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为何仍需弘扬工匠精神
2015-04-10◎希言
◎ 希 言
当代为何仍需弘扬工匠精神
◎ 希 言
太原理工大学谢文敏同学:工匠精神讲究的是慢工出细活,似乎与当下强调效率为王的时代特征是矛盾的。请问——
答:2015年央视热播的8集纪录片《大国工匠》,“8双劳动的手”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用执着的工匠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而一篇《到日本去买个马桶盖》的文章广泛流传,则从另一个方面触及到是中国制造因缺少工匠精神,而缺少一流产品的痛处。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历史上,我国并不缺乏工匠精神。《庄子》中塑造了一批能工巧匠的形象:游刃有余的庖丁、粘蝉若拾的承蜩者、削木为鐻的梓庆,他们精湛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是工匠精神的杰作。
当人类进入现代大工业时代,机械化、智能化使得“机器代替人”成为大势所趋。很多活计,机器干得更精细、更好。于是有人认为,工匠精神已经过时了,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美国畅销书作家亚力克·福奇在《工匠精神:缔造伟大传奇的重要力量》一书中指出,古往今来,工匠精神一直都在改变着世界;热衷于技术与发明创造的工匠精神,是每个国家活力的源泉。
德国的宝马和保时捷是汽车行业的巨头。宝马以高度自动化及每分钟13辆汽车下线的速度雄霸世界。其工厂内有2000个自动机械手聚集,自动化程度达到96%,每个机器人的精度达到了微米(1微米=10-6米),但机器高效运转、科学管理精准的背后,还源于人的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与宝马相距不远的保时捷,手工程度高达99%,其独一无二的车型独步全球,单台车的利润高达2.2万欧元,保时捷因而成为全球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无论是宝马的智能化机器,还是保时捷精致的手工制作,成功背后都浸透着工匠精神。
今天,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需要千千万万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作为支撑。此外,随着收入的增加,民众的消费需求也升级了,从“将就”走向“讲究”是“中国制造”必须跨过的一道门槛。要跨过门槛,尤其需要弘扬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对企业而言,首要的就是转变一味“赚快钱”的理念,要有打造百年老店所需的深耕和定力。对国家而言,则需要改革教育,让职业技术教育在国家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让工程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有更大的分量,让实践教育贯穿我们的中、小、幼教育。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让一线技工的社会地位、工资待遇、福利水平跟得上“体面工作”的需求。建立让工匠专心于技术的组织,保护发明家的利益不受大企业的侵害,给工匠们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建立创新失败补偿机制。
弘扬工匠精神需要每个人都付出努力。“80后”小伙儿杨嘉是海信公司的一名画质工程师,主要负责把新电视机样品调整到色彩最佳状态。这就如同在一片海滩上找出同一颜色的沙子。为了追求极致,他操作着一台色彩分析仪,面对超大的电视屏幕一点一点查看,1平方米的区域就需要测上半天。这样的工作他已经干了8年。虽辛苦,他却自豪地说:“美丽有很多种,我一定是在从事着最美丽的工作。”因此,从本质上讲,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选择,是一种人生态度,即选择诚信、专注、责任和荣誉。在亚克力·福奇看来,任何人只要有好点子并且有时间去努力实现,就可以被称为工匠。可见,各行各业的人才,包括在校大学生,想要成就一番事业,都离不开工匠精神。
(作者为时事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