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医学生自杀态度的应激因素分析*

2015-04-10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5年11期
关键词:自杀者负性医学生

邹 敏

中国.潍坊医学院(山东潍坊) 261053 E-mail:zoumin198218@126.com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统计发现,我国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的2~4 倍,大学生自杀已然成为预防研究中亟待解决的社会与心理问题。依据认知与行为的关系理论可以得知,自杀态度与自杀率密切相关,有研究指出,自杀态度与自杀倾向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在个人成长中,对自杀的态度越排斥,自杀的倾向性就越低,反之,自杀的倾向性越高[1],自杀态度可以对自杀行为产生某种促发或抑制的作用[2]。因此,要想有效地预防自杀行为,必须以对自杀态度的深入研究为基础,可以说,自杀态度是预测自杀行为的有效手段之一。

研究者指出,多数自杀未遂与自杀死亡者在自杀行为前都经历过不良的生活事件,如急性与慢性的应激事件[2-3]。这些负性事件可能源自同学关系、学习、家庭、失恋、就业等[4],成为自杀行为的导火索。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有的研究侧重负性事件的发生频率这一维度[5],有的侧重生活事件的应激总量这一维度[6-9],有的侧重生活事件的各个因子对自杀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影响[9-12],有的则侧重生活事件各个因子对不同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13]。但需要指出的是,生活事件对每个个体造成的应激强度并不相同,应激因素并不局限于负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应激总量、应激因子,还应包括体验强烈的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以及应激事件的平均感受强度等。

本文以关注较少的医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强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与负性事件的平均应激强度等方面分析生活事件与自杀态度的关系,以期深入剖析影响自杀态度的应激因素,为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预防潜在的自杀危险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山东省某医学院校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临床专业1~4年级的400 名医学生为调查对象,有效回收问卷354 份(88.5%),其中,男生159人,女生195人;城镇141人,农村213人。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与“自杀态度问卷(QSA)”,由主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进行调查。

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14](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 List,ASLEC):共27 个项目,由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该量表可分为6 个因子: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与其他。每个项目的反应方式为:该负性事件在12 个月内若未发生,则在未发生过栏内打“√”,若发生过,则根据负性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采用1~5 级计分,1表示无影响,2 表示轻度影响,3 表示中度影响,4 表示重度影响,5 表示极重度影响,总得分越高,表明负性事件的应激量越大。经检验,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分半信度为0.88,且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与效标关联效度。通过项目反应还可以计算出负性事件的平均应激强度(应激总量/负性事件数)与强应激事件数(中度影响事件数+中度影响事件数+极重度影响事件数)。

自杀态度问卷[14](Suicide Attitude Questionnaire,QSA):共29 个条目,内容皆是关于自杀态度的陈述,其中13 个为反向计分项目,该问卷分为4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1、对自杀者的态度F2、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F3、对安乐死的态度F4。问卷采用1~5 级计分,1 表示完全赞同,5 表示完全不赞同。计算每个维度的条目均分,得分越高,表明对自杀的态度越排斥、越否定,得分越低,表明对自杀的态度越理解、越肯定。经检验,该问卷的重测信度与同质性信度均达到了问卷测量的要求,并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

1.3 统计处理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对被试进行团体施测,当场发放问卷并收回。对数据运用SPSS for Windows 16.0 进行统计处理,主要采用t 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之间的关系。

2 结 果

2.1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调查分析

自杀态度的调查结果见表1。医学生对自杀普遍持有中立或矛盾的态度,在自杀态度的4 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城乡差异。

生活事件的调查结果见表2。医学生的事件应激总量不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城乡差异;心理感受为中度以上的应激事件数(强应激事件数)平均为7.62,且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城乡差异,男生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显著多于女生,农村学生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显著多于城镇学生;被试的平均应激强度为中轻度,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城乡差异。

2.2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相关分析

见表3。负性事件发生数与医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生活事件应激总量与医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强应激事件数与自杀态度的F3 维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F4 维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相关不显著,但与自杀态度的F1 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2维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被试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越高,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越积极,态度越宽容,对自杀者的态度越认可或理解;平均应激强度与自杀态度的F3 维度、F4 维度相关不显著,但与自杀态度的F1 维度、F2 维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被试平均感受的应激强度越高,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越积极,态度越宽容,对自杀者的态度越认可或理解。

表1 医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分析结果(n=354,±s)

表1 医学生自杀态度的调查分析结果(n=354,±s)

自杀维度F1 F2 F3 F4性别 男生3.42±0.64 2.48±0.58 2.32±0.44 2.79±0.83女生 3.38±0.55 2.46±0.53 2.42±0.52 2.71±0.78 t 0.521 0.201 -1.702 0.791 P 0.603 0.841 0.090 0.430城乡 城镇 3.32±0.57 2.49±0.54 2.43±0.47 2.66±0.81农村 3.44±0.58 2.46±0.55 2.37±0.52 2.79±0.78 t-1.937 0.497 1.117 -1.508 P 0.060 0.620 0.265 0.132

表2 医学生应激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n=354,±s)

表2 医学生应激因素的调查分析结果(n=354,±s)

注:* P <0.05,**P <0.01,下同

应激因素 事件应激总量 强应激事件数 平均应激强度总分28.60±14.31 7.62±4.94 2.30±0.66性别 男生 30.57±17.35 8.60±5.01 2.21±0.73女生 27.85±12.94 7.25±4.87 2.33±0.64 t 1.401 2.305* -1.554 P 0.164 0.022 0.121城乡 城镇 28.74±15.35 6.91±4.95 2.27±0.66农村 28.50±13.62 8.09±4.89 2.32±0.67 t 0.159 -2.215* -0.579 P 0.874 0.027 0.563

2.3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回归分析

以自杀态度的F1 维度为因变量,以强应激事件数与平均应激强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只有强应激事件数这一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对F1 的预测效应显著,解释量约为7.4%。

表3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相关(r)

以自杀态度的F2 维度为因变量,以强应激事件数与平均应激强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两个自变量皆进入回归方程,对F2 的预测效应显著,可以解释因变量的16%。

表4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回归分析

3 讨 论

3.1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调查分析

医学生对自杀普遍持有中立或矛盾的态度,且在自杀态度的4 个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城乡差异,这与已有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刘玉娟等人[9]在大学生自杀态度的研究中指出,面对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负担的增加、人际关系的纠纷、情感维系的失利、就业竞争的加剧等,高校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学生出现适应困难与应激障碍,加之辩证性思维的发展,不同性别、不同地域的大学生对自杀无差别地持有中立或矛盾态度并不足为奇。

医学生的负性事件应激总量与平均应激强度并不存在显著的性别与城乡差异,但男生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显著多于女生,农村学生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显著多于城镇学生。分析可知,在应激总量与平均强度一定的前提下,负性事件的发生数相对一致,既然男生与农村被试经历的强应激事件较多,那么女生与城镇被试反映的弱体验事件就相应要多,而且,女生与城镇被试虽然感受到的强应激事件较少,但感受性却极高。究其原因,女生与男生相比,他们关注的焦点比较单纯,更多地反映在学习因子上,核心事件一旦受挫,应激感受性就极为敏锐;另一方面,这一差异也可能与男、女生的记忆保持方式有关,男生经历的强负性事件较多,如被罚款、与人打架等,但他们倾向于淡化负性的体验,因而中度的负性体验较多,女生不仅善于记忆感受强烈的应激事件,而且倾向于强化一些日常发生过的但体验并不深刻的负性事件,因而除了极端的负性体验外,轻度的负性体验事件较多。农村被试与城镇被试相比,他们经历的强负性事件要多,主要反映在家庭经济方面。强应激事件的发生数与感受强度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挫折感受性与受挫频次的反比关系。

3.2 医学生自杀态度与应激因素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事件应激总量、负性事件发生数与医学生自杀态度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均不显著,这与已有大学生的研究结论相似。杨玲等人[6]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总分无显著相关。自杀态度作为一种认知体系,也许更多地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而作为外因的负性事件应激总量与发生数,可能无法对认知体系产生直接的效应[15]。

本研究结果表明,强应激事件数、平均应激强度与自杀态度的F3 维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F4维度(对安乐死的态度)相关不显著,但与自杀态度的F1 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F2 维度(对自杀者的态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可见,医学生对自杀者家属以及对安乐死的态度并不受到自身应激因素的影响,但如果经历的强应激事件数越多,感受的平均应激强度越大,被试对自杀行为的性质及对自杀者的态度就越认可、越积极。严红虹[10]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杀意念组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平均应激量高于无自杀意念组。综合发现,“大祸”、“不单行”是影响自杀态度重要的应激危险因素。

回归分析发现,强应激事件数对自杀性质认识的回归效应显著,强应激事件数与平均应激强度对自杀者态度的回归效应显著,其中对自杀者的态度受到应激相关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可见,探讨自杀态度的应激因素不仅应关注负性事件的发生频率、应激总量、应激因子,更要关注强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以及应激事件的平均感受强度。要想有效地预防自杀,就要将高校学生应激因素的“质”与“量”加以综合分析,所谓“质”指的是主观感受到的应激强度,所谓“量”指的是强应激事件的发生数,“量小力微”不足以为惧,但强度与数量并存的“祸不单行”却一定要提高警惕,慎之又慎!

[1]张浚哲,陈冲,刘铁桥.自杀意念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1,38(3):160-164

[2]邱雯婷,冯维.我国近20年来青少年自杀研究述评与展望[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11):2093-2095

[3]姚新华,郑云恒.大学生自杀倾向的原因分析及心理筛查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29(8):11-12

[4]王地.我国大学生自杀原因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9,21(11):82-85

[5]Bonifaciosandin,Palomachorot,Miguela Santed,et al.Negative life events and adolescent suicidal behavior:A critical analysis from the stress process perspective[J].Journal of Adolescence,1998(21):415-426

[6]杨玲,李丽丽.大学生自杀态度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7,24(2):126-129

[7]喻彦,彭宁宁.上海市高中生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水平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38-40

[8]刘薇,黄婉,舒勃桥.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的相关研究[J].前沿,2008,30(5):205-206

[9]刘玉娟,张健,姚晓青.唐山市大学生自杀态度与生活事件相关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9):1079-1081

[10]严红虹,刘治民,王生湧,等.广州市某高校大学生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的相关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3):476-479

[11]罗京滨,杨玲,张文艺,等.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生活事件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17(2):57-59

[12]杨新华,林丽娅,朱翠英,等.优秀大学生自杀意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7):1089-1091

[13]周忠琴,杨蕴秋,姜潮.一、四年级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596-598

[1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06-108,364-367

[15]高宏生,曲成毅,苗茂华.通径分析在大学生自杀意念影响因素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1):20-22

猜你喜欢

自杀者负性医学生
自杀案件如何定罪
医学生与非医学生对减肥与断食晚餐认识的比较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以医史学史料为载体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
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子宫全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希望疗法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
日本将出台新法防范自杀