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的思考

2015-04-10何跃美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低头族

何跃美

(韶关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韶关512005)

对高校课堂“低头族”现象的思考

何跃美

(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随着移动网络的发展和智能触屏产品的普及,高校课堂上“低头族”现象越来越普遍,已经严重干扰了高校的课堂教学秩序,降低了高校的教学成效。进行高校改革、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可一定程度上改变高校课堂中的“低头族”现象。

关键词:低头族;智能触屏产品;课堂教学方式

“低头族”这个词已在高校被普遍提及。网络时代和触屏时代的到来,高科技也辐射到高校的课堂上,“上课不带课本必带充电宝”成为大学生们的口头禅。

一、触屏时代高校课堂“低头”现象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低头族”的情况,我们作了一次随机调查。

今年5-6月期间,我们在学院内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98%以上的学生都有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触屏产品,30%的学生月使用流量为100-200M,50%的学生为200-400M,25%的学生大于500M。88%以上的学生表示课堂上有玩手机。58%以上的学生反映上课一定玩手机,45%的学生觉得上课期间完全不能拒绝手机的诱惑。

85%的学生认为使用触屏产品可以让他们获得讯息,开展社交。50%的学生认为如果看到同伴低头玩手机,自己不仅不会去打扰,而且还会加入“低头族”的行列。“低头”学生中55%以上的学生是因为课余沉迷于网游、QQ和微信,到了上课时间仍欲罢不能而继续“低头”。有20%的学生表示触屏产品不会影响他们大学学习。70%的学生意识到了“低头族”的危害,但基本上无法拒绝。

几乎100%的学生用触屏产品聊QQ发微博已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40%左右的“低头族”表示自己有媒介依赖症,其中只有18%的学生认为可以自控。仅有15%左右的学生表示自己会主动利用触屏产品学习,他们认为触屏产品几乎不会影响到学习。

87%的学生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90%的学生每天24小时开机,65%的学生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

85%以上的学生表示课堂上均玩过触屏产品,这些学生中95%以上聊QQ微信,20%左右的学生看新闻,45%的学生打网络游戏,80%的学生观看视频,只有10%的学生偶尔利用触屏产品查找课堂学习内容的有关资料。

二、高校学生常“低头”的危害分析

1.注意力危机

有研究表明,每天长时间关注触屏产品,脑部受到过度刺激,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低头”学生常有:离开手机便发慌、紧张、心神不宁,总是惦记有没有短信没看,有没有微博、微信的新动态等症状。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终端产品对高校课堂的“侵蚀”使很多学生对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内容表现麻木,眼神发直,思想完全不在课堂上。可是,只要“低头”到手机上,就会百分之百地投入,那种专注让人无论如何都难以释怀。

2.健康危机

学生在课堂上专注于聊天、游戏和视频,由于这些内容延续到课间休息和课后,致使学生放弃课间和课后的活动机会,“低头”动作固化,引起一系列的健康问题。

视力症候群:长时间盯住强光屏幕对人眼危害极大,近距离盯着屏幕容易引起视力下降。触屏产品的屏幕光点,导致聚焦的眼部肌肉群过分使用无法放松,造成“计算机视力症候群”,包括干眼、眼睛酸痛、头痛、以及视力模糊。

拇指过劳症:长时间使用触屏产品,手腕持续反折容易造成正中神经压迫而罹患“腕遂道症候群”,用单边拇指握持机身使拇指过度疲劳。另外智能型产品的键盘较迷你,手指头在狭小的空间重复使用,易引起手指肌腱炎,更甚者会转为板机拇指。眼周松驰:数据显示,每天使用触屏产品超过8小时的女生,眼周平均皱纹将增加30%。长时间专注于手机,会毫无意识地皱眉或瞇眼,一旦养成习惯便容易产生眼周纹。[1]

脖子僵硬:医学资料反映,门诊中20岁左右有颈纹的年轻患者增加2成,原因是肌肉过度收缩,长时间低头对淋巴循环有明显制约。经常低头会破坏颈椎的生理弯曲,容易引起颈椎增生,头晕、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失眠等症状随之出现。

3.心理危机

“低头”学生的生活已被触屏产品侵蚀,他们开始忽视人与人的沟通,漠视身边的现实事情,感兴趣于虚拟的网络陌生人的帖子,扭曲了青年大学生的人格。更有一部分学生离开手机便有发慌、紧张、心神不宁等现象。这些学生已经出现了心理问题。

4.交流危机

由于长时间“低头”于电子产品,使很多学生已习惯于通过网络与他人(包括熟悉与不熟悉的人)沟通交流,当面对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或老师时反而丧失部分交流能力,不能或不会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产生沟通和交流危机。[2]

三、高校学生在课堂上“低头”的原因分析

1.难进易出的高校体制

努力拼搏十多年才能圆大学梦,经过高考的学子进入大学校园后如释重负,有彻底解放的感觉。只要考进大学基本上都可以毕业的这种高校体制,使高校学生就读期间没有压力,特别是地方性高校,大多数学生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放任自己。伴随他们的又正是迅速发展和普及的移动网络和智能产品,使在校大学生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和触屏智能产品成为必然的结果。

2.人才培养计划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包含了教育部规定开设的多门公共课程,这些课程从管理和教育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必要开设的。但由于这些课程的教学模式很多学生不太认同导致厌学情绪,并且这些课程多安排在新生入学的头两个学期里学习,在不得不去上课的情况下许多学生通过玩手机来消磨课堂时间,久而久之,在课堂“低头”的习惯延伸到其他专业课程上来而变得普及。

3.学生缺乏追求和无心向学

通过了解,现代大学生中认为“高校生活是人生的一个经历而非学习知识和掌握本领的阶段”的比比皆是,特别是考进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学生,由于没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而丧失斗志,因此他们只想混过四年,无心向学,没有追求,思想空虚,无所事事,绝大部分学生从始至终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学习和职业规划。这时,迅速发展的网络和触屏智能产品正好填补了他们空泛的大学生活,他们一起床就找手机,走路看手机,上课玩手机,吃饭睡觉都离不开手机。

4.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近年来,高校的课堂教学方式虽然进行了多种改进,但大部分课程的授课还是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授,学生在下面被动地听,教学过程学生几乎不需要主动思考,在这样的模式下,授课过程学生越来越感觉没吸引力,注意力开始转移,这时最能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必定是那些触屏智能产品带给他们的网聊、网游和网络视频了。[3]

四、把“低头”学生从触屏产品上拉回课堂中来的设想

1.改进本科院校教育管理模式

难进易出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让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很多学生一进入本科院校就考虑如何混过四年。要改变本科学生混日子的状况,必须对本科院校的教育管理模式进行改进,我们可以引入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管理模式,参照先进发达国家高校的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学分管理制度。如果本科学生要拿到某课程的学分,除了通过课堂上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外,必须完成相应的课外任务,比如查找相关资料,撰写学习心得,甚至是参加科研和项目活动,让这些活动填满学生们的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低头”。

2.适当调整人才培养计划

新生进入高校后,不明确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有必要让新生一开始就接触自己的专业课程。教育部规定必修的公共课不一定都要安排在前两个学期完成,恰当分散在本科四年中的每个学期,不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首先,新入学的学生进入一个与中小学期间不同的学习氛围,专业学习与普教学习的区别让很多新生茫然,教育部规定的公共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在中学期间均有接触。如果新生入学的前两个学期还是继续接受基本相同内容的教育,他们地感觉不到本科教育与原来的有什么区别,自然会延用中学的学习方式,习惯于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方式,一旦这种满堂灌的内容没有吸引力,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手机吸引过去,这种现象极易延伸至其他课程。其次,新生到了高校进行专业学习,一开始对自己的专业要求和未来就业方向均不太明确,新生入学教育中虽然有学科和专业介绍,但都是较肤浅的。如果入学的前两个学期多安排几门专业基础课程,让他们一开始就接触自己的专业,有利于培养专业兴趣,促进主动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获取知识的渴望,自然会减少课堂“低头”现象。

3.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面对课堂“低头族”,教师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知识传授,要找到在21世纪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做好教育创新的根本方法,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要想办法把学生从手机上拉回课堂来。经实践,可尝试以下几个方法:

方法一:提升课堂授课的乐趣。结合网络、热点、杂志等搜集各种相关资料,让讲授更加有趣;模拟案例现场教学、播放影片,吸引学生注意力。

方法二:让学生忙起来。在课堂上安排多种活动,包括观点讨论、辩论、游戏、实战模拟等,一旦发现学生低头,就把他点名一起来参加到其中,使学生在课堂上没空玩手机。

方法三:“以毒攻毒”——用手机上课。可以通过开设微信公众号,用微信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者发送漂流瓶,或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发送课堂照片和内容,不玩不行,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只能专注于手机,感觉脖子疼,眼睛累,流量不够用。经过一段时间,学生慢慢开始害怕在课堂上玩手机了。

方法四:布置课外学习任务。课后布置学生查找课堂教学相关的文献,撰写学习笔记;布置课外讨论,要求汇报讨论全过程;布置撰写专业小论文,巩固所学专业知识;鼓励参加相关课题或项目建设。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课后也忙起来,课堂“低头”的原因很多是课后“低头”的继续。

要真正实现把“低头”学生从手机上拉回到课堂上的目标,必须提高学校全员的重视程度,可以先从制度开始,制定高校课堂禁止玩手机等触屏产品的校规,任课教师课上严格执行,把课上玩手机与否与学生的课程成绩挂钩,真正让学生回到我们的课堂上来。

参考文献:

[1]徐成芳,顾林.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的心理原因及防治对策[J].学理论,2011(32):217-218.

[2]高魏.高职院校学生手机依赖的心理因素分析[J].科技世界,2013(19):141-142.

[3]王滋海,符慧君.大学校园“低头族”现象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2013(10):75.

(责任编辑:古语)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7-5348(2O15)11-O126-O3

[收稿日期]2015-09-16

[作者简介]何跃美(1965-),女,广东韶关人,韶关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Reflections on the University Class“Mobile Phone 0veruse”Phenomenon

HE Yue-mei
(Schoo1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1oPment of mobi1e network and the PoPu1arity of inte11igent touch screen Products,the number of Phubbers in co11ege is growing raPid1y,which has serious1y hamPered the co11ege c1assroom teaching order and reduced the co11ege teaching efficiency. This artic1e attemPts from the university reform,adjust the Personne1 training P1an and imProve the c1assroom teaching mode to Pu11 Phubbers back to our co11ege c1assroom.

Key words:Phubbers;inte11igent touch screen Products;c1assroom teaching sty1es

猜你喜欢

低头族
论中学生沉迷手机的原因与危害及应对措施
“低头族”大学生的心理行为研究
媒介使用产生的“低头族”现象
地铁站点名批评“低头族”
德国:为“低头族”特供红绿灯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以及对策研究
“低头族”特供红绿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