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模式探究——以浙江省为例

2015-04-10张淑芳贾卫章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浙江文化遗产文化

□ 张淑芳贾卫章

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模式探究——以浙江省为例

□ 张淑芳贾卫章

地名文化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具有承载、积淀、传播综合文化信息的功能,是不可多得的、不可再生的人类宝贵历史文化遗产。而大多人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历史地名大量流失。本文从加强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出发,以求达到不仅仅是促进浙江省“两美”建设,更是促进全国物质与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

地名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播模式

一、引言

作为地域的符号和名称,同时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地名承载着丰富和深远的历史文化内涵。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及联合国地名公约都赋予地名以严肃性和法律地位。因此对区域地名遗产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促进地名遗产的文化传承

浙江大地上的文化遗址是祖先历尽艰辛创造出来的杰作,每一处遗址都讲述了先人的心路历程,每一幢古建筑都叠架着先辈的精神诉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祖先的隽永智性。“这是浙江精神之源,是浙江大地独特的精神”。江南水乡历来是我国经济文化之重心,“文化遗产涵盖了与历史相关的思想观念、生活情态等一些对人类具有普遍价值的无形要素”。

(二)提升公民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底蕴。诚信、务实、开放、创新最能代表浙江精神的核心价值观、浙江的地域文化和特色,代表了中华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更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脉相承。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三)保障浙江省“两美”建设

地名文化遗产已成为城市与地区的名片,这恰恰也是“两美”浙江建设需要形成精神动力、思想基础和文化条件的先决条件,以此推动与“两美”建设相适应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在全省树立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生态观念、生态心理、生态道德。

二、国内外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一)国外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不少国家都将地名文化遗产列为本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地名文化宣传、保护活动。加拿大、荷兰、奥地利等一直在建立历史地名数据库,以保护和研究地名文化遗产。

(二)国内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民政部于2004年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与“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保护宣传活动试点。同时中国地名研究所拟定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包括地名文化遗产的分类调查与评估、地名文化遗产的传播艺术模式等。但在我国仍有很多千年古城(都)地名、千年古村落地名、中华名山川地名等没有得到保护。

三、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模式研究

(一)浙江省部分地名文化遗产的现状

浙江文化的精髓历经8000多年,逐渐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底蕴。但随着全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旧城改造”步伐的迈进,一些有价值的历史文化遗址或遗物惨遭破坏。如绍兴陆游晚年故居遗址变成草莓园;绍兴越城区大禹陵景区内大禹铜像被游客涂鸦将很难修复等。如果说文化体验是旅游活动的内核,那么“人文旅游就是游客对特定人类文化的审美与体验,是游客对特定人文精神的诉求”。

(二)地名文化遗产没落现象分析

1.社会责任意识淡化

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自己的国家、社会、集体以及他人所负责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浙江省是经济贸易大省,对财富的追求在很多方面导致了人们对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2.传统文化概念淡薄

外来文化对我国国民的影响逐渐取代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这些外来元素直接参与了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养成。这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必然会产生自下而上的冲击力,乃至于造成该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意识形态的合法性危机”。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道德的了解较肤浅,对传统历史及文化道德的基本精神知晓的就更少。

(三)“两美”视域下地名遗产文化的传播模式

浙江省文化底蕴深厚,而文化恰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如果将传播模式形成产业化,必定会深入持久地弘扬与传播地名文化。

1.国内外动漫作品对地名遗产文化的保护与传播启示

美国一部《功夫熊猫》在如何对待、发掘、使用民族文化方面,给出了极其有益的启示:坚持民族文化的底蕴,创造具有纯正民族风格的动画作品,“在动漫创作中将民族文化与娱乐传播紧密结合”;动画片《木兰》也将中国文化元素挖掘地淋漓尽致。在绍兴,“如何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已受到重视,如“女儿红”成为浙江大学本科教学实践基地,绍兴袍江一家动漫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少年师爷》在央视播出。

而诸多绍兴本土文化元素都是脍炙人口的极好的传播素材,如“鉴湖是绍兴人民的母亲湖,越文化是绍兴历史中的母根文化”;绍兴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沈园一曲《钗头凤》,一段不了情等等,都一一详细阐述了绍兴本土文化所蕴含的民族底蕴与民族美。

2.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对校园文化的启示

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载体作用,既能体现国情特点,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核心价值观的洗礼。而地名文化遗址已远远超出了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它将历史学、文化学、宗教学、哲学、美学、考古学、民族学乃至旅游学等不同学科的价值集于一身,是民族文化的综合体,应该将这些文化价值通过年轻的一代更好地传播开来。

(1)采取“境遇式”传播模式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对浙江省各地域具有代表性的地名文化遗址进行参观,了解其建造时间、结构、艺术特点,广泛阅读相关历史故事传说等,使学生既从旅游的角度欣赏了历史,又饶有趣味地了解了其艺术和文化,易于深切体会其中所隐含的悠久历史,也同时进行了审美教育。

(2)采用“任务”式传播模式

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相关浙江地名文化遗址的平面或立体广告,在各大交通媒介等等上播放宣传;举办各类动漫比赛,激发学生对地名遗址及文化的深度挖掘及制作,吸引更多市民了解;鼓励学生借助网络科技媒体,制作相关浙江地名文化遗址的视频作业。诸如以上任务型活动,必定会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在此实践活动中,极大促进学生对爱国爱家爱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深度。

(3)采取“创新”式传播模式

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浙江古建筑保护的社会调查,鼓励学生对古建筑所蕴含的悠久历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整理成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故事,散发到各街区;鼓励学生对古建筑所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整理、编写或创新,将其搬进校园或搬上舞台进行宣传,这种街道入户的宣传方式最能加深市民对地名遗址文化的了解,加强公民的保护意识。

3.政府各部门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措施

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地名文化,广泛传播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唤起国民对地名文化的认知,增强全社会对地名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政府各部门要灵活运用多种传播艺术模式,弘扬与传播地名文化。

如组织摄制大型电视文献片《千年古县》、《千年古城》等,通过影视画面形象地展现丰富而深厚的地名文化,使民众深入了解地名对文化的载体功能;鼓励编纂出版相关地名文化遗产丛书等学术类系列;鼓励将地名遗址文化创新城动漫文化产业的做法,大力支持将地名文化遗产改编成动漫影视、图书等,将地名文化遗产产业化,扩大其影响力与知名度;广泛举办地名文化书画展、图片展等,建立地名文化碑林、地名文化博物馆等宣传设施,广泛普及地名文化知识。

1.傅建祥,刘晖.人文旅游看绍兴[J].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07(01)

2.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4

3.沈文.文化遗址 浙江精神文化之源文化之根[J].今日浙江,2006(04)

4.周学鹰,马晓.江南水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J].华中建筑,2007(01)

5.钟鸣.保护地名文化遗产:刻不容缓的行动[N].中国社会报,2006-08-28

6.张明,张淑芳.古建筑文化传承视域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研究[A].山东社科论坛——科研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4

7.周卫红.让民族文化成为动画创作鲜活有力的滋养——《功夫熊猫》带来的启示[J].电影文学,2008(19)

本论文为2015年度浙江省民政政策理论研究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ZMZC2015119

(作者单位: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浙江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谁远谁近?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