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默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2015-04-10余耀清

师道(人文) 2015年2期
关键词:孔乙己文本语言

王 伟 余耀清

默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王 伟 余耀清

一、默读的核心要言

默读是和朗读对立的一种阅读行为,它是一种最基本、最常用、最有效的阅读方式,也是一种无声的、内敛的、高层次的阅读方式,它是训练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说朗读是学生形象思维建构的源泉,那么默读则是学生抽象思维训练的最重要的途径。由于默读省去了发音的动作,没有声音的干扰,所以它速度快、容量大、效率高,更有利于读者沉下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主题,而且读起来也比较轻松自如,思维的空间也比较大;它是最容易读出读者理性的思考和独到的感受的。

二、默读的要求及价值

2011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学段的默读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3~4年级,要求 “初步学会默读”;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7~9年级,要求 “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在社会生活中,“默读”也算得上是终生学习的主要阅读方法,在图书馆、阅览室读书看报查资料,也很少有人高声朗读的;特别是在中考、高考的考场上,更是禁止出声的,必须用无声的默读来完成 “阅读理解”的考查题。因此,在当前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必须认识到默读的特殊价值,必须有意、无意地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养成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

三、默读的适切性取向

(一)适合默读的文本

可以这样说,所有的教学文本都是可以用默读的方法进行阅读的,只是文体、内容等不同,默读的范围、侧重点会不同而已。比如具有一定说明顺序的说明文,必须默读为主,否则对文章说明的层次、结构就不易搞清楚;具有完整的叙事情节的记叙文,也必须默读,否则就理不清事件的来龙去脉;具有一定逻辑顺序的议论文,更必须默读为主,否则对文本论证的思路就理不清楚;对小说类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前期也要进行针对性的默读,否则,后续的展示人物语言的分角色朗读就会平淡而苍白。经常出现学生抱着课文读得前仰后合的场面,看似津津有味,可是声音一停,随机问他课文写的是什么,他常常愣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更不要说是知道怎样写的了,显然,这是阅读方法的选择出现了问题。

(二)适合默读的人群

十五六岁以后,随着阅历的增长和智力的发育,学生的思维开始步入抽象化的轨道,表现在阅读的方法和阅读心理的需求上对默读的倾向性逐渐增强;当然这里学生还有一个阅读需求的问题,那就是他必须学会默读思考,以便应对考试。因此,这一时期的人群除非有特定的朗读需要,他们大多是比较适合、比较喜欢默读的。

四、默读的方法及实践

默读是一个渐进的、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开始初读文本时,要整体观瞻、扫视文本的宽度与幅度,起初可以不求甚解、不拘泥于对某一个字词的理解,要一气呵成、不回视,这一步是肤浅的、粗略的、感知性的阅读;第二步就要抓住与主题、情感密切的关键性词句,以它作为默读理解的切入点深入读进文本,此间可以挑读、跳读或短暂的回视前文,可圈可点可评可注,动脑动手动笔动口 (这里的动口是轻生的、小声的读,只能够自己听得到);第三步就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默读的成果,促进默读理解的全面性、深度性,促进二次默读、提升默读的质层飞跃。默读教学,具体可选用如下的方法:

(一)圈点评注法。默读的基本方法中,最主要的是要做到 “三不、三到”,即: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眼到、心到、手到;眼睛看到哪儿,脑子就想到哪儿,绝不分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边默读、边思考、边圈点评注。圈什么?圈重点、关键的词语和段落;注什么?注自己的想法、疑问;这就是评价性的默读和质疑性的阅读。学生在默读中对文本的语言材料或思想内容进行吸收、整合,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情感对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和判断,进而形成自己的思考,这样的默读才更有效。曾多次偷偷地观察女儿的课外读书,虽说她对书中有些字还认不全,可她总是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看书,从眼下的 《读者文摘》到中外的经典名著,不一而读。每每读到精彩处,忽而抿嘴一笑;读到动情处,瞬间泪眼婆娑……欢愉、忧伤时常自然地写在脸上,再仔细一看,那些精彩、动情的文字旁边几乎都被她留下过圈点的印记和质疑的问号。

(二)揣摩咀嚼法。叶圣陶先生说: “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透彻。要理解透彻,必须揣摩。读过一遍,再读第二遍、第三遍,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此语强调了在默读中反复揣摩、咀嚼文本语言的重要性。默读不仅仅是边读边思考作评注的过程,还是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积累、内化与重组,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过程。在默读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揣摩、咀嚼文字语言,反复、不断地推敲,指导学生在默读中细细地体悟、把玩语言材料的内涵及形式的玄妙之所在,进而能仿照或化用文本的语言,这便是达到了揣摩咀嚼式默读的最佳境界。

(三)情境默读法。学生对文章语言的领悟,不单是一种知识的积累的过程,更是一种感染、内化与自主领悟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没有喧嚣的读书境界。没有阅读思考题的干扰与负载,有的只是充裕的阅读时空和思维的留白,使学生能轻松地进入全神贯注、自我陶醉的阅读境界;在这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们用心徜徉在文章的词句情感里,用情穿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犹如一只只陶醉于语言这个万花从中的小蜜蜂,不厌地吮吸、酝酿语言的花蜜,经过这样的默读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运用的效果才会更佳,语言的美感、情味、意蕴才能自然地浮出文本、留在心中啊。

(四)对话引领法。默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的过程,但学生的阅读能力、生活阅历毕竟有限,有时单方面的、独立的默读,是很难产生真正的阅读成效的,它还需要教师的对话引领与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也只有这样,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文本解读、抽象思维、审美体验等才会更加深刻。一位特级教师在 《孔乙己》一课的教学片段中,就是这样通过对话引领学生默读的: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态的描写,以及其生活状况,说说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提醒学生:遇到对孔乙己描写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等句子一定要画下来,尤其是最能概括他外貌特点的一句话,多读几遍,和同学交流。)

生: (默读、圈注、讨论约10分钟。)

师:你们圈画了哪些内容?先从哪一方面开始?

生:我画出了写他动作的词句,其中三个动词用得好: “排开九文大钱”的 “排”字,可见他当初的很有钱;后来的一个 “摸”字,可见他这时又囊中羞涩;至于后来 “坐着用手慢慢地走了”更可预见其结局的悲惨。

师:你对后几个动词的理解有道理,不过 “排”字似有商榷的余地;既然有钱,他怎么不踱到酒店的包间里去要酒、要菜,坐下来喝呢?不知你注意到这句话没有,孔乙己是个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你能给出他这样做的理由吗?

生: (默读对酒店各类客人介绍的语句,以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为中心,向前、向后辐射性地默读文本。给人物分类,并尝试给孔乙己 “对号入座”。)

生:穿长衫的都是真正有地位、有钱的人,孔乙己穿长衫是为了……

生:站着喝酒的都是没地位的、穷苦的短衣帮,他站着喝是因为……

生:哦,原来 “排”字并不代表他真的有钱啊,可他为什么这样另类呢?有点搞不懂。

生:我觉得可以这样看他:他和酒店里的上层、下层人都有距离,这是一个上下都不沾的不伦不类的特殊的人;他这是变态的虚荣,也许他最初并不想这样。

生:我明白了,他穷途潦倒却又爱慕虚荣、迂腐无能却又自命清高……孔乙己原来是个内心复杂而矛盾的人啊。

师:那又如何深入理解他的这个心理的 “复杂与矛盾”呢?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你知道他心里的真实想法吗?细心的你也许会从他的语言中找到蛛丝马迹……

(学生进一步默读描写孔乙己与酒客、掌柜对话的语句,仔细揣摩孔乙己说话时的语言、神态、心理,进而透析其悲剧的社会根源。)

这里,起初学生对文本的默读理解是肤浅的、表象的,正是因为有了教师穿针引线般的对话引领,学生才相继从人物的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上找到了阅读“形象”的突破口,这个默读才一步步地走进了文本的深水区、走向了生成点,此时孔乙己多面而矛盾性格背后的东西也自然地浮出了文本。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成果 (D/2013/02/164)】

(作者单位:江苏睢宁县双沟中学、江苏南京市雨花台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猜你喜欢

孔乙己文本语言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语言是刀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