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受助大学生生存现状研究
2015-04-10许正伟
许正伟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民族地区高校受助大学生生存现状研究
许正伟
(百色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民族地区高校受助大学生生存现状如何,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本文从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的实际进行调查分析,为调查研究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和民族地区对受助大学生的教育提供参考。
民族地区 受助大学生 生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民族地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存在特殊性,在民族地区的高校中,受助大学生的生存现状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在民族地区的实施,因此,关注西部民族地区的受助大学生的生存现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发展提供参考。
一、民族地区高校受助大学生消费支出合理,奖助学金使用科学
大学生的消费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成长成才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地区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低,尤其是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生活必需品的消费在整体消费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呈现生活水平整体较低的的情况。
(一)贷款和助学金为学费主要来源
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主要以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源为主,民族地区高校的学费相对较低,尽管国家在政策上对该类高校有政策性倾斜,但是由于民族地区处于经济相对落后,家庭收入较低的情况,对贫困大学生支付大学学费仍然存在较大困难。因此支付学费成为民族地区贫困大学生读书的一大难题。通过调查,关于学费的主要来源问题,25.1%是由父母出钱支付,65.1%为贷款或者获得助学金支付,8.4%的受助大学生选择项亲戚借钱,勤工俭学的有0.9%,其他方式的有0.5%。从数据显示出民族地区受资助大学生的学费主要来源为贷款和助学金,同时存在部分受助大学生通过勤工俭学或者其他方式来支付自己的学费,独立能力和自力更生的意识逐渐增强。
(二)消费支出方面整体较低
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是社会消费的一个特殊群体,尽管他们在经济上尚未独立,但已是消费领域的主力军之一:当今大学生消费已经不仅仅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更多地是为了展现自我创新能力、向社会展示新潮前卫。但是西部民族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在消费支出方面表现相对拮据,月消费相对较低,经济的因素在西部受助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上起着基础性作用,调查发现,整体月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消费支出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家庭收入相匹配或低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整体表现为生活简朴、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调查数据显示,在百色学院受助大学生中,每个月花在伙食费上钱的低于300元的有22.4%,300-399元的有51.1%,400-499元的有21.5%,500元以上的仅有5.1%。
(三)合理运用奖助学金
奖助学金的获得对大学生在经济压力方面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同时是对大学生上一年各方面成绩的肯定,是对辛勤付出的汇报,同时也是党和国家、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深切关怀和殷切希望。西部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能够比较合理的使用助学金,助学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学费、生活费、书本费用等方面。调查数据显示,受助大学生花在学费方面占21.3%,花在生活费用上的占74.7%,2.2%的受资助大学生的助学金则花费在买书上,0.5%的花在了买衣物上,花在其他方面的则占1.3%。数据显示,西部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的奖助学金费用主要花在日常生活费上,说明西部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的生活水平较低,仅维持在基本生活上,花费在书本知识积累方面较少。
西部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在使用奖助学金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大多数来自西部民族地区,家庭情况不富裕,能够将奖助学金有效的发挥作用,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科学消费、适度消费,不乱花钱,减轻父母的负担;第二,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的本钱,是将来报效党和国家的先决条件,西部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能够将获得的奖助学金用于生存生活当中,不乱花钱;第三,西部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具有较高的道德良知,诚信度较高。珍惜奖助学金的使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互相监督,抵制奢靡之风的侵蚀和诱惑,不攀比吃穿。第四,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互相帮助、传递爱心。例如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的受助大学生主动拿出获得奖助学金的2%-5%捐赠或者留给班级做班费,主动参加义工等,将爱传递下去,让爱撒满人间。
二、民族地区高校受助大学生的自尊意识强烈,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一)学习状况的自评总体较好
自我评价不仅具有独特的自我功能,促进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极大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民族地区受资助大学生在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中,总体上比较好,大部分都集中在“良好”和“中等”之间,其中,认为自己学习状况优秀的有9.9%,认为良好的有69.6%,认为中等的有20.3%,认为较差的有0.2%。这些数据都表明,受资助大学对自己学习状况的评价总体较好。
(二)渴望得到尊重
尊重是对特定的人或物采取的尊敬与重视的态度,体现为观念和行为的统一。人的内心里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但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尊重他人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修养好的表现,是一种文明的社交方式,是顺利开展工作、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的基石。生活中只有互相尊重才能和别人有良好的友情。西部民族地区的受助大学生整体具有较好的自我尊重和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经过访谈调查发现,西部民族地区的守住大学生普遍心地善良、道德淳朴,具有较好的礼貌表现,为人处世诚恳,对待老师礼貌有加,对待同学诚实诚信,较少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同时表现出较强的被尊重的态度,由于来自西部民族贫困地区的较多,对得到尊重有较强的渴望心态。
(三)追求公平公正
西部民族地区的受助大学生对公平公正的追求主要表现在奖助学金的评学过程中,受助大学生渴望公平、追求公平、践行公平。调查数据显示,在得到助学金的同学是公平公正是公平公正选举出来的问题上,18.1%的认为是完全公平的,69.8%认为是公平的,11.2%认为不太公平,仅有0.9%的受资助大学生认为不公平。这表明西部民族地区某高校助学金的评选制度是相对公平的,得到大多数同学的支持和认可,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学校对有关奖助学金评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完善。
三、端正学习目的,引导健康科学的学习观
对目的的追求表明人不满足于当前的现实,而要创造出适合自己需要的新现实。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在学习生活目的方面的追求整体表现积极阳光。
(一)学习目的正确
目的是主体的一种目标方向,由于主体树立了某种方向,便必然产生一种向既定目标努力的行为,从而使主体的目标得到实现.在学习目的上问题上,通过问卷主要从丰富知识、充实自我,改变命运,报答父母和其他四个方面开展调查,在丰富知识、充实自我和改变命运两个选项最多,两项占总体90%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民资地区受助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是丰富知识、充实自我的占总体的41.8%,读书是为了改变命运的有50%,为了报答父母的有7.1%,为了其他目的的1.1%。在调查中的所有受资助大学生中,分别占汉族总人数的和占少数民族总人数的41.8%学习都是为了丰富知识,充实自我。49.5%汉族学生和50.7%的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命运,6.2%的少数民族学生和7.7%的汉族学生学习是为了报答家人。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民族地区的受助汉族大学生和受助少数民族在学习目的问题上所持的观点差别不明显,在学习目的问题上差别不大,都是为了更好获取知识,学有所成,为了塑造自我、完善自我,体现自我价值。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相信天道酬勤,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可以提升自我,能够改变命运。
(二)学习态度需提高重视
学习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学习及其学习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通过对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调查可以映射出民族地区受资助大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调查显示,46.6%的民族地区受资助生认为周围同学的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45.5%的同学认为认为周围同学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5.1%的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仅占0.7%的认为周围同学是迫于家人压力而学习的,2.0%认为是为其他目的而学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麦独孤和史密斯在1919年就在一项实验中发现,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
通过调查显示西部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认为近一半的大学生的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而也有近一半同学是被动学习为了应付考试。面对现阶段的情况,有关部门要加强重视,不可纵容态势继续发展。应从思想上端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及其学习态度的评价观,对于学习积极的同学应当给予充分的可定,对于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的同学要及时扭转,让受资助大学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教育大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科学的学习观。
四、加强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受助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一)交往表现整体良好,需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受助大学生的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交往愿望极其强烈。尤其是西部民族地区的受助大学生社会阅历较浅,交往经验缺乏等原因,造成交往困难,甚至出现畏惧交往的现象。
调查显示:17.0%的受资助大学生与陌生人交往时表现的很大方,46.8%的表现一般,17.2%的表现为较提防,18.8%的表现为较拘谨,只有0.2%表现为很害怕。这说明大多数受资助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多数能够顺利完成交往,仅有少部分的表现得不太自然,表现出提防、拘谨、害怕等情绪。同时,我们注意到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受助大学生在交往方面处在差异,见下表
汉族受资助大学生在与陌生人交往时比少数民族的受资助大学生表现得稍好,少数民族受资助大学生在交往方面有待提高。少数民族在交往中相对缺乏主动精神,交往表现不够积极,闭锁心理与扩大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直接矛盾,对事物接纳的速度相对较慢,降低了交往的主动性。
(二)对未来的充满希望,需加强对西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受助大学生的积极未来观教育
拥有积极的心态,树立高度的自信心,永葆长青的进取心,培养乐观的进取心,应积极鼓励民族地区受助大学生追求快乐幸福的生活。调查显示,受资助大学生对未来的态度多数是充满希望的,59.7%认为未来充满希望,20.9%的变现为顺其自然,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受资助大学生对未来的态度是积极健康的。不同民族的受资助大学生对未来的态度略有差异,在调查的所有汉族受资助大学生中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比例为62.5%,少数民族受助大学生则为55.8%。汉族受资助大学生与少数民族受资助大学生在对未来的态度上相对积极。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高校对来自西部民族地区的受助大学生在学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加强教育与引导,促进西部民族地区的受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积极未来生活观。
民族地区的受助大学生能够科学的使用奖助学金,消费支出合理,具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强烈的自尊意识,但是,同时要引导树立健康科学的学习观和加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受助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教育。
[1]涂德祥,资助体系下受助大学生的感恩缺失与教育重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1期.
[2]林文伟;廖丽金;陈蔚;罗薇娜;李静;张云洁,高校帮困助学中义利观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11期.
[3]赵迎春,成必成,新资助政策背景下受助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路径探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G645.5
A
1009-8534(2015)02-0115-02
2015-1-19
本文是科研项目: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SK13LX371)成果之一。
许正伟(1985—),男,硕士研究生,百色学院物电系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学生思想教育、越南马克思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