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的原因及应对路径研究

2015-04-10王丽华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社团精神院校

王丽华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四川 广安 638000)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的原因及应对路径研究

王丽华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四川广安638000)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主要表现为社团缺乏核心精神、文化心理氛围、突出的高职气质;大学精神的模糊和校园文化氛围淡薄、对社团疏于管理和引导、社团生存环境恶劣、社团领导和骨干成员抽象思维能力弱、高职学生对社团功能的狭隘认知等是造成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的重要原因;提炼精神内核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创新管理体制和改善社团发展条件、提升社团干部与骨干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凝练社团精神和打造社团文化品牌、推动社团的专业化发展,是应对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的路径。

高职院校;大学生社团;社团文化;高职学生

高职院校已占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实现规模扩张之后大多高职院校正在走向内涵发展,最终通过文化建设塑造学校独特的精神文化品格提升文化自觉,这是内涵建设的最高境界。大学生社团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逐渐渗透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学生行为和价值观念的同时,塑造雕刻着学校的形象。大学生社团发展存在诸多突出的问题,如社团宗旨不够明确、社团活动缺乏特色、存续时间较短、骨干成员青黄不接等。其中,社团文化的缺失或薄弱,尤其是社团骨干和社团成员对社团文化培育的自觉程度较低,是引发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1]80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缺失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显得更为突出,是高职院校社团建设与发展的软肋和短板,也是校园文化建设及其持久发展过程中始终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1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的主要表现

本文所论述的社团文化主要从狭义角度来理解,即主要是指贯穿于社团组织、社团成员和社团活动之中的风尚、气质、观念或精神,它既是社团特点、特色的集中体现,也是社团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所在,而不是泛指大学生社团的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所有方面。[1]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1 社团缺乏核心精神

社团精神是社团在长期进行的文化活动中根据时代要求、发展方向和自身的性质、任务、宗旨培养形成的信念和追求。目前不少社团缺少结合自身特点的社团文化,包括很多社团骨干在内的会员对所在的社团精神和发展理念没有概念,只是一味的做活动,而缺乏整个社团核心的精神。社团精神的涣散甚至缺位,决定了社团发展方向的不明确,社团活动也很难有自身的特色,这是高职院校社团致命的缺陷。

1.2 社团缺乏文化心理氛围

社团文化心理氛围是在社团建设实践中创造生成的管理理念、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习惯、内心信念、集体意识等的总和,是社团内部共同默守和奉行的看待问题的态度和行为准则,是社团凝聚力赖以维系的重要心理基础,对社团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约束。高职院校大多社团在社团管理、社团宗旨、社团活动、社团制度、社团办公环境、社团产品等方面都未能形成被成员认可的统一文化识别系统,共同信仰和遵循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文化心理氛围更是稀缺。

1.3 社团缺乏突出的高职气质

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途径等具有本质的差异,对高职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也大相径庭,这些区别理应透射进社团文化之中,以利于成员技能水平的提升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这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但是,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设立和开展活动模仿本科院校的社团组织,综合性社团多,专业性、实践类社团少,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偏离。[2]73高职院校社团恰恰就缺乏高职院校文化所浸润出来的区别于本科院校社团的独特的高职气质,比如社团活动文艺娱乐色彩浓重,职业性淡薄,活动偏向音乐、绘画、舞蹈等公共基础人文素养,与专业核心能力相联系的技艺较少受关注。

2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的原因解析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多与高职院校及其社团自身在诸多方面弱于或不同本科院校有关。

2.1 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模糊和校园文化氛围淡薄

近年来对组织文化的研究显示,一所大学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它的办学理念及其价值取向,即取决于大学精神。大学生社团的兴起,秉承与弘扬的就是现代大学精神。因此,对大学生社团文化的培育,无疑应以贯彻大学精神为首要向度。[1]81我国高职教育真正繁荣发展的时间仅30多年,其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和发展规律等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其发展面临规模扩张、办学条件改善等生存阶段的外延式问题,因而,许多高职院校的顶层设计都在逐步规划之中,甚至还无暇顾及,独特的大学精神内核的凝练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时,高职院校将大多精力用于教学和学生技能的训练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如在本科院校那样受重视,文化氛围淡薄。大学精神的模糊让社团文化失了方向的引领,校园文化氛围的淡薄使社团文化滋生的土壤贫瘠,它们是社团文化缺失的深层原因。

2.2 高职院校对社团疏于管理和引导

高职院校远未建立起如本科院校那样健全的社团的管理体制,管理机制运行不顺畅,社团管理细则、社团登记审批制度、社团年审制度、社团财务制度、社团档案制度、社团指导老师负责制度和评比表彰制度等管理制度缺乏,对社团文化的培育疏于引导,社团仅凭自身自觉和力量是很难形成社团文化的。大多高职院校对专业社团的重视不够,导致专业社团数量较少,质量较低,失去了专业社团对辅助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重要作用。[2]74指导教师配备不齐而且大多由缺乏相应专业背景的学生管理人员兼任,对社团的指导难以注入专业性文化元素,专业社团也很难凸显高职特色。

2.3 高职院校社团生存环境恶劣

活动经费和场地紧张是制约社团发展的瓶颈问题,在高职院校这一问题显得特别突兀,因为大多高职院校本身办学经费紧缺,办学场地满足教学和实验实训已是困难,无力顾及社团的需要。活动良莠不齐、经费不足、社团发展不均、内部管理水平低、成员流动性大等问题挑动着社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神经,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和难出精品活动的恶性循环更是挑战着高职院校社团生存的底线。因此,高职院校社团大多疲于应付生存问题而无力顾及社团文化的培育,因为社团连生存都成问题时,社团文化的培育便是奢谈。

2.4 高职院校社团存续时间较短

社团文化很大程度上源于社团的鲜明的特色,即社团的个性。[1]82高职院校各类社团的特色相对平淡,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高职院校社团创办或存续时间较之本科院校更是短暂,而社团文化的培育需要社团的长期稳定发展和较长时间来凝练。创办和存续时间的短暂也使高职院校社团活动成果积累不充分,特色、优势不明显,加之文化传承意识淡薄,社团本身已形成的精品文化也没能得以传承。

2.5 高职院校社团领导和骨干成员抽象思维能力弱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善于形象思维、弱于抽象思维的智力类型在很大程度制约了他们对文化这类抽象事物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甚者他们整体素质和能力不及本科院校学生,他们对高职教育的认知也较模糊或者浅薄,所以,社团负责人和骨干对社团文化培育的自觉程度较低,培育具有自身特色又具有高职气息的社团文化相对于他们显得更难于把握。

2.6 高职学生对社团功能的狭隘认知

他们加入社团以玩乐和交友为主,较少关注社团对其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升的益助,注意力集中于社团活动的热闹,从而对社团在风尚、气质和精神方面的感知和需求不甚强烈,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社团在文化塑造方面的动力和压力。

3 高职院校社团文化缺失的应对路径

3.1 提炼精神内核和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对于自身的发展方向应进行准确定位,对发展理念、模式和路径等顶层设计要给予精心思考、宏观规划和系统设计,逐步凝练自身的富于职教色彩的精神内核,并使其不断得以传承和延续,更要使其浸透师生的血脉和骨髓,为社团文化的培育提供明确的方向。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所依托的行业和发展定位、专业体系营造浓烈而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具有整体统一性和个性化特征的文化识别系统,为社团文化培育提供丰厚的土壤。

3.2 创新管理体制和改善社团发展条件

建立学校党委领导下的团委和学工部协同的社团管理体制,形成团委、学工部、团总支、系部及其他职能部门共同支持社团发展的良好合力[3];健全社团管理制度,完善并创新社团评价激励机制,配备高素质的专职社团指导教师,加强对社团的分类指导和管理;将社团建设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和素质教育的整体工作体系当中,在政策、经费、场地等方面给予保障,缓解社团生存压力,让社团在宽松环境中将精力聚焦于社团文化建设;将社团文化建设纳入社团评价考核体系,指导社团注重活动定位和导向作用;大力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引导社团开展健康高雅又有高职特色的活动,提高社团文化活动品位,展示社团风采,塑造社团品牌,弘扬社团文化。

3.3 提升社团干部与骨干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

社团负责人和骨干成员是社团文化建设的直接实施者,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是强化高职院校社团文化培育的重心工作。将提高社团干部和骨干的整体素质和领导效能放在社团工作的重要地位,着重培养社团领导的战略眼光和文化自觉,让其引领社团文化的建设;加大社团骨干成员的培训力度,注重提高社团骨干的道德情操和审美修养,通过高素质的学生干部队伍,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文化活动,提升社团文化品味;注重骨干成员的选拔培养,保证社团新老成员衔接和社团传统、理念的承袭,形成制度,加强社团文化积淀。

3.4 凝练社团精神和打造社团文化品牌

科学制定社团章程,完善社团制度建设,明确社团的宗旨和运作机制,推动社团的规范化发展的同时,对社团角色和职能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逐步凝练为成员所熟知认同奉行的社团精神,以之为核心理念,打造良好的思想政治环境、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净化的社团物质环境,营造具有公平公正、积极进取、团结和谐、敢于创新等特点的文化心理氛围,树立追求社团发展与自我专业能力提升、服务社会相结合的正确价值取向,把握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打造精品社团,开展精品活动,树立品牌意识,促进社团精品文化的形成。

3.5 推动社团的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发展,即学生社团由“过去纯粹的兴趣型为主向兴趣和务实并重转变,由人文型为主向人文和科研并重转变,由自主型为主向自主和组织型并重转变”[4],是高职院校社团文化走向高职特色化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加大专业性社团扶持力度,凸显社团文化的职业性,使社团成为高职生提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平台;积极探索把学生参加社团和学分制、评奖评优进行挂钩的管理考核机制,引导高职生将兴趣爱好与职业素养的培养相结合,强化其对社团正面价值的取向和认同,增强其对社团文化的感知和关注,为社团文化的建设增添更多的压力和动力;将社团建设与专业建设相结合,社团活动的开展与专业课程和技能训练项目对接,使社团文化充满专业气息,深深打上高职教育的烙印,培育不同于本科院校社团的文化气质。

4 结语

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发展,才是真正的可持续的发展、特色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最高境界追求是以人为本、文化立校。[5]社团文化培养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助推器,注重社团文化培育从而树立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自觉,是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面临的挑战,更是机遇。

[1]王宏维.论大学生社团文化培育的三个基本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3,(1):80-83.

[2]吕恒昌,尚姝钰.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发展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3,(10):73-75.

[3]郑治国.高职院校社团建设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4]陈幼林.高校学生社团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5]李明中.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境界追求[N].中国教育报,2012-05-02(5).

责任编辑:邓荣华

G 711

A

1672-2094(2015)01-0128-03

2014-12-03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厅2013年重点科研项目《多元互动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编号:13SA0204)研究成果这一。

王丽华(1979-),女,广安华蓥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关系和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社团精神院校
缤纷社团
虎虎生威见精神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拿出精神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