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衔接方式的探究
2015-04-10曹雷雷
曹雷雷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辽宁 丹东 118009)
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衔接方式的探究
曹雷雷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辽宁 丹东 118009)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市场人才的需求逐步由“白领”人群向“蓝领”人群过渡,这也带动了中、高职院校的不断发展壮大,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3+2”教学模式,即学生在中专就读3年后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两年,进而获得高职院校的毕业文凭,而学生在中专和高职院校所学的课程,除专业课外,其基础课程也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将就中、高职体育课程的差别进行研究,并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更好地将中、高职体育课程加以衔接,从而推动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中、高职;体育课程;衔接方式;探究
中、高职院校近年来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各大高职院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其中除参加正常高考所录取的生源外,中专升高职,也是高职院校生源的重要组成部分[1]11.经调查发现,中专升高职的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存在差异较大,让很多初进高职院校的中专生感到不太适应,甚至有些原本比较喜欢运动的同学,因为不适应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模式而逐渐疏远了体育运动,转而将精力投向了手机、网络、电视等虚拟世界,生活习惯变差,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无处释放,对其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而体育课程如何在中、高职教学中起好衔接作用,让学生继续保持应有的青春与活力,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我们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1 研究的目的意义
中专学生一般是初中毕业后进入中专院校学习,进行3年左右的学习后,部分学生会选择升入高职院校继续深造,其年龄基本在18~20岁这个区间范围内,而这个年龄对人体来说是一个身心逐步发展、健全的黄金时段.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学生家长、社会风气外,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方面,起到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中专学生升入高职院校后,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往往与其在中专时期所受教育存在“断档”现象,体育课程也不例外.而由于中专升高职的学生占高职院校生源比例较低,这种“断档”现象往往很容易被忽视,许多学生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既新鲜又茫然,部分适应能力差的、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学生因此走向一条相反的道路,放弃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原本应有的青春与活力[2]10.做好中、高职体育课程的衔接工作,对这部分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研究要保持这个年龄段学生应该有的青春活力和健康的体魄,并加以适当的引导,使其更快适应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从而避免学生因不适应或者因为某种“被忽略”而产生逆反心理,走上不健康的生活道路.
2 中、高职体育课程存在的差异
2.1 中、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发展建设差异较大
中、高职院校建设的迅猛发展是从近年来才开始的,而各院校发展建设的时间及建设程度、方向又不尽相同,造成各院校之间的体育设施、文化建设差异较大,中专院校的校园规模往往会略逊于高职院校,体育设施的建设和投入都存在不足,致使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所面对的是全新的、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不知所措,找不到学习的方向.
2.2 中、高职院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截然不同
经笔者的调查发现,中专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上课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即上课简单地做做准备活动后,便解散,由学生进行自由活动,也就是我们经常提到的“散玩儿”现象,教学管理不够严格,考核评价更是形同虚设,而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却有着相对完善的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体系,其成绩是与学生毕业直接挂钩.这就让中专学生会对此感到极大的压力和强烈的不适应,学习起来战战兢兢、畏首畏尾,导致部分同学因不堪重负而选择了逃避.
2.3 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差异明显
中职学生由于学校发展的滞后,或学校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师资力量的匮乏等多方面原因,会导致学校体育课程开设的学习项目较少,往往只是最基础的足、篮、排3大球运动为主,如果学校要求不高,那么学生课上真正能学到的东西就少之又少,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3]58.而进入高职院校后,学校开设的体育课项目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学生往往无从选择.在实际教学当中不难发现,选择学习足、篮、排运动的学生,因为教学内容要求、强度、考核等都高于原有的中职院校水平,造成学生学习难度超出他们的接受能力,从而产生厌学情绪.而选择全新项目学习的学生,由于从未接触过学习项目,学习起来也是倍感吃力,再加上考核压力,使学生有一种不堪重负的感觉.
3 中、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衔接的要点探究
3.1 加强教育宣传 从基础教育入手 循序渐进
新生入学初始,要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在正式授课之前,首先要了解学生中职时期体育课程内容及组织形式,并讲解、分析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为进行高职院校的体育课学习提前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让学生充分了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项目内容及组织形式、考核标准等,提前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及需要加强其对体育课重视程度的必要性,降低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
3.2 项目内容设置灵活 注重学习兴趣培养
对于中职升高职的学生要注意学习兴趣的培养.任何体育项目教学,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才能促使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各项目内容设置要注重基础教育,降低高难度技术占考核成绩的百分比,使学生学习起来无后顾之忧.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
3.3 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高职院校对体育课时安排不尽相同,一般1个学期15课时左右,1周1次课,每次课大约90 min.对于中职升高职的学生来说,仅用这些上课时间进行学习、锻炼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多设计相关教学内容的多种教学形式,例如:选修课、体育竞赛、体育俱乐部等等,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进行体育锻炼,这不仅可以辅助学生学习,弥补学生因上课学习时间不足所产生的学习压力,又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强健学生的体魄,焕发学生的青春与活力,从而在根本上摆脱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回归到专业课的学习当中去,可谓一举多得.
4 结语
体育不仅仅是一种锻炼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阶段,体育会以不同的形式出现. 体育教学要以人为本,立足学生实际情况,就中、高职学生而言,不仅仅是学习角色的转换,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设置、考核评价体系安排,以及锻炼习惯的养成,才是课程衔接的关键所在和努力的方向.作为教师不能忽略任何一种学习群体,要从学习基础、生活方式、习惯培养等多方面共同协调、帮助学生,使在中、高职学生在体育课程衔接上做到完美过渡.
[1] 吴 琳.高校体育教学观念更新与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体育世界,2007(6).
[2] 冉隆平.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重庆医学,2011(4).
[3] 周仕德.课程衔接:亟待研究的课程视域[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责任编辑 冰 竹]
2014-12-22
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辽宁省中、高职协调发展机制的建立与研究”(项目编号:JG14EB122)
曹雷雷(1980- ),男,辽宁丹东人,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及课程开发、改革研究。
1671-8127(2015)02-0120-02
G807.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