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昭通学院为例
2015-04-10马丽娟昭通学院办公室云南昭通657000
马丽娟(昭通学院 办公室, 云南 昭通 657000)
●乌蒙论坛
地方本科院校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创新与实践
——以昭通学院为例
马丽娟
(昭通学院 办公室, 云南 昭通 657000)
地方本科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核心内容。近年来,昭通学院积极探索旨在强化实践教学的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并为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的改革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地方本科院校; 本科; 应用型人才; 育人模式
回族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民族经济、民族教育、回族历史文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迫切,必然带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高等教育大众化,催生了地方本科院校的诞生。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产物,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正是顺应这样的客观规律,昭通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云南省办学最早的地州专科学校之一,在历经30多年的专科办学历程后,升格成为了本科院校。升格为本科院校以来,我校围绕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大职能,系统开展了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积极推动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
一、 明确定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
目前,我国正处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迅猛发展,科技型小微企业成为经济活力的重要源泉,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启动。这一切的深刻变化,都要求高等教育向现代生产服务一线提供既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又接受系统技能训练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产业链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1]与此同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出现了一批智能型的职业技术岗位,需要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以满足变化迅速的岗位需求。我国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急需高级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将本科教育目标指向理论型人才培养,导致了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上应用型人才紧缺,出现了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2]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的决议中,提出了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育机构和企业合作,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的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和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2013 年 6 月,中国应用技术大学 (学院)联盟成立,并于 2014 年 4 月,在河南驻马店召开了全国178 所高校参加的首届 “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达成了建设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的《驻马店共识》。 2014 年 5 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战略部署,教育部推出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3]指出要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发展道路,重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贵在突出地方性、应用性。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就是要在注重技能与实践的基础上来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学校应根据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各高校的实际,扬长避短,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选择。[2]
因此,确立地方本科院校学科特色发展定位,应主动地把学科特色建设纳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战略,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围绕地方需求凝练和调整学科方向,在服务地方中获取学科资源,在融入地方中发展学科特色。[4]
我校是昭通市唯一的本科院校,长期以来,坚持服务乌蒙山区,担负着为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要任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我校围绕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通过讨论,大家认为,我校作为昭通市唯一的本科院校,有责任承担起培养应用型、技能型高层次人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任。为此,学校再次明确了发展定位是扎根昭通,面向滇、黔、川、渝等全国各省区,辐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二、特色立校,构建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
一般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具有如下特征:为行业或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将产学研结合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这样一种模式培养出来的本科毕业生,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又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既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又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既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又有本科层次的学位证书 。[5]
几年来,我校逐渐探索形成了面向昭通经济社会需要,以应用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确定了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人生教育的育人理念;“应用型、地方性、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模式;“3+1”的教学模式及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规格。知识教育构建综合素养,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知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师范类学生还必须深入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职业教育构建职业能力,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强调社会需求性和行业对接性,人才培养规格指向岗位技能;人生教育构建健全人格,人生教育主要指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教育,贯穿于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应用型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地方性指立足地方,服务区域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国际化强调与国(境)外交流,拓展师生视野;“3+1”教学模式指通过专业理论学习、基础素质教育和基本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学习,获得全部学习学分的3/4,其余1/4学分通过参加国内外顶岗实习支教、工学交替、校内实训、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学习获得;人才培养规格是一专多能。学校对学生严把出口关,鼓励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学业,获得毕业证、学位证的同时,积极攻读获取校内第二专业毕业证及各类职业资格证,以利于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的需求。
三、学以致用,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实践
(一)应用型: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学校教育在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质的,学生在学校学习无论是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环境有差距。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注重教学途径和非教学途径的结合,强调综合培养途径的运用。地方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是资源缺乏,它制约着学校的快速发展与提升。学校要办出特色、形成亮点,必须重视外延发展,重视引进社会资源,将人才培养的途径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积极实施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途径。[2]
我校在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在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一体化培养途径,除了在专业理论课学习过程中,有工学交替、校内实训的实践环节,有社会实践活动外,学生还可作多种选择集中实践学习,可选择到国外教学实践基地顶岗实习、到昭通市各类学校顶岗支教、到企事业单位顶岗工作、到国(境)外大学游学等等。不管是何种选择,修满实践教学学分即可。
近年来,我校已先后选派了近100名学生赴泰国北部的华文学校顶岗支教实习,另选派了1 000多名学生奔赴昭通“9.07地震”灾后重建的彝良县,“8.03地震”灾后重建的巧家县及镇雄县、溪江县、水富县、大关县、永善县等昭通市县区各类学校顶岗支教实习。昭通市地处乌蒙山区,基础教育师资长期不足,我校学生在昭通市各类学校中顶岗支教实习,既缓解了昭通市部分中小学师资紧缺问题,保证了教育部、教育厅对地震灾区各类学校按期开学目标要求的实现,维持了昭通市基础教育的正常秩序,与此同时,也强化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为了加强“场景”教学条件建设,我校还适时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这一平台将引进政府部门、各类企事业单位在校内设立若干工作岗位,为我校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实验实训平台,积极引导学校各专业建设,融入昭通市重点发展的各行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构建产学研相结合,服务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的长效机制。通过这一平台,将加大我校与昭通市政府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力度。进一步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学习和实践实训相结合,学习与实践零距离接触,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以训促学,学以致用,强化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同时,我校还进一步加强了师资队伍建设。实行了三学期制,在每年的暑期开设小学期,以柔性方式引进高水平大学教师授课,从政府、企事业、行业协会聘请大学生创新创业导师与学校一起协同培养学生。
(二)地方性:助力区域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教育既受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所制约,又要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服务。因此,高校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就是主动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要义不容辞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6]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往往是所在区域唯一的高校。我国西部地区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所在区域自然条件相对艰苦,外地人才很难引进,引进后也大多难以长期留住,因此,地方本科院校主要承当了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行各业人才的培养任务,这就需要地方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调整变化的需要适时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使学校在与地方的互动中寻求办学资源,拓展办学空间,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我校立足昭通地区,既寻求发展资源,又主动服务地方。目前,已与昭通市十县一区政府及昭通市的诸多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全面合作的战略合作协议或达成了全面合作的意向。全面为昭通市提供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信息、咨政、志愿者服务,主动服务地方,拓宽了我校的办学空间。我校面向昭通市开展的一些项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1、培养免费师范生
我校所在地云南省昭通市是我国目前现代化进程中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人口较多(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昭通市有583万人口),贫困面较大、贫困程度较深,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因灾致贫现象也十分突出。昭通市每年都有一批成绩优秀的高中毕业生考上了大学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无法就读;另据昭通市教育局统计,昭通市目前普通高中教师缺口达2 000多人。为了解决部分高考成绩优秀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读问题,也为昭通市培养教得好、留得住的本市籍高中教师,我校借鉴国家免费师范生政策,在云南省教育厅和昭通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实施了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
主要做法:一是实施订单式培养,定向在昭通市招生、昭通市就业,当任高中教师;二是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训练,实施“3+1”教学模式。即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定向就业的县区高中顶岗实习;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对学业成绩不合格,违反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的免费师范生予以淘汰;四是政府强势参与,在制度安排上提供有力保障。[7]
我校是云南省第一所实施免费师范生培养项目的高校。该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教育公平,缓解了昭通市高中师资紧缺的压力,同时,还推动了我校本科应用型人才育人模式的改革,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2、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
为了拓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我校适时成立了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整合学校职业技术教育资源,拓展了职业教育专业。根据昭通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发展需求开办了物联网工程等工科专业。同时,依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联合昭通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开办“3+2”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类专业。目前,我校已经和昭通市财校、昭通市体育运动学校、昭通市农业学校、昭通市镇雄职业中学等学校合作,联合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专科学生,完成专科学业后,经专升本考试录取,可继续升入本科应用型相关专业就读,系统构建了“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的昭通地区职业教育“立交桥”,满足了学生自我发展和昭通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3、开展应用技术研究
我校面向昭通地区,积极构建科学研究平台。目前,已设置了昭通发展研究院、云南省昭通天麻研究院、云南省昭通文学创作研究院、云南省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研究院、云南省昭通苹果研究院、云南省高等学校昭通高原特色农产品工程研究中心和云南省食品安全研究院昭通分院等省级研究平台。立足昭通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整合科研力量,组建研究团队,利用人才资源与技术优势服务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目前与昭通市的很多企业签订的天麻种植技术、苹果种植技术及其他昭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合作项目都已在实施中。
(三)国际化:探索国际化办学途径
走国际化道路是加快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举措。我校在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
一是签署合作协议。先后与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大学和教育机构签署了“合作与交流框架协议”,就合作办学方式、教师交换、教师培训、学生交流、文化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与台湾大仁科技大学和侨光科技大学签署友好合作备忘录。在学术交流、师生互换和合作办学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
二是加强师资交流。一方面学校聘请高水平的外籍教师到我校任教;另一方面积极拓展教师出国渠道,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项目、云南省留学基金项目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留学项目,到国外交流学习;
三是促进学生交换互访。我校获得正式招收留学生的资质以来,每年都招收来自美国、菲律宾、泰国、老挝、加纳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每年选派数十名学生到泰国北部的华文学校顶岗支教实习;与泰国南邦科技大学、老挝巴芭莎职业技术大学和台湾侨光科技大学等国(境)外高校开展的交换项目也为我校学生出国(境)留学提供了机会;
四是与国(境)外商会、企业建立联系。我校与东南亚的泰国、老挝、马来西亚等国(境)外的一些商会、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或迖成了合作意向。
四、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的重用性
长期以来,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社会上一般都认为应用型人才只是一线的技术工人,中职、高职学校就可以培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中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就是办中职、高职院校的想法。为此,我们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应用型人才与传统学术型人才只是类型区别,而不是层次不同的观念,不断强化地方本科院校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二)树立协同育人理念,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产学研结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在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着力构建学校、政府、行业、企事业单位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开放的育人环境,将学校作为区域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建立产教融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将人才培养空间拓展到社会,在强化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功能。
(三)加强科学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同样需要重视科学研究工作。产学研结合不仅是协同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政府、企事业单位要协同创新,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要加大科研工作的开放力度,面向区域构建合作研究平台,支持学校研究人员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开展协同创新研究。为此,建议设立国家级、省级层面的应用研究基金项目,鼓励地方本科院校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联合申报,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在创新研究过程中,解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
(四)建立分类评估指标体系
要培养本科应用型人才,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需要建立适合应用技术型大学自身评价特点的评估指标体系。要改变以往用一套指标评价所有高校的情形,以鼓励地方高校能够真正面向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避免出现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有的老牌高校评估结果是“良好”,而有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却获得“优秀”结果的尴尬现象。
[1]驻马店共识[N]. 中国教育报,2014-04-28(003).
[2]陈静. 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60—162.
[3]张君诚, 许明春. 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三落实”研究[J]. 三明学院学报,2014,(3):5—8.
[4]郭峰. 学科特色和地方本科院校发展[J]. 教育发展研究,2010(21):32—36.
[5]梁许萍. 我国“专升本”探析[J].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2):354 .
[6]潘懋元. “教育外部关系辨析”[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1—7.
[7]马丽娟, 陈永华. 乌蒙山区免费师范生培养模式探索——以云南昭通学院为例[J]. 昭通学院学报,2013,(1):1—5.
[8]谢尚果, 黄健云. 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研究之二[J].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0,(4):130—133.
[9]王守法, 王云霞. 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9—92.
[10]肖地楚.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思考与探索[J]. 天中学刊,2014,(5):113—116.
The Educational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for Applied Talents in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Zhaotong University
MA Li-juan
(School Office,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nd play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service of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mode of education for applied talents is the core content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to the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Zhaotong university has been actively explored the mode of aimed at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for undergraduate applied talents in recent years which push the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orward. In the meantime the mode of education also provides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with regard to the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those schools located in the western regio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applied talents; the mode of education
2014-10-19
马丽娟(1963— ),女,云南大理人,教授,博士,教育部民族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
G649.21
A
2095-7408(2015)01-00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