打造劳务输出品牌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西部地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资源配置的思考
以法治提高西部地区环境保护实效
影响西部地区承接转移产业的原因分析
社会工作视角下贵州地区农村空巢老人家庭养老模式的探究
Ad36感染对维吾尔族肥胖患者progranulin表达的调节作用
一位维吾尔族老人的关爱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