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分析
2015-04-10陈立刚
陈立刚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安徽合肥,23005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供求矛盾分析
陈立刚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财会金融系,安徽合肥,230051
分析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新特点,探索农村金融供求矛盾解决的新措施,对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需求呈现规模化、综合化、长期化和差异化特点,从而对农村金融供给提出新的要求: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全面化,非正规金融规范化,政策金融扩大化等。农村金融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供求缺口扩大,供求结构错位现象严重,供求技术矛盾明显。解决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措施有:努力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着力构建功能互补的金融组织体系,加快城市与农村金融的融合,加大农村金融创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加快新型金融服务方式发展,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等。
城镇化;农村金融;供求矛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强调城镇化和工业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新型城镇化之所以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的“新四化”过程,而且也是市民化、职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四化”同步发展的过程[1]。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4.77%[2]。《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3]。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渐多样化,生产规模日益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步入一个新阶段,其产生的金融需求无论是在质上还是在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我国农村地区金融抑制现象较为严重,金融创新不足,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供求矛盾更为突出。所以,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供求的新变化,探索解决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新思路,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关于农村金融供求问题国内外有多种论述。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 T.Patrick提出的“需求追随”模式与“供给领先”模式是国外较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4]。Mark Drabcnstott和Tarry Meeker认为,应该通过增加农村金融服务供给的数量、质量和多样性,培育农村二级市场,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引入证券资本等方式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金融服务需求[5]。“穷人银行家”Muhammad Yunus认为,农民虽然贫穷,但是讲信用,其创建的格莱珉银行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通过发放无抵押、无担保贷款,有效满足了贫穷农民融资需求,其成功做法被多个国家仿效。Claudio Gonzalez Vega论述了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主体关系,解决措施是要深化农村金融市场。由于中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不完善,国内学者对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普遍的金融供给抑制[6]。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中国农村金融存在着金融需求抑制。张杰认为,农村金融制度供给存在结构性偏差[7]。吴晓灵认为,农村金融供给要大力发展小额信用放款。曾康霖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着金融抑制,主要表现为农村的土地没有成为农民的资产,土地不能流通[8]。潘淑娟认为,农村金融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而不仅是使农村信用社这一机构 “重生”[9]。谢平认为,通过调查表明,农民的贷款需求远没有得到满足,金融承担了过多的财政职能。江美芳认为,要想有效促进农村金融的协调发展,必须更加关注农村金融需求,尤其是农户的金融需求[10]。总之,在农村金融供求问题上,多数研究者关注的是农村金融的供求现状和供求关系,很少有人把农村金融供求问题放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这一特定历史背景下,结合新型城镇化对农村金融供求的影响进行动态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2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金融需求的新变化
2.1 金融需求规模化
随着新型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事业型项目的资金需求规模将不断扩大。按照规划,2020年前后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0%。据此估计,未来全国将有4~5亿农民需要在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生活等方面全面实现市民化。若以人均10万元的农民工市民化成本进行推算,仅此一项,就至少需要40~50万亿元的巨额资金,从而产生巨大规模的融资需求[11]。另外,城镇化带来农村人口市民化,使得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大幅增加,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将会加快出现,农业规模化生产将成为可能,而规模化生产将直接导致农村金融需求的规模化。
2.2 金融需求综合化
首先,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将不再局限于满足农户生活需要目的的低层次需求,满足现代化农业生产经营需要的金融需求将大幅增加。再次,新型城镇化推动农业生产逐步走向综合经营、综合发展道路,因而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金融需求的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种子、化肥、果苗等生产资料购买领域,而是向商业、服务业、流通业与小手工业等综合领域的多个环节发展[12]。最后,新型城镇化带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收入的增加自然会促进农民投资理财和保险保障类金融需求的增加。同时,农民消费能力和消费观点也将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发生变化,进而出现更高档次的消费信贷需求,如办理按揭住房贷款、汽车消费信贷等。总之,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转变,会促使多种多样的金融需求出现,农村金融需求综合化的特点将越来越明显。
2.3 金融需求长期化
长期以来,农户和农村企业出于规避风险和降低融资成本的考虑,一般只愿意进行期限较短的资金借贷活动,新型城镇化打破了这种局面。一方面,城镇化使得农业内部的生产结构向价值更高的农产品生产部门发展,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固定资产、基础设施、产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逐渐加大,从而导致农业投资层次更高,生产经营周期和回收周期更长。另一方面,城镇化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得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生产环节越来越多,进而导致农业生产占用资金长期化,农村长期性金融需求不断扩大。
2.4 金融需求差异化
城镇化带来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差异化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主体差异。首先,对于农户来说,收入水平不同,金融需求差异,收入水平越高,对金融产品需求种类越多,服务质量要求越高。其次,对于农村企业来说,新型城镇化打破了原有的农业经济结构,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经营类型、不同发展阶段以及处于不同产业链的各种农村企业产生了多种多样的金融需求。第二,地区差异。不同的经济发展程度决定了不同的金融需求。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基础差异较大,城镇化的具体路径和发展阶段差别明显,从而产生地区性金融需求差异。落后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产生大量金融需求,而相对发达地区,金融需求则主要是用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第三,信息化差异。城镇化带来农民市民化,随着知识的增加和观点的转变,新生代农民金融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网点存贷款需求,而是对于信息化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高,如网络银行、手机银行、ATM机的使用等。
3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金融供给的新要求
3.1 新型城镇化要求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
随着中国农业银行从我国农村地区撤离,农村信用社成为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的中坚力量,甚至在很多地区形成了“一枝独秀”的局面。然而,新型城镇化给农村的生产带来了现代化和规模化,农民的生活也变的丰富多彩,从而造成多种多样的资金需求。农村信用社由于历史包袱重、资金实力弱,很难满足这种需求,这就需要建立包括小额贷款公司(以下简称“小贷公司”)、村镇银行等在内的多种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供给主体多元化,通过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功能互补,从而有效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各种需求。
3.2 新型城镇化要求农村金融服务内容全面化、服务方式现代化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服务手段落后。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民不断市民化,他们对金融的需求不再是简单的存、贷款,投资理财、保险等各种需求会不断涌现,从而需要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不断根据客户需求,推陈出新,丰富自身服务内容。另外,城镇化也将带来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如生活节奏加快。因此,农村金融在扩大服务内容基础上,还要提高服务质量,这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服务手段,如ATM机、手机银行等。
3.3 新型城镇化要求农村非正规金融逐渐“阳光化”
由于农村正规金融的供给不足,新型城镇化的很多资金需求要靠农村非正规金融来弥补。农村非正规金融一般是以血缘、地缘展开的,能较好解决农村金融活动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遏制借款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然而,由于农村非正规金融的不规范,使得其只能在“地下”进行,阻碍了其作用的发挥。因而,农村非正规金融的“阳光化”是新型城镇化下农村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
3.4 新型城镇化要求加大农村政策型金融支持力度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现代化和战略新型产业的发展、农民就业和创业培训等,都会产生巨额的资金需求。但是,这些项目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属于微利甚至无利项目,再加上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风险较高,导致商业性金融投入热情不够。为此,农业发展银行等作为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要积极扩大支农范围,加大“三农”信贷投入,大力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
4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金融供求矛盾的表现
4.1 供求缺口扩大
4.1.1 总量缺口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产生了大量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农民在市民化过程中,金融意识不断增强,金融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然而,由于农村基层设施的落后和农业相对较高的风险因素,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性抑制很难在短期内消失,农村金融供需总量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4.1.2 金融机构设置缺口
首先,现有金融机构营业网点设置不足。目前,广大农村地区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较少,地区分布不均,而ATM、POS终端等现代化金融设施基本上集中于县城,造成农民“跑远路、排长队”现象较为严重。其次,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发展缓慢。现有的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很难满足城镇化带来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必须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但到目前为止,包括村镇银行、小贷公司、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在内的各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十分有限。根据银行业协会统计,截止2014年底,我国村镇银行只有1 233家,中国有2 500多个县,说明有超半数的县城仍没有自己的村镇银行,村镇银行整体规模较小、力量薄弱,而小贷公司只有几千家,相对中国广大的农村区域而言覆盖面很小[13]。
4.2 供求结构错位现象严重
4.2.1 用途结构错位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和个性化特征,既有贫困农户维持日常生活开支需求和经营性农户生产经营性需求,又有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因教育、住房、投资和保障等方面产生的其他金融需求。但从目前农村金融供给来看,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主要局限于储蓄、贷款和汇兑结算方面,而对于其他用途的金融需求,由于风险较大、预期收益较低,农村金融机构一般不愿意提供服务,即使提供,也需要许多苛刻的附加条件。这样一来便容易造成“两难”现象,即一方面农村一些个性化用途的金融需求很难满足,另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资金难寻出路,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4.2.2 产品结构错位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农村金融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性信贷产品需求,消费型、投资性和保障性金融产品需求日益增加。但是,作为农村金融供给支柱的农村信用社,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提供的金融产品仍然以传统的“存、贷、汇”产品为主,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投资性和保障性金融产品甚为罕见。农村金融产品供给的单一性和新型城镇化对金融产品需求的多样性、层次性,造成农村金融产品结构严重错位,加剧了农村金融供求矛盾。
4.2.3 期限结构错位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带来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和方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则容易产生期限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经济成分各异、规模大小不同的各种农业生产经营企业不仅有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更需要长期的发展资金。但从农村金融供给来看,目前,以农信社为主的农村金融供给主体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以满足短期流动性资金需求为主,长期性金融产品供给较少,造成农村金融供求期限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
4.3 供求技术矛盾加剧
新型城镇化带来人们思想观点和金融意识不断变化,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村金融机构要想提高自身金融服务质量,就必须借助于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手段。然而,由于农村金融基础较为薄弱,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依然以实体网点提供人工服务为主,ATM机、手机银行、网络银行等现代化的服务方式应用较少,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下人们对金融服务方式的新要求。
5 新型城镇化农村金融供求矛盾解决对策
5.1 解决供求缺口矛盾
5.1.1 努力拓宽农村融资渠道
城镇化建设带来农村金融需求的多元化和层次化,为此,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农村融资渠道,降低对银行信贷资金的过渡依赖,努力实现农村融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向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转变。目前,努力方向主要应集中在农村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化和农村资本市场培育两个方面。显然,非正规金融已经成为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缺少合理引导和规范化管理,仍处于“地下经营”模式,大大限制了其“支农”作用的发挥。对于农村非正规金融,应该理性看待,积极规范而不能一味打压。另外,我国农村资本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可通过引导农业类企业加快发行债券、股票等有价证券,努力培育和利用资本市场,加快农村直接融资的发展。
5.1.2 构建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
首先,应继续加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优势,积极满足农村基层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等公益性较强领域的金融需求。其次,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挥其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最后,要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贷公司、担保公司等新型农村小微金融组织,着力为农村小微经济主体提供各种差异化、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未来几年,要进一步降低村镇银行准入政策,尽快实现每一县城都有一家村镇银行的目标。总之,通过多方努力,构建定位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可有效满足农村城镇化带来的多样化金融需求。
5.1.3 加快城市与农村金融的合作
由于过去各种历史原因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各类金融机构对农村市场存在诸多偏见。新型城镇化下,农村金融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存在着众多机遇。政府应该积极引导各类城市金融机构加快与农村金融机构的合作,转变经营理念,降低客户准入门槛,扩大农村市场投入。
5.2 解决供求结构矛盾
5.2.1 加大农村金融创新
首先,要加大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大力发展金融机构的中间业务。农村金融机构要从城镇化带来的农村金融市场的新需求和新变化出发,设计出种类更多、针对性更强的金融产品,来满足农村多层次的金融需求。其次,加大贷款方式创新,针对农村企业的特点,在贷款调查时要更注意收集非财务信息,多方面考察贷款客户的资信状况,尽量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再次,加强担保方式创新。目前,农户和农村企业普遍缺乏有效抵押物,为此,要加强担保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农具、牲畜、农作物收获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手段,允许农民以养殖水面使用权、土地经营权、林权、宅基地等作抵押或以联名担保等方式进行信贷活动,促进农村金融供给[14]。
5.2.2 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宣传,优化农村金融信用环境。其次,要不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村和农业的投资环境。再次,要强化政府职能,完善金融服务与管理的相关配套机制,加快民间金融立法,强化农村金融监管。总之,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需要金融机构、农户和政府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金融供求的协调发展。
5.3 解决供求技术矛盾
5.3.1 开拓电子银行业务,推进新型金融服务方式建设
农村金融机构要在强化物理网点合理布局的同时,广泛运用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金融载体,让广大农民充分享受便利的现代化金融服务。另外,要结合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实际,积极探索农村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不断扩大服务内容,提高服务水平。
5.3.2 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普及
应该由地方政府牵头,金融监管部门、各级融机构参与,共同制订农村金融知识教育普及的长远规划。在普及内容上,要紧密结合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群众日常金融活动需求,做好基础性金融知识和业务培训。同时,要加强信用卡、网络金融、现代支付等新兴金融知识的教育普及。在普及方式上,要以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网点为基地,赋予其教育普及金融知识的职责,积极开展日常性的金融知识培训、咨询工作,并有计划地组织金融知识进村宣传活动,以有效增强教育普及效果[15]。
[1]方建国,陈廉洁.中国新型城镇化应“新”在哪里?[J].江淮论坛,2015(1):84-84
[2]国家统计局: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4.7%[EB/OL].(2015-01-20)[2015-02-01].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1/20/4386891.shtml
[3]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EB/OL].(2014-03-17)[2015-02-01].http://news.xinhuanet.com/city/2014-03/17/c_126276532.htm
[4]Hugh T Patrick.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 developed Countries[J].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1996(1):14-20[5]张健.农村金融供给多元化与金融需求[J].农村金融研究,2004(4):31-34
[6]赵羽,左停.农村金融需求 金融供给与城镇化[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1):95-98
[7]张杰.中国农村金融服务:金融需求与制度供给[J].货币金融评论,2005(4):41-42
[8]陈子牧,范智.农村金融供给须应需求而变:来自“第二届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论坛”的声音[N].金融时报,2008-09-04(09)
[9]潘淑娟.农信社新一轮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均衡关系[J].中国经济问题,2007(4):60-66
[10]江美芳.农村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D].苏州:苏州大学商学院,2011:84-85
[11]阙方平.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与银行责任[J].银行家 ,2013(6):37-41
[12]王自力.建立与需求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供给制度安排[N].第一财经日报,2007-08-13(B02)
[13]廉薇,周慧兰.新城镇化与农村金融改革[EB/OL].(2013-06-08)[2015-02-01].http://www.21cbh.com/HTML/xONjUxXzcwMjYxOQ.html
[14]王新军,王新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金融供给组织演变与创新[J].唯实,2010(12):62-66
[15]刘立民,卫刚华,陈参军.农村金融供给与需求的非均衡性研究[J].浙江金融,2014(9):22-25
(责任编辑:周博)
敬 告 作 者
经中国知网授权,我刊已启用中国知网“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对所有来稿在初审时都要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检测后,凡重合率超过20%(含20%)的稿件一律退稿。若初检遗漏,文章发表后进入相关数据库复检时,重合率超过20%(含20%)的一律不进入数据库,对已进入数据库的一律删除,且发表费用不退。科研诚信是每一位科技工作者基本的职业操守,希望各位作者坚守职业操守,诚信投稿,谢谢合作!
《宿州学院学报》编辑部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7.006
2015-03-03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教研项目“《证券投资分析》精品课程”(2013KC04)。
陈立刚(1980—),安徽肥东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F830
A
1673-2006(2015)07-0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