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视角下的战争叙事——以二战题材影片为例

2015-04-10王中栋

视听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二战题材战争

□ 王中栋

战争作为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不可避免的一种历史现象,曾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并时刻提醒着我们要追求和平,远离战争。一部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不仅要真实地再现激烈、紧张、残酷的战争场面,更要将掩藏在硝烟战火背后的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挖掘出来,让观众理性地看待历史,思考历史,反思历史,并将其伟大的民族精神发扬光大。由于地域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同题材影片中所显示出来的文化差异体现在电影的各个方面,无论是主题思想、人物设置还是剧本创作等,都有很明显的差异。

一、由小众化迈向大众化视角

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西方电影制作团队在叙事方面进行了大胆的革命与创新,以一种更加自由的创作模式不断巩固自己在全球商业电影范围内的霸主地位。而中国战争题材的影片更多的是以一种教化与宣扬爱国精神的身份出现在大众的眼前,这就局限了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叙事视角,导演要充分考虑国内观众的接受心理和审美基础,这与走国际商业化、市场化的好莱坞战争类型电影之间产生了很大的区别,不仅导致了双方在受众方面选择的不同,同时也造成了影片主题思想和人物设置的差异。早在建国初,我们便受到苏联社会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理论的影响,“这一套创作理论的重要特征:强调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强调把理想和现实统一起来,以革命浪漫主义作为现实主义组成部分,着意突出真实性和历史性。”①中国战争题材的影片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我探索过程,面对早已成熟的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压力,我们的电影工作者们一直努力在苏联创作模式的基础之上进行民族化的创新,并对历史进行全面、客观的总结分析。

中国早期的战争题材影片更多的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唤起民众对于二战残酷血腥历史的集体回忆,起到教化民众的作用,而忽略了电影市场的影响,《地道战》《上甘岭》《英雄儿女》等早期战争题材的影片更是将红色主旋律的意识形态推向了历史新高度。这时期的影片在主题选择上更偏向于中国观众,而忽略了其他国家观众的审美基础,同时欠缺商业元素的融入,更多的是单纯且完整地讲述一段历史故事,从而唤起民众的耻辱感与爱国之情,没能进一步进行叙事、人物、影像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在剖析主题思想方面具有局限性。相比之下,好莱坞战争题材影片能够更充分考虑到商业市场的影响因素,同时与自身民族文化的特点进行完美融合,大众化的电影定位使其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巨大的成功。这也逐渐影响到了我们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创作,《红高粱》在国内外各大电影节上取得的成功,充分证明了中国导演在影像风格和人物塑造方面的大胆创新与思考,同时在借鉴西方创作技巧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合了民族化的元素。影片中主色调“红色”代表着奔放的情怀,以及人民对生命的渴望,对希望的尊崇,这与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明精神息息相关,我们得到的不仅是视觉上的快感,更是心灵上的震撼和精神上的洗礼。同样在影像风格上具有突破性的《紫日》中,诗情画意般的战争场面勾勒出的是中日俄三位主人公的不同性格,同时趋于多民族、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再次证明了中国导演在战争题材影片方面作出的努力与突破。

二、中西视角下的女性形象

女性角色在中西方的战争题材影片当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西方的二战战争题材影片中,女性往往是被忽略的角色,这与西方男权主义及宗教文化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虽然西方社会中“女权主义”运动早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就逐渐显现在电影的范畴,但是战争题材的影片中女性形象依旧不突出,从而引发了西方“女权主义”对战争题材影片的声讨与批判。“劳拉·穆尔维在《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中用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为政治武器,揭示好莱坞电影当中男性创造的各种女性形象是用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无意识的欲望,即偷窥欲和自恋。这种在电影里注视的快感使女人物化为男人欲望的载体,‘男人作为看/偷窥的承担者’。”②女性形象在二战题材影片中的缺失体现出来的是西方文化中与众不同的一面,这不仅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和电影市场的所导致的。

中国在关于二战题材的影片方面与西方不同,女性形象自古以来便有着“巾帼不让须眉”的社会历史地位,无论是古代传说“女娲补天”,还是“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这些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都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与接受,虽然女性形象同样受到当前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影响,但是我们仍然能从影片当中看到女性的光辉。从早期的《江姐》《红色娘子军》,到后来的《红高粱》《黄河绝恋》,以及近几年的《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中对视死如归、具有传统美德的女性形象的塑造,体现出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红高粱》中为了抗击敌人的侵略,为了延续罗汉的共产事业,九儿酿足了高粱酒,备好了干粮,发动伙计们跟敌人拼个你死我活,这种豪迈的情怀,似火的激情,流露出的是中国女性骨子里的韧性与强悍。

三、个人英雄与民族意识

好莱坞战争影片“《拯救大兵瑞恩》是讲关于二战的故事,二战是最后一场伟大的战争,决定了是法西斯主义统治世界,还是民主得胜……他们牺牲自己是为了拯救等待他们的家乡父老,是为了拯救自己的祖国,拯救自己的朋友,那种牺牲是值得的。这就是《拯救大兵瑞恩》要表达的。”③影片成功地塑造了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典型代表,八个人深入敌军冒着生命危险拯救瑞恩,他们都是普通人,却在那一刻将自己不平凡的内心变得无比强大。斯皮尔伯格将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人性的扭曲与闪光通过巧妙的方式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并结合了美国向往自由、尊重个体生命的主流价值观。在面对残酷的战争时,每个士兵所展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影片开篇26分钟都是在还原当时残酷血腥的战争场面:沙滩上血肉模糊的士兵的身体,寻找手臂的士兵,中弹后哀嚎着“妈妈”的年轻士兵,被血色染红的海水不断地拍击着沙滩。导演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完美结合,真实地再现了触目惊心的恐怖战争场面。为了一个普通的个体生命,美国人不惜以数十倍的生命作为代价,透露出美国的独立精神和美国梦,是为自由而战,为希望而战。

与美国突出个体英雄主义不同,中国的战争题材影片更倾向于群像人物的塑造,这与中国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是相符合的。封建社会奴化的思维模式已经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民族心理当中,在潜意识中我们缺乏独立领导的决心与意识,这与美国的个体英雄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同时也暗示了我们影片中群像人物设置的前提。《黄河绝恋》中黑子是一名勇敢的八路军战士,在民族危难来临之际,他放下世仇,加入到抗日战争当中,为了顾全大局,最终用自己的生命来护送欧文和安洁安全地渡过黄河;安洁作为一名善良的医疗护士,在惨遭日军强暴后毅然决然地加入到抗战的队伍当中,在她的悉心照顾之下,国际盟军欧文恢复了健康,并在渡过黄河时选择了牺牲自我,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还有一群普通的老百姓,他们在抗战的过程中同样受到八路军的影响,自发性地加入到抗击日军的游击战当中。导演并没有突出刻画某一个人物形象,而是通过群像塑造的形式深入刻画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军侵略时的军民团结的形象,这更加符合中国观众传统的审美趋向和思想价值观的接受方式。

四、国内导演的创新突破

中国早期抗战题材的影片大都被作为政治宣传工具,用于宣传抗日思想、凝聚民族团结、鼓舞士气。长时间地讴歌与礼赞影响了广大观众的审美认知,也造成了创作思想上的模式化,逐渐形成了我军战无不胜、敌军残忍冷血的思维模式,这不仅造成了观众对二战反“法西斯”的认知错位,同样使得国产战争题材电影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进行主题探讨等方面得不到创新与进步,战争题材影片的发展严重滞后。陆川在《南京!南京!》中打破了以往的传统审美模式,在塑造日军角川这一人物时他融入了人性的挣扎与矛盾。作为集体意志和个体意志相互矛盾的典型代表,角川受到日本皇军政府的派遣来到中国进行侵略,同时又受到内心性善的折磨。最终他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完成自我的救赎,在精神上获得了自由。影片中的伊田是作为角川的衬托者出现的,他是血腥和暴力的代表,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他灵魂深处的情感波动。他枪决了受尽屈辱后精神恍惚的小妹,结束了一个“与其活着还不如死了”的不幸的女子。当他面对唐先生的不屈与转变时,在长镜头下他又陷入了深思,那些留白式的场景设置体现出陆川对人物形象的成熟拿捏,以及对影片主题的深刻思考,能够使观众在视觉冲击下得到精神的思考与灵魂的沉淀。

当代导演开始在影片中进行深刻的民族性反思与批判,例如“《鬼子来了》中姜文讲述的是挂甲台全村人生命遭到血洗,究其原因不是日本侵略本质所致,而是中国人的自私、丑陋、软弱、愚昧、一厢情愿、自以为是等劣根性所为。日本鬼子与村民联欢那场戏,镜头语言给出的是日本军人一再压抑克制、而村民们却愈发放肆无礼,最后挂甲台全村人终于咎由自取。”④甚至有评论家指出导演姜文在批判民族劣根性方面超越了对“二战”的反思。在整个文化大背景之下,反官僚体制或者一切独树一帜的力量都被视为异端,习惯了“被接受”的民众,个人意识和独立精神还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就被历史磨掉了性格棱角,成了暴虐者的奴仆。丢掉了反抗意识,只能坐以待毙,任人宰割,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惨败,更是精神上的自我瓦解。

结语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在二战题材影片的创作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精神思考与理性批判通过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产物呈现在大众眼前,同时对多部经典二战题材影片的具体分析也让我们再次对战争有了多维度的认识和思考。归根结底,具有进取意识的优秀电影工作者,要用客观的态度冷静地反思战争、批判战争,结合各民族的独特历史文化进行人性的拷问与思考;要从自身的不足与缺点出发,深入借鉴和学习西方优秀的电影创作技巧和创新意识;要站在更宽阔的视角理性地分析和批判,巧妙地融合商业元素,创作出不仅符合国内观众审美,同时也能得到世界范围内观众的肯定与支持的电影作品。这才是我们进行中西电影比较的真正目的。

注释:

①张育仁.抗战电影文化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78-179

②劳拉·穆尔维.视觉快感和叙事性电影[A].李恒基,杨远婴.外国电影理论文选(下)[C].三联书店,2006:643

③斯皮尔伯格对话张艺谋[N].南方周末,2006-5-4

④曲春景,张田.中国二战电影与反思“二战”的距离有多远[J].社会科学,2010(4)

猜你喜欢

二战题材战争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二战那些事(连载)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