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创作的审美突破
——浅析《逍遥游·庄子传》的召唤性结构
2015-04-10张学亚
张学亚
(沈阳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041)
传记文学创作的审美突破
——浅析《逍遥游·庄子传》的召唤性结构
张学亚
(沈阳大学 学报编辑部,辽宁 沈阳 110041)
王充闾的《逍遥游·庄子传》,依照的是庄子本人留世的有限的著作文本,经过作者多年来的潜心钻研和知识积累,采用层层召唤、诱读深入的“召唤式”结构,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由结构的创新实现了在传记文学审美创造上的突破。
庄子;传记文学;召唤结构
《逍遥游·庄子传》,是王充闾先生近期出版的一部具有文学价值、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文化巨著。全书以二十章的文本结构,向现代人展示了一个远古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美学家的庄子形象。“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化巨匠,他们如璀璨的群星,闪耀着思想和智慧的光芒”,庄子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光的文化巨星。随着历史的变迁、时代的前进,庄子以其自身独特的“逍遥游”姿态和穿越时空的绝响,愈发显示出他的精神追求、人生志趣、生命境界和艺术美学不断给予后世历代的深远影响。王充闾先生的《逍遥游·庄子传》正是这样一个历史影响的产物,这个历史影响的产物也必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源自远古庄子文本的独创文本
为古人作传,历来是难为文学。一是历史久远,二是史料有限。要想运用语言塑造传记主人的人物形象,需要对人物的一生做出客观的叙述和价值判断,争取达到传记主人面貌的最大近似值,这就要求传记作者具有丰厚的文史功底、娴熟的文学创造能力和较强的独具慧眼的结构文本能力。
一般来说,文学文本是文学的一个符号系统,是由语言文字符号构成的、蕴含着有待读者发掘的丰富意义的物质结构。这种符号系统的特点是:原本在上一系统中是符号的东西,在此变成了纯粹的“能指”。也就是说,原来庄子的文本符号,在这里被传记作者解读和解构,进行了再创造,形成了“能指”的、具有新生意义的艺术文本。在文本语言符号的前提下,传记作者为了调动自己的艺术感知能力去感知庄子的文本,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形象的再创造,从而完整清晰地通过原作品的形象和意境,在自己意识的屏幕上构建出新的文本,以此来塑造传记主人的形象。作者对庄子文本的意义、意味、意境做出解读的过程,也是以自己的独创文本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机械地“复制”,而是作者对庄子文本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再创造。再造文本融合了作者自我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欣赏经验、艺术趣味,彰显了作者对历史、社会、人生、艺术的感受能力和深入认识,作者通过对原始文本的有序解读和深刻剖析,从而使新的再造文本结构更加丰富、完美。
“艺术文本是联结作者和读者的纽带。对原始艺术文本的接受者,不仅要借助他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去译解原始文本的信息,还要确定如何把自己对原始文本解读的信息,清晰地发送给读者,就是说要创造出新的文本编码语言和信息。这里,庄子文本的语言由传记作者先行接受,然后又由传记作者创造新的文本语言向读者发出;形成了“原始(庄子)文本”——“传记作者再造文本”(对庄子文本的解读和创造)——传记“读者文本”(读者对庄子传记的自我理解)的“召唤结构”。面对同一艺术文本,不同的读者解读的程度会有所不同,或者由于对作者文本的不同把握,从中所获取的信息量以及信息给人的感受,也会有所差异。《逍遥游·庄子传》的传记作者运用自己独特的语言符号创造出新的文本,使得原始文本的信息量具有了相当大的增值系数;传记作者对庄子原始文本比较深刻的把握,使得庄子原始文本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作者创造的现行的艺术文本虽然源自庄子原始的艺术文本,但是传记作者在自己深刻解读的基础上,已经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文本了。
《逍遥游·庄子传》是为庄子写传,但是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关于庄子的生平史料少之又少。尽管历代文人和学者不断探索、开掘,辨析、考证,依然无法还原庄子一个生动鲜活的全貌,可以想见,为庄子做传难度之大。然而,传记作者巧妙基于庄子传世的著作,在庄子原来文本符号的基础上,依靠自身深厚的文史积累功底和智慧的目光,硬是洋洋洒洒创造出了数十万字的庄子传记,塑造了一个全面的、立体的、生动的、智慧的庄子人物形象,为史学界、文学界的人物传记园地,增添了色彩斑斓的浓浓的一笔。
之所以能为庄子做传,如果没有作者平时多年的文史积淀,是很难做到的。正如作者在“序”中所言:“我之读《庄》解《庄》,也是每次作一意求之,即读前选定一个视角,有意识地探索、把握某一方面的内容,依次渐进。时日渐久,所获渐多,不仅初步连接起早已模糊不清的传主身世、行迹、修为,而且从中读出了他的心声、意态、情怀,以至价值取向、精神追求,寻索到一些解纽开栓的钥匙与登堂入室的门径。经过几度梳理、整合,像展开一把折扇那样,在传主这一轴心统领下,向外辐射式地伸出二十支扇骨。亦即围绕着“逍遥游”这个主旨,按照这二十个大体上以传主生命流程为序,互相连接、彼此照应、各有侧重的专题,逐一充实、撰写,一如劳蛛缀网,渐次成篇……传主的肖像,算是粗线条地勾勒出来了。”
作者依照的是庄子——传主本人留世的有限的著作文本,经过日积月累的阅读理解,形成了现在做传的文本,《逍遥游·庄子传》这个文本结构,是作者多年来的潜心钻研和知识积累的结果,作者采用了层层召唤、诱读深入的“召唤式”结构,在传记文学的审美创造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因此传记主人的人物形象的傲然树立和过人之处就显而易见了。
二、层层深入的“召唤性”文本结构
“召唤性”结构,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文本的空白召唤、激发读者进行想象和填充;作品潜在的审美价值的实现,是吸引和激发读者想象来完成文本、形成作品的一种动力因素”。“根据伊瑟尔的观点,一部作品的不确定点或空白处越多,读者便会越深入地参与作品审美潜能的实现和作品艺术的再创造。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处就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召唤性是文学文本最根本的结构特征。”
《逍遥游·庄子传》正是作者根据庄子原始文本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在自己首先被庄子召唤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多年的研庄成果和自身的社会生活体验,通过合理联想、分析、推断而生成的新的庄子文本。传记作者在庄子作品的不确定性(即多义性)和空白意义的基础上,去寻找庄子作品的思想意义和塑造庄子形象。他将自身被庄子召唤的经验,用于传记文学的文本创造当中,形成了召唤性的文本结构的前提,庄子作品的原始文本以及历史上对庄子记录的空白,激发了作者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都构成了“召唤结构”的基本条件。
“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指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者与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他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充满未知和空白的、并需要读者在阅读中来加以弥补的未定结构,文本唤起读者的阅读期待并在阅读中使之不断更新。伊瑟尔认为:“作品在没有示人、没有读者之前只能是作品本身,是第一文本,通过读者阅读、理解、感受才是第二文本”,“在此,对于阅读的召唤性不是外在于文本的东西,而就是文本自身的结构性特征。”
翻开《逍遥游·庄子传》,我们便可以清晰地看见层层深入、步步“召唤”的文本结构。
第一章《诗人哲学家》,是作者给传记主人庄子的形象定位,这是一个纲领性的“召唤”,全书都在为这个“诗人哲学家”的形象的树立而努力叙述。这个定位不是凭空想象的,是根据庄子著作的原始文本内容提炼出来的。
第二章《乡关何处》是寻根“召唤”,为庄子寻找家门。庄子的家门何在?作者是颇费了一番周折。他甚至多次亲自踏上中原大地,为他的传主寻根溯源。他查阅资料,结果是:“对于庄子却只是淡淡地写下三个字‘蒙人也’,既未标明他是哪国人,也没交代‘蒙’所在的地域”,真是扑朔迷离。然而传记作者不灰心、不气馁,博览群书,钩沉史料,邀人座谈,终于科学地界定了庄子的原籍、出身和生平活动范围。
第三章《遥想战国当年》,是交代庄子的生存背景。“庄子所处的战国中后期,堪称是中国社会典型的乱世,既有政治的动乱,社会的混乱,又有人心的淆乱……‘战国’二字真是名副其实,248年中,竟发生222次不同规模的战争……争城夺地,杀人盈野,老弱转乎沟壑,少壮散之四方”;“庄子所在的宋国,是夹在几个大国之间的小国,……不断遭到赵、魏、齐、楚等国的进攻……在庄子的有生之年,一直战祸连绵,无时或止”;“庄子生活在这个暴君肆虐的政治环境中将近半个世纪。”庄子就是生存在这样复杂、动乱的年代,在这样的历史年代背景之下,度过了自己平凡而又非凡的一生。
这前三章,是对庄子生平的铺垫,是统照全书的绪论性交代,这三章对全书起到一个统领性的“召唤”作用,是文本结构的“纲”。这三章也是循序渐进的,从“诗人哲学家”的形象定位开始,一步一步进入传主的生平,先交代出生地域原籍,又交代生活时代背景,这就为庄子的原始文本思想内容的出现做了很好的铺垫。正因为是这样的地域、这样的时代,才出现了这样的“诗人哲学家”,也为传记作者接下来层层揭示庄子的一生的思想、精神、追求、境界等等,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从第四章开始到第十七章,是全书文本的核心部分。史书有关庄子生平的记载几乎不见经传,甚至连庄子长得高矮胖瘦,什么相貌,都难以画像。为了还原庄子真正的历史形象,历代治庄学者只好到他的著作,也就是庄子的原始文本中去钩沉寻觅了。《逍遥游·庄子传》的作者,以其优美大气的散文语言,将传主庄子勾勒出来,在贫瘠的史料之上,运用丰富的色彩,描画出了高大、丰满、睿智、飘逸的“诗人哲学家”形象;以其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文学叙述,召唤读者一步一步认识庄子、了解庄子、进而崇拜庄子;在字字行行中,庄子这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的高大形象就慢慢浮现出来了。
第十八章到第二十章,这最后三章,是传记作者和历代后人与庄子这位伟大的“诗人哲学家”跨越时空的对话,也是对传主庄子永世无比的赞美。作者拨动庄子生命的琴弦,洗去了当代人生的喧闹,寻找无言的山水和远逝的哲人,带领众人跟随庄子去感悟历史,亲近自然,体验生命,追求理想;对庄子“诗人哲学家”的形象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做了进一步的叙述。尤其是最后一章《诗人咏庄》,更是为传记增添了无穷的艺术魅力,成为全书文本貂尾之亮点。这些咏庄诗词,犹如繁花似锦的彩虹,犹如闪烁夜空的繁星,令读者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由此足见传记作者的博学多才,进而也是对庄子“诗人哲学家”的形象做了诗性的美学总结。
三、召唤性文本结构内容的精华所在
现在我们可以跟随作者轻轻地走近庄子,亲近庄子,聆听庄子的声音,了解庄子一生讲述的许多生动的故事和他自己一生的故事。
《不做牺牛》,我们听到了庄子坚毅、浑厚的声音。这是庄子做人和生存的重要原则。“这天,庄子正在濮水岸边钓鱼,楚威王派遣两位大夫去表达心意说:‘我们的国王希望将国家大事托付给先生。’庄子回答说:‘你没看见过祭祀用的牺牛啊?精心饲养了几年之后,就被主人披上五彩绣衣,牵到了太庙里,宰杀献祭。……我将终身不仕,以快心适志。’”作者讲完这个故事,说道:“庄子以极度清醒和超凡的远见,洁身自好,特立独行,逍遥于政治泥淖之外,始终与统治者保持着严格的距离。”当大部分读书士子迷失自我时,“庄子则超越了仕与隐的冲突与两难,既‘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又‘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在板荡的时代中,做一位清醒者、殊异者”。“既傲然独立,绝不苟活以媚世,又能随物适变”。
庄子政治上的态度是“不做牺牛”;生活上自食其力,靠编草鞋、钓鱼虾勤俭度日,标准极低,方式简单;人格上保持自我尊严和高贵,不受任何政治派别和社会集团的控制和影响;精神上潇洒、超拔,心态从容、宁静、宽松、淡定,追求人格独立和心灵自由。作者走笔至此,不禁诗兴大发:“人间浊世漫苍黄,泽雉牺牛各有方,散木不材为岂易,破头洒血想蒙庄。”
庄子“不仕”的人生哲学,决定了他必然是“困踬乡园一布衣”的命运。“在古代,一个读书人,不肯做献祭的牺牛,‘不为有国者所羁’,就意味着自绝于仕进之路,甘心做一个平民,一个布衣知识分子”,庄子就是这样的布衣知识分子。但是庄子毕竟是庄子,他学问精深,博闻广见,“他像一只‘高鸣向月’的丹顶鹤,超凡脱俗,挺身特立。作为具有草根性质的知识分子”,“他身居草野,远离上流社会,长期同底层民众在一起,因此他的文本中具有浓厚的草根平民情结”。他跟劳动人民是好朋友,他写了许多劳动人民的故事,那些耕夫、樵夫、船夫、渔民、屠户、木匠、驭手、编织工、洗染工、采漆工、首饰匠、琢玉工、皮革工、制陶工、泥瓦工、打铁工、缝纫工等等,都进入他的文本,成了他笔下鲜活生动的人物。他崇尚自然,想象力丰富,自然界的飞禽、走兽、游鱼、草蛇、蝴蝶、鸣蝉、蚊虫、蚂蚁等等,在庄子的笔下都被人格化、情感化、对象化了。他在自然中寄予他的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生命体验和人生情怀,创造出了许多生动的寓言故事,实现了他“无为而为”的人生理想。
庄子的生境、处境、心境,决定了他的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因而他的“追求生命的自由解放,保持人生的个性本色”,主动放弃名利,自甘清苦的“善用减法”的人生观和 “以道观之”的“要将宇宙看稊米”的“视野哲学”的世界观等,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庄子是哲学家,但是他更是诗人哲学家,他并不是板起面孔夸夸其谈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讲寓言故事,把深刻的道理寓于其中,在谈笑风生中达到启迪世人的效果。作者在《故事大王》和《拉圣人做“演员”》两章中,将庄子故事的内容和创作故事的技巧做了形象风趣的揭示,在《出国访问》、《失去对手的悲凉》、《讲道授徒》这三章中,作者讲述了庄子游学的收获,叙述了庄子如何在思辨中释放他诗人哲学家无限激情的场面;描述了庄子在与学生们聊天中,传道授业,培养弟子,彰显无比智慧的情景。虽然庄子“蜗居乡僻,困处一隅,对于思想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局限”,但是庄子在这方面处理得较好。“他中年以后,在潜心治学、著书立说的同时,一直没有间断同一些慕名来访者交往,包括与才智相当的辩友辩论”;他“经常主动与弟子们谈论天道、人道、世道”,随时回答学生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发表了一些关于安时处顺,逍遥游世,人与天一,养性葆真以及对当时、当世的看法”。庄子在自己选择的生活中安然自若,这样,庄子的智者形象就在这些平凡而又充实的“草根知识分子”的生活中,自然地、顺理成章地站立起来了。
到了《道的五张面孔》和《十大谜团》这两章,作者将庄子形象推向了文本的最高峰。这两章是庄子思想最精华的部分,也是庄子形象的画龙点睛之笔。庄子思想的全部精髓在这两章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庄子“道”的五张面孔,是庄子“道”的思想的高度集中和概括,作者通过庄子原始文本中“生活化”、“自然性”、“游世心态”、“心性化”、“审美化和诗性化”的表现,将庄子“道”的面貌做出了全面的、深刻的哲学阐述,也将庄子独具魅力的精神气质、心灵哲学和诗性风采全面勾画,这让读者在被文本“召唤”中,对庄子形象得到了一步一步深入了解和认识。在《十大谜团》一章中,作者对庄子思想做了多角度的、辩证的阐述,如同魔术般的层层轻剥,让庄子形象的全貌渐露峥嵘。最后在《哲人其萎》一章,作者深情地感慨对于生死的无奈,让读者看到的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庄子,身体已经很虚弱的垂暮之年的庄子。“在生命的链条中,死亡是一种兼具物质与精神双重特征的现象”。庄子历来是崇尚自然的,他认为来到世间是“应运而生”,离开人间是“顺命而死”。“安于时命而顺应处境,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心怀”。庄子视死如归的生死观,“作为诗性生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满了审美思辨”,“生与死不过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变化。生死是同一的,同归于‘道’这个本体。”庄子驾鹤飞天,一代哲人虽死犹生。至此,读者跟随着作者的独创文本,进入了一层一层的学问之门,登上了一个一个的学术台阶,看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庄子在短暂的人生历程中的特立独行、非凡睿智的文化巨人形象以及他对人类发展、进步所做出的无尽的贡献。
四、文学文本创作的审美突破
文学文本是一种精神现象。它是创作主体跟世界对话的结果——作者跟他所处的时代,跟他所承传的文化,跟他笔下的人物以及他自己心灵的对话。越是优秀的作家,他对话的欲望越是强烈,对话的程度越是深入。作家创作文学文本的实质,是教人如何把握自己跟社会和人生的关系:是直面生活还是逃避现实,是承担责任还是游戏人生?真正的作家能够充分意识到文学文本结构特征的重要性,因此,在文本结构上十分用心。庄子在古代曾经是被忽视的哲人,史书有关庄子的记载寥寥无几。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作《史记》中,“未曾为庄子专门立传,只是在《老子韩非列传》中,附笔记叙了234个字”。那么,现代人为庄子做传,该怎样才能做出做好这个“无米之炊”呢?在文本结构的审美创造上有所突破,是作者对文学艺术文本潜心设计的一个环节。
1.重于创造“神似胜于形似”的人物形象
做人物传记,如同给人物画像。画家画像是用色彩做出视觉形象,观者一目了然。而作家做人物传记,是用笔墨文字“画像”,人物是通过文本表述,召唤读者,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渐渐认识人物形象。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说,作画“人最难”,就是说难在人物的神韵表现。画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手挥五弦”可显见,而“目送归鸿”在人内心,不可显见。要表现人的内心、人的神韵、人的精神是很难的。只有“神似”才能更加“形似”。作者写庄子,庄子无形,如何表现这个人物,庄子留下的只有著作文字。庄子的著作文字都是他心灵哲学的产物,本来表现心灵就很难,还要用心灵塑造人物形象,这就更是难上加难了。作者知难而进,从庄子的原始文本内容出发,写思想,写心灵,重神似,重传神。庄子是传记主人公,“这个主人公是具有鲜明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主体性的存在。”这个主体在文学文本的创造中,也将成为传记作者对象化的存在。传记作者需要同这个传记主人公进行心灵对话,在心灵交融的对话中,将主人公的形象慢慢树立起来。作者的《逍遥游·庄子传》的文本结构,通篇都是以庄子的原始文本为原料来结构和创造的,不同的文本做不同的用途。例如在《故事大王》一章中,庄子讲孔子的故事《山木》,“历史上未必真的就有这番对话,庄子在这里不过是通过孔子这个活道具来讲述两种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念”;庄子的《则阳》篇通过魏王和一位贤客的对话,向世人“提供了观察事物、研究问题、判断形势,实施决策的视角问题”。《应帝王》篇庄子讲了“混沌”的故事,《至乐》篇庄子讲了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都是说做事要“合于治道,合于天然,合于自然的本性”这个道理。庄子原始文本有很多篇,作者通过筛选,只把庄子“讲故事”的文本拿过来在这一章中使用,通过庄子自己的文本,让庄子“讲道”的神韵在读者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这种“神似”胜于“形似”的形象创造,是通过对传记主人公自己原始文本的解读来实现的。
2.用人物自身语言反观人物自身来创造形象
语言是思想的外衣,通过人物自己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已经是轻车熟路。但是为庄子做传,庄子的语言十分有限,留下来的只有很少的文本。这些文本对于庄子传记的作者来说,成了塑造这位“诗人哲学家”的唯一原料。全部使用庄子原始文本的语言来反观人物形象自身,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传记文学创造的又一审美突破。
在《失去对手的悲凉》一章中,作者通过庄子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庄子与惠子的辩论来体现的。“庄子思想深邃,才气纵横,视野开阔,且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无论在精神追求、生命格调、生活情趣哪个方面,都超离于凡尘浊世。这样一来,就面临着一个知音难觅、曲高和寡的问题”。“所幸他同乡中还有一位学富五车、辩才无碍的惠施,不仅博学多才,而且对于探索知识、追求真谛也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样,庄子和惠子旗鼓相当,奇峰对峙,就很多问题进行了高水平的辩论。而他们在世界观、方法论等原则问题上差异显著,“恰恰其为学术辩论、思想交锋提供了必要的张力”。在《逍遥游》和《外物》两篇,他们讨论了“有用与无用”,把一个博学善辩庄子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章中,作者还讲了在濠水桥上庄子和惠子辩论的故事:“这时,水中正好有一队白鱼晃着尾巴游了过来。庄子说,‘你看这些白鱼结队而出从容地游水,这是鱼之乐呀!’惠施并没有那么多闲情逸致,一听庄子这么说,反倒较起真来。当下问道,‘你并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乐趣呢?’庄子立刻回问一句,‘若是这么说,那你也并不是我呀,你怎么会知道我不晓得鱼之乐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庄子的智慧和反辩能力,庄子的形象就在他自己语言反观自身时,赫然而立。
3.散文化的诗性叙述与尊史、严谨的学术风格
作者在创造文本时,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相结合。除了整体上的严谨叙述,还有散文化的诗性叙述,这就给文本本身增添了“召唤”的魅力。在《讲道授徒》一章中,作者这样写道:“近几年,庄老夫子闲居乡僻,很少外出,心境就更加安适、畅然了。静下来,有时坐在窗下的案几前,在竹简上写写画画。这天早晨,弟子蔺且洒扫过庭除,又进入老师的卧室,帮助清理一下案上的东西。”弟子蔺发现了老师庄子写的一段话,他歪着脑袋,细细玩味着里面的含义,后来他终于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老师所说的真人也好,神人也好,很难确切指其生活在哪朝哪代,因未必实有其人,不过是一种形象的寄托,作为体道悟道的一种象征。” “当然,庄子更多的时候,还是和弟子们在一起天南海北地谈论一些世事、人生、自然、本性的看法。”接下来,作者又写道:“那天,他的精神很旺盛,心情也好,只见他时而坐下,时而站起,有时还在屋场上往复闲步。走着走着,意兴盎然,满怀激情地说起自然之道……”再看《哲人其萎》一章,“转眼间,庄老先生已经到了垂暮之年。近年,体质大不如前,而他的经济状况却依然十分拮据,亏得有几个弟子时常接济一些,才聊以勉强度日。无奈,入秋以来,一直是咳嗽不断,只好缠绵病榻。”这些描写和叙述,完全是作者的散文化的诗性创造。庄子生活远在几千年的远古时代,我们不可能知道他著书立说的具体场景和细节,也无法知道他怎样在困苦的生活中日渐衰老,更不可能听见他咳嗽,看见他病卧在榻,这就需要作者根据原始文本发挥无限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把庄子放进一个生活的环境和自然场景中,使这个形象更加生动、鲜活。
《诗人咏庄》一章,是作者翻阅了“《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唐诗》《全宋诗》《全宋词》《全金诗》《清诗别裁》《晚清簃诗汇》和元曲、元明等诗选古籍,再加上各地方志、史籍”等诸多文献筛选出来的历代诗人“咏庄”的诗词。这些历代诗人对庄子的赞美和歌颂,反映了文人们对庄子的敬仰和钦佩,也能代表所有崇庄学者的心声。文本选出的66首咏庄诗词,作者都进行了精心的分析,既介绍了诗词作者,又进一步树立庄子形象,使用诗词树立人物传记形象,也是作者文本创造的一大突破。作者若是没有这样深厚的文史功底,又怎么能够创造出这样诗性的文化传记呢?
此外,在叙述庄子思想的时候,每一章都体现了作者尊史、谨慎的学术风格。每章出现的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学者对庄子的评述,是作者为庄子做传的学术基础。以《文化渊源》一章为例,作者就引用了俄国思想家普列汉诺夫、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美国当代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古代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战国初期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军事家、墨派创始人墨子;战国中期著名政治家、哲学家、著名辩客、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春秋末期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杨朱、列子;宋代著名学者朱熹;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清初文学家张潮、黄周星、清代文艺评论家刘熙载;前辈学者章太炎;近代学者秦毓鎏、现当代学者鲁迅、钱穆、郭沫若、顾颉刚、杨义;青年学者刘生良、时晓丽;当代学者崔大华、庄大钧、李严亦、蔡德贵、孙立、刘效敢、肖兵;著名美学家李泽厚、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等等数十名古今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的思想理论,来追溯庄子思想的文化渊源,从而奠定了庄子形象的历史地位。不单单是这一章,文本其他各章,作者引用历代学者对庄子的评述和介绍也是史据确凿。不仅如此,作者还在民间追寻庄子的足迹,从鲁西南、豫西、皖北的一些县区如安徽省蒙城县、河南省民权县、山东省东明县等,发掘民间研庄成果,使庄子这位平民思想家的形象在历代民众心中也获得了崇高地位,从而使庄子这个人物象更加确证、可信。
五、结 语
《逍遥游·庄子传》的作者潜心读庄、寻庄、解庄、研庄多年,对庄子生前身后如数家珍,为庄子做传游刃有余。《逍遥游·庄子传》的文本结构和文学形象创造的审美突破,为读者“召唤”出一个崭新的庄子,也为今后的古人传记文学,阔开了文学文本审美突破的先河。
当我们合上《逍遥游·庄子传》的文本,思绪却迟迟无法走出那些有关庄子的层层“召唤”。“庄周梦蝶”是庄子一个著名的个案:“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为梦周与?周与蝴蝶必有分矣。此之为物化。”究竟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蝴蝶梦到了庄周?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两者究竟谁是谁、谁化谁了呢?至此,读者似乎也神情恍惚了,究竟是庄子“写了”《逍遥游·庄子传》,还是《逍遥游·庄子传》“写了”庄子呢?究竟是作者“写了”《逍遥游·庄子传》,还是《逍遥游·庄子传》“写了”作者呢?还是庄子、作者与道具化于《逍遥游·庄子传》之中呢?
(责任编辑 伯 灵 校对 伊人凤)
Aesthetic Breakthrough of Biography Literature——Analysis of Evocation Structure of the Carefree Excursion
ZHANG Xue-ya
(Editorial Department,Shenya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41,China)
Wang Chong lv′s “Biography of Unfettered,Zhuangzi”,according to the limited works of Chuangzi himself,takes layers of summoning and evocation structure after the author′s study and knowledge accumulation to summon the readers to link the uncertainty and blanks with own experience and the fancy of the world.Thus,the limited works has the unlimited possibility of sense generating.The blank summon evokes the reader to imagine and fill.The realization of aesthetic value is the dynamic element to form works.The innovation of the structure achieves breakthroughs in aesthetic creation of biography literature.
Zhuangzi;biographical literature;response-inviting structure
2014-06-15
张学亚(1950-),女,吉林永吉人,编辑。
10.13888/j.cnki.jsie(ss).2015.01.002
I06
A
1672-9617(2015)01-0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