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的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2015-04-10舒雅楠

关键词:池州市池州文化产业

舒雅楠,刘 军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的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舒雅楠,刘 军

(安徽工程大学 人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文化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颗明珠,是各个国家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亮点。各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各自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运用比较优势理论,对池州市的资源禀赋、技术条件、消费需求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池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举措。

比较优势理论;文化产业;池州

在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人们对物质财富的需求已经得到较好的满足。依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现在对精神财富的需求相应提高。另一方面,文化正在逐渐渗透经济的发展过程,“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推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经济的“黄金产业”。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与浩荡长江相邻,南与雄奇黄山接壤,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全市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国首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近年来,池州市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17.45亿元,人均29471元。同时池州市政府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把文化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作为池州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然而由于城市小、经济欠发达,池州市的文化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文化产业增加值只占全市GDP的2%左右。池州市文化产业能否抓住机遇破茧成蝶,是池州市目前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一、视角的选择

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强大的经济实体,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根据资料显示,我国对于文化产业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李建中发表的《论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对文化产业做了初步探讨。安徽省经济发展缓慢,文化产业起步较晚,2003年钱孙念在《安徽日报》上发表的《要大力开阔安徽文化产业的发展》一文,正式拉开安徽省文化产业研究的序幕。从2003年发展至今,有关安徽省文化产业的研究越来越多。通过文献梳理可以看出,关于安徽省文化产业研究主要有两种视角:第一,从文化产业政策视角出发,研究安徽省各地区文化产业政策对经济的影响;第二,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研究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然而从比较优势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安徽省文化产业的文章相当匮乏,因此本文立足于这个视角,以池州市为例,分析池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对于指导池州市乃至安徽省文化产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是用于解释国际贸易方面的问题,其后发展到其他领域的研究。它是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后,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和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比较优势理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1]。虽然比较优势理论是基于对国际贸易的分析,但是根据资源禀赋,确立比较优势,进而进行产业选择的基本思想,对于发展文化产业同样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首先,比较优势理论一般是从静态角度来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以及资本、技术等存量状况,进行比较优势分析能够清晰地认识到区域在某些范围内所具有的差异性及有利因素,有利于区域挖掘和利用本地区优势,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竞争力[2]。

其次,文化产业以文化资源为依托进行,文化资源是一种动态的、非独占的、可再生的精神财富。一方山水,一方人文,一个地方的独特之处就是这个地方的主要财富。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遵循市场运行规律,所以比较优势理论可以作为区域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理论依据。

第三,文化产业大部分集中于知识型和技术型产业。传统文化技术和现代科学技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和动力,文化创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比较优势理论能够对区域发展文化产业进行科学指导。

第四,文化需求是文化产品生产的原动力。各个区域的经济水平和发展方向不同,所以产生的文化需求也不一样。利用比较优势理论分析各地需求状况,了解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可以避免目前各地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同质化现象。

二、池州市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池州市拥有156万人口,占地面积约8272平方公里,地处长江经济带,是安徽“两山一湖”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池州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与开发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1.资源优势

(1)丰富的自然资源。池州市位于长江下游南岸,与芜湖市、黄山市、安庆市相接壤,是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同时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城市,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池州市主要以山区、丘陵为主,河湖交错,堪称华东沃土、江南奇葩。池州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拥有极其丰富的生物资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7%,建立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和升金湖。池州市是安徽重点保护林区,蕴藏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其中有罕见的植被物种,例如红豆杉,香榧、黄山木兰、猬实、银鹊树等,全市境内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9种,占全省的77%。池州市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其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2)深厚的文化资源。池州市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积淀,其设州置府始于唐武德四年,迄今已有近1400年的历史。池州历史文化丰富多样,个性鲜明。一是诗文化,池州有“千载诗人地”的美誉,李白、苏轼、杜牧等众多文人雅士都曾驻足寻芳,留下了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等脍炙人口的诗篇。二是宗教文化。九华山是全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它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拥有僧尼千人,寺庙百座,是著名的国际性佛教道场。三是多彩的戏曲文化。青阳腔、罗城民歌、贵池傩戏、石台目连戏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尤其是贵池傩戏,始于母系社会,被誉为“戏曲活化石”,具有浓厚的区域文化特色。另外还有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其中以九华山佛茶、石台天方茶叶最为有名。

(3)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能够顺利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丰富的人力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所在,只有人力资源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更好地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虽然池州市具有良好的文化资源,但是人力资本明显不足,尤其是高层次人才资本。

池州市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才结构不均衡。党政人才学历结构本科大约占27%,大专占51%,尤其在企业单位,本科学历的人才只有10%左右。另外,高校毕业生也纷纷通过各种途径留在外地工作,导致池州的人才大量流失。从以上可以看出,池州市人才比较缺乏,特别是创意、管理类高级专门人才比较缺乏,这也是制约池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技术条件

迈入社会信息化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与技术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目前,池州市工业化水平低于发达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文化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大特点,就是文化的传承。虽然池州市现代技术水平不高,但是在传统技术以及表现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池州市是历史名城,传统的技术水平相当高,区域性的民族特色也非常明显,例如青阳农民画,以其独特的构图与选题,秉承了中国画艺术基本特征,具有丰富的欣赏价值。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高新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结合,池州的文化产业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还必须与创意、技术结合起来。因此,在技术方面,池州市要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

3.消费需求结构

池州市近几年经济发展迅速,2011年实现GDP 417.45亿元,人均29471元,人民生活已达到小康。尤其是近几年,池州市居民消费的热点不再是生活必需消费,文化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加。2012年,池州市农村人均收入8753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85元,年均增长13%。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也是决定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另外,池州是一个生态城市,环境优美,旅游消费需求旺盛。2012年池州市国内旅游收入达2619000万元,比上年增长28%;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04.2万,增长34%;2012年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4768万美元,增长57%,接待入境旅游人数约43万,比上年增长23%。池州市巨大的消费潜能,为池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通过上述对池州市文化产业比较优势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池州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是池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但同时人力资源的短缺、技术条件薄弱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文化产业的开发利用程度,关键就在于创新、管理能力的强弱。因此,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就必须要结合本地区特色,优先发展优势产业,重点提高人才素质,发展本地区经济,从而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

三、池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举措

1.扬长避短,优先发展优势产业

池州市是历史名城,拥有丰富的自然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浓厚,但是文化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比较薄弱,资源整合力度需要加强。首先,池州市应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方优势,以旅游业为文化产业主导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旅游业对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依赖度比较高,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的人文自然资源是吸引消费的主导力量,例如池州市灿烂的“诗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都为其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也提供了保障。其次,池州市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是现代人们休闲度假的圣地。池州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是国家级生态文明示范城市,而且还具有强力的政策支持,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最后,文化旅游产业能够有效地拉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可以有效带动池州的经济增长,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池州经济还不发达,只有通过文化、生态的独特性来凸显区域城市优势,避开池州比较劣势和短板,拓展池州文化、生态优势,使池州优势最大化,进而实现池州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目标。

2.树立文化品牌,增加品牌知名度

文化品牌具有明显的马太效应,通过有力的制作和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建立属于池州的文化品牌,才能更好地体现池州的文化精神,扩大池州文化的影响力,推动池州文化产业的大力发展。纪录片《大黄山》,展现了黄山奇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扩大了黄山的品牌影响力;电影《阿诗玛》则通过撒尼族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与优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使云南石林家喻户晓。历史和大自然赋予了池州厚重的自然文化资源,经过多年开发与经营,目前,池州拥有三大文化品牌:一是因佛教圣地而蜚声中外的“九华文化”;二是因杜牧的《清明诗》而闻名的池州“杏花村”;三是以优美的自然生态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池州市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品优势,重点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并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传播,树立池州的文化品牌。例如,正在筹备的大型山水实景表演“印象·九华”,将旅游与文化完美结合,会大大提升池州的文化品牌,扩大池州的影响力。

3.积极引导消费,扩大文化市场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民在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一个地区的需求层次结构同这个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水平以及人民的受教育程度有关。文化需求是高层次的需求,是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精神愉悦的需要。池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几年来呈现比较稳定的增长趋势,生活基本消费已趋于饱和,文化消费市场展现出巨大的潜力。池州市政府应积极引导消费者进行文化消费,一要充分利用池州丰富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消费向个性化服务方向发展,拓展旅游者在池州消费的时间与空间;二要加大在文教娱乐和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配套服务,拓展本地区居民的消费领域。

4.整合资源,合理规划文化产业

池州的文化资源,普遍存在各自为政的经营状态,没有形成规模经济,另外,由于缺少资金投入,资金和资源没有形成合力,许多艺术还处在璞玉混沌阶段,也没有形成支柱型和旗舰型的文化产业。池州市在区位、资源、交通等方面具有比较优势,首先要充分发挥池州市优势条件,重点发展池州市旅游文化产业,以旅游业为核心,构建旅游文化产业链,辐射和带动池州市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其次,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文化创意产品市场需求大,产品增值价值高,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增长点。第三,池州市应积极打造民俗文化产业链和创意文化产业链,结合资源条件和人文实际,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创新模式,探索科学合适的文化产业开发经营模式和管理模式。同时,文化产业化也是树立文化品牌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致力于池州以文化名市的战略实施。

5.培育高素质人才,提高人力资源优势

虽然池州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但是简单地依靠资源的比较优势,可能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不利于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另外,文化产业越来越与高新技术联系起来,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力资本。文化产业以文化为内涵,在市场中进行运作,面对日益剧烈的竞争压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池州市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现状不容乐观,总体看来,总量偏少,缺乏高素质人才,结构失衡,人才吸引力不足。池州市应重点关注人才的培育与引进。首先,利用高校资源,开设文化产业相关学科,有目的地培育学生创新能力,还要加强文化企业的在岗学习强度;其次,建立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整合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创新激励模式,引进高素质人才。人力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资源,决定着其他资源的发挥效力,池州市文化产业若想在市场中具有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的素质。

[1]王 玉,张 伟.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临淄文化产业发展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0(6):114.

[2]黄伟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基于比较优势理论[J].广西社会科学,2012(9):155.

[3]王 颖.比较优势与济南文化产业发展[J].东岳论丛,2010,31(1):138.

[4]刘吉发,陈怀平.文化产业学导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67.

[5]申维辰.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资源评价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5:89.

[6]徐艳芳.比较优势与区域文化开发[J].山东社会科学,2009(2).

[7]胡惠林.论文化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制度创新[J].思想战线,2003(4).

[8]蔡旺春.中国文化产业关联程度与波及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19):96.

[9]罗建华.文化产业组织现状及其发展和完善的目标分析——以湖南文化产业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8(1):56.

[10]邬义钧.邱 钧.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104-106.

[11]杨吉华.我国文化产业组织结构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06(7):78.

[12]胡大立.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关于欠发达地区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2(6):102.

[13]吴慧勇.文化产业与政策研究[J].理论月刊,2010(3):88.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Chizhou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HU Ya-nan,LIU Jun

(College of Humanities,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Wuhu 241000,China)

The cultural industry has become a bright pearl in the development of world economy,and that is the selection window of transformation of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various areas.Endowment difference of regional resources determines the regional advantag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sources endowment,technical conditions,consumer demand,etc and explores the problem of how to choose the strategic of Chizhou′s Cult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cultural industry;Chi-zhou

2014-09-26

舒雅楠(1989-),女,安徽池州人,硕士研究生。

10.13888/j.cnki.jsie(ss).2015.01.022

G127

A

1672-9617(2015)01-0094-04

猜你喜欢

池州市池州文化产业
不要坐享其成
池州学院二级学院商学院简介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新四军第七师沿江团池州抗战述评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爱是什么
晚唐池州诗人张乔三考
小小书画廊
2010-2013年池州市无偿献血血液报废回顾性分析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