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创新与不足
2015-04-10常业安
常业安
(昭通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文学研究
论《文心雕龙》文体论的创新与不足
常业安
(昭通学院 人文学院, 云南 昭通 657000)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也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体论”对各种文体写作源流、写作特点、写作规律以及体裁界定、语辞运用与话语的表达等方面的探讨都有其独创性。在选文定篇、文体形式等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文心雕龙; 文体论; 创新; 不足
《文心雕龙》是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1]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结构缜密,全书50篇,除《序志》一篇外,可分为“文之枢纽论”、“文体论”、“创作论”和“批评鉴赏论”四大部分。“文之枢纽论”即总论五篇(即《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辩骚》),是全书理论的基础;“文体论”部分对各种文体写作源流、写作特点、写作规律以及体裁界定、语辞运用与话语的表达等方面的探讨,是“总论”、“创作论”、“批评论”坚实的理论依据;而创作论是从文体论中概括出来的“文之枢纽”的论文体系,是从文体论和创作论中归纳出来的,没有文体论就没有创作论,也就没有全书的完整体系。刘勰的文体论与他以前的文论有很大的不同。就残存的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看,都只是列举出一些作品来说明各文体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而刘勰则讲各体文的流变,具有分体文学史性质,可以同《时序》讲各代文学演变相配合。“《文心雕龙》丰富的文体论思想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使从高度发达的西方现代文体学视域来审视,仍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P.184)。本文就该书文体论的创新和不足进行阐述。
刘勰的文体论,有反对当时文风的一面,也有和当时文风相一致的地方。当时颜延之提出了言、笔、文三分法。“颜延之言字与笔对举,意谓直言事理,不加彩饰者为言,如《礼经》、《尚书》之类是,言之有文饰者为笔,如《左传》、《礼记》之类是”[3](P.658)。不讲文采的经书是言,当指《尚书》、《春秋》;有文采的传记是笔,如《左传》、《礼记》。此外,有文采的韵文是文,如《诗经》。这个三分法认为,笔和文都有文采,接近于文学,言没有文采,不是文学。到了萧统,在《文选序》里提出了两分法。“萧统按照这个标准,在《文选》中共收选文学作品七百多首,然后,按文体分成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表、上书、启、弹事、烧、奏记、书、移、檄、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史述赞、论、连珠、篇、铭、诛、哀、碑文、墓志、行状、吊文、祭文三十八个大类。”[4]以有文采的为文,把经子史排斥在文外,但史书中的“赞论之综辑辞采,叙述之错比文华”,也作为文而入选。这反映了文学概念的趋向明确。所谓趋向明确,即开始想分别文学与非文学,而萧统提出的标准,含有文学与哲学、史学文的不同。就这方面说,刘勰认为经书是文,在文学概念的趋向明确上显得不如前两家。但从当时人所谓文来看,即认为有文采的是文,那么颜的三分法比萧的两分法更符合实际。两分法承认史书中的赞论叙述为文,那么为什么不可以承认经子史中有文采的为文呢?三分法认为“传记则笔而非言”,那就承认经子史中都有笔,即无韵文。这就同刘勰不加分别,一切都认为文,这就造成把“谱籍簿录”,“符契卷疏”都与刘勰的承认经子史为文比较接近。三分法认为经书中没有文采的是言,称为文,这又显出不如萧的明确。总之,当时还不可能产生以有形象和情韵为文学的明确概念,这三家对文的认识,都不可能完全正确。但把经子史排斥在文外,显的过于狭隘,不利于讲明文学的发展。从文论的角度看,刘勰把经、子、史归入文内,更有利于文学发展的阐述。
萧统把经、子、史排斥在文外,这点和刘勰不同,但在文体分类上,除《史传》 、《诸子》外,其他各体大致同于刘勰。《文史通义· 诗教》下批评《文选》分类:“淆乱荒秽,不可致洁。”刘勰的文体分类也有这个毛病。这是由于看重应用文,强调教化的缘故。如纪评:“自唐以前,不知封禅是非,故封禅为大典礼,而封禅文为大著作,特出一门。”即是一例。
刘勰的文体论,也有当时文论的。《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箴顿挫而清壮”,“说炜烨而谲诳”。刘勰提出“诗言志”,“诗者持也,持人性情”,要“顺美匡恶”(《明诗》)。赋要“体物写志”,“义必明雅”。强调言志和雅义,要美刺,跟专讲缘情体物不同。又说“箴全御过,故文资确切”(《箴铭》),强调御过。又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除了谲敌,不同意“说炜烨以谲诳”。都着重在思想上提出要求。这同他要纠正偏重形式的文风是一致的。
刘勰的文体论跟他以前的文论有很大的不同。就残存的挚虞《文章流别论》 、李允《翰林论》看,都只是举出一些作品来说明各体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而刘勰讲各体文的流变,具有分体文学史性,可以同《时序》讲各代文学演变相配合。结合时代来讲文学,用时代的变化来说明文学的变化,宣扬了唯物观点,构成了刘勰文论的杰出成就。他指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情是由物引起的。
“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建安之末,区宇方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哀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明诗》《时序》)这些都是结合时代来说明文学。建安文学由于乱世和曹操统一北方这两者的结合,才构成慷慨多气,唯取昭晰的特色。而政治跟文学的关系,又像风动与波震那样密切。“昔华元弃甲,城者发睅目之讴;臧纥丧师,国人造侏儒之歌”(《谐隐》)。作品是反映生活的事件的。“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时序指时代,文学的兴衰同时代有关。世情指当世之风气,“故知炜烨之奇意,出乎纵横之诡俗也。”(《时序》)这正是世情引起文变的好例。还有,刘勰的文体论又给他的创作论奠定了基础,他的创作论正是在对各体文的创作要求上归纳的。
刘勰的文体论也有它的局限,像对《史记》,《论衡·案书》里已经指出“司马长子……河汉也,其余泾渭也”,超越其他史书。但刘勰错误地接受了正统史家的意见,认为它“爱奇反经之尤”,对它的杰出成就估计不足。对歌功颂德,恒范《世要论·赞象》里指出“虚而为盈,亡而有为”的缺点;又《铭诔》里指出“爵以赂至,官以贿刘勰在《史传》里虽然也指出“勋荣之家,虽庸夫而尽饰,迍败之士,虽令德而嗤埋”,可是在《颂赞》、《诔碑》里没有像《世要论》那样指出它们诬陷的缺点,由于受当时偏重文采的局限,因此在选文定篇上也有问题。像《诔碑》里对潘岳《马湃督诔》、颜延之《阳给事诔》、《陶徵士诔》这些有思想性的作品都没有入选。在《乐府》里对《公羊传解诂》论《国风》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汉书·艺文志》论乐府的“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这些从人民角度着眼的诗论都不加注意,对乐府中的叙事名篇都没有提到。假如说《乐府》专讲音乐,那么对这些叙事名篇在《明诗》里也忽略了。这更说明他对民间文学的轻视,《谐隐》里称“文辞鄙俚,莫过于谚”。曹植已看重小说,晋时已有干宝《搜神记》的小说创作,《谐隐》里也提到小说,但不免加以轻视。他在《史传》里不提人物传记,看不到传记文学的杰出成就。他在《时序》里提到东晋袁、殷、孙、干,宋代王、袁、颜、谢、何、范、张、沈,独独对于晋宋之交的大诗人陶渊明只字不提,岂不因为陶诗的语言不尚雕藻而被忽略呢?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和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都对七言诗加以推重,刘勰讲到了三六杂言,却不提七言(《名诗》),显出他对这种新形式的认识不足。
还有,刘勰的文体论不免拘泥于形式。如《颂赞》:“至于班傅之《北征》、《西巡》,变成序引,岂不褒过而谬体哉!马融之《广成》、《上林》,雅而似赋,何弄文而失质乎?”《北征颂》在颂词前有一篇叙述,这篇叙述对了解《北征颂》还是需要的,刘勰认为颂词加上叙述为谬体,不够确切。马融的《广成颂》,借颂做掩饰来进行讽刺,是一篇好的作品。刘勰确认为讽刺的内容同颂的民称不合,斥为失质。又说:“陆机积篇,惟功臣最显,其褒贬杂居,固末代之讹体也。”陆机的《汉高祖功臣颂》以颂为主,但也夹杂一些批评的话,像对黥布歌颂了他的功勋,末了指出“谋之不臧,舍福取祸”。这里没有影响对黥布功绩的称颂,但刘勰认为颂只能歌颂,否则就成了“末代讹体”也不免拘泥“颂”体。
综上所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论述了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继承和革新的关系,对文学的艺术本质及其特征有较自觉的认识,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文体论成果,虽然有不足,但其创新更值得肯定。
[1]章学诚. 文史通义[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张少康.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刘勰. 文心雕龙注[M]. 范文澜, 注.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徐召勋. 评萧统的文体分类思想[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91—95.
On the Creativity and Deficiency of Wen Xin Diao Long's Stylistics
CHANG Ye-an
(School of Humanities,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Wen Xin Diao Long ,written by Liu Xie, a theoretician of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is a literature work with a systematic theory, a strict structure and detailed elaboration. It is also the first well organized and complete literature theory work of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Stylistics has its creativity in discussing writing origin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genre definition, rhetoric and discourse expression. Meanwhile, it has its deficiency in article selection and styles.
Wen Xin Diao Long; Stylistics; Innovation; Insufficient
2015-03-16
常业安(1957— ),男,云南昭通人,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普通话等教育教学研究。
I206.2
A
2095-7408(2015)03-004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