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夫喜作黄昏颂 不用扬鞭自奋蹄

2015-04-10

天工 2015年2期
关键词:寿山寿山石石雕

文 林 霖

老夫喜作黄昏颂 不用扬鞭自奋蹄

文 林 霖

明清时期,福州东门外鼓山后屿村已是雕刻艺人云集之地,形成了寿山石雕中的重要流派“东门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元康先生就出生在这闻名遐迩的石雕之乡。

苦痛童年 情系石雕

1925年4月,林元康出生在福州市东郊后屿的一个贫苦家庭。3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不久母亲也积劳成疾,撒手人寰。5岁的林元康成了孤儿。

1937年,12岁的林元康到堂兄林元庆家中学习寿山石雕刻。看到原本不起眼的石头,变成一个个惟妙惟肖的雕像,林元康渐渐喜欢上了这个行当,学习起来也格外用心。

“卢沟桥事变”后,寿山石生意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迫于生计,林元康离开了林元庆家,到鳝溪的一个小磨坊做工。平时有时间,他就到鳝溪一带的山中逛逛,观察真山真水,有时还随手画下来,为后来创作山水作品奠定了基础。1945年9月,整个中国都沉浸在抗战胜利的欢乐海洋当中。林元康心中那挥之不去的寿山石情结,被重新点燃。得知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天,他毅然辞去了磨坊的工作,准备重新学习寿山石雕。

半夜起床 偷师学艺

林元康离开后屿来到福州,先后得到了周宝庭和郭功森的指导,1946年,他拜东门派著名寿山石雕刻艺人林友竹为师。几年的颠簸生活让林元康的意志变得愈来愈坚强,“学就要学最好的。”灵感一来就要动刀雕刻的林友竹经常半夜三更起来工作,桌子离林元康的床铺一步之遥。看着师傅的背影,迫切想要学习的他看着心里直痒痒。一天晚上,他实在忍不住,慢慢地从床上爬了起来,屏住呼吸,蹑手蹑脚地走到师傅背后。越过师傅的肩膀,看到他正在雕刻一个仕女的衣纹。看到师傅飘逸的刀法,基本上都是一刀一个衣纹,不同的衣纹用不同的刻刀,寥寥数刀,仕女那飘逸的衣服就生动地勾画了出来,林元康恍然大悟……后来,一有机会林元康就偷偷起来,躲在师傅后面学。

《皆大欢喜》林元康/作

林元康的勤快和努力让林友竹大为欣赏,也在他身上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名师的言传身教加上自身的勤奋和聪颖,使林元康的技术得到了飞速的进步。

初出茅庐 声名鹊起

1955年,为了弘扬寿山石雕艺术,他牵头成立了由18人组成的石雕小组,这便是著名的福州石雕厂的前身。1958年11月,林元康到浙江美术学院民间艺人进修班学习。他系统地学习了美术的基础理论、雕塑以及素描,特别是西洋画技法。他还经常去雕塑系,学习人体素描、人体结构以及衣纹饰的动态变化等。

1960年,林元康创作了《寿桃献给毛主席》。这件作品原料是一块绝大部分为白色的旗降石,但上半部分有一处硕大纯净的红色,且右边有些许黄色。他经过深思熟虑,一反传统红黄刻人物的“规矩”,反其道而行,将硕大的红色刻成大寿桃,白色刻成几个天真的儿童,肩扛手托大红桃,黄色刻成两只跃跃欲飞的和平鸽,使整件作品构图丰满大方,又寓意吉祥。作品中的小孩就利用了林元康在浙江学习的人物结构,与以往的人物相比,设计上更加趋于写实,也更有立体感。

高山石 《皆大欢喜》 林元康/作

长征组雕 奠定辉煌

1960年,林元康担任工厂创新小组的组长。1975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工厂领导决定将长征题材搬上寿山石雕。林元康和创新小组的艺人积极参加。

创作组成员花了一个半月的时间,重走长征路,先后到遵义、延安等地体验生活,对主要景物进行细致观察,画了几十张速写,拍了几百张照片。回厂后,大家分工下泥稿,设计出从遵义到延安6件泥稿,经过多次修改后定稿。由于都是历史战争场面,无法面面俱到,创作小组只有突出重点,把大场面中的重要情节表现出来。林元康负责雕刻《巧渡金沙江》,他抓住主题,突出山势的险要、江水的湍急,生动地刻画出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人多船小的生动场面。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努力,他们终于成功地创作出了7件组雕作品。这组作品运用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再现了当年红军经历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情景。《长征组雕》的问世,意味着石雕在表现历史重大题材上有了划时代的突破。现在,《长征组雕》由中国军事博物馆珍藏。

善伯石 《铁拐李》 林元康/作

芙蓉石《虎溪三啸》 林元康/作

寄情山水 独树一帜

林元康把国画中笔墨技法灵活巧妙地应用到山水雕刻中。首先通过相石确定山水作品的具体题材,然后抓住主题,突出色彩,安排适当位置。注意整体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在处理近景、远景时,技法上要讲究由深及浅,由大到小,如同国画浓墨淡彩一样。为了把近景与远景的空间距离拉开,用白描勾勒法表现出空濛幽深的意境,使作品气魄雄伟。林元康对山水作品的技法被同行誉为独树一帜。《韶山冲》是林元康20世纪70年代创作的,以毛主席故居作为主景,然后再配上韶山的远山,把很有特色的山峰拉近作为衬景。用石头中部红色部分刻故居,配以周围的地貌特征,前面荷塘,右边的晒谷场,按实际方位安排,下方近景刻上很大的树,上方远景几个山峰……这样使得整个主题在巍巍群山、苍松翠柏中凸显出来。

宝刀未老 蓄势待发

后来,林元康的研究课题又回到了传统人物雕刻上,擅长李铁拐、达摩和罗汉等仙佛人物的创作。林元康创作最多的就是“八仙”题材的神话传说,他创作的“八仙”不仅题材极富特色,而且极富生活情调,尤其是“李铁拐”更是形神兼备,让人爱不释手,《酒酣任沉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作品选用优质旗降石雕刻而成,以白色为海浪衬底,其上李铁拐酩酊大醉,酒葫芦落入海中,在浪花中与之共沉浮,将仙人乐道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观赏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林元康不仅技艺高超,艺德也得到了业界的公认。如今以至耄耋之年的林元康仍然关注着寿山石雕的发展,非常注重技艺的传承。培养了包括叶子贤、叶星光等在内的大师级的人物。他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把传统技艺、题材、传统文化以刀代笔传给后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们相信,林元康先生将会在他今后的日子里,为雕刻艺术的发扬光大,继续演奏出华彩灿烂的乐章。

林元康

别名依坤,1925年4月出生于福州鼓山后屿乡。师从寿山石雕刻名家林友竹。擅长人物、山水圆雕。他的作品构图饱满,刀法简洁,其中山水圆雕更是独树一帜,《福音医院》《开慧陵园》等作品均蜚声艺坛。1956年,《拾麦穗》荣获福建省民间美术工艺展“二等奖”;1958年,《儿童菜园》《面具》荣获福建省工业厅文化局“个人创作奖”。1975年,参加《长征组雕》创作,任创作小组组长,并完成其中《巧渡金沙江》的创作,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赞赏。1985年,《铁拐李》荣获第五届全国工艺美术大赛“优秀创作奖”;1987年,《武夷山水》荣获福建省二轻厅“优秀作品奖”。他创作的大型寿山石雕《愚公移山》《飞夺泸定桥》《亚非拉风暴》等被香港、澳门等地收藏家珍藏。2006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猜你喜欢

寿山寿山石石雕
中国寿山石馆简介
不灭的初心(节选)
寿山石的自动化拖拽抛光研究*
刘爱珠 情注寿山石雕
廖德良的寿山石缘
为一只石雕小鸟而歌
着着寸进 洋洋万里 漫谈郑幼林寿山石雕刻
赵寿山三次进谏杨虎城
兽医也能做“御医”
曲阳石雕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