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新闻:在传统新闻业基础上的改变

2015-04-10康丽洁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新闻业公民受众

□康丽洁

公民新闻:在传统新闻业基础上的改变

□康丽洁

公民新闻由非专业化的公民记者生产,兼具时效性更强和视角更多元化的内容,还维持着强大的互动性特征。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与传统新闻相较,公民新闻已俨然跳出“新闻”的牢笼,在生产、传播和舆论引导等方面焕然一新。笔者试图通过列举公民新闻相比传统新闻业在现阶段的优势,以期能够给传统新闻业带来一些启示,更好迎接与应对技术革新和平台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公民新闻;公民记者;传统新闻业

较专业记者更大几率地身处新闻现场记录并发布新闻,使公民成为记者;数字技术和科技发展为新闻的生产和传播提供有力渠道,使公民新闻随之诞生。公民记者生产公民新闻,颠覆主流媒体传统的线性模式,在崭新的媒介时代独树一帜。

一、公民新闻的概念

“公民新闻”(CitizenJournalism)至今没有众人认可的权威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还有些学者认为,公民新闻是指公民通过个人通讯、电子工具而非专业记者采编设备为受众采集、制作、筛选和传播各种新闻内容的行为和现象。笔者认为,当下的公民新闻主要指非专业的新闻记者利用各种技术平台参与制作、传播的新闻。

二、公民新闻的特点

公民新闻由于并非专业意义上的“新闻”,因此与传统新闻业的采编播一体化格局有着鲜明的区别。不管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还是传播过程都呈现其独特一面。

(一)传播主体的非专业化。各种电子通讯工具的普及使得普通大众掌握新闻来源,生产新闻或参与新闻的制作,成为公民记者,并依此呈现草根性、平民化的特征。这其中包括热衷新闻事业,却不以此为职业,随处捕捉信息,并与人分享传播的人群。也不乏恰巧亲临“第一现场”,记录事件经过,领先传播热点的公民。此外,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也经常发布此行业的最新动态和专业信息。即使此“专家型”的公民记者不主动发布新闻,记者在制作此门类信息时,也急需其协助才得以完成。上述的草根型、专家型、业余型的公民记者并不包含所有的传播主体,但他们都非专业记者,都呈现出非专业化的特征。传播渠道的拓宽与普及给传媒业带来最大变化的就是打破了主流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使得社会的任何群体都能发声。

(二)传播内容的及时性和视角的多元化。身处各地的公民更有机会抢占先机获取新闻来源,及时向大众传递信息,这是再密集的记者人群也无法匹敌的优势。近年来,官员的受贿事件与不良作风相继被及时报道,并配有清晰的视图文件,这些可贵的新闻资料大多出自于身处现场,并有着新闻正义感的公民记者之手。其次,明星的出行及日常生活也时常被真实记录,除去嗅觉灵敏的专业娱记之外,都来源于在某一时间点刚好与明星处于同一地点的路人。他们在自己的社交圈发布消息,并不有意将它视作专业的“新闻”,但经过粉丝与营销账号的转发和扩散,迅速进入公众的视野,成为最新的娱乐新闻。公民记者由于并非专业记者,不受职业利益的驱使,或缺乏媒介素养,因而在报道视角上更可能存在多元化视角。在报道社会新闻时,风格更接地气,视角更平民化。在报道负面消息时,更客观和具正义感。而在报道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新闻时,主观色彩更浓厚,视角更个人化。

(三)传播过程的互动性。受众已不仅仅是接受新闻,了解新闻。对新闻真实性的质疑,对事件发展的及时跟进和全面补充,用强大的舆论行使社会监督权。受众已不满足于简单的评论唏嘘等“反馈”,也参与新闻的实时更新和引导舆论,一经出版内容就铁板钉钉的新闻时代一去不复返。话语权和电子通讯工具的结合不仅诞生了公民新闻,更使传者与受众、受众与受众之间产生史无前例的频繁互动。这种互动不等同于简单的用户反馈,而是受众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真实的想法并作用于新闻内容,使之迅速更新、扩充。在公民新闻时代,传播过程的强互动性使受众对新闻内容有绝对的主动权。

三、公民新闻在传统新闻业基础上的改变

上述公民新闻的特征已与主流媒体制播的新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相较于传统新闻业的流程和环节,有着极大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的阐述,主流媒体可以取其精华,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

(一)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公众不再是未占据专业新闻资源和采编权,一味接受传播内容的普通受众,而是与专业记者处于同一平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消息权力的公民记者。这无疑颠覆了传统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实现了信息的实际反馈和双向传播,“舆论一律”的传播格局终将被打破。公民通过通讯工具发布新闻消息,获得话语权,传播渠道为传授者搭建交流和传播的平台,省去复杂的采编播和审核过程,一部DV、一台手机就足以让公民向受众发布、传递新闻。舟曲泥石流、上海大火事件就体现了公民记者日趋成熟的传播观念。大三学生同时也是公民记者的王凯在泥石流围城,在专业记者无法赶至第一现场的时刻,担负起了让外界及时知悉灾情的责任,手持便携式相机和手机,活跃在泥石流灾区现场。同样,导致59人死亡的上海大火第一条火情也来自微博。公民新闻的生产完全改变了主流媒体传统的生产模式,公民记者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所见所闻并及时传播至民众。

(二)公民新闻改变了传统的传播速度和内容视角。传统的主流媒体往往要经过公众提供新闻线索,或是新闻发生后经过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引起社会关注时,记者才能奔赴事发现场,采集信息。公民记者比职业记者更接近现实生活,分布更广泛,因此只要面对新闻现场,便会尽其所能记录资料,并迅速发布。2008年的汶川地震,身处现场的网民用手机拍下灾情并配以文字经网络发布,让公众及时了解真实现场的境况。而专职记者无法在短时间内赶赴灾难现场,甚至某些危险区域永远无法靠近。政党报刊和国家电视台一直秉持宏观严肃的报道视角,地方电视台和媒体采用亲民化和地方特色的视角播送新闻。公民新闻却常常依据公民记者的个性特征和此新闻内容与自己的接近性程度呈现不同的报道视角。2008年,天涯社区的网友因偶然捡到里面含有有关部门出国考察票据的购物袋,而发表《晒晒咱们公务员的福利》的帖子,从题目就能看出,网友对公款贪污的不良作风所暗含的反讽意味。

(三)公民新闻改变传统的舆论形成模式。传统新闻业与受众的关系大致能概括为“你说我听”“你播我看”,媒体的视角主导舆论,实行一对多的传播机制。公民新闻时代,受众的意见不受传播主体的主宰和干扰,据自行标准判断是非,并有效聚集意见相同的人群,引导舆论。2010年9月的宜黄“强拆”事件,是在强拆的压力下钟家房主引发的自焚事件,官方称为“不慎误伤”。随后钟家姐妹应邀采访被县委书记带队拦截时,躲进厕所,钟如九直接通过微博随时传播信息。18日的医院抢尸,钟如九也通过微博实时直播。最终官方不得不承认事实真相,相关人员也受到相应的惩罚。在当事人实时发布最新事态,数百万网民密切关注所形成的立体舆论监督之下,隐瞒真相,阻扰舆论传播,成为幻想。无独有偶,因为一句“我爸是李刚”的流行语而蹿红的肇事事件被众人熟知。肇事者在事发后嚣张的言行和公然的挑衅成为相关现象的一个缩影,被传至网络后,舆论的“口诛笔伐”铺天盖地,也间接展现了民众对权力被滥用的忧愤以及对强化监督的渴望。

结语

公民新闻,并非只是字面意义上的公民记录、传播新闻。与传统新闻业相比,传播主体、渠道、内容、过程等都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制作和传递过程,彰显出公民新闻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规避了专业新闻的一些弊端。但“纯天然”状态下的新闻不可避免地专业素养不高,希望公民记者能够同时借鉴主流媒体的专业素质,保持公民新闻有序、健康的发展。

1.钟恩洪.浅谈“公民新闻”的发展[J].新闻窗,2007(3).

2.石磊.从公民新闻看传媒接近权的实现路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3)

3.梁纪朋.公民新闻发展现状研究[D].河南大学,2008

4.赵俊峰,张羽.公民新闻的发展与传媒生态的再建构[J].国际新界界,2012(6)

5.时宇石.论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J].渤海大学学报,2013(1)

6.庹炼.公民新闻的传播学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10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生)

猜你喜欢

新闻业公民受众
论公民美育
互联网为新闻业带来了什么?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
从IPSO看英国新闻业的自律与他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