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立体创新性思考

2015-04-10刘丹潘倩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案例过程课程

□刘丹 潘倩

地方高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立体创新性思考

□刘丹潘倩

当前各地方高校正面临着实践教学改革的大潮,传统理论与学生实践能力的融合已成为教学改革思考的一个重点问题。《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新闻学方向的重点基础性学科,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都是课程的重要架构,学生的采写能力需要在课程的讲述中得到提升和完善,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需要立体创新地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做综合分析。本文即是从当前实践教学改革的教育走向下,结合自身教育经验,系统梳理教学理论,结合学生实践,对《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进行创新性思考,以期推动地方高校新闻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发展。

新闻采访与写作;地方高校;学生群体;课程体系;创新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我国高等学校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发现新闻与传播新闻的能力,是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极强的课程。以此课程为基础进行教学实践改革探寻,有很重要的意义。作为高校教师,教授新闻学课程,需要明确几个理念:一是要时刻保持创新的思维,新闻常新,不仅仅是说“新闻”本身,还是指教学理念,高校教师需要用新的案例,新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新闻思考;二是学生是学习新闻的主体,他们的采写能力提升才是最重要的教学目的,在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中,学生的关注点应是从理论知识中探寻发现新闻的能力,并不断进行练习与实践,掌握采写技巧;三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的教学思考不应仅仅局限于一门一类学科进行,应拓宽思路,结合其他课程进行系统性思考,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贯通性学科,教师需要结合新闻案例与写作方式方法进行立体式创新教学。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该课程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学模式仍以单纯的理论灌输为主,教学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对媒介人才的培养。许多国外教学经验与名牌高校的新闻教学模式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资源做基础的,这对于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院校来说,只能借鉴不能照搬。因此,地方院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紧跟媒介实践,探索出适合自身的教学方法。

一、横向思考——文化文学体系相容发展

很多学者认为《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一种工具,而且是实用性的工具。这种舆论在社会上很普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授《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很多时候成了一种集中培训的“无学问”授课过程。其实,在笔者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新闻并不仅仅是一种传播和宣传的工具,而“是一种信息交流的最重要的方式,而且是一种人类的重要文化”。从文化的角度去思考课程,眼界会打开,发现《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多学科体系给予营养的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也会多样化。很多人认为新闻写作要与文学完全脱离,划清界限。然而,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新闻采写的很多知识体系可以从文学中找到教学启示。

(一)新闻采写过程中借以文学思维架构清晰框架

新闻采访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观察和选择,在众多新闻素材中,找到合适的角度与合理的事实,都要具备一定的眼界和认知,甚至可以出现“大胆的想象”。在新闻采访和写作的过程中,笔者一直认为并不是毫无章法地去采集素材,笔者一直用“列清单”的方式去采写素材。在授课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主题,要求学生围绕主题进行采写训练,围绕这个主题,学生首先要做的是“列清单”,“大胆想象”,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寻找素材,再根据清单去落实采访和写作。往往在清单的指引下,会写出逻辑清楚的消息,会找到细致的通讯素材,而且不会出现写作中的“双重主题”错误。这种方法类似于文学创作中的提纲与脚本,这种写作思维是共通的。在写作消息和通讯的标题时,除了主要事实的概述,还需要借鉴一定的文学修辞手法,来适应如今“标题新闻”的时代。如“北京扛起五环大旗”,“中国双娇冬眠——郭晶晶落后第一近30分”,以上新闻标题都使用了比拟的手法,无论拟人还是拟物,都能使文句凝练活泼,富于动态,给人以具体、形象、鲜活的感受,意趣横生。还有一些标题也从当红影视剧中得到启发:“把战斗进行到底——亚运会施行严格药检”、“上海艺术节开幕式‘卧虎藏龙’”,这些标题使得受众眼前一亮,富有内涵又一目了然。

(二)人才培养设置借以文学课程增加新闻采写课程厚度

在坚持新闻真实性的前提下,新闻写作要向作家学习把杂乱的新闻素材“编纂”成一个情节和故事的本领。丹纳在其名著《艺术哲学》中说:“艺术品的目的是表现某个主要的或凸出的特征,也就是某个重要的观念,比实际事物表现得更清楚更全面”。新闻作品也同样有着这样的功能,记者通过选择可以让事实更加清晰得呈现在读者面前。因此,在实际授课时,新闻采写课程应辅助文学课程共同开设,把《新闻采访与写作》课放在横向的思维链条中去思考,结合文化文学的视野,会把自身的格局放宽,会给新闻写作本身给予更为丰富的营养。

二、纵向思考——课程本身的实践性探索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是一门需要密切结合实践的课程,因此,作为此课程的教师,要密切结合普通高校的教学实际,深入探索研究具有综合性地方本科院校培养人才的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对课程本身做纵深思考,探索出适合普通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教学的新路子。

(一)课内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形成师生互动

课堂仍是教学的第一阵地,在课堂上,应深入研究案例教学法,选取典型新闻事件,新近大型新闻案例,获奖新闻作品,结合讲、评、练的综合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过程中,很多老师只是简单地进行讲解,授课过程中往往也是自己的主观见解。笔者认为,案例教学法应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对于案例的分析,学生也应该发表自己的见解,亲身体味案例中的知识点。案例教学的基点在于让优秀案例对学生进行示范,学生分析新闻点,找到新闻价值,改写消息、通讯。在案例的使用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内外实践共同完成。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新闻播报讲评环节,学生课下搜集新闻案例,自己组织讲解,每次授课前十分钟,可以由学生讲评一篇新闻或者进行新闻价值点分析,让学生自己深入解读和理解新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关注新闻的积极性,培养了新闻敏感,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在笔者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达到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对于案例,教师也要以多种方式进行使用,如新闻改写练习:观看人物专访栏目,要求学生根据视频资料改写一则报纸人物通讯;通过观看完整的新闻播报案例,拟写能概述主要事实的导语;把获奖的新闻通讯改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消息。案例教学方法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关注好的新闻案例,自己亲身参与分析案例,模仿示范,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二)课外放手学生自主实践,延伸课堂

在课堂外,校园也是一处很好的教学阵地。在学校报纸的编辑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校园小记者的行列,对校园内的新闻、新鲜事进行采写播报,这个过程也是《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实践练习的一种。学生还可以组成兴趣小组,由新闻专业的老师担任指导老师,自己创办新闻节目,创办报纸,分版面选取自身所长来进行新闻采写,这样也是为日后工作实践提前进行角色预演。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指导,把大部分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积极挖掘身边的新闻,从小角度写出大视野,这个过程也是锻炼学生新闻发现力的好方法。在校园外,教师可以联系地方媒体,组织学生进行观摩参观、课程见习,这种真实现场的观摩学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还增强了社会责任感。通过一系列的校外实战采访活动,实现了教学课堂延伸。

《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可以是一种“艺术课程”的体现,这种“艺术”在于它的内涵可以从横向、纵向两种维度去思考。这两种思维连接在一起,架构了一个实践创新轴,其轴心是“新闻发现力”,在这个多维空间中,教师可以灵活的选取新鲜新闻案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练习,带他们去发现“大新闻”的格局,让课程突破课程本身,真正成为新闻素养的一种养成锻炼,让学生爱上新闻,并拥抱这个多媒体的新时代。

1.艾丰.新闻写作方法论[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2.[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江苏文艺出版社, 2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衡水学院院级教改项目“地方高校广播电视学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结项成果,课题编号:jg2014035

(作者单位:衡水学院中文系)

猜你喜欢

案例过程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