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
2015-04-10邓洁
□邓洁
人生最尊贵的是人格,拥有健全完美的人格才能守土有责、才能奉献于人民和社会。所谓的人格力量,就是指人内在精神因素在实践中产生效应。俗话说先做人后做事,新闻工作者是党的喉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影响社会舆论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新闻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人格力量优劣在新闻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两种力量缺一不可。进入二十一世纪新闻工作者的队伍日渐强大,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人才辈出,我们的新闻事业也正蒸蒸日上,近年来随着商品大潮的冲击,社会上有关于新闻工作者形象的调侃也多了起来,什么“防火、防盗、防记者”等等,虽然言辞有些片面但也反映出了我们新闻工作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加强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呼唤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已经形成共识。因为良好的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形象关系到新闻事业的成败。
一、提高职业素养,爱岗敬业
提高职业素养、爱岗敬业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这是做好新闻媒体工作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学好专业知识,新闻记者要有深厚的文字表达能力,扎实的语法修辞功底,熟练地掌握消息、特写、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作技巧,在此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胜任新闻工作这一角色。
(二)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迎接新闻工作面临的各种挑战。知识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新闻报道和撰写的过程中,知识层次决定新闻稿件的深刻和高度。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很浮躁,不太容易静下心来钻研业务和学习,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心态。新闻工作涉及面比较广,也相应需要有较高的知识积累,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
(三)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是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要把这一愿望变为现实靠的就是在平凡的岗位上爱岗敬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体的工作者下基层牧区采访,条件非常艰苦,道路交通也不是很便利,额尔古纳俄罗斯民族乡镇(室韦)获得“2005.CCTV全国十佳魅力名镇”的称号,前往那里采访大约需要4个多小时,一路十分辛苦,室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让这个具有俄罗斯风情小镇更加迷人,今年也入选了中国一百个美丽乡村,十多年前没有人来这里旅游如今室韦已经成了享誉中外的名镇,慕名前来的中外游客络绎不绝。因而新闻工作者提高职业素养、爱岗敬业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基础。
二、坚定理想,守土有责
新闻工作者坚定理想、守土有责是完成新闻工作的重要保障。
(一)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人生方向。就没有前进的动力和为之奋斗的勇气。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无法更好的投身于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当中,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才能针砭时弊传递正能量。
(二)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是新闻工作者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立足本岗争创一流业绩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新闻工作者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没有坚定的理想和信念的人就会利益熏心的迷失人生的方向,很容易取“利”而舍“义”。那样不仅会自毁前程也会对新闻事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新闻工作者才会守土有责。
(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职责,必须守土有责,这是习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出发,洞察时代发展大势,对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重大而严肃的课题。新闻宣传工作中个别人受利益驱动,违背良心做虚假新闻、有偿新闻,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闻宣传方向,新闻宣传工作是党的喉舌,传党政之音、汇民众之意,如果不能守土有责,坚守舆论阵地,那就会偏离社会主义新闻宣传方向。
三、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
新闻宣传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新闻传媒生产和传播的是精神产品,它作用于人们的心灵,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一)新闻传媒和传播的新闻内容属于精神产品,它的作用是深入人们的心灵,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都会产生具有很大影响。所以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必须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
(二)新闻传媒发布的消息与言论,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情绪与行动。新闻价值的大小,要以它的社会效益来决定。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贯是我们新闻媒体的宣传方向,我们因此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引导的有效性与影响力,使新闻传媒在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新闻这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所应发挥的社会效益。
(三)新闻工作一头连着党中央,一头连着老百姓,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舆论监督和新闻宣传工作过程中一定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新闻怎么报道,从什么角度报道都需要认真思考。因为记者创造的精神产品对于人们的心灵,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兴趣爱好乃至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四、呼唤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的不断深入,新闻工作者人格魅力的提升意义深远。
(一)人格是指人的个性、品质、能力等综合因素,也是指一个人的道德水准,气质能力等吸引人的一种无形的力量。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是乐观向上的、是积极进取的、是善良与正直的,具有这样的人格的新闻工作者才能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抨击假丑恶。那些得过且过、蝇营狗苟、一心往上爬,心思不在工作上的人,是不会创作出好的精神作品,所以呼唤新闻工作者人格力量意义重大。
(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的不断深入,新闻工作者人格魅力的提升十分紧迫。新闻工作者作为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更应该提高对遵纪守法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自我教育,强化纪律约束,自觉地抵制工作中的各种诱惑,坚决克服各种违法违纪行为,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2015年2月5号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了4起新闻单位和记者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情况,这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警钟长鸣的教训。
(三)新闻工作者怎样提升人格魅力?最重要就是要讲正气,旗帜鲜明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态度,采访报道要求真务实,客观准确。要扛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务必从思想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用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感召人们。
新闻工作者是社会公众人物,备受关注和尊重,其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会对社会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我们有责任珍视和维护好自身社会形象,努力做精神家园守望者、社会价值风向标,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榜样和力量。
2008年5.12汶川地震,亲临一线的新闻工作者,用凝聚了汗水和泪水的文字打动着每一个人,他们用人格力量感召着更多人投身到抗灾抢险工作中。天津滨海新区事故发生爆炸后,第一时间向爆炸地进发的除了消防官兵,还有来自各媒体的记者,两天时间内,他们奋战在一线,冒着生命危险,用手中的镜头和笔,记录下那一幕幕紧张救援的场景,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这一切都是职责所在、是职业价值的体现、更是新闻工作者人格力量的体现。
“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记者的人格力量不同于一般干部,更不同于一般群众,其人格形象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保持淡泊名利、永不懈怠的斗志和精神,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坚定理想和信念的体现,是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工作作风的反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中,新闻工作者所创造的精神作品,会感召人们勇往直前不畏艰险的奋进。因此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人格力量意义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