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后示范院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2015-04-10李琳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示范性办学校企

李琳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郑州 451450)

当前后示范院校面临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李琳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1450)

目前,高职院校国家示范性建设项目任务的开展已接近尾声,示范性高职院校陆续进入了所谓的“后示范”发展时期。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示范性建设并未能一次性地解决有关于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相关问题。综合分析示范性高职院校多年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的发展态势,示范性院校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职院校能否在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沉着应对挑战,主要取决于高职院校的办学视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以及改革的方向、力度与步伐。

高职院校;后示范时期;问题;解决方法

1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历史

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高职教育开始大规模发展;2000年,国家将权利下放,从此,职业技术学院的审批正式由地方接管;2002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2002年10月以来,教育部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宗旨。自1998年开始,国家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着实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1]

根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将会有100所专业教学质量突出的高校得到教育部的支持,同时对示范院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也将加强。

2 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相继进入“后示范”时期

自2006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以来,高职院校相继经历了院校合并升格、规模扩张、示范院校建设、骨干院校建设、评估验收五轮大的发展改革机遇期,不管是从院校的软实力还是硬实力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也形成了我国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规划发展的新版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现代职教体系建设是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最大机遇,示范院校更要率先探索,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整合教育教学资源,贯通职前和职后教育,探索政府办学、企业办学和社会办学并举的新模式,促进全日制职业教育和非全日制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使学历职业教育和非学历职业教育沟通衔接,服务区域发展战略的空间布局,做职教改革创新的“拓荒者”。

截至2011年3月,已有100所由国家财政重点支持建设的示范高职院校按时完成了项目任务,并顺利通过了专家团队的验收,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单独招生试点、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这样的成绩并不意味着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已经结束,而是代表一个新阶段征程的开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示范性发展时期”。简单地说,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然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不管是办学视野、管理机制还是办学信念都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修正、完善,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目前,首批完成国家示范院校建设的100所院校已经迎来了“后示范”时期暂时的“政策真空期”,而这100所院校需要做的就是:在冷静评价,理性回归的基础上,从新思考并规划未来建设与发展的问题。

3 后示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1 校企合作机制开展不全面

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启动之初,各个院校均加大了对学院校企合作制度的开展与深化,为在评比验收中取得优异成绩,大多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量”,而没有过多关注“质”,致使职业教育至今没有找到与企业合作的普适性的价值基础。因此,在“后示范”时期,校企深度融合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这一认知虽说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仍然处于“手拉手”阶段,还未能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双方还未能实现实质性的战略合作,各方的优势资源还未能实现共享,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岗位评价标准、科技开发、人才定向培养等方面校企双方还未完全达成一致。[3]校企合作机制中曾提到:所谓校企合作,即“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办学理念。但就目前的校企合作办学情况来看,校企合作的紧密稳固、共享双赢、可持续发展等创新机制还远远达不到标准,这也严重制约着“后示范”时期的高职院校的发展。

3.2 院校管理机制设置不完善

高职院校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生命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件”,其主要包括:师资结构、师资配备、专业(课程)设置、生源来源情况、办学理念以及教学管理制度(体制机制)等。调查结果显示,在已完成建设的100所院校当中,大多数院校能在示范性建设期间较好地处理好师资结构配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问题,但作为高职院校“生命系统”主要构成部分的管理机制创新,并未能如愿的在示范性建设期间全部完成。在当下的“后示范”时期,师资队伍无论是在人才数量上还是在人才结构上依旧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建设虽然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但在骨干课程的开设与整合方面还未能真正与社会需求、科技发展紧密衔接;相对于本科教育,高职院校的招生来源问题仍然不容乐观,为抢夺生源,院校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无序地竞争也使得生源质量不断下降。[3]

3.3 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缺失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随之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将会对人才培养计划与人才培养方向提出新要求。在“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更应调整办学思路,冷静应对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招生、就业、生源质量等方面的困难,把内涵建设放在首要位置,把人才培养质量当成“试金石”。[4]

4 解决方案

4.1 拓宽办学视野,与国际接轨

在“后示范”时期,学校建设应打开办学视野,实行“内外兼修”,内养文化、外扩视野。文化传承创新与发展是历史赋予高校的使命,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构建现代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体系中,鲁昕副部长多次提出了高职教育具有促进文化技艺传承创新的功能。因此,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更应担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成为文化传承的引领者。[4]笔者认为,已完成示范性建设的100所高职院校不仅需要与学校周边区域的人文历史相结合,还应与周边的中外企业多交流,了解企业的企业文化,并主动搜集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精神,找到与师生工作成长精神相一致的文化精髓,将其凝练成与专业发展有关的文化精神,通过“产业文化进教育,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全面促进学校文化与周边人文历史文化、企业文化的融合,形成文化建设助力专业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与企业开展合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企业文化元素,让学生接受现代企业文化的熏陶,实现校企文化全方位融通,提高社会、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高职教育始终坚持开放办学的理念,与外资企业合作、接纳外企企业文化、引进吸收国外领先技术,这些都是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需要进一步做到的。在内养文化的同时,示范性高职院校还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服务国家经济“走出去”战略;利用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与外国集团、外资企业及中外大型企业合作,签订定向培养计划,以满足企业海外发展需要,也拓宽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积极与国外拥有先进理念的同类职业院校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通过师生交换学习、海外企业实地实习等形式,促进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发展,扩大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4]

4.2 改革学校管理机制,确保长效有序运行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示范建设的成果已进入维护管理、稳定运行与推广期,伴随着后期建设成果的维护与推广的开始,各项资金也需要持续投入,另外,在最开始建设过程中所使用与借鉴的一些方式方法有些已经不再适合“后示范”时期的发展需求。因此,我们应总结之前建设时期的经验与教训,积极探索适合成果维护与推广时期的发展道路,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与管理机制,使示范建设成果得以长期稳定运行。

4.2.1 建立高职生源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主要来源均为高中应届毕业生,高考志愿填报排在本科一、二、三批次之后,这样的录取顺序,无疑会给社会一种本科落榜生的感觉,是高等教育的最低层次。从招生来源上讲,这样的生源结构非常不利于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认为,在小学六年、初中三年的义务教育结束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各方面能力、家庭情况等科学地对学生进行一次筛选,使一部分学生进入“职业高级中学”,转走职业技术发展的道路;另一部分学生进入“普通高级中学”,走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道路。但前提是从就业机会和待遇问题上给以保障和认可,或从立法上给予平等的地位。[5]

4.2.2 建立高职教育体系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从知识体系层面划分可分为三方面,即科学、工程、技术,三者之间既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但在现行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学术型、工程型的高等教育体系不能取代技术型的高职教育体系,这是建立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依据。[5]由此可见,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的建立是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与发展道路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高职教育在建设发展中一定要找准自身定位、明确办学方向、界定服务面向、突出教育特色,有别于高等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适应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的步伐。

从2001年开始,中国的社会经济进入了加速转型期,高职院校可根据我国在经济转型期和转型后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分析与预测,并借鉴国内外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将我国的多所高职院校分批分期进行升级改造,为建立综合应用型技术大学做准备。

4.3 改革办学信念,突出内涵建设

高等学校的内涵建设与发展,是相对于其外延建设而言的。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所谓的外延建设即学校为教育服务的硬件设施的完善及生源来源的扩大,而其内涵建设则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提高以及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等。在数十年的发展改革历程中,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突飞猛进,也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由小众化进入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同时也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高职院校各方面都大踏步往前走的时期,我们还要注意其内在实力的发展,所以,高职院校还需转换发展方向,将重点放在院校的内涵建设上。

4.3.1 专业建设为龙头

在后示范建设时期,我们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当地经济,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持续推进重点专业建设。进一步突出“区域”意识和“本位”意识,依据“适应产业结构,立足区域经济,瞄准岗位需求,强化技能培养”的专业建设思路,依托行业协会、合作骨干企业,构建国家级重点专业、省级重点专业、院级重点专业三层并进的专业建设体系。

4.3.2 课程建设为抓手

根据我国经济在转型期和转型后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新要求,合理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新课程;面向岗位群及工作过程,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完善“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参照职业证书考核标准,由校企双方组成课程开发组,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标准,同时由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编写针对性强、与生产实际结合紧密的特色教材,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证书的融合、课程内容与企业新技术、新工艺的对接。

4.3.3 师资队伍建设为载体

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专任教师缺乏“实战”经验,“双师型”教师结构不合理,教师年龄配比失衡等现象,在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的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大力推行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骨干教师培育计划”、“双师素质提升计划”和“兼职教师团队建设计划”,加大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努力发掘年轻教师的潜能;将教师下企业锻炼和社会服务能力纳入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绩效考核;建立校企共建的企业师资培养、锻炼基地,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等,以提高师资队伍整体水平。[4]

[1]张永红,高晓梅.“后示范时期”高职学院内涵建设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1,(32).

[2]王娅,李晓梅.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校企双带头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经济管理者,2013,(25).

[3]保刚健,马斌.后示范建设的挑战、战略定位及其工程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3,(12)

[4]王焕君.“后示范”时期,高职如何突破[N].光明日报,201 3-12-07.

[5]李斯杰.示范性建设后高职院校建设发展策略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责任编辑:邓荣华

G 471

A

1672-2094(2015)01-0125-03

2014-12-10

本文系2014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编号:SKL-2014-2354)、2014-2015年河南农业职业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编号:2014-NZYGH-014)研究成果之一。

李琳(1988-),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语文教育、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示范性办学校企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让“示范性”名副其实——创建省示范性县级教师进修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打造赵李桥品牌 建设示范性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