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浙江卫视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回来了》

2015-04-10应一骁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真人秀明星身份

□应一骁

浅析浙江卫视亲子类真人秀《爸爸回来了》

□应一骁

《爸爸回来了》第二季已经收官,微博微信上关于《爸爸回来了》话题的讨论却仍在继续,“舍不得小甜馨”、“下一季再约”等留言层出不穷,而观众也给这一档真人秀贴上了“暖心”、“温情满满”、“治愈”等标签。《爸爸回来了》作为一档亲子类真人秀,如何在各种各样的真人秀节目中突出自己的地位,显示出独特之处,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简要分析。

爸爸回来了;观众心理;节目策划

《爸爸回来了》是浙江卫视引进韩国KBS《超人回来了》于2014年推出的大型亲子类真人秀,节目以爸爸和孩子在妈妈不在家的四十八小时之内的相处为主线,不做干扰和设计,原汁原味地呈现明星爸爸和孩子在互动过程中发生的所有状况。

一、对观众心理层面的把握

(一)满足观众的猎奇窥探心理

明星通常生活在聚光灯之下,呈现给大家的是一种远离普通群众日常生活的形象。而“星二代”向来都是观众们讨论的重点,这群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星二代”日常生活又是怎么样。当明星们回归日常生活当中后,抛却明星光环回归孩子父亲身份时,他们又会以何种方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互动?这些问题都极大地刺激着观众的好奇心。《爸爸回来了》不加干涉设定,通过纪录孩子和爸爸单独相处的时光,呈现给观众一种生活化的场景,让观众可以完整地了解明星与其孩子的日常生活。

同时《爸爸回来了》旨在呈现最真实的明星日常生活场景,这需要镜头去纪录明星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在家里和孩子单独相处的时光,可以让观众一窥明星住宅的真貌;贾乃亮带着女儿去横店片场、唐志中带着两个女儿去《康熙来了》的录制现场,这些明星工作场景的呈现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明星的工作状态;而郑钧带着儿子去阿坝、杜江带着儿子和甘薇等好友一起野餐以及贾乃亮父母来北京等内容,则满足了观众对于明星私生活的好奇。这些以往没有办法在电视屏幕上出现的内容,都随着镜头一一呈现给观众,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猎奇窥探心理。

(二)满足观众身份认同心理

麦奎尔说:“电视节目能够使受众从两个方面达到人际关系的满足,一是‘拟态’人际关系,就是观众对节目中出现的人物产生一种熟悉、亲切的感觉;二是‘现实’人际关系,就是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而产生的观看感受,作为自己说话的理论依据与他人交流,满足与互动的需要。”

每个受众在观看节目时都会对节目中的嘉宾有自己的评价,然后会将这个认识与现实生活中自己的经历进行对比,从而达到嘉宾与自己身份相似的认同。比如年龄、成长经历等等,这种身份认同心理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肯定。《爸爸回来了》主要观看对象为70后到90后,这些人都准备或者已经孕育了下一代,观众在收看节目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和节目中的嘉宾们进行对比,找到相似点。这种身份认同感使得更多观众对节目中爸爸和孩子的行为产生期待与吸引力。

明星给人的感觉总是高高在上,而为人父母却是每个人都要去经历的生活体验。《爸爸回来了》邀请的都是我国影坛、歌坛、奥运冠军、影视娱乐公司老板这些现实生活中的偶像领军人物,他们同样依然要回归到为人父母的生活化常态的一面。节目将明星与孩子之间的日常呈现在观众面前,明星爸爸也会发脾气,明星爸爸面对哭闹的孩子也会束手无策,明星爸爸面对厨房也是毫无办法,这种明星与普通人的生活之间的置换体验和对节目嘉宾“反神化”的人物设置正是观众感兴趣的地方。普通观众在明星父子身上看到了自己,获得了身份认同;节目中真挚情感流露则引起了观众强烈共鸣,激发了观众对美好情感的向往。

(三)满足观众的个人需求心理

随着传播媒介技术的发展,观众不再简单地满足媒体传递来的媒介信息,不再被动接受,而是希望参与到节目传播过程中去,享受参与的乐趣。电视荧幕上的参与者是明星爸爸和萌娃,实际上在新兴媒体广为发展的今天,观看节目的受众通过手机、网络等媒介也成为了参与者的一员。观众除了可以登录节目官方微博查看节目最新资讯,实时评论节目进程,自由点赞、转发、评论外,还可以通过参与及时给节目组反馈意见,还可以通过手机关注节目微信公共账号,评论节目精彩瞬间,同时节目进行时屏幕下方也会出现滚动字幕,让观众真正体验到参与的乐趣。新浪微博上“爸爸回来了”话题已经达到了41.7亿阅读量,“甜馨”、“嗯哼大王”等话题等阅读量也已经达到3亿到4亿的区间。

同时节目组也会组织明星嘉宾在微博上和观众互动,回答观众问题,增进明星和观众之间的距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观众还可以上传自己生活中与父母与孩子的照片,讲述生活中孩子和爸爸相处的点点滴滴,节目组会选取一些观众照片在节目正片结束后的拉滚上播出,满足观众的参与心理。在现代社会当中,观众可以通过观看电视节目获得身心愉快,缓解压力。《爸爸回来了》孩子们充满童真的话语和家长们囧态百出的行为,为受众提供了娱乐,带来了情绪上的释放感,个人参与的需求和获得娱乐的心理得到了满足。

二、对节目制作策划的别出心裁

(一)新颖的观察类明星亲子主题节目

《爸爸回来了》是观察类明星亲子类主题真人秀节目。首先拍摄地点搬出了摄影棚和节目组安排好的游戏场景,来到了明星家庭里和明星生活场景之中,在这个追求亲民化的时代,娱乐节目抛弃华丽舞台而聚焦明星的日常生活对观众具有极强的新鲜感。其次节目的主题是观察类亲子互动,节目抛弃以往同类节目中设定好的游戏环节和既定主题,对嘉宾父子(父女)采取不加干扰的跟踪拍摄,真实纪录了明星和孩子之间的日常互动。

实际上,现在国内很多真人秀节目当中,节目还是在设定好的场景中进行录制,嘉宾之间的互动更多的是在“游戏“背景之下完成,而事实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动更多地发生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而在日常生活场景中爸爸妈妈和子女之间的互动和情感流露才是最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同时,由于《爸爸回来了》选取的嘉宾孩子的年龄都在四岁之下,他们在日常中的喜怒哀乐都是无法控制的,这给节目中爸爸单独带孩子背景下的突发因素提供了先决条件,观众无法预知孩子们下一秒会作出何种反应,极大地提升了观众观看节目的兴趣。

《爸爸回来了》采用隐蔽的拍摄手法,抛却了游戏类节目中人们争当第一的本能思想,回归生活,完整再现了明星生活的日常,使得节目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

(二)明星家庭之间互动的增强,刺激了观众对节目的讨论

与第一季节目相比,第二季之中增强了嘉宾家庭之间的互动元素。如第一季嘉宾王中磊父子在第二季中来到李小鹏家做客,王中磊的儿子威廉仍然像第一季之中那样充满绅士风度,对奥莉这个妹妹照顾有加;再到新加入的郑钧、杜江和唐志中家庭,郑钧带着孩子来到台湾和唐志中的一对女儿一起玩耍,三个孩子之间的纯真感情让人感动;杜江和贾乃亮、李小鹏家庭一起在广州度过了欢乐的时光,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和爸爸一起为观众带来了许多有趣的片段。

这种嘉宾家庭之间互动的增加,第一可以凭借贾乃亮和李小鹏父女在第一季节目中积累的人气,带动新加入家庭在观众群体中的知名度,消除新加入家庭带给观众的陌生感,提升新嘉宾人气;第二性格不同的父亲和孩子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互动,也能消除嘉宾各自带孩子在节目内容结构上给观众造成的割裂感,增加嘉宾家庭之间的联系,刺激观众对节目的讨论,激发他们对节目的兴趣。

(三)情感描述的细腻,让爸爸和孩子在节目中一同成长

《爸爸回来了》一经开播便主打“温情牌”。一般来说,这种观察类真人秀节目因为以生活场景为主,需要依靠参与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推动情节发展,因此节目组在内容制作时凸显情感细节,运用镜头去扑捉感人瞬间,形成以父亲与孩子,父亲与父亲,以及孩子们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为主的感情线。这些细节都能让观众沉浸在温情的节目氛围之中。

与此同时,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可以直接影响到孩子。由于节目中的孩子年龄都很小,他们的心智和行为都处于待开发期,所以节目会通过细节体现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如甜馨在横店跟随贾乃亮拍戏过程中不慎摔倒,与第一季的一味哭闹相比,这一季中的甜馨在爸爸的鼓励下学会了坚强。杜江的儿子从第一期节目当中面对安全座椅的哭闹到节目尾声时的接受,都体现着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与韩国《超人回来了》着重提取孩子成长有所不同的是,《爸爸回来了》在体现孩子成长的同时,也注意到父亲们的改变。节目中的父亲们从节目一开始的素手无策到后来变成一个带孩子有板有眼的好奶爸,从面对厨房束手无策到慢慢能够做出丰富的餐点。

这些孩子和父亲共同成长的片段,足以唤起观众小时候与父亲相处的回忆,对已为人父母的观众,可以促使他们回想起自己初为人父人母时的经历;而对于尚未成为父母的观众,则可以唤起他们对于为人父母后的美好憧憬。在不同身份的观众群体中,都可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四)细节的呈现,传递了中国传统美德

由于大众媒体在社会意识形态中具有指引性作用,节目在纪录嘉宾家庭父亲和孩子互动的同时,也会在细节上对中国传统美德进行传递。

贾乃亮通过在片场和甜馨一起给工作人员送水,教育甜馨要先人后己。贾乃亮在甜馨面前给父亲按摩,教育甜馨要孝敬老人。郑钧让儿子洗自己的衣服,以及带着儿子去阿坝亲手喂牛,做青稞面,体现了传统美德中吃苦耐劳的一面。唐志中教育孩子饭桌礼仪,也体现着传统美德中的“礼”。

正是这些细节,让观众在享受节目带来的乐趣同时,也使得中国传统美德得到了弘扬。

三、对于节目的意见和建议

(一)各组嘉宾之间表现上的不平衡问题

《爸爸回来了》作为纪录类互动真人秀,对嘉宾的性格特征要求极高。而由于选取的嘉宾不论孩子还是大人,各自性格都有差异,或外向或内向,在这一类纪录类节目中,难以保证每一位嘉宾的性格特征都得到完全的展现。而这种现象会造成有的嘉宾家庭通过节目播出拥有大量的追随者,而有的嘉宾家庭则反响平平,难以在嘉宾家庭之间产生收视率的良性竞争。

要改善这种情况,除了在节目筹划阶段需要对每一组嘉宾家庭大人和小孩的性格特征有充分的了解之外,在节目策划过程之中,可以充分利用场景和情景设置,增加更多与主要人物关系相关的情节,如第二季之中唐志中带着一对女儿和黑人范玮琪等人聚会,巧妙利用外力的作用,为观众提供更多的情感代入点的同时促进嘉宾性格特征的展现。同时还可以在节目后期制作阶段,增加同一生活场景中不同父亲表现的横向对比的剪辑,通过高关注度家庭的受众带动对相对较平淡家庭的讨论,提升其关注度,从而更进一步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二)对节目中出现的文化内容展现得还不够充分

实际上,《爸爸回来了》并非没有注重对于不同文化的展现。如第一季当中李小鹏带着女儿来到长沙岳麓书院,贾乃亮带着女儿回到哈尔滨老家,吴尊在老家文莱和女儿一起互动等,都将中国或者世界不同地域的风情展现在观众面前,然而这种场景设置背景之下,节目的主体还是以父亲和孩子的互动为主,对当地的文化内涵的展现涉足甚少。

基于此种现象,节目组在设定拍摄场地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了解当地的民俗风情,将这些具有文化内涵的要素融入到父亲和孩子的互动当中去,使得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如节目的第二季,郑钧带着儿子来到了阿坝,和藏民一起制作当地食物,抛撒风马祈福等内容,就将藏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风俗完整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除了考虑既定场景中具备的文化要素之外,节目组还可以通过节目设置的时间节点对文化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挖掘。春节、清明、端午这些传统节日,蕴涵了我国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有现代意义上的节日,如五一、十一、父亲节等,这些节日同样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同时以第二季嘉宾李小鹏为例,其妻子的美籍华人身份,使得美国的一些节日和文化也有机会在观众面前展现。

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节目组可以借助这些节假日的时间节点,让父亲和孩子在特定的节假日风俗背景之下进行互动,既可以使得节目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也承担了电视节目文化传播载体的功效。

(三)弱化了角色的社会职业身份

社会学认为人具有两种天生的身份——自然职业身份(如父母,孩子等),以及社会职业身份,即其用劳动换取价值等身份,如工人、教师、律师等。《爸爸回来了》节目重点展现的正是父亲从社会职业身份回归自然职业身份,如何同年幼的孩子一起成长。节目的大部分内容也通过此展开,观众在节目中可以看到爸爸怎么为孩子做饭,陪着孩子玩耍等等。

然而在现实环境之中,中国的家庭关系受到外在环境的多重牵制;都市生活中,很多父亲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投入足够的精力与情感在亲子关系中,甚至会出现由于难以承担高昂的生活成本而将子女交由三线城市的父母照看的情况。《爸爸回来了》的嘉宾显然选取的是有别于普通百姓的精英阶层,这个节目的热播一方面使得观众在节目中所呈现的家庭关系中产生移情性向往,获得心理上补偿;另一方面则面临“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残酷现实,很有可能会加剧观众心理落差。

虽然数据显示,关注《爸爸回来了》第二季的用户主要为家庭主妇、知识分子、时政达人和科技达人。关注节目的用户消费水平颇高,57%以上为中等消费水平,25%以上为高等消费水平,高于一般综艺真人秀的用户消费水平。即便如此,现实生活之中不论明星嘉宾还是普通观众都面临着两种身份之间切换的问题。

因此除了通过纪录节目中父亲和孩子互动发生的点滴来传递温情的同时,可以通过内容安排,让观众更多地了解明星嘉宾是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寻找到平衡点,从而使得节目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作者系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传播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真人秀明星身份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明星们爱用什么健身APP
扒一扒明星们的
调查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谁是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