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片创作策略初探
2015-04-10杨会军
□ 杨会军
类型片以“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场景”的特征在好莱坞上个世纪30年代诞生,发展到今天,类型家族可谓种类繁多,如西部、犯罪、侦探、恐怖、科幻等等。具体到每个类型,剧作都有相应的技巧、特征、套路。以西部片为例,西部片在场景、人物、情节、价值观等剧作元素具备以下特征:电影的价值观(主题)上往往表达一个善必胜恶,替天行道的观念。空间上是一个封闭的小镇,恶人或者恶势力占领控制的强权秩序,人物有平民、警长、妓女、贵妇、淘金客、复仇者、逃犯、流浪汉、嬉皮士,西部片还往往围绕着英雄和坏蛋的较量出现必备情节:小镇受到坏人欺负,英雄挺身而出,英雄与坏人终极对决,英雄在结尾离去。
随着新好莱坞思潮的出现,新兴资本介入和电影技术新发展,类型片在90年代后进入了全新阶段。今天,类型片借助新媒体和全球化的浪潮在全世界已经耳熟能详。这些类型不断翻新、循环、跨界,在具体创作中形成了不同的创作策略。在这里,我结合电影实践和前人研究简单总结一下类型片的剧作策略,对类型剧作研究做一个补充。
一、仿造:直接临摹类型作品,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类型片传播路径受阻的特定时间段内
电影的早年时段黑泽明电影武士片《用心棒》,被意大利导演赛尔乔·莱昂内改成了西部片《喋血黄沙》,当时便引起了轰动,但这种行为在创意为王、作品版权日益受到尊重保护的当代,“仿造”策略不得不以一种商业形式出现,这就是翻拍。近些年,环球公司买下了韩国电影《老男孩》的翻拍权,马丁·斯科塞斯执导的《无间行者》斩获奥斯卡奖,都可以说是类型片仿造策略下的实践。
需要指出的是,翻拍的作品往往选择那些动作性强,不涉及深度历史风俗哲学的作品,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文化差异,便于观众理解与接受的类型作品,因此翻拍的影片多是动作、喜剧为主。
二、套用:有意识地借鉴其他成熟的类型片的剧作特征,创作本土特色题材,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
这是目前中国电影界比较流行的类型剧作策略。比如《白日焰火》成功套用了好莱坞黑色电影中蛇蝎美女、硬汉等人物形象,城市死角、酒馆等空间造型,偷窥、监视、追踪等侦探片桥段。同时,这部片子还出现了中国文化中经常出现的痴情郎与负心汉;东北当下的场景如溜冰城、澡堂、洗衣店、小饭馆、煤矿……可以说好莱坞黑色电影被成功地中国本土化。
再比如高群书将中国抗日期间国共两党斗争的锄奸历史题打造成了《风声》,这是套用了悬疑推理片的路子;冯小刚关注中国底层,把一个农民工拿钱回家过年题材打造成了《天下无贼》,这是沿袭了强盗片的路子;2015年《夏洛特烦恼》的出现更是类型片套用语境下的鲜活案例。
三、移植:吸收借鉴同类型片中的核心创意和经典剧作元素,创作好莱坞式故事
近几十年,好莱坞利用政治层面扩大好莱坞电影生存的空间;通过对电影产业链的投资控制电影市场院线与产品开发;通过媒介宣传来培养观众好莱坞式趣味;在创作上吸收全世界优秀班底,推动好莱坞的创作技术革新,利用他者素材拉近文化亲近性,这就是所谓的好莱坞策略。而在类型剧作观念上,好莱坞开始学会移植,吸收同类型片中的核心创意和经典剧作元素。《黑客帝国》围绕着太极招数建造了故事的高潮情节,《杀死比尔》女主人公穿上了李小龙黄色的衣服,大秀暴力美学。同样,在近几年中国电影的实践中,本土创作者也不甘示弱。当各种戴面具的侠客在《蝙蝠侠》出现时,甄子丹扮演的“黑衣侠”也来到了民国打鬼子,而宁浩的《无人区》许多桥段来自于好莱坞的《U形转弯》《决斗》《老无所依》等经典影片。
与整体的类型套用观念不同,类型移植可以看作是相近类型系统内部的语言符号位置移动,如动作片和武侠片。类型片的移植,只是拿来主义,本质上类型的核心没有变,如好莱坞《功夫熊猫》走的典型武侠片路子,传递的确是欧美文化中崇尚的勇敢、正义、和平的精神。
四、混合:尝试不同类型元素搭配,甚至多种元素的杂糅,用加法的方式创作故事
这种观念首先出现在类型观念发展较为成熟的阶段。《超越套路的剧做法》认为“混合类型应用于近几十年来最惊人和最重要的电影中”,如果成功运用,混合类型会得到互补的效果,让观众更有新鲜感。在中国当下创作中,这也是一个非常流行的剧作观念,《催眠大师》开头一系列灵异事件是惊悚片的标签,医生不断的追问、质疑是推理片的标签,而到了结尾主人公站在走廊里看星星却是成长片的路子。
五、再造:在固有的类型题材之上进行新剧作方面的挖掘、加工,融入时代元素,形成新的电影类型
再造是一种既依附已有类型又超越类型的继承创新式的剧作观念。如好莱坞早期的西部片《平原奇侠》牛仔除暴安良和这些年流行的科幻片《变形金刚》中英雄拯救人类的主题套路基本没有多大变化,好莱坞早期的强盗片《疤面煞星》,与后期的黑帮片《美国往事》同归于尽的结局都有着极其相似的关系,可以说,前者的故事母体滋生了后者的出现。
如果用这种观念考察中国当代电影的话,一些学者所界定的“冯氏贺岁片”叙事特征实质上脱胎于中国传统伦理片,比如《没完没了》只不过是建国前那种《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代表的经典悲剧样式的再造。这种再造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口味,受到观众热烈欢迎。
六、反写:创作者以一种逆向的思维来挑战类型片表达的固定价值观,刻意违背某种类型电影固定的叙事模式
强盗片中的主人公大多数是自作自受的坏蛋,可到了《雌雄大盗》,主人公邦妮和克莱德却让观众同情了一把。西部片中的牛仔、警察大多数是英雄无畏,城镇都被看作是文明的力量,可是《正午》中即将退休的警察局长却发现这个西部城镇中的人是多么自私自利,就像《圣经》中的索多玛城。警匪片中的警察往往是身手敏捷的格斗高手,可《冰血暴》里追踪坏蛋的却是一个挺着大肚子的孕妇警官。美国一位剧作家将这种编剧手法称之为“反类型而写”。
类型片的反写往往是发生在特定类型发展的成熟期或者晚期——新好莱坞就是这么诞生的,另一方面反写往往和作者风格有关——融入创作者的喜爱,有着强烈的艺术风格,比如王家卫的武侠片《东邪西毒》。
目前后现代解构主义在全世界流行,这种反写方式越来越受到资深影迷的关注甚至喜爱,网上流传的《影史100部反类型片全盘点》一文,便可以反映这一点。
以上就是作者对类型片剧作策略粗浅的总结,分类还有不妥之处。用创新的意识去打破类型框架,形成了不同的剧作策略,可以为电影类型创作带来新鲜的思路,对于剧作者来说,归根结底是掌握最基本的故事类型套路、技巧。
好莱坞类型片观念自从传入中国便受到关注,但是自80年代后,电影学界中各种理论风行,重实践、重实用的中国类型片研究也开始出现了唯学术化倾向。我们今天去触及这些研究,发现真正总结本土类型的剧作理论并不多,正如周小玲所说,“探索从本土文化资源和电影经验中寻找类型电影的创作规律,进行民族类型电影研究,已成为电影创作界与理论界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成为新世纪类型电影研究的主题之一”。
1.周星,王宜文.影视艺术史——艺术教室[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美]肯·丹西格,杰夫·拉什著.易智言等译.超越套路的剧作法[J].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3.王一川.中国大陆类型片的本土特征——以冯小刚贺岁片为个案[J].文艺研究,2006(07)
4.[美]kenDancyger,Jeffrush.易智言等译.电影编剧新论[M].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1
5.周小玲.回顾、审视与展望——对中国电影类型研究的思考[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