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2015-04-10邹立莉昭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云南昭通657000

昭通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本性本质人性

邹立莉(昭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云南 昭通 657000)



●哲学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

邹立莉
(昭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 云南 昭通 657000)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最主要的就是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思想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普遍有效,但具体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因而它必须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揭示,离不开对实践、社会历史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和认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同他把这一认识作为方法加以运用的过程是一致的。

马克思; 人的本质理论; 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揭示,离不开对实践、社会历史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和认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同他把这一认识作为方法加以运用的过程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最主要的就是以人为本思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是对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的系统规定。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探究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涵,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

(一)分析了人之所以成为现实的个人的根据

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只有有血、有肉、有灵魂,并与社会打交道的个体,才是现实的人。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认为,人的本质是由于人具有思想、意识和理性。思想、意识和理性确实能够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但是绝不是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将人的本质研究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在马克思看来,人与动物区别的标志正是人自身。生产劳动是现实的人的类本质,生产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生产劳动能够推动人的各种属性的发展,在人的类本质问题上,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成为人的根据,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人必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每个现实的人为了自己以及后代的生存,必须从事一定的劳动,由于自然因素,因而在现实生活中的人是与他人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在人的本质问题上,人的社会属性就凸显出来,人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就构成了他的本质属性。

(二)分析了人的存在的基本方面

马克思首先确定人的基本存在,然后从中揭示出人的本质。人的存在是多方面的,马克思主要把它归结为四个基本方面:自然存在,类存在,社会存在,个性存在。这实际上也是从人的生活中揭示了人的本质。(1)个人的自然存在包括人自身的自然存在和人身外的自然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个人的自然存在要成为人的自然存在,在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马克思从人的自然存在中揭示出人的本质--物质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2)人的类存在是人的又一基本存在。关于人的类本质问题,“类”是费尔巴哈的哲学术语,具有种类、共同属性、群体以及人的本质等多重含义。费尔巴哈使用这一哲学术语,比较完整地揭示了人的属性。马克思在早期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中,引用了“类”这一概念,在“人是类存在物”这一表述中,赋予了“类”以新的内涵,即生产活动。人的类存在是人的又一基本存在,马克思用生产实践的观点,说明了与人相关的问题。(3)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人都有自己不同于他人的个性,每个人的生活过程是完全不同于其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类生活和社会生活是不能取代个体生活的。马克思认为,个人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但社会关系并不是个人的全部,个人绝不只是社会关系的承担者,人是社会的存在物,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正是以自己的需要和活动为基础,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成为社会的存在物。(4)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个体的社会联系是由于人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实践劳动而形成的,人以自己的需要和活动为中介而成为社会存在物。因此,每个人拥有不同于他人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

(三)分析了人的物质实践活动

人是具有多种属性的存在物。马克思以前的思想家往往片面夸大其中某一属性,忽视其他属性。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把人的本质归结为某种人的自然属性,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则把人的理性看作人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在于他们没有看到人的所有属性得以统一的基础--物质实践活动。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活动中发现了人的本质之秘密,他通过对这一活动的分析,揭示了人的本质的丰富性、历史具体性和完整性。(1)从分析人的实践活动本身的性质入手揭示人类本质。就人的本质而言,实际上表达了三个层次的含义:其一是人的类本质在于人的生命活动的性质;其二是这一性质在于自由自觉;其三是人的全部本质都内含在人的活动之中。(2)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物质生产方式或物质生活方式出发揭示人的社会本质。马克思指出,物质生产方式决定了个人的生活方式,而生活方式是依据于活动方式的。(3)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的个人性质入手揭示人的个人本质。马克思指出,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既属于社会,又属于个人,人的物质生产需求是源于人的需要的。马克思基于人的物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揭示了人的本质:人是个人需要、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

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慨括了人的本质内容

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实践中,特别是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要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内容,首先应理解他的人的本质概念。

(一)人的本质与人的本性、人性、人的属性

人的本质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的本质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最根本属性;二是人的本质决定了人的现实存在,产生了人的各种类特性。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我产生有一个从潜在的人到现实的人的过程,劳动是人们谋生的手段,劳动创造了人的意识、语言、社会性,劳动产生了人。人正是通过生产劳动证实了自己的意识和自由自觉性。人要想在社会中生存下去,必须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活动,在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过程中,人的物质生活诞生了。人性有理想和现实之分,而人的本质就其本来意义上讲,不能说它有理想的本质,只能说它自身中包含有理想因素和现实因素。在马克思那里,理想的人性是对动物性和非人性的否定,是对人的个性或主体性的肯定,是人的类特性在人的道德精神中表现出来的,有利于个人的一系列优秀品质和完美特性。这种人性不是从现实出发,它所规定的不是人性的现实状况,而是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是一种被精神净化、美化了的人性范型,因而它带有规范性。

人的本性既与人的本质不同,又与人性不同。在马克思的德文原著中,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人性是在不同的含义上使用的。人的本性是和“天性”一词的含义等同的,而人的本质则是指人的“根本特性”。当马克思谈到人的本性时,往往与人的自然欲望和生理需要以及天性联系在一起,而当谈到人性时,又常和人的美好品质相连。可见,人的本性与人的本质、人性是有区别的。在马克思那里,人的本性与人性、人的本质还有其联系的一面,这就是:人的本性是人性的逻辑前提和根源,离开人的本性就无所谓人性。承认人的本性并不等于承认人性,因为人性还是人的本性在人的生产劳动或社会实践中的表观,是历史地变化了的人的本性,因此人的一般本性只是一种形式上和本体上的抽象规定性。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一般本性的内容有自然本性、精神本性、劳动本性和社会本性。但从形式和逻辑次序来讲,其最基础的本性是受人的肉体组织制约的自然本性,而人的主要自然本性是人的需要。这是因为:第一,人之所以要结成社会,是由于个人在其自然性上是有限的,单靠个人无法从外部自然界获得满足自己生存的生活资料,更谈不上发展,为了生存和发展,他就需要和他人合作交往即结成社会。第二,在自然主义那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就是人的“王国”。人的身体、各种需要和感觉,把他与自然紧紧联结在一起。第三,马克思批判地继承自然主义的上述思想,鲜明地把人的需要作为人的本性,比前人进了一步。第四,人的需要之所以是人的本性还在于:人的需要是人本身固有的、不可缺少的、必然的,规定并制约人的一切行为。人的需要只不过构成“生产的观念上的内在动机”,构成“生产的前提”;生产和需要“总是表现为一个过程的两个要素,在这个过程中,生产是实际的起点,因而也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而需要“本身就是生产活动的一个内在要素”倘若撇开生产劳动来谈人的需要,我们就不能解释需要的内容及其满足方式。由于谈论生产劳动和人的需要的关系时,我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现实的。在这个意义上,那种把人的需要看作比人的生产劳动更根本的观点是错误的。人的最根本的东西是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人的需要再重要,它也不能把人和动物从根本上区别开来,而能做到这些的,只能是人的生产劳动。

人的本质、人性和人的本性,虽然在程度和意义上不同,但是都是通过人的各种属性(其基本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表现出来。人在与其它个体发生关系时,他表现出来的应是人的种种社会属性;在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的意义上,他表现出来的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人的本质是人的根本,是人成为人的根据;人性由人的本质所决定,通过人的精神表现出来;人的本性是植根于人的肉体组织中的,是人固有的、必然的、不可缺少的性质,天然决定着人的行为。其中,人的本质是对人来说的最根本的东西,离开人的本质来谈人性和人的属性,必将陷入抽象。

(二)人的本质结构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是人的生产活动。人的生产活动可以从多方面来考察,因而人的本质可以从多方面来规定。换言之,人的本质的规定是多层次的。

1、人的本质的主体性规定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的区别在于生产的性质不同。因此,说人的本质是生产劳动,是指具有某种性质或特性的生产劳动。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劳动的性质或特性可以从人和动物的区别方面来考察。这是因为:第一,人类生活的根本特征在于他们能够永远向着“未知领域”行进。第二,环境、文化和历史都是人的活动的创造性的产物。第三,活动的自由自觉的性质只是实现活动的创造本质的一种条件。第四,人的活动的创造性正是由人的活动的自由自觉性所决定的。第五,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性活动,人才能“超越”其本能和自身有限性的限制。

2、人的本质的客观现实性规定

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产劳动的性质或特性不仅要从人和动物根本区别的方面来考察,而且还要从人和人的区别方面来分析。既然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生产劳动赖以存在和实现的条件或社会形式,那么就必须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方面来分析人的生产劳动,来揭示人的生产劳动的社会性质。既然人的生产劳动必须放到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来理解,那么人的本质也就必须从一定的社会关系出发来规定,即从后者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的具体内容。由于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对象化或客观现实化的产物,是人的生产劳动的现实性,在其中可以直观地表现人的本质。每个人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客观现实性。

3、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

人的需要从它与人的生产劳动的关系上来考察,可分为人的自然需要和人的社会需要。人的这两种需要具有不同的意义。人的自然需要是人的生产劳动的原动力或内在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以及其他一些东西。人的社会需要除了是人的生产劳动的新的动力外,它的另一个意义在于它表现、体现着人的本质——生产劳动。因为:第一,在于它体现了人的本质--生产劳动。究其原因,其一,生产劳动是满足人的现实需要的手段,是人谋生的手段。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人的本质通过人的生产需要体现出来,而人的生产劳动可以由人的需要体现出来。其二,人的需要既使人的生产劳动赋有创造性,又使其具有社会制约性,既使人成为能动的、主体性的存在物,又使人成为受动的、客观性的存在物。在马克思看来,人的需要一方面使人赋有自然力和生命力,这些力量是作为秉赋和能力,因而它使人表现为或成为能动的、主体性的存在物。第二、人的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状况使人感觉到人又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第三,人的需要从最初意义或其本性来讲,它使人们必然引起改造外部自然的生产活动以及在活动中发生联系,即构成社会关系。第四,人的现实需要既体现着生产劳动的状况,也体现着社会关系的状况。生产劳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人的需要的状况中,可以反映出人的生产劳动的状况(性质和水平),即人的主体本质的状况--既体现出人的本质的力量,又体现出人的本质的性质。由上可见,“人的需要”这一规定,一方面统一了生产劳动和社会关系对人的两种规定性,另一方面又必须以二者的制约为条件。

个人本质的基本规定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人本质是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关于个人本质的结构系统,构成马克思所说的“现实的个人”。因此,现实的个人的本质“既和他们生产什么(满足需要的劳动及其产品)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活动方式及其关系)一致”。这个定义的正确性可由认识史来检验。马克思在汲取前人认识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人的本质和人性、人的本性区别开来,并且抓住了人的生产劳动、社会关系、人的需要和人的个性这四者来理解人的本质,从而能够说明人的产生及其发展,说明人的现实性或社会历史性,使人的本质问题的解决成为科学。这个定义体现了人本学规定和社会学规定的统一。把表现、实现和确证人的自由个性和满足人的需要作为目的,这是以人为本;而把这种目的的实现放在一定的社会关系条件下来考察,这是以社会关系为本。这个定义包含了价值成分与科学成分(或客观成分)的统一。人的需要意味着外部世界对人的服从,因而它意味着人是目的是主体,人的创造性生产劳动则体现着人的对理想目的的追求,这是人的本质中的价值成分。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揭示了人的本质的方法论意义

马克思把对人的本质问题的研究看作是研究人、自然和社会历史等问题的出发点和前提,是为达到某种目的提供一种方法论。

(一)为揭示社会历史的本质提供方法论

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因而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既然如此,要想认识社会历史,就必须对人的本质有所认识。从揭示人的本质入手认识社会历史,是马克思人学研究中采用的一种方法。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把自我意识看作人的类本质,因而他从此出发说明社会历史,认为社会历史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和实现。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他把理性和自由看作人的社会本质。从此出发,他把国家看作是理性和自由的产物和表现,进而又把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看作是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客观化,并从此出发批判了封建王权和等级制,认为后二者是人的活动脱离人的本质之结果。《莱茵报》时期,他认为人的类本质是“理性和自由”,与此相应,他把理性和精神作人社会的本质。在《德法年鉴》中,马克思把人本身和人的存在看作人的本质,并从此出发说明宗教、国家和社会,认为它们都是人的本质异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及以后的著作中,马克思把有生命(有个性)的个人、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看作人的本质的规定,看作是社会历史的基本前提、出发点和本质内容(因素),并以此来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社会历史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产劳动的发展史,是生产力和社会交往形式(社会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

(二)为说明人的问题提供方法论

人的本质是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根据,马克思从有个性的个人、生产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三者的统一出发,分析说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平等、人的权利和人的解放之内容和条件,来批判以往的人的学说。马克思把人置于社会关系中来说明人的解放,从人的社会生产实践活动来说明人的解放,并指出人的解放的目的是消灭异化劳动,从人的个性来理解人的解放,指出人的解放是自己支配自己。他把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条件归结为三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社会关系充分达到全面、和谐一致的发展,消灭私有制;二是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达到充分的丰富性、变动性和完整性,消灭旧式分工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个人本质力量、能力、潜能和个性的充分发挥,唤醒个人自我意识。马克思从有个性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三者的统一出发,分析和说明人的自由的内容及实现条件。人的自由是从如下三个基本方面来分析的:一是人作为人类一员所享有的自由;二是人作为社会和社会关系中的一员的自由;三是人作为有个性的个人之自由。他还从有个性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三者的统一出发批判以往的人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人的学说抽象地谈论人和个人,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了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

(三)为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提供一把钥匙

作为社会经济现象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既然如此,对人的本质内容之揭示,无疑对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就是从有生命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三者的统一出发,来分析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来阐明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第一次集中分析了“劳动者及其产品的异化”这一基本的社会经济现象(或事实):一方面从社会关系出发分析这一现象,指出这一现象表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私有财产关系,存在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占有关系,另一方面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出发说明这一现象,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人的劳动产生了异化。另外,他还从有个性的个人出发来考察这一现象,认为这一现象表明人的个人价值、尊严和幸福的丧失,表明个人需要和发展受到压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现象的分析,首先是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即商品交换关系出发的,并且力图在物与物的关系中揭示出人与人的关系。另外,马克思还从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社会形式--雇佣劳动出发,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说明资本家对工人的经济剥削和压迫的秘密,说明资本和私有财产。从这里可以看出,通过对雇佣劳动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为说明“自然”提供方法论

“自然”是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这一概念的揭示和分析,马克思也是从有生命的个人、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三者的统一出发的。马克思认为,关于“自然”的概念有三种基本含义:一是从有生命的个人出发来理解自然,指出自然是有生命的个人的无机身体;二是从社会关系出发来考察自然,认为自然是“历史的自然”或“社会中的自然”,自然只有在社会和社会关系中才成为人和人联系的纽带,成为人生存的基础;三是从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性出发来说明自然,认为自然是“人化的自然”。

(五)为制定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提供线索

科学共产主义学说是马克思理论体系的核心,从他对共产主义学说的阐释中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一条基本线索,这就是始终对有个性的个人、实践和社会关系的深切关注。

首先是对有个性的个人的关注。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其基本思想是: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大财富,自由个性的实现是它的最高成果,在共产主义社会这一自由个人的联合体中,每个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将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得和谐一致。其次是对实践的关注。马克思把实践的唯物主义看作他的共产主义学说的一个中心内容。这一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共产主义实质上是通过实践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是通过革命实践改造旧世界的运动过程,二是通过人的实践改造活动,实际地批判和改变事物的现状,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再次是对社会关系的关注。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由消灭陈旧狭隘的社会关系产生的,是私有财产关系的积极扬弃,它的理论可概括为一点:就是消灭私有制这一社会关系。

四、结语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揭示,离不开他对实践、社会历史和社会经济关系的分析和认识。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同他把这一认识作为方法加以运用的过程是一致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界定,是对完整意义上的人的本质的系统规定。正是因为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我们在当今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的理论” 随着时代的前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完善、不断发展。

[1]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3]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吴振峰. 马克思“人是类存在物”思想及其超越[J]. 社会科学论坛,2011,(8):78—82.

[6]张玉平.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与现代化的价值取向[J]. 嘉应大学学报,2000,(2):17—19.

[7]韩庆祥. 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

[8]黑格尔. 精神现象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中央编译局.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江光华. 先秦儒家人学思想对当代人学理论建构的影响[D]. 福建师范大学,2005.

[11]靳方华. 马克思社会经济形态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D]. 天津师范大学,2003.

On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of Marxism

ZOU Li-l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Research, Zhaotong University, Zhaotong 657000, China)

The core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roposed by Marxism is human-oriented thought.The human-oriented thought is universally effective in human’s social activities but the specific forms may vary.So,it must be combined with the specific practices in different fields.The revelation of the nature of human in Marxism is based on practice and the analysi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ety, history and economy.So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the nature of human by Marx is also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is cognition.

Marx; the theory of the nature of human; social practice

2014-10-26

邹立莉(1963— ),女,云南昭通人,副教授,学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A715

A

2095-7408(2015)01-0095-06

猜你喜欢

本性本质人性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保持本性方能异彩纷呈
人性的偏见地图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功能与人性
论现象学时空的实践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