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原因及对策

2015-04-10马兢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网络新闻网民伦理

□马兢

一、网络新闻伦理失范原因

网络新闻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相比具有明显地传播优势,对人民生活有着重大地影响。网络新闻在为社会生活提供诸多真实新闻的同时,也存在着虚假新闻报道、不良信息传播泛滥、侵权现象和舆论导向偏失等伦理失范现象。是什么原因使得这种道德失范现象充斥着互联网,改变着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任性呢?

(一)网络新闻传播主体多元化

网络发展,形成了新闻传播媒体多元化格局。网络新闻传播主体由新闻单位网站,综合类非新闻单位网站,专业新闻网站以及个人新闻传播形式共同组成,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无疑丰富了新闻传播的形式,使其更自由灵活。新闻主体的多元化,导致网络上关于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无限增多,在这些增加的报道中,难免有鱼龙混杂的现象,即使是同一新闻事件,也会出现过分夸大、恶意诽谤现象,造成新闻事件报道失控的局面,使得网络新闻监管难度增加。而且,面对网络众多新闻传播主体的管理问题,无论是人力上还是物力上,投入都是巨大的。与传统单一新闻主体相比较,多元新闻主体传播形式更容易失控,这也是造成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匿名性

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新闻传播逐渐体现出主体的匿名性特点,开放地新闻传播权为个人提供了传播新闻的空间,为新闻主体提供多种形式如QQ、博客、微博等进行新闻传播活动。鉴于网络的互动性,会使新闻以滚雪球的方式传递到网络的各个角落并得到网民的迅速回应,在网民自我需求的驱动下自主选择接收的新闻信息,同时可以在网络上直接进行新闻评论或发表个人观点,改变了受众接收新闻的被动性。但同时,由于网络提供的匿名性,使得网民身份的新闻传播主体虚拟化,虽然对网民新闻传播行为起到了保护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为网民道德缺失等问题而引发新闻伦理失范的行为。

(三)网络新闻传播中“把关人”缺失

网络新闻传播兴起后诸多学者认为网络新闻传播中不再需要“把关人”,他们认为信息的高度开放使受众不分圈层性,均允许进入网络接收并进行网络信息传递。面对复杂地网络传播环境,“把关人”的缺失使得新闻传播取舍、过滤、整合过程得到简化,增加了不真实新闻进入网络误导受众的可能,造成了网络新闻环境混乱。

(四)网络发展速度与法律法规制度步伐不一致

网络发展空间及发展速度,是传统媒体不可企及的,也正是由于网络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同时也推动了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网络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网络发展速度不同步,网络发展迅速、涵盖面广泛,使得法律法规的制度很难制定,也出现制定法律法规但是无法保障实施的情况。鉴于网络有其特殊之处,如在网络上许多侵权作者都是匿名的,这种情况下要由谁来对侵权行为负责?

二、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治理对策

面对网络新闻伦理失范的传播环境,我们必须采取强有力地治理对策,致力于改善这种伦理失范的现象优化传播环境,更好地为新闻传播服务。

(一)提高网络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虽然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工作的人员数量较多但真正的专业的“新闻人”还是少数,受过正规新闻教育的人也属于少数,这就导致了一些从业人员对新闻职业道德认知的模糊性,影响其对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把握。“通过对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进行新闻道德教育,可以使网络从业人员实现新闻自律、增强新闻道德意识,面对新闻热点时能够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考虑,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对网络新闻环境的净化发挥积极作用”。

(二)采用“实名制”

从目前网络整体发展环境看,网络新闻传播出现的混乱情况有一定原因是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因此,网络实名制显得尤为重要,“在后台进行实名制前台依然是网名,如果某位网友被起诉,可以通过法院调查取得其相关信息”。“实名制”之后的网民会受到社会身份和角色约束,不管是哪个阶层的网民,在发布信息或接收信息前,都会考虑到自己的身份,是净化网络环境的一个有效办法。

(三)自律与他律相结合

网络自律是指在网络中获取应当获取的信息,而不过分关心或者试图获取不该得到的资源,如他人电话、住址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行使自己正当权利的同时,约束自己不要觊觎自我权利之外的信息。

他律对网络的意义在于网络编辑、论坛负责人等应该及时负起“他律”的责任,对网友在网络上的言论及行为进行引导、教育,在网络社会当中建立一个接近现实社会的伦理环境,在部分人的帮助下规范众多网民的言行,达到他律的目的。

(四)建立对网络行为的监管机制

首先,在网络传播中加强“把关人”的职责,对新闻进行过滤,对涉及敏感事件及敏感词汇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对敏感信息的传播方式进行控制。

其次,网络新闻传播要充分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及时准确地传播适时的、真实的、较权威的新闻,及时构建议程。虽然不能影响大众怎么想,却可以通过议程的设置影响大众去想什么,在偏向已经发生或造成一定影响之后,还可以“提供新的新闻事实,设置新的议程转移网民注意力”。再次,通过实名制的方式,在网络行为和网络行为者之间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使每个行为者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对自己的行为实行监管。最后,实行网络监管机制,对网民的网络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立起一只“网络安全卫士”队伍,对不良信息进行堵截、删除,并寻找网络行为人对其进行提醒,并通过开发软件的方式对网络传播环境实施保护。

(五)做好网络立法、执法工作

鉴于当前的网络环境,必须要建立一个良好地网络道德空间,并且增加相关法律法规对网民的行为进行监督。相关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必须比现实社会中的法律更谨慎、更细致,尽量精确化,甚至到论坛、微博的管理及使用,越精确的提出法律条款就越有助于法律的实施,将法律的条款落到实处,而不是泛泛而谈。虽然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已经相继出台许多关于互联网管理的法律法规,但是鉴于网络发展的迅速,必须出台与网络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相对应的政策法规。

结论

应对网络新闻传播伦理失范问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除了需要加强对网络进行监管,同时还要增加网民的参与度,提高网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法律意识。只有网络新闻媒体、网络执法机构与用户共同参与管理,才能建立一个良好有序的“网络伦理社会”。

1.任建东,孟彩珍.网络新闻的失范及其传播过程的伦理规范[J].唐都学刊,2009(02)

2.邱志强.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道德失范[J].青年记者, 2010(20)

3.初晓晓.网络传播的媒介伦理探析——以人肉搜索为例[J].现代视听,2009(04)

4.刘崇学.论网络伦理的困惑与构建[J].图书馆学研究, 2005(05)

5.格广民,朱海强.网络媒体新闻的伦理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0(06)

6.王路军.网络伦理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0 (14)

7.海伟池.论网络新闻伦理的失衡与构建[J].新闻爱好者,2007(06)

8.刘洋.浅析网络中的新闻伦理与法规[J].新闻传播, 2009(08)

猜你喜欢

网络新闻网民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网络新闻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及影响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采写网络新闻要成为“多面手”
网络新闻的交互性应用
如何写好网络新闻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