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干预措施

2015-04-10王春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辅导员职业

◎王春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三门峡472000)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干预措施

◎王春丽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河南三门峡472000)

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影响高校辅导员身心健康、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进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从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着手,分析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阐述了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以期为建立职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提供帮助。

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干预

高校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综合素质的高低和工作状态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学生素质的高低。近年来,高校辅导员队伍逐渐呈现不稳定状态,辅导员工作中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倦怠现象。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辅导员工作的经验和对高校辅导员出现职业倦怠现象的调查,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进而探究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提出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缓解和干预措施,以期为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表现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当中的特殊群体,其队伍主流是积极向上、自信健康的,为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安全稳定工作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有关调查表明,高校辅导员队伍不稳定,人员转岗、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因其工作职能、工作性质的特殊性,高校辅导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职业压力的加大。身体上主要表现为:经常出现疲劳、虚弱,食欲不振,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工作效率低下等,处于亚健康状态;心理上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情绪低落且波动较大,不能进行情绪的自我控制,人际关系冷漠,常常感到空虚、烦躁、紧张、孤独、易怒、抑郁等,对生活冷漠、悲观、缺乏热情。

第二,职业心态的改变。工作态度消极、被动、没有计划、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对工作丧失热情,对周围的学生和事态度冷漠,缺乏宽容和耐心,尽量减少和学生接触,工作机械被动地消极完成,没有进取心,有畏难情绪,疏于学生管理,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不愿创新甚至厌倦怠工,不能结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对学校环境和管理抱怨较多,牢骚满腹,工作抵触逃避,认为学校制度不公平,对个人待遇不满意。

第三,职业精神的弱化。辅导员的职业精神,主要指辅导员对其职业所蕴含的职业道德、责任要求和职业意义的认知和认同,以此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从业准则,热爱辅导员工作,能以高度的热情、坚定的信念与坚强的意志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践行职业责任,履行职业义务,追求职业成功。辅导员的职业精神的弱化主要表现在:工作缺乏激情,提不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照惯性思维进行工作。更谈不上辅导员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无私奉献、敬业爱岗等精神品质,以至于一部分辅导员后悔自己的选择,认为自己选错道路,仅仅把辅导员工作当做自己在高校的一种生存手段。

二、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形成原因

(一)职业角色的混合性

一些学者,如斯可瓦布与步锐恩认为,在组织方面,影响教师职业倦怠的显著因素是角色冲突与角色模糊。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急剧增加,辅导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国家规定辅导员按照1∶200的比例配备,但实际情况却是一名辅导员通常要负责300名~500名左右的学生,学生多,工作量大,承担的任务涉及学生思想教育、生活、心理、学籍、奖、助、评、贷等日常管理工作,扮演着思想疏导者、行为督导者和就业指导者等多重角色。除此之外,学院的领导和各行政职能部门对辅导员的要求很高,经常把学生的人身安全、防火防盗、繁琐的日常管理等责强加在辅导员身上,辅导员不分上下班、不分校内外、手机一天24小时开机,致使辅导员长期处于一个工作角色混乱、工作超时限、内容超负荷的状态中。学校管理层不断强化学生“一旦出事,全票否决”的理念,辅导员作为“第一责任人”,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同时又要督促引导,不敢有丝毫的懈怠,心理上始终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高强度、超负荷的多种角色使他们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二)职业价值的差异性

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所受教育存在很大差距,学非所用,岗位发展与所学的专业不一致,虽然身为大学老师,却很难获得学生的学术尊重。辅导员心理落差大,他们大多认为自己付出多,而所得少,收入和地位远远赶不上专业老师,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产生怀疑,对职业失去信心。高校领导关注较多的是对学院具有品牌效应的专业教学、科研等工作,德育工作很辛苦,也很琐碎,缺乏创造性,和专业教师的研究远远不能比较。德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领导空喊、学校偷懒、学生反感”的边缘化境地,双重的不被重视容易加剧辅导员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1]。同时,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效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充分说明了人才培养工作特别是人的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是一个较为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辅导员的工作效果是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当中逐渐显现的,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2]。这样一来,和高校其他从业人员相比较起来,辅导员赢得组织和舆论的肯定和赞誉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职业期待的落差,即产生自我实现挫败感[3]。

(三)职业能力的挑战性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方向。多元的文化背景,多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不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且对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即高校辅导员的能力水平、业务素质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对于在一线工作的辅导员来说,墨守成规、因循守旧、一成不变的工作模式和理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更不能满足大学生综合发展的要求,辅导员面临着知识更新换代和提升职业综合技能的严峻挑战。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人在辅导员工作岗位最多停留3年~5年,许多年轻人以此为工作跳板。所以,高校辅导员队伍是一支年轻化的队伍,他们一般缺乏人生的历练和工作经验的积累,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时常感到力不从心,无法满足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需求,出现“能力恐慌”。

三、倦而不怠——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干预措施

(一)明确岗位职责,做好顶层设计,减轻辅导员的职业压力

高校应该严格落实教育部制定的高校辅导员的八项主要工作职责,要树立辅导员也是专业人员的思想,彻底改变辅导员是学生“勤杂工”的观念。明确他们的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权限及责任,进一步细化他们的工作职能和分工,使他们清楚、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依照什么标准去做,建立岗位责任制、反馈制、工作公开制、绩效考核制等一套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减轻辅导员的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干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骨干作用,使其真正成为辅导员的左膀右臂,协助辅导员做好学生的日常管理,使辅导员能够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真正走入学生当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确保辅导员把主要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放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放在研究和掌握新时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上以及对政治形势的掌握、分析和研究上,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做实做细,真正实现辅导员工作的“职业化”,减少因职业压力过大而产生的职业倦怠[4]。

(二)实施组织干预,激发工作热情,提高辅导员的自我价值感

马克思指出:“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司马迁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管仲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先哲的话语准确无误地反映了利益对于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源性和支配性的影响,古代如此,现代和将来也是如此。辅导员地位徘徊不前、利益与其奉献不对等、出路不乐观等现状使得辅导员队伍犹如走马灯似的年年补充,年年缺员,且从事辅导员工作的大都是无奈之举,其作用肯定得不到彻底发挥。为了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减少心理落差,学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重点从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效果、敬业精神及学生的满意度进行考评,努力解决辅导员的职业困惑,营造有利环境,体现人文关怀,注重辅导员的培养。首先,学校要合理地运用物质、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办法,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潜力。学校可以进行评优、表彰活动,对辅导员的辛勤工作给予价值肯定。除此之外,学校的管理层应该为辅导员提供更大的晋升空间,给辅导员提供更多展现才智、自主发展的空间,为其幸福人生搭建平台,提升其职业威望和自我价值感。

(三)调节职业情感,苦练内功,提升职业综合能力

选择了一种职业,就等于选择了一种生活。首先,高校辅导员要坚定信念,既然选择了辅导员工作,就应该自觉地把提高大学生素质看作时代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岗位价值,本着“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消除转岗或离岗念头,扎扎实实地开展学生工作。德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同时,高校辅导员要自觉抵制社会上急功近利不良思想的侵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得失,以自己对党的教育事业的真诚热爱感染青年学生,以自己献身科学、献身教育事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真正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而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第三,辅导员要不断提升个人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应具备传统的优秀美德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职业道德,高度的创新意识,良好的仪表风度,不断提升个人魅力,用过硬的能力、素质来处理新形势下出现的新问题,开创学生工作的新局面,完成历史所赋予辅导员工作的神圣使命,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四)将心理辅导与咨询介入辅导员生活,密切关注辅导员的身心健康,强化辅导员应对压力的能力

辅导员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肩负着人才培养、管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责任,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作为高校大学生的主要管理者,需要有巨大的耐心和爱心来处理学生的日常琐事。积极心理学提倡改变消极的状态,寻求一种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对现实生活提供指导,这与缓解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的目标一致[6]。同时,学院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方便辅导员工作、生活和家庭协调安排,减轻其工作压力和负担。此外,高校要设立开放的辅导员心理咨询机构,使其能有一个情绪宣泄、倾吐心声、解决问题的空间,合理疏通、引导,尽早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实施有效的自我调控[6]。另外,学校应在辅导员队伍中普及并丰富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心理测试和心理疏导,及早发现,提早干预,帮助辅导员走出职业阴霾,重拾职业乐趣。此外,还要引导辅导员进行自我分析、自我情绪管理,努力找寻自身的职业成就感,增强辅导员抗压能力。

总之,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高校人才培养上担负着重要职责,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到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而且也会影响到高校的思政工作的教育效果。认识、分析并干预辅导员的职业倦怠,不仅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同样具有重大意义。

[1]李强,陈平原,孙立平,等.大学改革,路在何方——“大学改革座谈会”发言整理[J].读书,2003(9):33-49.

[2]王杨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及其对策探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3]王晓英.北华大学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

[4]黄雄英,宣跃文,董成军,等.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及干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14):64-67.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刘聪.高校辅导员职业倦怠现状及其对策[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3.

(责任编辑 倪玲玲)

G641

A

1671-9123(2015)02-0063-04

2015-04-20

王春丽(1976-),女,河南三门峡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辅导员职业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职业写作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我爱的职业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