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基于学习心理的分析
2015-04-10谭小芍
谭小芍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析
——基于学习心理的分析
谭小芍
(河南推拿职业学院,河南 洛阳 471023)
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遵从大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规律,顺应学习认知心理发展,使培育契合大学生学习心理。因此,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意识、在社会实践中由认知认同向情感认同转化,同时还要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和内驱力,使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形成知行统一的元认知,实现培育的最佳效果。
心理认同;实践;知行统一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有效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了解大学生学习心理认知规律,切中心理认知的关键点,顺应学习认知心理发展,使培育内容与心理认知契合,并同步发展,产生正相关的心理反应,从而激发学习心理能量,提高培育效果。
一、大学生学习心理的一般过程和教育
心理学认为,心理现象包括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4个方面。心理动力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和偏向,影响着心理过程,决定着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的形成。 教育心理学认为,大学生身心趋于成熟,一般知觉能力达到成熟水平,知觉的理解性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能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直接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清晰意识到活动的过程和方式,思维能力高度发展,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具有学习动机多元,学习迁移能力较强等学习心理特征。
教育在大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主导作用,但教育对于心智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讲,毕竟是属于外因作用,受制于大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要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激发学习心理动机,培养学习需要,从而提高教育效率。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认知认同培育
大学生总是以批判的态度对待学习,他们相信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探索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针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这一特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学生通过学习、思考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因此,需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出发,在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来说服大学生对理论的认同。
(一)大学生民族传统文化认同培育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民族共同心理和精神依托,是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价值取向和价值心理。在社会成员价值观形成中,传统文化、习俗和教育是影响着人们对事物、行为做出选择和判断的主要因素,其中,居于主导地位并形成一定逻辑判断的若干价值内涵集合,就形成了民族集体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沉淀下来的民族核心精神。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价值产生的内在因素上取得大学生的认同,教育大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从而引导并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和形成。
(二)科学理论认同培育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归根结底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和存在的反映。“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产物”[1]35。因此,要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观点,从唯物史观角度教育学生意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意识产物,它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存在,符合广大人民的价值诉求,符合社会运动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存在决定的社会精神。反过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科学研究的成果,其本质价值就是为大众提供社会价值经验,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科学解释和解说,正确引导大众对事实现象的认识和判断。因此,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效果中,引导大学生对事实现象做出科学判断和认识。大学生的认同心理是建立在正确认知基础上的,只有用科学的理论让大学生感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逻辑,让理论契合大学生认知心理,产生认知共鸣,大学生才能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观察培育
大学生的观察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他们总是从观察的事实出发,得出客观结论。根据大学生的感知观察特征,需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实践培育。在实践中观察现象,感受理论,完成认知认同向情感认同转化,符合大学生心理成长规律。
(一)在实践中培育大学生观察能力,能够提升大学生个性思想
马克思认为“在生产活动中,不但客观环境改变着,……而且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2]494。因此,要让大学生到社会生活中观察生活现象,感受现实世界,让他们在社会大环境的事实面前,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性,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让他们在反复洞悉基础上,对所感知和观察的事物、材料进行加工改组,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我认同,自觉将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觉的情感认同。
(二) 大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结论,能够影响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
“意识形态必须从物质实践来解释”[3]16,通过观察实践让大学生检验核心价值观的存在逻辑和群众利益诉求,让大学生在自己的认知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经验,改变已有的认知经验,这种自我学习自我改造的方法符合马克思知行观。“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1]16,只有在现实环境中产生的思维意识,才具有客观性。让大学生深入到社会、人民群众、社会建设中去,亲身感受现实事物、现实力量而产生的思维、形成的观察结果、判断取向最具说服力,能够改变并形成大学生的心理认识,产生培育的最佳效果。
通过实践来落实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正是基于大学生独特的观察心理发展,达到改造认知,最终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育。
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培育
心理学认为,需要是行为的动机,内驱力源于需要。需要产生动机,动机产生意愿,意愿能够保持个体向某一目标坚定不移身体力行的持续前行。动机是影响学习、行动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以求知、求学需要的学习动机呈现多元化态势。如何刺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和需求,调动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动机与行为正相关,是培育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好坏、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原始的需要是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内驱力
心理学家认为,生存需要是一个健康的人类有机体生来就有的一种生物学本能。大学生作为类的个体,自身生活需要学习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环境出现新异刺激时,为了探究新异刺激的信息和应对新异刺激反映,人类的新的学习需要就产生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迄今为止最先进、进步的价值观,这种人类社会的新异现象,需要大学生去学习、了解。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的“自由、民主、公正、法制” 等价值取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人立足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人类价值实现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动机,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心理需要。
(二)责任意识能够刺激大学生产生学习和行动的需要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4]329“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8。人立足于社会,产生家庭、群体、集体、民族、国家等很多的社会关系,在每一个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对民族、对集体、对国家具有不同的社会责任、义务和使命,正像马克思所说,不论意识到与否,这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性表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千百年年来的梦想,是时代的要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人的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来激发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心理需求。
五、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认知培育
元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大学生正处于元认知形成阶段,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思维逻辑的过渡阶段,我们要抓住大学生心理过程的这一特征,通过知行合一思维逻辑的元认知培育,对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主义精神、坚守社会主义道德,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营造元认知形成的良好舆论氛围
马克思主义认为,“思辨中止的地方,即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的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实证的科学开始的地方”[1]31。根据元认知形成的过程,我们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和氛围,因为思维是在实践环境中产生和终止的。在良好的舆论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认知,也在良好的环境中终止不良的思维逻辑和认知。同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虚功实做,社会和媒体要积极回应社会热点问题,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利益问题,激发社会正能量,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核心价值观践行的社会环境,给予大学生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引导大学生学会辩证思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思想的范畴,是理论形态和心理形态的统一。“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43。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下必然产生多元的价值诉求和价值追求,各种社会群体的生活条件和利益需求差异客观存在,这是初级阶段的必然现象,是人创造的社会环境,但同时,这种环境下也创造和产生出人们的共同诉求和价值交汇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调整多元价值观的共鸣点和价值集合,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诉求。引导大学生辩证的思考,用马克思的方法、观点看待问题,解决问题。“人的头脑,正确的思想文化不去占领,消极错误和腐朽的东西就会侵入”。因此,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讲透、讲实、讲活”,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的彻底性、感召力和说服力。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又通过社会实践大环境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习惯,把认识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成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
六、结语
吉林大学陈秉公教授认为,我国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蕴含着知识、价值、规律、美学等内在品质的“高势位”价值观,这种“高势位”的核心价值观,使它具有强大的势能和位能,能够表现出更强的凝聚力、辐射力、渗透力、影响力和征服力。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程度,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从学习心理角度出发,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大学生学习心理产生共鸣和共振,以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形成精神和心灵的皈依,直接决定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度,为大学生健康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 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责任编辑 乐 知]
2014-09-11
2014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高职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GH-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洛阳市2014年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洛阳国企职工理想信念研究”(项目编号:2014A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谭小芍(1972— ),女,河南洛阳人,河南推拿职业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1-8127(2015)01-01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