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当代新闻娱乐化的再思考——以“新闻”和“娱乐”的逻辑关系视角
2015-04-10金晏伊
□金晏伊
对我国当代新闻娱乐化的再思考——以“新闻”和“娱乐”的逻辑关系视角
□金晏伊
国内学术界对新闻娱乐化的鞭笞由来已久,而在新闻传播媒介中,新闻娱乐化呈显性化,娱乐化在新闻实践中从未停止过步伐,成为了大众传播媒介一种常态化的新闻制作手段。新闻娱乐化在理论界的评价和新闻实践中的发展形成了一对矛盾。本文通过对“新闻”和“娱乐”的逻辑关系的梳理来剖析新闻娱乐化的内涵,探究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并通过对新闻娱乐化原则的把握,杜绝新闻的泛娱乐化。
新闻娱乐化;逻辑关系;原则;泛娱乐化
在主流传播媒介,新闻的娱乐化呈显性化。从娱乐新闻、体育新闻等软新闻数量在比例上的大幅度上升,直到把与娱乐少有交集的时政新闻等严肃性新闻也收入“娱乐化”的囊中,娱乐化在媒介的新闻实践中从未停止。“新闻娱乐化”在学者对它的不断批评和指责声中,成了当代新闻实践领域最突出的现象之一,甚至成为了大众传播媒介一种常态化的新闻制作手段。它不仅微观地表现在某个新闻产品中,也催生了新的新闻产品,甚至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突出重围,比如诞生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都市报、21世纪初兴起的电视民生新闻等新型新闻节目。缘何理论界对“新闻娱乐化”无情地批判和抵抗,实践领域中新闻娱乐化却变得越来越常态化,这值得我们对此作深入研究。
一、“新闻”和“娱乐”看似矛盾的存在
我们对新闻报道的要求是真实、客观、公正、及时等,它及时向受众传递有用的信息,新闻又是依附于客观事实而存在的。“娱乐”是使人快乐的,是有趣的。如果将新闻使人“欢乐愉悦”和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等要求对立起来,并作如下预设:有趣的信息必定是无用的,那么信息价值和娱乐价值就成了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也就引发了学术界对“新闻娱乐化”的声讨批判。“传播既有工具用途,又有愉悦功能,两者似有反差”①p33,然而这一站在精英文化立场角度的预设显然有些狭隘了。
二、“新闻”和“娱乐”逻辑关系
不同的评价主体和对“娱乐”一词的不同理解导致对新闻娱乐化持不同的立场。要探究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首先要对“新闻”和“娱乐”之间的逻辑关系作一番梳理。
在线汉典中将娱乐一词分为名词和动词两种词性,动词的释义为:欢娱快乐;使欢乐②。娱乐化因此可以理解为:使之成为一种让人感到快乐的活动,使之给人带来快乐和愉悦。由此,新闻娱乐化可以解读为:使媒介的新闻传播活动或者新闻报道给受众带来快乐,使人从中获得享受和精神的欢愉。“新闻”指向各种形式的新闻报道,还包括新闻传播媒介的一切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生产经营行为。
首先,对新闻传播媒介来说,提供娱乐是新闻传播的功能之一。在新闻的功能中,我们总是强调新闻的报道事实、提供信息的功能,而娱乐也是新闻重要功能之一。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将传播的基本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守望环境、协调社会以适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①p27。赖特在《大众传播:功能的探讨》用社会学的观点关照传播,在拉斯韦尔的三个范畴之外又加上了娱乐功能①p27,强调大众传播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功能。在当代,娱乐功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娱乐信息不仅在大众传播媒介的特定版面、时间中占有的百分比越来越大,而且那些看上去是纯新闻、纯理论、纯广告的内容也越来越具有娱乐性。”施拉姆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将大众传播的一般社会功能总结为:社会规范、协调受众和娱乐功能①p28。
其次,对受众来说,追求娱乐消遣是人的天性,是大众使用媒介的目的之一。娱乐消遣也是人类一种正常的精神生活,马克思把这种精神生活称作“享乐的合理性”的满足,并不认为这种精神生活与社会主义相抵触③。娱乐可以看作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普遍意愿以及一种社会生活下自身存在的情绪,或者是为了达到愉悦和放松的方式、手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缻秦王,以相娱乐。”宋叶适《东塘处士墓志铭》:“既苦志不酬,右书左琴以善娱乐。”听人奏乐可以给人带来欢愉,可见娱乐是人的天性,自古有之。新闻传播行为是以人为主体的新闻报道,在信息交流和意见的授受过程中,对快乐的追求也是自然而然的。施拉姆强调前人在对新闻功能的研究上“没有给予娱乐的社会功能更多的注意”,并对“娱乐功能”解释为:大众传播提供一种“休闲活动、从工作与现实问题中得到解脱,无意为之的学习,社会化”①p28。这种娱乐从从外部观照,是一种愉悦,从信息的接受者内部关照,就是给人以享受。阅听新闻是人们获得休闲的一种途径。
最后,从新闻本体来看,娱乐化是作为新闻价值要素之一的趣味性的应有之义。
趣味性作为新闻价值的构成要素,是指新闻的事实及表现手法富有情趣和意味,新闻应具有吸引受众的一种属性。新闻趣味性以内容真实、新鲜为前提,以适应受众的视听心理和审美需求④,使新闻传播内容和形式“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并以此作为新闻选择的标准之一。
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决定了受众在心理上对大众传播的内容存在一个选择的过程,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特点、需求、目的和兴趣有选择地注意(接触)媒介,选择性理解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选择性地记住媒介信息中的一部分的内容。在选择性心理基础上生成的使用满足理论告诉我们,受众往往接触、理解并记住那些能满足自己需要或者兴趣的信息。大众传播媒介的受众具有为数众多、分布广泛、难以捉摸等特点。如何才能抓住成分复杂的受众共同的兴趣和需求呢?美国学者约翰·菲斯克说“我们对新闻的一般评价都集中在它在文化层面和中观层面上的作用,却忽略了它在微观层面上最观看的条件”,他认为实现新闻的大众化的两条基本原则是相关性和生产力⑤。所谓相关性,就是指新闻报道必须和受众具有或地理或心理上的接近性,如果缺乏这种接近性,新闻就会变得索然无味,那么受众就会缺乏阅读的动力,传播效果的实现也就无从谈起。那么究竟哪一方面的相关性才能涵盖到大部分的受众呢?菲斯克将人的时间分为自由时间和包括外在压力之下的社会劳动在内的“不自由”时间。“不自由”时间因为人的职业的差异而各不相同,唯有是摆脱了外在义务的人们在自由时间内开展自由的活动,享受愉悦才具有同一性。自由活动不同于必要的必然的物质生产劳动,不是为完成某种社会义务而必然进行的一项活动,它是人们在一定时间里一定程度上摆脱世俗的种种束缚,摆脱了劳动的必然,摆脱生活的困扰,从而自我享受、自我展现的活动⑤。在当代社会,这种自由的时间就是进行娱乐与休闲的时间。唯有使人放松欢愉消闲的内容和方式才能抓住最广泛的受众的胃口,才能激发受众的阅读兴趣,才能使受众愿意阅读、喜欢阅读,并记住所阅读的内容。因此,在新闻实践中,对新闻娱乐化的处理和表达也是一种为了获得良好传播效果而展开的新闻传播策略,实现了新闻传播观念由“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转移。
因此笔者认为,新闻娱乐化是一种新闻处理手段和新闻传播策略,具体是指:在媒介市场化语境中,新闻传播媒介按照快乐原则和大多数法则,同时结合传播媒介的传播特点,来选择和处理新闻内容的文化行为,具体表现为:形式上,丰富娱乐化的新闻表现手法;内容上,增加娱乐性内容在新闻中的比例、在遵循新闻规律的基础上,对娱乐性内容的挖掘,以取得良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三、把握新闻娱乐化的原则,警惕新闻的泛娱乐化
在新闻实践中,确实有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新闻,这不是新闻娱乐化,而是新闻娱乐化的异化,是新闻传播媒介不加选择、全盘泛娱乐化的结果。其引发的负面影响,源于媒体自身,是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上误区。首先,媒介社会责任感的弱化甚至缺失导致新闻的泛娱乐化、滥娱乐化⑥。在市场经济商业原则的指引下,部分新闻传播者迷失在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之中,媒体的不负责造成了新闻制作的天平从公共利益向经济利益的倾斜。因此,理论界对于新闻娱乐化的鞭挞之声也就可以理解了。新闻媒体责任感的缺失,在新闻娱乐化的实践操作过程中陷入误区,他们无原则、不分场合、不加选择地对一切新闻素材都作娱乐化的处理,这是有悖新闻娱乐化的内在精神。
其次,部分新闻从业人员,缺乏应有的专业素养,在健康娱乐和低级趣味之间缺乏应有的价值判断,把肉麻当有趣,导致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低俗化。通俗是大众文化的特征,庸俗则是大众文化所摒弃的⑦。例如曾经出现在湖南卫视的气象预报中的带有挑逗意味的气象播报员,国外电视台早就有之的裸播等,最后只能使观众远离。因为他们都偏离了新闻娱乐化的内在精神。
因此,坚持新闻娱乐化内在精神,关键在于对新闻娱乐原则的准确把握。
一方面,新闻娱乐化是有条件的。新闻娱乐化不是全盘娱乐化。在关系到国家重大方针、国计民生问题、灾难以及关系到人的尊严等严肃的事实时是不能随意作娱乐化处理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公器,承担着守望环境的职能,尤其是对预警性新闻的报道,例如对山洪、地震等自然天灾的报道;对空难、火灾、车祸等人祸事件的报道,要真实客观地告知信息,不应赋予不合时宜的娱乐化处理手段。
另一方面,要注意把握好新闻娱乐化的度,即要坚持“适量”和“适度”原则。除了娱乐媒体,在任何时候,严肃新闻都应该成为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硬新闻永远是受众最需要的信息⑦。如果一个综合性的媒体,每天给予受众的娱乐化新闻都大大超过严肃新闻,必然会削弱新闻媒体的环境监测、引导舆论的社会功能,将无益于人们作出正确决策和判断,从而导致信息—行动比的失调。那时,大众传播媒介就成为了拉扎斯菲尔德理论中的“社会麻醉品”。
注释:
①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著.何道宽译.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②在线汉典汉字查询引擎.http://www.zdic.net/c/1/ 13c/303534.htm
③沈荟,吴飞.娱乐经济的合理性与转型责任——如何发挥媒体对青少年受众的引导功能 [J].新闻记者,2005(06):40-43
④百度百科:新闻的趣味性.http://www.baike.com/ wiki/%E6%96%B0%E9%97%BB%E8%B6%A3%E5%91%B3% E6%80%A7
⑤转引自肖云.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 [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5):189-192
⑥张永红.休闲文化观:基于马克思理论视角的解读[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73-75+130
⑦汪健.大众文化背景下的新闻娱乐化 [J].黄山学院学报,2006(04):141-144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研修班学员、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