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试验示范研究

2015-04-10林峻

草食家畜 2015年5期
关键词:椋鸟虫口蝗虫

林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4)

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试验示范研究

林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治蝗灭鼠指挥部办公室,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4)

为避免因使用化学农药污染草原生态环境,有效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本文采用在草原上进行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的试验方法,分析研究粉红椋鸟控制草原蝗虫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招引粉红椋鸟可有效控制草原蝗虫灾害的发生,在以招引巢为中心点,方圆半径为5 km范围内的蝗虫种群数量明显减低,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说明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技术能够很好的控制草原蝗害的发生,这一研究为在草原上合理建设椋鸟招引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粉红椋鸟;试验示范;控制蝗害;防治效果

蝗虫灾害是新疆天然草原上发生频繁、危害严重的生物灾害之一。仅“十五”期间,新疆就发生蝗灾10 395千km2,严重危害面积达4 977千km2。蝗灾的频发不仅严重影响着新疆草原生态环境的改善,而且直接对天然草原保护与恢复、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的建设成果构成威胁。而多年来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防治蝗害,已造成新疆草地生态环境污染,蝗虫的天敌被杀死,数量急剧下降,控制能力减弱,草原生态失衡,害虫群落发生变化和演替,危害进一步加剧。为解决这一问题,从源头上遏制蝗灾频发的趋势,就必须加大蝗害生物治理的力度,为此我们依托国家公益性科研专项“草原虫害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课题”按照示范试验的具体要求,在塔城地区开展了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治蝗控制蝗害的试验示范研究,为新疆开展草原蝗虫生物防治技术的集成示范提供技术支撑。粉红椋鸟属雀形目椋鸟科,体长200~250 mm,因背部和腹部有粉红色羽毛而得名。粉红椋鸟是季节性候鸟,在南亚一带越冬,新疆是它们的繁殖区,每年5月至8月约有近400万只粉红椋鸟在新疆草原上栖息、觅食,广泛分布在海拔300~2500 m的各类草原蝗害区。粉红椋鸟具有集群捕食和营巢的特点,在繁殖期内粉红椋鸟大量捕食蝗虫进行育雏,每只成鸟1 d可捕食蝗虫150~180头,其浩大的食蝗量和捕食能力对草地蝗灾具有显著的抑制能力。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示范区域

粉红椋鸟控制蝗害试验示范地选择在新疆塔城地区萨孜草原,位于东经83°20'12"~82°38'23",北纬45°32'20"~45°42'19",属巴尔鲁克山、玛依尔山前山丘陵及山前冲积平原,海拔高度1 450~2 140 m,为典型的山地草原,土壤为暗钙粟土,主要植物种类为针茅(Stipa capillata Linn)、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 (Linn.)Gaertn)、冷蒿(ArtemisiafrigidaWilld)等,植被盖度75%~100%。该区域是托里县、裕民县、塔城市三县市共同使用的草场,为塔城地区主要的草原蝗虫发生危害区,其中草原蝗害常发区面积约8万km2,蝗灾暴发年份危害聚集区蝗蝻虫口密度可达200头/m以上,主要蝗虫种类有西伯利亚蝗(Gomphocerussibiricussibiricus)、小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icroptera)、雏蝗(Chorthippus)等,其中优势种蝗虫为西伯利亚蝗,占种群的80%以上。历史上曾多次采用飞机、机械等手段进行防治。该区内有多处泉口溢出与山洪、雨水汇合成自然水库,水源充足,完全可解决粉红椋鸟饮水问题。根据历年的监测,该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蝗虫灾害发生,同时有一定数量的粉红椋鸟飞临此地栖息、繁殖、捕食,对蝗害的发生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

1.2 试验示范内容

根据粉红椋鸟的生物特性,在萨孜草原蝗虫发生区依据地形和水源建设人工招引鸟巢,2012年建设砖巢2栋,每栋长10 m,宽6 m,高2.5 m,离水源地2 000 m左右。在每个砖巢周围建石巢4座,每座80 m3,外围浸塑围栏60 m,共8座,计640 m3。 在试验示范区建立标志牌1块。

1.3 样方设计和调查方法

1.3.1 样方设置:

在粉红椋鸟控制蝗害试验示范地,以萨孜湖粉红椋鸟鸟巢中心十字交叉点为中心,分别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依次取样,各样点间距离500 m,共取40个样点,并在各样点设定样点标识,即沿东方向依次设置样点1~10号十个样点,沿南方向依次设置样点11~20号十个样点。沿西方向依次设置样点21~30号十个样点。沿北方向依次设置样点31~40号十个样点。具体详见图1:

图1 粉红椋鸟控制蝗害试验示范区防效调查分布图

1.3.2 样方调查

2013年在实施粉红椋鸟防治前,对所设定的40个样点区虫口密度进行调查,调查面积为1 m2,调查时认真填写记录表。

2013年在粉红椋鸟防治后对所设定的40个样点区虫口密度进行调查,分别在粉红椋鸟成鸟迁离、幼鸟迁离后的各调查一次。调查面积为1 m2,调查时要认真填写记录表。

2 结果与分析

2013年5月25日,开展试验示范区蝗虫发生期调查,对所取样点进行防治前虫口密度和龄期调查,并对样点位置进行标识,便于与防治后进行对比。从调查表可以看出,粉红椋鸟迁入前试验示范区每个样点的虫口密度均较高,平均达到了30头/m2左右,最高可达58头/m2左右。6月6日发现粉红椋鸟迁入该区,开始调查记录成鸟迁入、筑巢、孵化、育雏。6月16日大批成鸟迁入试验示范区开始捕食蝗虫。粉红椋鸟成鸟在7月18日迁离,幼鸟在8月2日迁离,在粉红椋鸟捕食蝗虫期间,我们对标识的样点进行了虫口密度调查,见表1。

通过对表上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粉红椋鸟成鸟迁离后离鸟巢较近处的样点虫口密度明显降低,而离鸟巢较远处的样点虫口密度也显著下降。在幼鸟迁离后以鸟巢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样点虫口密度明显下降,离鸟巢远处的样点虫口密度也下降到平均2~3头/m2,离鸟巢近处样点的虫口密度基本下降为0头/ m2,防治效果达90%以上。

表1 标识样点虫口密度调查表

3 讨 论

在人工招引粉红椋鸟防治蝗虫的区域应禁止使用化学农药,为粉红椋鸟采食保留必须的蝗虫食源,确保粉红椋鸟孵化育雏期间的食物需求,同时也可避免化学农药对粉红椋鸟造成危害。在试验示范区应加强宣传,可起到明显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可提高示范区广大群众保护益鸟的意识,杜绝捕捉椋鸟、破坏鸟巢的情况发生。

试验示范表明利用粉红椋鸟控制蝗害效果显著,在以椋鸟招引巢为中心点,方圆半径为5 km范围内草原上的蝗虫种群数量明显减低,是可以推广应用的生物防治蝗虫的技术,利用人工建设鸟巢招引椋鸟不仅能有效控制蝗虫灾害,而且能避免使用化学农药污染草原环境,有效保护草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可实现持续控制和治理蝗虫灾害的目标。但是由于粉红椋鸟在我国主要分布在新疆,因此利用招引椋鸟控制蝗害的技术推广在区域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熊志焱,赵新春.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生物系统工程研究[J].草业科学,1995,12(5):21~22.

[2]于非,季荣.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新疆草原蝗虫灾害的作用及其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生物防治,2007,(23/S):93~96.

[3]郭宏.塔城地区萨孜蝗害区草原人工招引粉红椋鸟生物治蝗效益日趋显著[J].新疆畜牧业,2005,(3):63~64.

[4]林峻,佟玉莲.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草原蝗害效益评价[J].新疆畜牧业,2010,(3):55~57.

[5]李占武,努尔兰,努尔别克.蝗虫天敌—粉红椋鸟的招引技术及保护措施[J].新疆农业科技,2009,1:69.

[6]李福琛,向蜀兰,陈卫民.草原治蝗中人工椋鸟巢不同结构对粉红椋鸟招引效果的研究[J].草食家畜, 2012,(1):97~100.

[7]王建华,黄立军,郑烔.人工招引粉红椋鸟控制蝗害技术推广[J].新疆农业科学,1998,(5):234-236.

[8]王振平,严毓骅.蝗虫天敌可利用性分析及研究进展[J].中国草地,1999,(6):54-59.

[9]俞家荷.粉红椋鸟灭蝗效果观察[J].新疆农业科学,1983,(2):25-26.

[10]王俊梅.生物技术对草原蝗虫的控制效果及应用前景[J].草业科学,2009,26(9):206-211.

[11]李世纯,刘喜悦,谭耀匡,等.枫红椋鸟的食性及其对蝗虫种群密度的影响[J].动物学报,1975,21(1):71-77.

[12]邱式邦.蝗虫生物防治的新进展[J].植保参考,1992,(6):13-14.

Demonstration Studies on the Control of Locust by Attracting Sturnus Rouseus

LIN Jun
(Xinjiang Locust Control office,Urumqi 830046,China)

To avoid contamination of grassl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ue to the use of chemical pesticides, and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grassland biodiversity and ecological balance,in this paper,we used the test method of artificial attracting Sturnus roseu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locust control.The results showed that,attracting Sturnus roseus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occurrence of locusts,the populations of grasshopper within a radius of 5 km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o attracting nest for the center,that over 90 percent of locust had been control.This shows that the technology of artificial attracting Sturnus roseus is a very goo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occurrence of grassland locusts.This resiut also provided an important data support for building the attracting nest properly in the grassland.

sturnus rouseus;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control locusts;control efficiency

S858.21

:A

:1003-6377(2015)05-0055-03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1003079)

林峻(1970-),男,本科,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为草原建设与保及相关技术推广。E-mail:xjcy2009@163.com

2015-06-04,

2015-06-20

猜你喜欢

椋鸟虫口蝗虫
你真的认识蝗虫吗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椋鸟的蚂蚁浴
都2020年了,人类为啥还拿蝗虫没辙?
粉红椋鸟24小时
人多势众的蝗虫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